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 C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 “伙伴关系 ”屡见报端, “冷战 ”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 “碰撞中磨合 ”“竞争中协调 ”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
2、国利益趋同化 答案: C 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 日用生活品短缺 取消商品贸易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 B C D 答案: D 不同时期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有所不同。 “20世纪 70年代开始,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终于在 1982年底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其措施与 19291933 年罗斯福新政最大的不同是 A降低税率 B减少政府对
3、企业的干预 C减少财政支出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B 英国金融时报: “自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年、 1992年和 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建立 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 “赶英超美 ”的口号,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
4、,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进入 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 D 邓小平说;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 一条线 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 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 “转变 ”主要表现为 ( ) A实行 “一边倒 ”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5、关系 D实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下列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是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外资 C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工业化,而要中国永远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答案: C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 1931年 9月 18日)晚上 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 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这段电文 A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是后人的 “伪造 ”史料 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史料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 D 伏尔泰在评
6、论某国的政治时说: “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 ”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 )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大革命后的法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统一后的德意志 答案: A 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这说明( )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
7、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 “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 ”,代表着 “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 20世纪 20年代初至 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 “ 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 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 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
8、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 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 曼 罗兰写道: “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 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 , 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一方面又认为那里 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 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 ”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 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 行了 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
9、析,这自然不是 “表面的 ”缺点,不是 “形式上的 ”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 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 (无论如何)也不能用 “未来的砖头 ”建造 “现实的 ”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1928年 9月)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20年代初至 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 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6分)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 4分)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10、?( 5分) 答案:( 1)原因: 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 5分) 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 5分) ( 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而取得的工业成就; ( 3分)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 3分)布哈林看到苏联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 4分)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
11、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答出 4点即可得 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 卡斯特罗则认为全球化 “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12、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他还说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 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 化。 答 案:有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它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加速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分,答出 2点即可得满分) 不利: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
13、位;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 4分,每点 2分,回答其它不利表现,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4分 。)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各国应积极合作共赢,共同分担经济风险,分享全球化成果。( 4分,答出 2点即可得满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 “戊戌政变 ”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 “驾崩 ”就不同了, “地保 ”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
14、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 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 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 “进步 “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 1)材料一中 “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 ”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5分) (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 “皇帝的方向 ”是什么?( 4分)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 “以好心肠扼杀了 进步 ”。( 6分) 答案:(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
15、说整个戊戌 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5分) (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4分)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6分)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 6月 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 8月 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迭 165公里,通称 “柏林墙 ”。 1989年 11月 9日下午 6时 57分:
16、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 “柏林墙倒塌 ”。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 “柏林墙 ”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 6分) ( 2)试归纳 “柏林墙倒塌 ”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9分) 答案:( 1)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美苏争夺霸权激烈;德国分裂;两德是美苏对峙的前沿。( 6分。每点 2分,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 2)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 张局面;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冷战结束的步伐。( 9分,每点 2分,答出 4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