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3718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辑。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 该材料思想的核心来源于 (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称尊长 ” “能亲仁 ”“ 德日进 ”等文字说明要尊老爱幼,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故本题选择 B,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思想。 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

2、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 “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兴办实业,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文字 “一切政治及学问使老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体现出关注民生,而且侧重的是保障最低水平,所以应该是以轻工业为主。故选 C。 A项体现不出民生内容。近代民族工业大都是以轻工业为主,故 B项说法错误。 D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实业救国。 如果请你

3、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 ( ) A抗争 摆脱外来殖民侵略 B屈辱 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探索 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 中华民族步步崛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图示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和无产阶级,说明是近代各个阶层探索中国 革命道路的过程,因此本题选择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成立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4、。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 ) A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和其他的知识分子的争论,显示出了当时在思想界出现言论自由的情况。故选 B。材料并未体现出科学是否是社会主流的内容;学术宽 容也体现不出来,陈独秀的观点显然遭到了批判; D项说法明显错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难以做到真正的学术自由。因此 AC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 下列关于 19世纪末到 20

5、世纪头 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 A相继经历了由 “走英日道路 ”到 “走美法道路 ”再到 “以俄为师 ”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关键扣准材料中时间界限 19 世纪末到 20世纪头 20年。题肢 C毛泽东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20世纪 20年代之后,故 C不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2

6、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的开辟。 1977年 4月 10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胜利地推向前进。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该论点提出的主要目的是 ( ) A恢复 “双百 ”方针 B抵制 “左 ”倾错误 C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D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能力。解题关键把握题干所给时间,此时正处于 “徘徊时期 ”,继续实行左倾错误思想,邓小平讲话显然是想抵制 “左 ”倾错误,故本题选择 B。 A是 20世纪 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 C

7、和 D时间不符合。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时期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论证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 “求同法 ”,两次讲话都是围绕思想解放问题,第一次是冲破左倾错误思想的延续,第二次是冲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方面禁锢,故本题选择 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时期理论

8、探索 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归绥、迪化等是旧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带有一定征服心态的称呼,具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新中国改称呼是切实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体现。 故选 A。 D项是对材料名称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B项材料未体现; 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名称的改变从而体现平等,并未涉及民族习惯。

9、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因此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以下选项不能说明材料内容的是 (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要求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C确立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D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弄懂材料中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材料中文字 “反帝国主义 ” “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

10、 ”说明孙中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由此可见 B、 C和 D均符合这一思想,而 A是反对清王朝统治,与材料反映内容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 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内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 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 ) A科教兴国 B 863计划 C载人航天工程 D两弹一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把握住

11、材料中时间节点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材料中 “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可知是两弹一星的研制,由此选择 D。 A是 1995年提出。 B是 1986年提出。 C是 21世纪以后的事情。故本体选择 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科技成就。 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历过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 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第二次思想解放 ”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提出 B重申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邓小平南巡谈话 D

12、邓小平 “三步走 ”战略的提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提到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 90年代初,当时国际政治风云变换,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由此可知 C正确。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时期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 “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 ”这样的词句。这

13、反映了当时 (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 ”的诗词说明 太平天国对外国侵略者存在幻想,而 “替爷替哥杀妖魔 ”说明太平天国想推翻清政府,从而进一步说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所以本题选择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

14、解最准确的是 (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说明清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战争的实质,说明 B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 ”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 答

15、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文字 “严格考试的人才 ”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知道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本题选择 B。 A和 C属于科举制影响,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不符合题意。 D不符合科举制影响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 ) A “民贵君轻 ”实行 “仁政 ” B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C圣人之要,四方来

16、效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材料中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说民统治阶级要珍惜民力,关注民生,才能取得统治的长久,孟子的 “民贵君轻 ”和实行 “仁政 ”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故本题选择 A。 B是荀子的 “君舟民水 ”论,不符合题意。 CD都主张君主集权,与题意相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孟子思想。 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变革 ”,唐的 “丰满华丽,宋的 “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

17、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宗法制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理学盛行 B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 C宗法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 “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砍山 ” “众木尽噘 ”“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 ”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 “刀耕火种 ”。材料中没有涉及 BCD选项的内容。故本题选择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刀耕火种。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

18、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 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史实能力。材料中西周的 “秩序井然 ”指的是宗法制,战国的 “清新变革 ”指的是 “百家争鸣 ”, 唐的 “丰满华丽 ”应该是国家富强,而宋的 “理性之美 ”则指的是理学盛行,逐一排除

19、,可知正确答案:是C。 A中 “民主政治 ”说法错误,唐朝仍是君主专制。 B中的 “经世致用 ”是在明清以后。 D中的 “罢黜百家 ”是在汉代,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 “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孙中山等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梁启超、孙中山他们推崇黄宗羲著作的原因是黄宗羲 ( ) A主张工商皆本 B强调法制 C反对君主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

