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广东省电白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3419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广东省电白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届广东省电白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届广东省电白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届广东省电白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届广东省电白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广东省电白一中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下列是对铜权注: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年)诏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 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法 C反映了国内市场开始走向统一 D权身诏文由中书省的长官中书舍人起草 答案: D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 “伙伴关系 ”屡见报端, “冷战 ”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 “碰撞中磨合 ”“竞争中协调 ”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反映出各个

2、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答案: C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 IR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 “跨进了新时代 ”的主要含义是 (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1933年底,一位美国国会议员在演说中说: “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在成长 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己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他的主旨在于 ( ) A批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B肯

3、定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要求进一步强化民 主制度 D给予劳动者与雇主谈判权 答案: A 1971 年,我国发行巴黎公社成立 100 周年纪念邮票,最主要依据在于它( ) A确保广大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B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 答案: D 1830年,在英国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 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 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有 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逐渐增多 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

4、民主化进程 有利于政党政治的发展 议会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A B C D 答案: A 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 的内容应该是 ( )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 D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 “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 ”中共为 “解决 ”“优势问题 ”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A解

5、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答案: A 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象,例如:曙光、新生、自由、救国、新社会、新气象、新文化、新中国、新妇女、进步青年、平民教育等。这些期刊的名称所表达的精神源于( ) A戊戌变法运动 B清末新政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抗日救亡运动 答案: C 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 ”。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

6、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 答案: C 在下列各项所描述的景象中,不可能出现在宋都开封城的是( ) A “从行里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 至晓即散,谓之鬼子市。 ” B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 ”,每晚 “人物嘈杂,灯火照天。 ”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市。如耍闹之处,通晓不绝。 D凡市 “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人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 答案: D 公元 1世纪,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军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相爱,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 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

7、申请罗马籍,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 ( ) A会,因为是皇帝的妻、子 B会,因为此时万民法已经产生 C会,因为被征服者如果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会引起社会动荡 D不会,因为此时万民法与公民法的界限还未消失 答案: D 综合题 ( 15分)【选修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 11月 7日,苏联纪念 “十月革命 ”24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阅兵方阵前往红场的路上,不少的士兵满脸灰尘、衣着邋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阅兵现场也是比较混乱,由于各种原因分列式的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但苏联军民创造的 “一个冬天里的奇迹 ”。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8、史 材料二 1993年 6月 8日,美国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一次庆祝胜利阅兵式,即海湾战争胜利阅兵式。当时布什总统亲自致词,检阅参加“沙漠风暴 ”的有关部队。这次阅兵式持续了近 2个小时,有 10多万观众观看了阅兵式。 引自西海都市报 2009年 10月 11日世界阅兵仪 式巡礼 阅后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41年 11月苏联莫斯科阅兵式的主要特点。( 2分)为什么说苏联军民创造了 “一个冬天的奇迹 ”?( 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 5分)海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答案:( 1)特点:准

9、备仓促;场面比较混乱;阅兵方阵不整齐。( 2分) 奇迹:当时莫斯科处于德军包围之中,阅兵式虽然仓促,但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打击了德军嚣张气焰。( 2分) ( 2)原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导致海湾危机;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 区的利益遭到损害;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联合国的授权;客观上美苏关系的缓和。( 5分) 影响:加强了美国等北约国家在海湾的控制力。标志着高科技战争登上历史舞台;引起军事技术、观念的革命,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深远。( 6分) ( 15分)【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薛福成指出: “取西

10、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郑观应说: “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冯桂芬说: “以中国伦常名教 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引自洋务运动( 1),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年版 材料二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 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 “朝廷必用科甲(科举考试)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以技艺夺造化,则干天怒;以仕宦营商贾,则废民之业。 ” 湖南巡抚王文韶说: “天下事有本有末, 就六事而言,练兵、简器、造船、筹饷,其末也;用

11、人、持久,其本也。至其大本,则尤在我皇上一心。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 运动 材料三 张之洞在劝学篇 同心第九中说: “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 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 ”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 “(孔子)的学说所以能在中国行了两千余年,全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 现在经济上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因为他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 ”“中用,即如何(把西体)适应、运用在中国的各种实际情况和实践活动中。实体与功能即用本不可分, 因此,如何把西体用到中 国,是一个非常

12、艰难的创造性的历史进程。 首先不要使西学被中国本有的顽强的体和学所俘虏改造或同化掉。相反,要用现代化的西体 来努力改造转换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 不是消灭其种族,而只是改变其习性、功能和状貌。(在用的过程中)中学就被更新了。 ” 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他们是哪一政治派别的代表?( 2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张盛藻和王文韶各自观点。两人的观点主要区别是什么?( 4分) (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张之洞的核心政治主张。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 2分) ( 4)材料 四中,李大钊认为儒家学说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认为儒家学

13、说发生动摇的原因又是什么?( 3分) ( 5)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李大钊思想主张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 4分) 答案:( 1)都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或答: “中学为本,西学为末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2分) ( 2)张盛藻反对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算学和先进的技术,主张坚持八股取士制度,以中学为根本,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王文韶主张重用封建人才,坚持封建制度是根本,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 洋务运动是细枝末节的事情。( 3分) 区别:张盛藻坚持盲目排外,王文韶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文明的进步性。( 1分) ( 3)核心主张:坚持 “中学为体,

14、西学为用 ”立场,以儒家学说来捍卫封建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 2分) ( 4)根深蒂固的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动摇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的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不符。( 3分) ( 5)核心: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儒家思想的正统治地位动摇 。儒家学说是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也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理论基础,必须否定。 “中体西用 ”的主张及其实践最终失败,必须改变指导思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4分) ( 15分)【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15、: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 1)材料 -中的两幅图片表明鲜卑族的服饰和礼仪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对北方 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 3分) ( 2)材料二中,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渊的背景是什么 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 何内在联系 ( 6分) ( 3)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6分) 答案:( 1)变化:鲜卑族颖问服带头大哥逐渐汉化。( 1分)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分) ( 2)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 2分) 内在联系:图二是图一的产物。日本明治维新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因而日本出现了早期的火

16、车站。(或答日本早期火车站的出现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产物)( 4分) ( 3)同:都学习先进文化;都促进社会锚度的变革。( 2分) 异:前者是学习国内先进文化,后者是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前者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后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分) ( 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 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

17、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材料三 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 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奥

18、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 2008年 12月 6日) 回答: (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18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体措施。( 12分) ( 3)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材料三中奥巴马的 “经济振兴计划 ”更加关注什么?(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分) 答案:( 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3分) 市场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

19、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15分) ( 2)政治方面: 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分) 经济方面: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6分) ( 3)节能环保问题;教育问题。( 4分)原因:环境污染严重;科技发展。( 3分) ( 15分)【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 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 ” 邓小平

20、 1980年 8月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 法拉奇 材料二 毛泽东的 “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 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 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 文化大革命 。 ”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346页 阅后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7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为纠正毛泽东

21、晚年所犯的错误,做出了哪些巨大努力?( 8分) 答案:( 1)贡献: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 “工农武装割据 ”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4分)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我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 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分) ( 2)努力: 1960年冬,根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5年,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是纠正 “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 3分) 1977年,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恢复高考制度。 1978年,领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伟大决策。( 3分)提出 “一国两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等重大思想主张,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邓小平理论,是党的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