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33800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 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论语 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想纯正) !”这说明( ) A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 B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想纯正) ”可以看出,诗经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故选 C。 A项材料未体现, B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该作品的教化作用; D项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的文学 点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的成就和特点是常考的知识点。文学的特点如诗经是我国现实主

2、义的开端;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掌握。另外,明清之际小说中有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的,需要掌握。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 “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这种认识( ) A站在西方中心 主义立场 B承认中国道路已经成功 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分析的出,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思想的解放,这反映了是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改革开放后, “

3、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说明改革开放的中国必然会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故选 C。 AD项明显错误; B项说法错误,材料明确提出中国即将走出一条新路。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 1978年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苏格拉底认为 “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

4、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认为 ,美德即知识,他祟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材料信息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智慧和道德的推崇。故选 D。 AB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 C项是在近代启蒙运动中出现的主张。 考点:苏格拉底的观点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苏拉格底的哲学观点和主要的影响。苏格拉底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智者学派的纠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智者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需要掌握。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

5、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A法律至 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和其它弱势群体的监护,让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人的基本的权力。这体现了罗马法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 B。 ACD三项很明显可以看出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内容中有许多体现了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其一些原则到现在依然采用:如陪审制度、被保护人制度、审级制度、重视证据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掌握。 “1689 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6、 ”(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民主制度初步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但民主制度还不完善,实行的是寡头政治,大部分人没有选举权,故 D项是正确答案:。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进入到君主立宪制阶段,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的民主政治;英国封建贵族退出了历史 舞台。因此 ABC均错误。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在温和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7、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获得多数。 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关于这一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B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D说明英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新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时间 “1826 年 ”,结合材料信息,英国新大学运动 “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8、”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 ”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 ”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英国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故错误的认识是 D。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的发展,英国对科学的需求在急剧的增加,大学纷纷建立,同时,平等思想也在进一步的传播。在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在进一步的增强, 1832年进行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了议会,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进入了完善时期。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 布兰代斯说: “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 的。 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

9、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 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的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 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 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此番话体现了美国大法官的权力是( ) A言论自由权 B司法审查权 C弹劾总统权 D司法解释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理解题干材料,反映了修订宪法以保障美国人民言论和集会的自由,说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对于司法具有解释权,符合 1787年宪法分权的规定,故 D项符合题意。 A、 B、 C三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三权分立 点评: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原则,这部宪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联邦制原则,确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分权制

10、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牵制,保障了民主;实行民主的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列宁曾这样说: “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 ”,列宁的意图是( ) 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 B C D 答案 :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题中政策指的是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指出要利用 “充分经济核算 ”,说明要利用纯经济的手段,即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而 “不会用精打细算的方法 则是傻瓜 ”

11、说明学会经商是共产党的迫切任务,故 正确。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933年 10月,罗斯福宣布政府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 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 A商品价格逐渐回落 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获利增多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材料的

12、意思是美国政府购买黄金使得黄金的数量增加,造成了美国的货币的贬值,从而有利于美国的商品的出口。故选 D。 A 项说法明显相反,是价格逐渐上涨; B 项显然错误,资本主义不可能克服这一矛盾; C项说法错误,罗斯福这种通过变相货币贬值的做法必然会引起其它国家的不满。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1964年 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13、“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 ,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 “大锅饭 ”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题干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 C。 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上突破原有的斯大林体制; BD项错误,其改革

14、主要是局部的调整。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点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斯大林体制有所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其改革时期,积极地对美国进行争霸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同时僵化的色彩更加明显,最终其改革以失败告终。 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科学技术突破 社会发展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C 铁器、牛耕运用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D 凯恩斯经济理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时代来临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

15、农耕文明在夏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等,工具简陋,采用大规模集体协作的方式。故选 C。 A项牛顿经典理学是近代科学产生的标志; B项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项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考点:科技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点评:一般说来,科技的进步是由社会的需要推动的,在我国古代,由于农耕经济的需要,在涉及到农耕经济方面的科技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近代西方,由于对技术 的进步的需求,产生了工业领域里的革命,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时说: “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 1816年到 184

16、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逼攻下逐步灭亡,或者被一暴发户所腐化。 ”就 “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 ”“逐步灭亡 ”的过程而言,其实质是( ) A拜金主义取代宗法主义 B工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C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16 年到 1848 年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革命和改革浪潮,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消灭了封建残余。故选 C。ABD三项都不是从社会演进这一本质方面进行论述的。 考点:欧洲近代文学 点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社会

17、的反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方面反封建斗争的进行,逐渐地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相关的文学就是这一社会巨大进步的反映。 1984年 10月,有两个在 80年代初还受批评的观点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文件。一个是社 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有一个是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此时,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包括( )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B经济手段不是中西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C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D指令性计划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答案: B 试题分析: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这是 1992年邓