20、能力。材料中 “民主主义 ”和反清革命思想说明梁启超和孙中山共同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 A 属于黄宗羲经济方面的主张,与材料意思不符合。 B材料中没有显示,而且黄宗羲思想没有法制。 D属于学风,也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儒学思想 黄宗羲思想。 金史记载: “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 ”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火药 D造纸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声如雷震 ” “热力 ”和 “人与牛皮皆碎 ”说明这种科技成就是火药,故本题选择 C。 考

21、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清朝赵翼说: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古代在 “李杜 ”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 ) A楚辞、元曲、明清小说 B南戏、元杂剧、京剧 C宋词、元曲、明清说 D宋词、明清小说、京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能力。材料中 “李杜 ”是指唐代的大诗 人李白和杜甫,唐朝之后文学形式主要有宋小词、元曲、明清说 ,故本题答案:是 C。 A中楚辞出现在战国时期,在唐朝以前。京剧不属于文学作品,故B和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不同时期的文学

22、形式。 下图自左至右是 ( ) A甲骨文 -隶书 -楷书 -篆书 B甲骨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C甲骨文 -篆书 -楷书 -隶书 D甲骨文 -篆书 -楷书 -行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情境解读分析能力。准确判断古代各种书法体是解题的关键。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篆书的特点是字体略长,笔画圆润,隶书特点是平衡对称,楷书是规范化、标准化,由此判断材料中自左至右的书法体依次是甲骨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故本题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演变。 下面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 A B

23、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其主要活动是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出国新式海军,所以对材料中 比较感兴趣。故本题选择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调动知识能力。解题关键

24、抓住题干中时间 19世纪末,此时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所以时人提出变法思想,故本题选择 C。 A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时间不符合。 B属于洋务派,不主张变革体制,故不符合题意。 D属于毛泽东思想。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康梁思想。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 A “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 ” B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 C “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 D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A属于法家韩非思想。 B属于董仲舒 “君权神授 ”思想。 C属于程朱理学。 D反对君主

25、专制,属于维新派思想主张。故本题选择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综合题 (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 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26、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分) (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2分) (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 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2分) (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4分)分析在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 4分) 答案: (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

27、取之处)( 2分) ( 2) “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分) (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2分) ( 4)演变历程:春秋战国 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 儒学成为正统;宋明 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 儒学遭到批判,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4分) 原因: 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要求。 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或与时俱进,兼收并包)(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材料中

28、文字 “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说明儒学对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和长幼等关系有可取之处,从而说明对维护等级关系的作用。第( 2)中第一小问要依据材料,找准关键词来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材料中 “春秋大一统者 ”说明是 “春秋大一统 ”,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说明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维护统治角度回答即可。第( 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中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说明作者对君主专制不满,从而概括出答案:,分析此种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可以从明清时期产生 的经济新现象来作答。第( 4)问第一小问要根据儒家思想在

29、历史上演变要分阶段进行解读,历史时期可以从春秋战国、西汉、宋明和明清几个时期进行概括。分析原因要从统治阶级和儒家思想自身特点去综合概括。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产生的背景。 (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 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人物

30、编号 人物速写 号 “饮冰室主人 ”,曾拜 “南海先生 ”为师。 民族英雄,领导了 “虎门销烟 ”。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 “卖国贼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创建了 “湘军 ”,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 1)从对 “西学东渐 ”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 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 8分) ( 2)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8分) (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2分)

31、 答案: ( 1)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 8分) ( 2)第一类:林则徐、魏源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学习西方的 “器物 ”,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类:曾国藩、李鸿章二人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 第三类: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提倡君主立宪制。 第四类: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 “民主 ”“ 科学 ”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革中国。批判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特点: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

32、方学习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第( 1)问首先根 据所学知识认清表格中人物,根据序号依次是梁启超、李鸿章、魏源、陈独秀、林则徐、康有为、李大钊和曾国藩,再依据晚清和民国时期各自派别进行分类即可。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概述思想主张主要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维新派和激进派结合各自的思想特点和主张具体回答即可。阶级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第( 3)问概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论述,一是向西发学习性质是反侵略反封建,二是学习经历了有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过程,第三学习西方由

33、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层次逐渐深入,以上观点 回答任何一点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主张。 我国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在论述现代化时说: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 ”核心。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由于创新性变革与传导性变革两种方式之不同,在实际历史进程中,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 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即由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又称为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一

34、类是外源的现代化,是指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 (exogenous change)。 你认为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4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答案: 本题建议按档次给分,即: 档次 分数 标准 一等 ( 14 11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 10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 4 O 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35、;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题要点:第一步:同意外源的现代化的观点 第二步:封建末期,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农耕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专制和科举制束缚人的思想,中国社会缺乏内部创新。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向西方学习、探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第三步:得出结论 (如果同意内源的现代化,则要找出中国社会自身力量产生内部创新的动力。如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产生的内在根源。其它论点若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弄懂近代化的含义和近代化产生方式,内源性和外源性产生的方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内源性的近代化要从中国内部自身力量去找新动力,比如说洋务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产生的内在根源。外源性近代化可以从中国向西发学习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近代化产生原因。 考点:经济 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