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史学史观题。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而准确的史料就更能接近历史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2、。诗歌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 A不准确;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诗歌这样的史料必须 “去伪存真 ”,还原本来面貌,因此排除 B项选D项;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 C不准确。 考点: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史观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 “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指 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宋朝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形成于宋朝;指南针等科学技术在宋朝取得重大进步;宋朝的词和绘画
3、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朝 宋朝的状况 王夫之认为,不能离人而别有天,不能离欲而别有理, “随处见人欲,即随处是天理 ”。这一主张: A反对 “理 ”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 B反对 “格物致知 ”的求理方法 C反对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教条 D将满足 “欲望 ”作为顺应 “天理 ”的唯一途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王夫之强调 “理 ”“欲 ”的一致性,明确反对将 “天理 ”与 “人欲 ”对立的 “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教条。 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
4、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材料中 “反动 ”的含义是: A宋明理学丧失了统治地位 B传统儒学已被彻底否定 C传统儒学遭到了极力批判 D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 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
5、,也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 A、 B、 D三项。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北朝民歌木兰辞描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jin),南市买辔( pi)头,北市买长鞭。 ”下列对该材料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当时的市受到官府严格限制 B专业市场的出现 C当时的市里还会有白瓷和纸出售 D当时的草市已经相当普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 “北朝 ”“东市 ”“西市 ”“南市 ”“北市 ”可以看出北朝时期坊市制度比较严格,不会出现草市。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6、 商业的发展 坊市制度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自耕农 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11 23 35 21 10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仔细读表格可以找到关键信息,表格中出现了雇佣工人,反映了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出现的,因此只能选 D。 ABC三项与出现工人这一阶层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 吕氏春秋 孟冬纪关于秦代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 “
7、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 ”可以看出,秦代官营手工业中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工匠稍有不慎,就会获罪。故选 B。 ACD三项均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 “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的诗句。一下对材料中 “商人 ”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叶时顺便到娱乐场
8、所 “瓦肆 ”听戏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买到海外,受到 “海 禁 ”政策的限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市的发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的商人可以看到长安城严格的坊市制度。所以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市的发展 “今是土生之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 “人善治之 ”方可连年丰收,所以要重视精耕细作。所以此题正确选
9、项是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 新唐书 百官志所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据此,对古代宰相的理解错误的是: A宰相就是皇帝的总管家,替皇帝管理国家大事 B宰相与皇帝是分开的,宰相是政府领袖,代表政府 C皇帝与宰相是一体的,皇帝是主,宰相是辅 D宰相只是协助,辅佐皇帝,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手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宰相和皇帝是一体的,皇权至高无上,代表政府。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丞相制度 王充说: “(战国)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
10、 ”这说明战国时期: A已实现了集权统治 B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C选官标准已经改变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 贤才为之臣 ,说明战国时不再依据血缘关系而是依据人的才能任命官吏 ,所以是选官标准发生了改变。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的改变 宋代文天祥说: “本朝惩五季之乱,消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 ”这说明: A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 B宋代中央集权软弱无力 C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 D宋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 答案: C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但是在成了 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 ,说明了造成了北宋积贫积 弱的局面。 AB项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 D项不符合事实。 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 1: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 图 2:棉花图 收贩、甘薯图、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南京繁华图 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 1)根据图 1,指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 8分) ( 2)根据图 2提供的资料,分别说明明清时
12、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 8分)并进而分析为什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制度却走向衰落?( 4分 ( 3)根据图 2资料,概要说明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5分) 答案: (1)基本特点:( 8分) 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每点 2分,答对 3点即可给满分) ( 2) 具体表现:( 8分) 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甘薯等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总量大幅增加。 丝织业等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南京等城市商业贸易繁荣。(每点 2分) 衰落原因:(
13、4分)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 2分) 也催生了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从而动摇封建制度的基础。( 2分。如写市民阶层扩大,可给 1分) ( 3)三者关系:( 5分)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扩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资源。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业的繁荣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形
14、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从棉花图 收贩可以看出,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从甘薯图可以看出,甘薯等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总量大幅增 加;从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可以看出,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从南京繁华图可以看出,南京等城市商业贸易繁荣。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制度却走向衰落的原因。 (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扩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
15、资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 考点:古代中国的 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唐代诗人总计 2712人) 图二(宋代词人总计 9215人)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说明: 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文化得到发展; 南宋偏安江南,政治重心南移,文人南迁; 信息二:
16、宋代词人总数大于唐代诗人总数。说明: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世俗化和词的创作; 宋词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故词作丰富、词人辈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信息二:宋代词人总数大于唐代诗人总数。并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唐诗、宋词 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男子授 露田 40亩、桑田 20
17、亩;妇女授露田 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 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分) (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5分) ( 3)从内容和影响方面归纳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6分) 答案:( 1)孝文帝改革接 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分) ( 2)均田制的推行。( 2分)使无地的
18、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任答三点 3 分) ( 3)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从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到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服饰的变化可知是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这种变化说明了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2)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 “男子授露田 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 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 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可知是均田制,回答均田制的作用及结局。 (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比较其共同点,可从结果、原因、实质等方面比较扣教材均田制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条理作答: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