1、2015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 3月 l5 曰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 置身事外 ,设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的现象依然存在。 B马尔克斯善于把现实主义场面与完全出于虚构的情境并置共存,通过 光怪陆离 的魔幻世界的折射,反映和表现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C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山东省著名景点 东岳泰山将迎来旅游高峰,有关人士说,泰安市该旅游景点 严阵以待 ,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D 2014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进行双人滑短节目
2、表演,中国选手彭程、张昊两人的表演犹如冰上芭蕾,真可谓 天作之合 。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 “光怪陆离 ”指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 A项, “置身事外 ”意为 “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此处为不符句意,应改为 “置之不理 ”。C项, “严阵以待 ”指 “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此处为感情色彩不符。 D项, “天作之合 ”意为 “上天 成全的婚姻 ”。多用作新婚的颂词。此处为错用。解答成语题要注意 : 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如 A项的 “置身事外 ”; 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如 C项的 “严阵以待
3、”; 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如 D项的 “天作之合 ”; 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 当的一组是( )。( 3 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但是实含有至理。 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4、。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衔接密切, 承题干首句 启下; 是对 “至理 ”的阐释。其中 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 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 句中提到 “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 句紧承设问; 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山东大学 “诚信考试 ”规定:如果发现无人监考考场有作弊行为,将取消该考场所有同学的成绩,对该考场同学实施连带责任。 B环保事件之所
5、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 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曰渐严重。 C自 4月 l3 日 “千古传奇 张大千艺术作品展 ”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D外交部发言入秦刚 12日表示,菲方的所谓抗议是倒打一耙,暴露了菲方非法占据中国仁爱礁的企图,中方敦促菲方停止一切挑衅行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搭配不当,应将 “实施连带责任 ”改为 “实施连带处罚 ”。 B项,成分赘余, “经常性的 ”和 “频频 ”重复,删除一个。 C项,缺少主语,应把 “千古传奇 张大干艺术作品展 ”提到
6、句首。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如本题 C项 ,句意是说 “张大干艺术作品展 ”,因此,本句缺主语。 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如本题 B项 , “经常性的 ”和 “频频 ”重复,属于成分赘余。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时的城镇化:最早的 “城里人 ”是什么人? 倪方六 “城镇化 ”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所谓 “城镇化 ”,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 “农村人 ”转为 “城里人 ”的一
7、个历史进程。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 中国最早的 “城里人 ”出现在何时? 上查三代,现代的 “城里人 ”大多是农村人。中国最早一批 “城里人 ”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 “城 ”“乡 ”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学术界所说的 “城市革 命 ”。 中国最早的一批 “城里人 ”是商人。早期商人都是 “有身份 ”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 “城里人 ”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
8、的夏代,距今至少 4000年。根据对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分析,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化运动,应该是由夏禹主导的。他把全国划分为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 “州 ”级行政区。 “九州 ”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 商朝因祖上分封于 “商 ”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前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 ,就是通过用 “绣 ”这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 “商人 ”概念因此而来。 古代第一轮城镇化高潮是在哪个时期?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 “奴隶制 ”
9、向 “封建制 ”转型。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 “都城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因此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都城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实, “GDP”应该远 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临淄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为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 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大小城镇 81个,以每城万户、每户 5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镇有 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 中国古人如何 “农转非 ”
