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3921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 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 第卷 选择题 (每题 4 分) 24.“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图 6,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 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 A. B. C. D. 解析: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由象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具有集形

2、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据本题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结合教材“礼乐制度”内容可判断 A 项正确。 答案: A 25.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3、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正确选项是 D。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 B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 C 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26.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其至 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

4、实用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 行政官 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 可知 D 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罗马法的灵活性,并非随意性; 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曲解罗马法的内容。 答案: D 27.苏格拉底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 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智者学派强调个人感受,

5、易导致社会混乱 B.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作用,以培养人的美德 C.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诡辩学派产生 D.苏格拉底崇尚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解析: 由材料 “ 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 ” 可知,苏格拉底认识到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败坏, 智者学派容易形成诡辩主义, 故答案为 C。 A、 B、 D 项从材料均可以得到反映。 答案: C 28.平型关大捷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但是中共方面在胜利的第二天发给南京当局的捷报却出现两个版本。延安电: 9 月 25 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人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勇无比,将进攻之敌全部

6、击溃,所有平型关北之辛庄、关沟、东跑池一带阵地,完全夺取。朱德、彭德怀电:一一五师有(廿五)日八时进行战斗,至廿四时止尚在激战中,将平型关以北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标地完全攻占,计已缴获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外,炮一门、炮弹二千余 发,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军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从史料鉴别的角度看,你认为 A.延安电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B.两则史料都与事实相差巨大 C.两则史料都可信 D.朱德、彭德怀电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解析: 本题考查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史实。 其中 延安电中 “ 与敌万余人激战 ” 不符合历史真实。而朱德电中相关数据基本

7、符合历史真实, D 项正确, 故选 D 项。 ABC 项错误,根据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及其他史料相互佐证,很容易分析的出 ABC 项错误。 答案: D 29.表 2 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晚清政府外贸概况表 2 年代 进口 出口 1885 88, 200, 018 两白银 65, 005, 711 两白银 1895 171, 696, 715 两白银 143, 293, 211 两白银 1905 447, 100, 082 两白银 227, 888, 197 两白银 1911 471, 503, 943 两白银 377, 338, 166 两白银 A.民族工业发展陷入

8、停滞 B.马关条约的签定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D.一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 解析: 从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晚晴政府的进出口不平衡存在着贸易逆差的严重问题,出口小于进口。故选 C。 A 项错误,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材料并不能直接得到反应; B 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要求反映的是资本输出,并不能说明进口增多; D 项错误,一战是 1914 年开始的。 答案: C 30.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中国人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图7 是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对其各阶段南迁的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A.选项 A B.选项 B C.选项 C D.选

9、项 D 解析: B 项错误,武汉会战是在 1938 年夏天开始的,项说 1936 年故宫文物运往南京保存 ,1937 年运往四川,显然时间是错误的; C 项错误,重庆谈判在 1945 年进行的, 1946 年内战 即以爆发,并非达成一致意见; D 项错误,国共 1949 年的会谈是在 4 月份破裂的,并非 1949年初。故选 A,日本侵占东北,进退华北危及平原, 1933 年起,故宫文物开始分批运往上海。 答案: A 31.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

10、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C.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D.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解析: 从材料“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 影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更倾向于与美国改善关系,故选 C。 A 项错误,与美国关系缓和是在尼克松访问中国后; B 项错误,开始改变一边倒的方针是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 D 项错误,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材料并未体现。 答案: C 32.1912 年 2

11、月 11 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 8),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解析: 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解读漫画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首先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观察漫画,“ 1912 年 2 月 11 日 ”说明了时间,“ 紫禁城传出了 逊位 的声音 ”暗示内容 等, 联想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的有关史实,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急切盼望结束君主专制的心情, D 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可以排除 A、 B 两项; C 项

12、从图文中体现不出来。 故正确答案为 D。 答案: D 33.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共活动:“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 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下列文章发表于这一时期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解析: 从材料“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可以看出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故选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创作的。 A 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C 项是在抗战时期; D 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B 34

13、.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理解能力。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有益的东西。故选 B。 A 项说法具有片面性; CD 项

