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1951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 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 釜底抽薪 ,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B即使前方风雨阻拦,高三的我们还是 义无反顾 地踏上了征程。走过了坎坷泥泞,越过了溪水鸿沟,经历了枯燥乏味的日子,你看,前方风景正好。 C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 15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 不忍卒读 ,心生同情。 D这个商场展出的商品,有的包装简陋却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有的外观精美却 不名一文 ,很多顾客都对此感

2、到非常奇怪。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A项 “釜底抽薪 ”语意和前面的 “从根本上 ”有重复之处。 B“义无反顾 ”不合语境。 D“不名一文 ”望文生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在有积水的洼地上,又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 月亮穿过云雾,把透明的光辉洒 在广场上 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 把这圭山上的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 广场像用银子铺成的 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 B C

3、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句交待描写的中心, 承 句写广场, 是承接写广场映出月影, 句接 句写出映照的效果, 两句顺接 句点明山村的意境之美。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个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的污染,还需要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B近年来, 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

4、越来越得到提高。 C中华书局经过论证与调研,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通性与普适性。 D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B项, “生活也越来越得到提高 ”搭配不当。 C项语序不当 , “论证 ”与 “调研 ”互换位置。 D项不合逻辑。 “群体、社会、他人 ”几个概念交叉,不能并列。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

5、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译书并非始于近代。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入,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明朱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以耶补儒,以儒证耶,力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 “以学术为媒 ”,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

6、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史地和制度方面的书 。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

7、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 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

8、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 ,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 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 “严林 ”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一个译书群,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到的作 用不可忽视。 (选自国学总第 39期,有删

9、节 ) 【小题 1】下列有关译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唐时期的一系列佛教译著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译书所带来的西学的传播与扩展,是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的一个动因。 C鸦片战争后,官方及私人的大量译作不断涌现,促成了西学东渐,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 D从一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大量译著就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不容置疑地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小题 2】下列对 “西学东渐 ”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A西方的文化思想最早通过汉唐时期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传入我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B从整体上讲,西学东

10、渐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它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愚昧和麻木,使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C “严林 ”译著彰显出的价值和地位说明,西学东渐很成功的一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进而更新了民族的社会心理机制。 D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不仅向中国传播宗教文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信息,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小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时界分明,先是佛教,然后是基督教。 B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的需求和朝廷的政策,官方开始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 C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编译西

11、书。 D作者认为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在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起到的作用显然要大于自然科学译著。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主要作用 ”错误,原文是 “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 ”,主要作用应是传播宗教。 C项 “促成了西学东渐 ”错误, “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是在明清时期。 D项 “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 ”错误,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答非所问,因为此时还没有进入西学东渐阶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12、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 “先是 ”“然后 ”错误,文中没有提及如此明显的界限 ;B项应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项无中生有,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 5月 31日凌晨, 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言。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 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信函上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

13、,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查遍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 1947年 12月 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 “大拿 ”,又是 “新红学 ”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不已 ”。 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 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 “红学 ”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

14、。这部四十多万字的 “红学 ”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 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 “曹、贾互证 ”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 “曹学 ”,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 “红学 ”实证研究开始体

15、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 “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年周汝昌 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 “红人 ”。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 “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 ”的 “烦琐考证 ”的典型代表,被关 进 “牛棚 ”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 1970年 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 “红学 ”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 “红学 ”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 “沉湖而死 ”; “金玉奇缘 ”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6、。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 “十六字真言 ”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 “红学 ”的范围,他说: “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 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 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 ”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 “红学 ”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 “红学 ”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誉为红学界的 “独行侠 ”。他关于 “红学 ”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 “红学 ”研

17、究的争议。 从 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 “红学 ”,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 “红学泰斗 ”,也被批作 “闭门造车 ”,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 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 “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

18、期便热衷于古典诗 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语,重上高山悦旧琴。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有书换万金。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徽忱。 周汝昌诗一首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 “红人 ”,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的 “红学 ”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 “红学 ”研究方法虽得到 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C周汝昌认为, “红学

19、 ”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 “大拿 ”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 “沉湖而死 ”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 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小题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 (6分 ) 【小题 3】简析文章结尾 “还是让老人家 安安静静地走吧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分 ) 【小题 4】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

