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重庆八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3751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重庆八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重庆八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重庆八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重庆八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重庆八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重庆八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6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A前人的理论成果 B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工人阶级的斗争 D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分析选项, A是思想条件; B物质条件; C是阶级条件; D是个人条件。所以应选 B。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

2、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下图是台湾回归的重要场景,它表明被日本占领了 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是 : A 1943年 B 1945年 C 1997年 D 1999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的回归。依据所学,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依据开罗宣言,中国收回台湾。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收回台湾 台湾一位歌手在海峡两岸中这样唱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深意浓。 ”回顾 1949年以后的台湾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 “相逢 ”最早应该在 20世纪 80年代 B “太美 ”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

3、 “一国两制 ” C “分离 ”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D “太痛 ”表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依据所学可知,造成两岸分离的是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20世纪 70年代末,大陆宣布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实现停火;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两岸隔绝状态打破;直到目前,台湾当局还没有接受 “一国两制 ”;两岸分离,人民痛苦,渴望统一。所以应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的统一 两岸关系 下图展现的是欧洲土地上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 “柏林墙 ”。柏林墙的建立,归根到底应视为

4、A柏林危机的产物 B两德对峙的产物 C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D两极格局对峙的产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 “冷战 ”。依据所学,二战后,随着 “冷战 ”的开始,德国分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为防止民众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 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了反法西斯防卫墙,即柏林墙。所以说,柏林墙是两极格局对峙的产物,故应选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德国的分裂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

5、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发动侵朝战争 B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C成立华约组织 D成立经互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对峙。依据所学,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 “冷战 ”,其表现主要有: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苏联针锋相对,分别采取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 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所以对应的应是经济互助委员会即经互会。 所以应选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对峙 “二战 ”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 “冷

6、战 ”,在亚洲是 “热战 ”。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合作多于对抗 B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 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依据所学,二战后,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日益严重。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使世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所以应选 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对峙 1967年,下列哪些组织合并组成欧共体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关税同盟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A B C D 答案: B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二战后,欧洲走上 了一体化的道路。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这使欧洲的经济合作得到加强,实力大增。所以应选 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一体化 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 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 5万亿美元,日本为 3万亿美元 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5 5 3的合作。 ”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C谋求成为政治大

8、国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的发展。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尤其是 20世纪 60、 70年代后,日本实力大增,要求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开始谋求政治大果果的地位,积极努力获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题干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所以应选 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日本的崛起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 独立 自主 不结盟 非集团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二战后,广大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

9、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这样,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宗旨。所以应选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周恩来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 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 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们不学他们 ”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 “另起炉灶 ”的外交方针 B采取 “打扫干净屋子再

10、请客 ”的外交方针 C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采取 “求同存异 ”的外交方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依据所学可知,在旧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国家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外交是屈辱的,正如周恩来所说 “跪倒在地上办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自主的地位,我们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政策。选项 A、B、 D都是其具体的方针或表现,所以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表示 “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11、”。中国方面则 宣布: “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这说明 A两国将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B我国对中日关系的原则是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C日本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D两国已经完全冰释前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日关系。依据所学, 1972年,在日本表示 “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的基础上,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但日本至今也没有对侵华战争进行正式道歉;目前关系更是处于冰点,更不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所以应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拓外交新局面 中日关系的演变 有西方学者认

12、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种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 “新华约 ”之类的 “反北约 ”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的认识 B国际关系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C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 “不结盟 ”的特点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然存在 “冷战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新时期以来,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 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

13、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其特点是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拓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某研究性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拟定了以下主题,这些主题不符合史实的是 A朝鲜战争:热战背后的大国角逐 B欧洲联合:扩大生存空间的努力 C跨越鸿沟:中美外交关系的调整 D苏东巨变:一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依据所学,朝鲜战争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对峙的产物,故 A正确;二战后,欧洲实力严重削弱,不得不走上联合之路,故 B正确; 20世纪 70年代,中美从各自利益出发,实现关系

14、正常化,故 C正确;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和平或暴力形式实现了颜色的更换,故 D项 “静悄悄的 ”表述不准确,故 D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又此起彼伏。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B一超多强的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C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突出特点 D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

15、特点。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但目前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局部战争,民族、种族、地区冲突不断;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此,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 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突出特点,所以应选 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当今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C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D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香港回归。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 “但悲港

16、岛易英徽 ”是指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前仇旧恨今尽雪 ”是指中国收回了香港主权,所以应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香港的回归 2010年的 “两会 ”期间,选举法的修改受到热议。 1995年,农民从拥有 “1/8投票权 ”发展到拥有 “1/4投票权 ”,如今则将进入与城市居民 “同票同权 ”的新时代。新时期,表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获得突破性发展的是 A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

17、要考查民主政治建设。题干要求的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使中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所以应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建设 1951年 12月 25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 1955年改为自治州,下辖玉树县 (结古镇 )等六县。它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的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完全自治的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早在 19

