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531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 务本一文中认为: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 :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性 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传统的 “农商皆本 ”思想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即是重农抑商思想观念的体现,重农抑商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小农经济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重农抑商思想观念着眼点在于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非根本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项

2、说法与重农抑商思想相违,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 “重农抑商 ”的思想 点评: “重农抑商 ”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的表现,之所以推行此政策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统治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这是封建统治 长期存在的根基。 “重农抑商 ”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统一国家,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商人则被认为不事生产之人。 1900 年,蔡元培写了一则征婚启事: “1女子须不缠足者; 4 男死后,女可再嫁; 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新习俗有: 恋爱自由,婚姻开始自主 离婚、再婚十分频繁 妇女解放,男女平

3、等 提倡天足,反对缠足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力,材料中 “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和时间特征 “1900年 ”说明晚清末年现代婚姻自主观念增强,离婚现象已经出现,但离婚、再婚现象并不频繁, 项说法错误, 三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是高考近年来新增考点,就学科归属而言这些内容属于社会史的范畴,由于社会史贴近生活并能体现历史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特点所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多有考查,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

4、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短时间里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短时间里同步变动的现象 ”是由于中国近代通信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功能,所以答案:选 A, B项信息传递速度比 A电报业要慢, C D两项是交通运输事业为商品的快速运输提供了便利。 考点:中国近代通信事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 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

5、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晚清重臣翁同 在日记中描述著名买办徐润的花园时说: “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你认为这里的 “夷气 ”主要是指 A陈设带有西洋风格 B全部供外国富商居住 C园中皆为木式家具 D招聘欧洲建筑师 施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是指中国近代的建筑吸收了西洋风格,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所以答案:选 A,

6、 B C D三项与题意含义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高考中的重要考查点,中国近代建筑的变化是物质生活变迁的重要体现。高考在考查物质生活习俗的各自表现之外更侧重对其变迁时代背景的关注,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强,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 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20世纪 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

7、度时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撒切尔夫人所说的 “安全网 ”是指 A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B拓展经济活动的领域 C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 D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梯子和安全网 ”是象征性的说法,梯子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高低差别以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减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发的社会动 荡,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材料含义不符。 考点: “福利国家 ”的发展 点评:二战结束后,有人把 “福利

8、国家 ”看做是 “社会主义 ”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 “按资分配 ”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 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 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D罗斯福欲加强政府职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9、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 广泛的行政权 ”说明罗斯福想要加强政府的行政职能,所以 D项符合材料含义,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中 20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是最为直接的因素,这场经济危机出现使美国面临社会生产遭遇极大破坏之外,还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社会危机,例如法西斯势力的兴起而总统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则这场危机的后果更为严重,此种背景之下罗斯福新政应运而生。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北京电视台试播节目 设立海南省并设置为经济特区 十一届

10、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出现在年, 1988年 设立海南省并设置为经济特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所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答案:选 A。 考点: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 “红色资本家 ”、他 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

11、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 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 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C苏联实施 “一五 ”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 “大跃进 ”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 “文革 ”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允许外国资本开办苏联政府暂时无力经营的工厂,一段时间后将由苏联政府收回;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

12、展的重要力量,所以答案:选 B, A 项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管控,不允许外国资本存在, C D 两项也不符合上述外国资本进入两国的史实。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 “新经济政策 ”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 “新经济政策 ”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 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

13、安排。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斯大林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说明了斯大林体制对苏联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与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特征不符。 考点: “斯大林模式 ” 点评: “斯大林模式 ”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最突出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两面特征:积极影响,迅速的实现了苏

14、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 B C D 答案: C 试

15、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共同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其成员国为数众多,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所以 不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征, 三项表述正确是二者的共同点,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点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的亮点,现存的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特点各异,欧盟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经济集团,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情形最为复杂,各国

16、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汇源 ”是人们熟知的品牌。 2004年,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获取了汇源 22%的股权; 2007年,汇源成功在香港上市; 2008年 9月 ,汇源与可口可乐签下收购合约。 2009年 3月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汇源的这一发展过程不能说明 A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 B政府在经济全球化中应适时发挥作用 C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说明发展中国家在

17、经济全球化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在国际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所以 D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无法直接体现并且与 题意主旨不符, 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答案:选 D。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最为主要的趋势,而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体现世界经济发紧密联系的载体,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当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其中必然会遭遇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

18、“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说明了作者重在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所以答案:选 A, B C两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 主旨不符。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点评: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19、,也是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复习本考点时,一方面要从微观层面梳理当今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利弊影响和应对之道,另一方面也要从宏观层面注意梳理 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其影响。 从 1978年到 1992年,历经 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 “方向 ”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方向 ”是指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选 D, A

20、 B C 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 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

21、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 ”这个建议的背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B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 ”和时间特征 “1979年春 ”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积极主张创办经济特区,此时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拉开序幕,所以答案:选 B, A D两项发生在 1984年以后, C项出现在 20世纪 90年代初期。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点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

22、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 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重农抑商 ”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举措 B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C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D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农抑商 ”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直至晚清时期自然经济解体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23、逐步兴起,这一思想观念才基本宣告破产,所以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 “重农抑商 ”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考点: “重农抑商 ”的影响 点评: “重农抑商 ”政策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 ,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 ,进而保障国家安全 ,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阻碍社会进步。 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 17世纪和 18世纪分别生产了 42, 000吨和 74, 000吨,各有 27, 000吨和