10、?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古代原则上是限制 “农转非 ”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 “重农抑商 ”思想有直接关系。 然而,古代的户籍制度同样浇不灭古代农村人进城的热情,特别是在饥 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 “流民 ”云集的情况。 怎么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 “流民 ”?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一方面为 “流民 ”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其相当于现代的 “暂住证 ”一样的 “收执 ”,作为领取福利 (钱、米等 )的凭证, “流民 ”离开时销毁 “收执 ”。另一方面接收 “投资移民 ”
11、,有钱有条件的 “流民 ”可转为 “坊郭户 ”。 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当时一般三年办一次 “农转非 ”。据宋会要辑稿 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 (公元 1142年 ),户部曾上奏: “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 ”一批 “西北流寓之人 ”遂被划分户口等级,“农转非 ”成为 “坊郭户 ”。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关于 “商人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期商人都是 “有身份 ”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中国最早的一批 “城里人 ”是商人。 B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 “商人 ”的概念因此而来。 C商人是随着商品
12、交易形成而出现的,他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中国最早的商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 D春秋战国 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城镇数量剧增,城里人越来越多。商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题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城镇化 ”,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 “农村人 ”转为 “城里人 ”的一个历史进程。 B齐国城镇化程度很高,因为当时的齐国都城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十分富有殷实,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C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城镇数量剧增,因此迎来了古代中国城镇化运动的第一个高峰。
13、D学术界较主流的观 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小题 3】下列关于中国古人 “农转非 ”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古代饥荒年间,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 “流民 ”云集的情况。这些流民 “农转非 ”,在城里居住下来。 B古代原则上是限制 “农转非 ”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 “重农抑商 ”思想有直接关系。 C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一般三年办一次 “农转非 ”。 “流民 ”被划分户口等级,有的 “农转非 ”成为 “坊郭户 ”。 D对于城里的 “流民 ”,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
14、。有钱有条件的 “流民 ”可转为 “坊郭户 ”。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商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于文无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前后不能形成因果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这些流民 农转非 ,在城里居住下来 ”错误,并不是全部流民都能“农转非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曼德拉的多面人生:从暴力革命者到和解之父 高 美 纳尔逊 曼德
15、拉,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之一,走完了 95载的光辉岁月。 “他不再属于我们了,他属于时间。 ”有人如是评价。 生命赋予了曼德拉众多角色:他是酋长的儿子,是暴力革命者,是囚徒,是和解之父。这些不同的角色也成就了他多面的人生。 王子 为逃婚流浪他乡 1918年 7月 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一位部落酋长的家庭中。 要不是反对一桩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也许曼德拉会终老故 土,像父亲一样,成为当地的一名酋长。 父亲早逝,临终前将曼德拉托付给了王室的摄政王荣欣塔巴。曼德拉在荣欣塔巴的庇护下,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大学。 曼德拉上大学后,在学校带头抗议当时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校方也多次向摄政王告状
16、。摄政王于是在暑假为曼德拉和自己的儿子定下了亲事,想以此令两人安分下来。但曼德拉无法接受这门婚事。他首先做了部落里的叛逆者。“我是浪漫的,我不准备让任何人,甚至摄政王,为我选择伴侣。 ”曼德拉后来回忆称。 22岁的曼德拉,卖掉了摄政王的两头牛,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跑到了南非最大的 城市:约翰内斯堡。 抵抗者 曾上美国黑名单 年轻时是一名暴力抗争政府的叛逆者,也因为暴力反抗而和非国大的多名领导人入选美国恐怖分子名单,直到 2008年才被从名单上除名。 因为逃婚来到约翰内斯堡的曼德拉,很快就经人介绍加入了非国大。非国大成立于 1912年,一直以极为温和的手段,来为黑人谋求更好的待遇。但是年轻的反叛者
17、们,认为非国大过于软弱和不思进取。从事律师工作的曼德拉具有极强的动员能力,他口才出色,演讲具有强大的鼓动人心的力量。抵抗运动如火如荼,曼德拉也因此而短暂入狱。 1961年,以 “非暴力 ”姿态走出监 狱的曼德拉,走上了 “暴力 ”反抗的道路。当年6月,他在非国大内部筹建了一个名为 “民族之矛 ”的组织,进行暴力反抗活动。 “民族之矛 ”成立后,在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水电站、邮电局、市政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制造了一系列爆炸事件。这些连同其后几十年间的暴力破坏活动,令非国大登上了美国恐怖组织的黑名单。 1962 年 8 月, 44 岁的曼德拉被捕入狱,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被判 5 年监禁。1964