18、47年,内蒙古自治区就已建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已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国后进一步扩大。分析选项,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C符合题意; D表述错误。 所以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虑到国家就是人民,应该由人民管理自己,因此政府所有的公职都应该有一定的期限,定期调换,担任公职的人,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进行选举。 ”由此推断,这段话最有可能反映的历史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 C第一国际 D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与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

19、是由人民选举产生所组成的政府,应由人民自己管理和进行定期的调换。这正符合巴黎公社的情况。 A是指的思想体系; B符合题意; C是国际工人组织; D是无产阶级革命。所以应选 B。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下列俄国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二月革命爆发 四月提纲的发表 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被攻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革命重大事件的掌握。依据所学, 是1917年 3月; 是 1917年 4月; 是在 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是1917年 11月。故其先后顺序是 ,所以应选 A。 考点:从科

20、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革命的重大事件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的局面。这种观点体现了哪一种史观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文明史观 D整体史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所谓文明史观就是指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属于文明史观的范畴。所以应选 C。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史观 文明史观 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

21、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南湖 ”、 “画船 ”、 “搏出新天地 ”等。 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所以应选 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有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

22、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材料体现的是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意思。 A反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的,也不是总理遗命; B符合题意,进行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抗日战争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 D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亦不合题意。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

23、,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 “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大革命失败,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举行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的起义。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挺进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分析选项, B项符合题意; A项在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的决议; C是 1935年瓦窑堡会议

24、的内容; D是 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的决议。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十年的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 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 诗句与下图反映事件相符合的是 A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征的认识与理解。从图的内容可知,是红军长征示意图。依据所学, A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B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情况,符合题意; C是指湘赣边秋收起义; D是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继续追歼残敌。所以应选

25、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十年的对峙 工农红军长征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 ”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材料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 ”,可以判断出指的是抗日战争。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特点 日本名古屋市长长河村隆之提出 “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的错误言论。下列驳

26、斥其错误言论最有力的证据是 A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图片 B历史专著的相关描述和评论 C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相关表述 D影视作品的描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研究资料的应用。一般而言,史料是指历史研究所依托的客体,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等。前者的价值最高,可较直接作为历史研究的根据,主要指历史遗迹、遗物、图片等;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主要有历史文献、著作、传说等。此外,文 学、影视作品可供参考,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分析选项, A最合题意; B次之; C不足信,日本一贯在教科书上歪曲事实,混淆视听; D只可参考。所以应选 A。 考点:历史

27、研究 史料的运用 史料的甄别 蒋介石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 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和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抗战结束,为争取时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 “共商国是 ”。 A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不合题意; B符合题意; C是 B之后的事情; D发生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 1949年。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 下列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中,与中国新民

28、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最吻合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A发生在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不合题意; B发生在 1949年 4月,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大陆的结束,亦不合题意; C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符合题意; D是 1954年,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不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

29、新发展的里程碑 ” 材料中的 “里程碑 ”表现在 A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第 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进入到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所以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

30、法 1954 年 12 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 “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由此可以看出 1954年以后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国政协职能的认识与理解。 1949年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政协制度 建立。这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虽着 1954

31、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不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而成为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机构。分析选项, B项正确,所以应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协职能的转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 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 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

32、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美苏争霸中扮演的角色 并不是美苏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美苏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 冷战与中国 材料三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 “多极合作时代 ”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是否到来充满怀疑 。我认为 “多极合作时代 ”将是 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 “多极时代 ”的大国关系将是 “多极合作时代 ”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年 9月 13日 请回答: ( 1)冷战是美国在二战后初期针对苏联的基本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 (6分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33、出美苏两国 “拉拢 ”和 “对抗 ”中国的表现。( 8分) (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 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4分) 答案: ( 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 (6分,每点 2分 ) ( 2)拉拢: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2分)美国,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2分) 对抗:苏联,中苏关系恶化( 2分)美国,新中国建国之初,美国敌视和遏制中国( 2分)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每点 2分。 ( 3)观点: “多极合作时代 ”是 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1分)处理好大国关系将是 “多极合作时代 ”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34、1分) 认识:第一层次 0分:认识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层次 12 分:提出的见解得当,但缺乏相关史实的支撑或只有史实的罗列,缺乏对观点的必要阐述 第 三层次 34 分:观点阐述清楚,语言表达流畅,能够史论结合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苏关系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时,注意分析题目的要求, “美国对苏实行冷战的具体表现 ”,所以首先要理解 “冷战 ”的含义:除直接武装冲突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依据所学,美国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实行 “冷战 ”,即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发

35、展变化的认识与掌握。回答此题,主要依靠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依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 中国,而美国则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包围、威胁;后中苏交恶,甚至武装冲突,但这时中美关系改善,实现了正常化。这表明中苏、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变化。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格局基本特征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首先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当今世界是 “多极合作时代 ”, 处理好大国关系将是 “多极合作时代 ”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最后一小问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相关史实,既要看到多极化是趋势,但也要看到其道路的曲折,是一个漫长的、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的过程 ,而世界主要力量其关键作用。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对峙;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