24、 54, 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 81, 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 (39, 000吨 )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中国客观上仍然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B当时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发展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D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 更多的资本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 17世纪和 18世纪,美洲生产的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市场而最终大部分却流向中国。这是由于中国与欧洲商品交易引发的结果,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这为中国赢得了大量白银财富而欧洲商品在中国市

25、场狭小,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已经转向欧洲,所以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即其一,中国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 “重农抑商 ”思想。但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的格局和差距在逐渐拉大,中国也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开辟新航路的著名航海家迪亚士曾这样说道: “(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

26、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这句话反映了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动力之一是 A发财致富 B扩展贸易 C传 播基督教 D拓展殖民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 ”说明了传播基督教成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力,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也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力但材料并未体现, D项是开辟新航路的结果而非动力。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高考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

27、辟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关注迪亚斯,达伽马和麦哲伦三大航海家的探索;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其中从多种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的成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英国人麦考利 1830 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 1790 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D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今我们国家比 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

28、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说明英国 1830年已经成为比较富有的国家,这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材料中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工业革命成效显著,答案:选 D, A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结果而非背景, C项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 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考查角度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爆发;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具体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的地位,本题的考查角度是 。 对下侧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

29、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的运用 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信息中可以直接解读出 a处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处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所以 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答案:选 B。 考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

30、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全球通史中指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大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定货,就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 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的需求。 ”这表明 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 金融资本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 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完全克服

31、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无 计划生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金融资本为垄断生产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垄断的出现并不没有完全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无计划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旧爆发就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所以 说法错误, 表述正确,答案:选 A。 考点:垄断的出现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 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

32、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苏、锡、常、镇地区以往很少种桑养蚕, 1865年之后则 “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 (同等 )”。这反映了当时的上述地区 : 部分农产品商品化 自然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扩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 ”说明苏、锡、常、镇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纺织业快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得东南沿海

33、地区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所致,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刚处于形成阶段,所以 项说法错误,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 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答案:

34、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 ”说明张之洞主张迎合普通民众的需要开办近代民用工业,答案:选 B, A项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 张, C D两项也是洋务派官员的重要主张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 点评: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全力以赴地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企图保护清政府的安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开办企业的资金不足故开始转变策略发展民用企业 ,为军事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但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侵略的作用。 分析图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 A点高潮出现

35、的原因是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 ”思想推动 帝国主义忙于 “一战 ”,无暇东顾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中曲线信息显示 A点处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取得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家受“实业救国 ”思想推动积极参与创办现代企业,当然这一时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 三项说法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两项与题中时间特征不 符,答案:选 D。 考点:

36、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艰难曲折的总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遭遇重重阻碍,但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在遭受重大压榨中缓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始终未能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主导力量,民族资本主义的这一发展特点也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 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 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 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

37、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 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说明了建国后民族资本家愿意接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的特征不符。 考点: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

38、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62年至 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彻底纠正了 “左 ”倾的严重错误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经济调整 ”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9年至 1961年中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灾难,既有客观的自然灾害因素也与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 ”运动等 “左倾 ”错误直接相关, 1961年开始党中央试图纠正 “左倾 ”错误影响,所以对农村的经济

39、发展正常进行调整,至 1965 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得以恢复,但 “左 ”倾的严重错误并未彻底根除,所以答案:选 C, A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项发生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 后。 考点: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遭遇了 50年代末严重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 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 节减财政支出

40、; 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 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 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简答题 历史小论文题( 15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到 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 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 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而弗兰克认为: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外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 依

41、据上述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问题。 答案:具体评分标准: ( 1)观点明确,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5分 -11分) ( 2)观点较明确,能结合相关史实,逻辑较严密,论述较为充分,表达清晰( 10分 -6分) ( 3)观点不明确,未利用史实来叙述,单一角度论证,逻辑不严密,论述不充分,表述不明确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存在两个核心观点,其一欧洲世界经济体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心,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 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点评:高中历史

42、小论文的写作大体可以分作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在此基本上明确表达学生自己的态度,即表明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然后,接着寻找相关的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往往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J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工贾取其

43、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 雍正皇帝 材料四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 “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 ”, “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6分) ( 2)材 料二、三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 2分)结合两则材料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6分 ) ( 3)材料四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4分) ( 4)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其主

44、要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 1)突破坊市空间限制(市坊的界限被打破);突破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 2)思想:重农抑商。( 2分)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 经济地位。 ( 6分) ( 3)英国:开辟海外市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殖民扩张等);中国:闭关锁国。( 4分) ( 4)上海浦东的开放。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两幅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唐代城市交易场所还有严格

45、的管制而到了宋代市坊的界限被打破;结合所学可知突破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从材料二、三内容中不难解读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早期和晚期分别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和影响即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3)材料四内容说明了中英两国不同的对外政策即英国:开辟海外市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殖民扩张等);中国:闭关锁国。( 4)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上海浦东的开放,其目的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

46、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考点: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对外开放 点评: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消极对外政策,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其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其中最大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人为地切断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明清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最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和受西方殖民国家的残酷侵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同年( 1947年) 10月 30日,美英中法等 23个国家在协定上签字,1948 年 1 月 1 日生效。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

47、易障碍,取消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扩大国际交换,创造就业机会,保 证实际收入,增加有效需求。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图一、二是哪两个国际组织的名称?它们成立后形成的世界货币体系叫什么?( 4分) ( 2)材料二所描述的协定是什么?图三是哪个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什么?( 5分) ( 3)中国是何时加入图三所示组织?加入该组织对中国有何利弊?( 5分) 答案:( 1)名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分 )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分 ) ( 2)协定: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2分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 ( 3)时间: 2001年。 (1分 )利弊: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会;同时带来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