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562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 )九年, (北魏孝文帝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露田 )。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诸地狭之处, 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

2、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 (离职 )相付。卖者坐 (处罚 )如律。 魏书 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 )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 “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 “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 “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 “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 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6分

3、 ) (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在当时的作用。 (6分 )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分 )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8分 ) 答案: (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 (任意 2点即可 )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 (4)主题:发展经济。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

4、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 “废井田,开阡陌 ”和推行 “重 农抑商 ”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 (2)在充分理解材料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找出三个方面的含义,每一个方面即有一个标准,联想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措施可以回答出影响; (3) 阅读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 (4)总结三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三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

5、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考点:中国古 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三次重大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这三次重要的变法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明显区别,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孝文帝改革则发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他是少数民族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也得以清晰展现,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统治的危机,所以这三次改革从性

6、质上来说是封建地主 阶级的改革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相关问题。( 22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通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 68 材料二 (秦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 87 材料三 史记 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 J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 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7、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 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8分 ) (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 6分) (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分) (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

8、理由。( 6分)要求: 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4分) ( 2)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 2分) ( 3)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2分) ( 4)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

9、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二中先找出商鞅变法在军事、 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的文字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即可; (2)从材料三中先找出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文字说明,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从内容看有如下相关内容:推行连坐法,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 (3)材料四中图片主要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社会风貌的变化,依此为基础联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即可找出答案:;(4)在阅读材料五的基础上辨析清楚张之洞对三次

10、重大变法运动的评价,从中不难发现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够客观,然后结合王安石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变法所起的作用分析说明问题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 动 点评: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对比分析能力,材料的主要意图是找出这三次重大变法运动的共同点,从比较的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但由于本题以文言文的文字材料形式出现,学生则较难把握住其材料主旨和意图,这是该题的难度所在,同时对这三次变法运动进行高度概括也是本题的又一个难点,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古文的学习和训练。就三次变法运动而言,平时应该关注他们各自的内容和阶级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19分)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 神宗曰: “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 ”王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 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 “政治缺失 ”与 “人民疾苦 ”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12、6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 “变风俗,立法变 ”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 “人民疾苦 ”,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9分 )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 3中的观点。 (4分 ) 答案: (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 “三冗 ”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富国、强兵、取士三大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任答三点即可 )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 (3)材料 3 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

13、误的。新法并非只是 “害天下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并非 “引用奸邪 ”,只是用人不当。 试题分析: (1) “政治缺失 ”可以理解为政治危机,腐朽的表现,结合教材内容主要指 “三冗 ”现象,联系所学内容回答出 “人民疾苦 ”的表现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其中为改善民生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富国之法方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这些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产生了一 些不利影响,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 (3) 阅读材料三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对其持否定态度,显然这一

14、观点是错误的,结合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予以反驳,在此基础上客观指出其变法的局限性即可。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材料从后世人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角度考查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其实自王安石变法后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一直持否定态度,直至晚清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维新派重要领袖梁启超才从改革的角度对王安石其人和变法作出重新评价,这种评价颠 覆了传统观念,当然这种评价是从当时维新变法运动的实际需要意图出发的。对于王安石变法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历史评价的角度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相关问题。( 19分) 材料一:读图: 出售免罪符

15、 布鲁诺受火刑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 世界文明史 请 回答: 史学界有句俗语: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 ”,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6分) 为挽救 “黑暗 ”的欧洲,马丁 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4分 ) 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9分) 答案:( 1)天主教会

16、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 2)提出了 “因信称义 ”的主张,否定了天主 教会的神学说教。 ( 3)特点:出现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积极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试题分析: (1)材料一图片中的内容反映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的各种表现,具体信息可以进行直接提取,即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

17、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 (2)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主张是“因信称义 ”,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宗教界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展现; (3) 从材料二中的文字 “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可以说明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多元化和地域性的特点,也表明宗教信仰获得更大的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出宗教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考点:宗教改革运动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是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爆发的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人

18、文主义精神 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宗教对欧洲的政治统治现状快速瓦解,最终使教权低于并服务于王权,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形成。也就是说欧洲宗教改革并非是单纯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应该是欧洲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就总体性质而言乃是一场重大的政治和思想解放的社会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 1861年 3月 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 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 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

19、发展意味着 1914年的俄国比起 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 “现代化的普适道路 ”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 “俄罗斯特殊性 ”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1)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材料 1中俄同与欧洲 “相似 ”的表现,并阐释这种 “相似 ”说明了什么。 (8分 )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 “俄罗斯特殊性 ”的? (2分 )这种

20、“特殊性 ”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6分 ) 答案: (1)相似: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司法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法治化进程;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民主化。阐释:俄国是传导型现代化国家 (或俄国通过学习西欧进行现代化 )。 (2)改革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农奴制改革不彻底阻碍了俄国现代化进程;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十月 革命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主义。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的 “相似 ”含义是资本主义在俄国出现并获得快速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正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俄国则是通过学习西欧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迈进现代

21、化的大门; (2) “俄罗斯特殊性 ”是指农奴制改革的独特性,即尽管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但改革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联系俄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农奴制改革不彻底阻碍了俄国现代化进程;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主义。 考点: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点评: 材料从世界近代化的角度对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进行了考查,这种考查是与当前高考中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史观重新解读历史的重大事件直接相关,材料凸显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下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即它实行了俄国由传统的君主专制社会向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社会过渡。当然,从改革的性质上来看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沙皇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运动,从改革的背景来看他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的大环境之下,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去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