18、年 6月,又因阴谋颠覆罪,而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囚徒 27 年牢狱让 “愤青 ”变平和 1962 年 10 月 15 日,曼德拉被从法院直接带到了比勒陀 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他每天被关押 23小时,不准与人交谈,他寂寞得 “甚至想与一只蟑螂聊聊天 ”。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后,曼德拉被转移到罗本岛监狱,从此失去了名字,只有一个狱中代号: 46664号,意思是 1964年罗本岛的第 466名囚犯。 曼德拉被关押在一间单人狱室里,面积不足 4 5平方米,以曼德拉的身高,只能勉强在牢房里躺下。曼德拉由于长期在这里干活,被石灰石的强烈反光剌伤了眼睛,致使他日后甚至不能面对照相机的闪光灯。 在罗本岛
19、的岁月,政府允许曼德拉每年见一位访客;每 6个月,他可以寄出一封信,然后收到一封信 。曼德拉的母亲去世,儿子车祸身亡,他都未能去参加葬礼。在狱中,曼德拉经常学到夜里 11点钟,并取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 入狱前,人人都知道他是个急脾气,狱中生涯 “反而让他经历了一次个人的精神之旅,从而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非洲研究专家乔安娜 路易斯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 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希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 国父 南非和解之父功成名就 曼德拉最伟大的功绩,当属实现了南非的种族和解。 1990年 2月,时任南非总
20、统的德克勒克宣布了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无条件释放曼德拉的决定。 但对于曼德拉和南非而言,更大的挑战接二连三地到来。黑人怒吼着要复仇,白人害怕被清算。 政治局势波谲云诡,曼德拉居中调停,将德克勒克政府拉回了谈判桌上,制定了举行大选的时间表;在南非黑人领袖克里斯 哈尼被白人刺杀,南非黑人怒火一触即燃的时刻,曼德拉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安抚了南非的黑人。在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之后,曼德拉将具体的政务交由副手姆贝基处理,自己则专注于南非的种族和解工作。 多年种族隔离造成的仇恨,在曼德拉的手下,慢慢化解 。彩虹国度避免了滑向内战的深渊。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
21、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曼德拉的几个人生角色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确定的,不同的人生角色、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展示着他的不同的信仰和个性,这说明了他是一个充满矛盾色彩的真实人。 B曼德拉的逃婚说明了他是一个追求浪漫和自由的人,也说明他在骨子里就有反抗和叛逆的意识,这种意识在他年轻时抗议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时得到体现。 C监狱生活让曼德拉从一个暴力反抗者沉淀成一个平和的人,也让他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 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后来他能够化解南非多年种族隔离所造成的仇恨的基础。 D曼德拉抛开狭隘的复仇情结,并能够团结南非的白人,赢得尊重;他更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安抚受伤的南非黑人。这种
22、和解和包容的智慧成功地使南非避免了内战。 E文章以事实为基础,以充满感情的抒情笔调介绍了曼德拉的四个人生角色,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清晰,而几个章节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我们对曼德拉有了全面的了解。 【小题 2】如何理解人们对于曼德拉 “他不再属于我们了,他属于时间 ”这句评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小题 3】其实曼德拉的主要功绩是消除了南非的种族歧视,促成了南非的民族和解,但是本文为什么要从曼德拉逃婚开始写起呢?( 6分) 【小题 4】曼德拉的去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国家的元首和领导人到南非参加他的葬礼,表示哀悼之情。结合文章谈谈曼德拉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和魅力让
23、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如此敬仰他。( 8分) 答案:【小题 1】 BD(答 D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C给 1分) 【小题 2】 从时间概念上来说,曼德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他的生命是属于过去的。 曼德拉作为革命者、国父等角色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功 绩却永存历史。 这句话既表达了对曼德拉去世的哀痛之感,也表达了对曼德拉的肯定和敬仰之情。(每点 2分) 【小题 3】 这样写是为了扣题,因为文章的题目说的是 “曼德拉的多面人生 ”,所以不能只写一面。 曼德拉在种族问题上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起初也是主张暴力抗争,这样写能够让人们了解曼德拉的成长过程进而了解其思想。 从逃婚可以看出
24、曼德拉与旧制度决裂的态度和他向往自由的决心,这些正是他未来成就的基石。(每点 2分) 【小题 4】 曼德拉身上有一种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他为了自由能够放弃不错的生活条件,这种对自由的追求的情 结每个人都有,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曼德拉对种族歧视本能执着地抗争。不分肤色,人人平等,这是所有善良人们的共识,也是人类正义的追求,曼德拉站在正义的基础上,所以值得人们敬仰。 曼德拉让南非真正消除了种族歧视,促成了南非的民族和解,避免了内战,这不仅仅是南非的胜利,更是整个人类的胜利,值得人们敬仰。 曼德拉对谦卑、尊重、和解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努力践行着,他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这更值
25、得人们敬仰。(每点 2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也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他 是一个充满矛盾色彩的真实人 ”错。 “不同的人生角色、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展示着他的不同的信仰和个性 ”并不矛盾。 C“这是后来他能够化解南非多年种族隔离所造成的仇恨的基础 ”一句不全面,应是 “基础之一 ”。 E“以充满感情的抒情笔调 ”不恰当。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文本内容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从时间概念上来说,曼德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功绩却永存历史。另外要回答出作者的感情,表达了对曼德