20、的看法。 (8分 ) 答案:【小题 1】答 E给 3分,答 A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小题 2】 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升了红楼梦的地位。 将 “曹、贾互证 ”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 “红学 ”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将 “红学 ”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 “十 六字真言 ”,将文学性研究剔出 “红学 ”的范围。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分 ) 【小题 3】 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2分 )内容上: 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

21、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 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 “临走 ”时,不再受到打扰。 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 【小题 4】 执着的精神。从 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 “红学 ”;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 认真细致的 工作态度。做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燕京大学图书馆。 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 “大拿 ”,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 “曹、贾互证 ”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

22、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依据充足,奠定厚实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广博的学习,丰厚的积累。多领域的研习,终成大家。 (答出四点即可,每点 2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一直饱受争议 ”不准确。 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 学性研究不在 “红学 ”的范围。 D无中生有, “林黛玉沉湖而死 ”的观点与胡适无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3、。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 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

24、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 “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

25、孩羞红了脸,几 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 5 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 “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 “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 ”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 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 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

26、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 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

27、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 “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 “王丽晨现在已经 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 “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

28、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 ” 他已经泪光莹莹, “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 : “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

29、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 3年前因病去世 【小 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 “鲜艳的蝴蝶结 ”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

30、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她 “是个漂亮的女孩 ”。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 “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 空气 ” ,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小题 2】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小说中的刘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8分

31、 ) 答案:【小题 1】答 E给 3分,答 A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小题 2】 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 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 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一点 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 3】 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 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学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学, 并希望需要的

32、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一点 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 4】 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 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 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小说要表达的是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 主人公希望见到同 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

33、生叹。 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观点明确,给 2分;理由充分合理,给 6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B、说 “拒绝女孩 替他交钱看电影 ”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 “勉强答应了她 ”;再者说女孩 “帮困救弱 ”,概括也不大准 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 “弱 ”,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 C、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

34、他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D、说 “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节的作用的考核的题目,首先答出情节的内容: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 然后答出情节在情节和主旨、人物上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是: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主旨的作用是: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

35、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 解释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的结尾的赏析的题目,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阐明自己的理由,关键是分析和主旨的关系。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36、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释而不斩

37、。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 人有言语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 ”何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38、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 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摘编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为布衣时,贫 无行 无行:不行动 B不为 具 食具:准备 C 坐 法当斩坐:因犯 罪 D 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居:过了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韩信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3分) 常从人寄食饮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

39、信仗剑从之 次至信,信乃仰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能用信,信即留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 ,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小题 4】把文

40、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5 分) ( 2)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2分) ( 3)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3分)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 1)韩信多次和萧何交流,萧何认为他很奇特。到了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告诉刘邦,亲自去追韩信了。( 5分)( “数 ”“奇 ”“亡 ”“以闻 ”“自 ”,译错一处扣 1分;不通顺扣 1分。) ( 2)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呢!( 2分)( “东 ”“安 乎 ”, 译

41、错一处扣 1分;不通顺扣 1分。) ( 3)等到拜大将之时,发现竟然是韩信,全体将士都很吃惊。( 3分)( “至 ”“乃 ”“一 ”,译错一处扣 1分;不通顺扣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 下文来理解。无行:没有品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答非所问,不合要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知人善任 ”说法不当。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

42、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 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 “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 ”又当众侮

43、辱他说: “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 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 “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

44、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 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 “你逃跑,为什么? ”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说: “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回答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 “各路将领逃跑了 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

45、 ”萧何说: “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汉王说: “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 ”萧何说: “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汉王说: “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 “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 “任命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 “太好了。 ”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 “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

46、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 ”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 ,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 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小题 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

47、要分析。( 5分) 答案:【小题 1】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 ”,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 秋风走马出咸阳 ”,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 “走马 ”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 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小题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 ;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

48、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前两句。首先要概括出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青年将士 ),然后再概括其特点 (飒爽英姿、戎装出征 ),最后要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 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首先要明确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结合诗句确定本诗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诗歌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是间接抒情。后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是直接抒情。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