14、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交代说明。 答案: B 35.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体制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 浪漫主义 解析: 题目中的归纳法,大概的含义就是从一些个别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的认识 或者规律,即分析与综合的辨证分析方法。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与儒家思想,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

15、济体制存在内在的一般性认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答案: B 第卷 (非选择题,共 160 分 ) (一)必考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 分) 材料一 :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 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

16、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 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 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利于社会。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 (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 (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

17、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 (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亚当斯密国富论 1776 年 材料三 : 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 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 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

18、林罗斯福国情咨文( 1941 年 1 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 6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亚当斯密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并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这一思想的实践。( 13 分) 解析: (1)从材料“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法律的目的是保护和扩大自由”、“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可以看出“自由”的内涵是:自 由是天赋的基本人权;构建政府以维护人民自

19、由;实行法治保障人民自由;分权以限制政府权力,维护自由。 (2)根据材料二可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著作于 1776 年,材料中强调了自由制度、政府职能两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 18 世纪中叶的英国历史,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即政治上,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 (1)内涵:自由是天赋的基本人权;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需要构建政府;实行法治保障人 民自由;分权以限制政府权力,维护自由。( 8 分) (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20、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启蒙思想的影响。( 8 分) (3)特点:自由具有世界性;政府给予人民享有自由的经济保障;世界和平是自由的有力保障。( 3 分) 实践: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欧洲复兴计划;组建联合国;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建设福利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6 分,任意答出 6 点即可)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 : 从詹姆斯登上王位之时起,王权与自由这两种传统就进入到全面冲突的阶段。英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依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通俗的说就是革新者自称是守传

21、统派,守旧派则被看成是反传统主义。“光荣革命”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 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 1689 年 1月 28 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英国历史的 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一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评析材料中关于英国对“传统与现代化”的论述。( 12 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解析: 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

22、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 观点类 )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 题而言, 1688 年 “ 光荣革命 ” 的最大成果就是在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 “ 光荣革命 ” 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本题的关键在于论证:应利用传统中的有利因素实现现代化变革,具体回答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当时以及

23、后来英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观点:应利用传统中的有利因素实现现代化变革。 传统: 利用君主制的传统影响; 利用宗教改革的成果,尤其是清教运动的影响; 大宪章确 立的议会传统等因素。现代化:通过政变和相关法律文献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确立议会主权和法律至上等基本原则,创立了近代典型的民主制度 君主立宪制度。 作用:协调各阶层利益,缓和矛盾,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平过渡,加速了英国现代化的进程。 45.(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

24、,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 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9 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6 分) 解析: 该题以婚姻习俗改革为切入点考察了北

25、魏孝文帝改革和宗教改革, (1)各自改革措施结合材料概括即可,孝文帝主要涉及 “ 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土族通婚 ” ,而路德主要是 “ 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 ” ;(2)对婚姻习俗改革的作用主要结合婚姻与政治、婚姻与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方面回答即可 ,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 (1)措施: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 汉族土族通婚。 马丁 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 9 分) (2)认识

26、: 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6 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革命失败后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图 1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下旌旗在望 , 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 ,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 , 报道敌军宵遁 。 毛泽东西江月 ( 1928 年秋 ) 材料二 风云突变 , 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 , 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 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 , 分田分

27、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 ( 1929 年秋 ) 材料三 宁化、清流、归化 , 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 ,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 , 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 1930 年 1 月 ) (1)据材料一 , 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6 分)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9 分) 解析: (1)空格内容的填写可依据“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句话,可以得出这里的山指的是井冈山。历史背景的回答,考生要结合此时是 1928 年,联系教材知识不难回答

28、,此时秋收起义后 , 创建革命根据地 , 击退敌军进剿 。 (2)词句的选择,只要仔细阅读材料,不难得出军阀重开战、分田分地真忙、路隘林深苔滑这三句话,原因的回答据这三个词语来回答。军阀混战 , 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土地革命 , 唤起民众,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红军进军农村,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 红军有回旋余地。 答案: (1)井冈山 ;秋收起义后,创建革命根据地,击退敌军进剿。( 6 分) (2)军阀重开战 ( 蒋桂战争 ) 军阀混战,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分田分地真忙 土地革命,唤起民众。路隘林深苔滑 (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等 ) 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红军有回旋余地。( 9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