26、拉去世的哀痛之感,肯定和敬仰之情。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联系文章题目 “曼德拉的多面人生 ”,应该写曼德拉的多面生活;虽然曼德拉的主要功绩是消除了南非的种族歧视,促成了南非的民族和解,但他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逃婚 暴力抵抗者 囚徒 和解之父。从逃婚可以看出曼德拉与旧制度决裂的态度和他向往自由的决心,这样写能够让人们了解曼德拉的成长过程进而了解其思想。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可从以 下角度分析,他逃婚、暴力抗争政府,写出
27、他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对种族歧视本能执着地抗争。入狱前,人人都知道他是个急脾气,狱中生涯 “反而让他经历了一次个人的精神之旅,从而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多年种族隔离造成的仇恨,在曼德拉的手下,慢慢化解。在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之后,曼德拉将具体的政务交由副手姆贝基处理,自己则专注于南非的种族和解工作。写出曼德拉让南非真正消除了种族歧视,促成了南非的民族和解,避免了内战;他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这更值得人们敬仰。 考点:探究文 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28、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
29、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 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
30、道。 ( 节选自后汉书 列女传 )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既学而归,孟母方 绩 绩:纺织 B宁能 衣 其夫子衣:使 穿衣 C而夫子见妾 ,勃然不悦,是 客 妾也客:把 当作客人 D孟子 谢 ,遂留其妇谢:感谢 【小题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 “善教 ”的一组是( ) ( 3分)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徙舍学宫之傍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妇辞孟母而求去 孟子谢,遂留其妇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
31、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句各 5分)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及 ”、 “卒 ”各 1分,句意 3分) 现在如果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
32、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第一个 “而 ”、 “是 ”各 1分,句意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谢:道歉。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孟母认为 “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 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
33、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1) “及 ”、 “卒 ”;( 2) “而 ”、 “是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附【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 “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 “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
34、。(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 “(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 子)。诗经上说 “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回答说: “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
35、母亲: “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 “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 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 “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
36、!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 “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 ,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 ”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 “礼 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
37、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 成后面题目。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清) 松餍 br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 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 “湘东驿 ”,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 “芦溪 ”,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 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小题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答案:【小题 1】白描( 2 分):错落有致的村子里
38、,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 1分)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1分) 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 2分):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 1分)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1分) (手法 2分,具体说明 1分,手法的作用 1分。如果答 “列锦 ”也算对。有其他手法,言之成理,酌情 给分;但答 “对偶 ”不得分。) 【小题 2】 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
39、【颔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 2分,答对三处中的一处得 1分,答对两处得 2分。对颔联、颈联的概括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即可。)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 1分)的热爱(喜爱、向往)( 1分),对百姓勤劳( 1分)的赞美( 1分)。( 2分,答对前两个要点或后两个要点即可得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白描手法 ,即用最朴素最简 练的笔墨 ,不事雕饰 ,不加烘托 ,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这是诗人
40、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 “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 ”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吠犬鸣鸡 ”侧耳听, “乳鹅新鸭 ”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 生活气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情感。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 “吠犬鸣鸡 ”侧耳听, “乳鹅新
41、鸭 ”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 “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 ”“犹与湖南风土似 ,春深无处不耕犁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4个字( 6
42、分)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 “新春走基层 家风是什么 ”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 “家风 ”是什么吗? 。儒家文化讲究 “诗礼传家 ”,讲究 “忠孝仁义礼智信廉 ”。对于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 “修 身齐家平天下 ”,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 “邻德里仁 ”和 “笔耕砚拓 ”的 “诗礼家风 ”,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 。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 “家训 ”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篇。在
43、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 “新闻联播 ”重提家风, 。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已经太久了。 答案 :示例: 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文章 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每句 2分,共 6分。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试题分析: 处是概写,结合后文内容,儒家文化讲究 “诗礼传家 ”,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 “修身齐家平天下 ”。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此处句意应是 “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 处依据后文内容,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
44、俭示康,此处句意应是 “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文章 ”。 处联系前文 内容,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 “新闻联播 ”重提家风,此处句意应是 “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面是学校学生会就高一同学阅读状况调查的部分内容。阅读后,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5分 ) 你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吗, A有 91 B没有 9 你平时阅读有读书计划吗 A有严格的读书计划 12 B有一定的读书计划 27 C没有计划随便阅读 57 D从不阅读 4 你平时阅读感觉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A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读物 13
45、B不知道怎么读好一本书 40 C不知道读了以后有什么用 27 D记不住所读的内容 20 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A科普读物 14 B网络小说 11 C文学名著 16 D卡通漫画 7 E历史传记 12 F人文杜科 12 G自然利学 11 H其他 17 调查表明, _, _;但是, _,_。 答案:( 5分)大多数同学有阅读的习惯 阅读面较广 阅读的随意性较高(或:计划性不强) 读书方法欠佳(注意下一层的提示限制语 “但是 ”,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提示限制语 “但是 ”,可以知道前后内容是相对的,前面从正面回答,后面从存在的问题方面回答。 一组, 一组。从 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有阅读的
46、习惯;从 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面较广;从 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随意性较高;从 可以看出,学生读书方法欠佳。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告子下) 答案: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试题分析:名言名句默写要求书写准确,每句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注意下列字形:筋、乏、拂。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儿子请乡下来的父亲陪自己一起宴请一
47、个生意场上的朋友。席间一对生意伙伴相谈甚欢。回家后父亲告诉儿子: “你的这个朋友,不可深交。生活困窘的人吃相不雅可理解,可他不困窘,却总用筷子把 菜翻来翻去专挑喜欢吃的。 ”儿子不以为然: “人的习惯不同,不可苛求,吃相不雅,未必就不可深交。 ”父亲说:“用筷子的小细节可见人品。有大的利益诱惑,他会怎样?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小细节 真人品 日本学者有岛武郎说过,释迦、基督和苏格拉底这三位圣人,生前都没有著书立说,他们留给后世的所谓说教,似乎不过对自己邻近所发生的事件呀,或者与人的质问等,说些随时随地的意见罢了。日常茶饭和谈话,即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大说教。这个现象十分使人反省。 孔子好像也大体如此。这些圣人留下来的传世经典,都是其弟子们记录整理他们的语录。人类的伟大精神,中外的哲学精髓,似乎并不单是那些一大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