18、小平南方谈话是提出来的论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因此 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计划和市场要相结合,以及建设为中心。在 80年代初,指令性计划还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因此 ACD均包括在材料中。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 ”(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政治干

19、预影响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已有市 场经济 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 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干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选 A。 B项明显错误; C项材料未体现, D项说的是政府专营,材料主要说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显然与材料相悖。 考点:政府干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点评:我国古代奉行重农抑商的关系,政府对商业的抑制,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机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政府干预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防止市场的消极的影响,与古代的政府的做法不能相提并论。 汉书 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 “顺四时而行, 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

20、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 而不知别亲疏。 ”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 而不知别亲疏。 ”可以看出这个学派崇尚节俭,主张兼爱。因此为墨家思想。故选 D。儒家主张仁政,德治; B项主张无为; C项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厚古非今。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自古皆封建诸候,各君

21、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 汉祖以匹夫起事,解群雄而定一尊。 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中的 “天之变局 ”是指( ) A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D从贵族世袭到多布衣将相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卿大夫亦世其官 ”到 “汉祖以匹夫起事 ”可以看出,汉朝改变了原来的世代相袭做官的制度。故选 D。 A项说的是社会性质的演变; B项说的是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 C项是说的政治特点的演变。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官员世代相袭,是贵族政治,秦统一后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

22、治,到了汉代,包括皇帝在内,都出自布衣百姓,因此天下大局,至此方定。 汉书 刘辅传记载: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 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 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由此可见,中朝( )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

23、权。故选 C。 A现错误,无独立的决策权; B项错误,丞相负责执行,是外围机构; D 项说法错误,中朝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了决策的机构,并非有名无实。因此 ABD均错。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了汉武帝时加强皇权的措施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

24、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 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 ”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B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可以看出,皇族内部的权力受到很大的削弱。故选 B。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通过分化相权,最终加强了皇权; AC项正确,但是材料未体现;唐代的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说法错误。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

25、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 “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 ”“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 货不加增 ”“ 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B作者主张控制人口增长 C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下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但是房屋和田地并没有增加;商人的数量在增加

26、,但是货物却没有增加,多余出来的人口无所事事,怎么能好好地遵从圣上的教导安安分分呢?从翻译可知,材料并未体现出重农抑商的政策来。故选 D。 ABC三项都曾提到。 考点:清代人口的增长带来的社会影响 点评:清 代由于很长的一个时期社会稳定,人口得到很大的增长,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个方面,生产资料与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材料作者的忧虑就在于此。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右图空白 a、 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 A开埠通商、入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出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

27、战争的背景。长期以来,中国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英国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因此 A应该是鸦片走私, D应该是出超。图表没有涉及到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信息,故排除 A、 B两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 C。 考点:鸦片战争的背景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前,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行动。英国以虎门销烟作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 “以内外渔界,定新旧

28、渔业行渔范围 ”,保护中国近海 “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张謇建议清政府开发海洋并保卫海权,因此可判断C项正确, B和 D夸大了史实, A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考点:清末中国的海洋事业的发展 点评:清末,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发海洋事业,维护海洋的权益。一方面可以保卫国家主权,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发展壮大实业。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取得积极地效果。 康有为曾说:

29、“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 )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 “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故 B错误;由材料 “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 ”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故 A错误;议院是如何产生的,材料并未涉及,故 D错误;材料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故正确选项为 C。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

30、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但是依然有很大的保守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 A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和其他的知识分子的争论,显示出了当时在思想界出现言论自由的情况。故选 B。材料并未体现出科

31、学是否是社会主流的内容;学术宽容也体现不出来,陈独秀的观点显然遭到了批判; D项说法明显错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难以做到真正的学术自由。因此 ACD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 1915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继续。 “中共日益增长的权力的真正源泉,在于其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尤其是_,经常被引用来作为中共在农村的力量的基础,它使中共能在那里 扎根 ,而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 ”文中空白处应填上( ) A武装斗争 B土地改革 C农民运 动 D统一战线

32、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该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中共开展的土地改革革命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从而得到农民支持。解题关键在于紧扣中共的 “扎根 ”在农村。故选 B。武装斗争是保卫胜利果实的手段; D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与材料不符。 C项是迷惑项。 考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点评: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积极地进行反对国民党的武装屠杀政策,举行了一次次的城市武装起义,后来转入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经过土地改革,使中国在农村站稳了脚跟。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 时间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事记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计划

33、3个五年计划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 全国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成员约 200万人 1956年 1月 北京市的手工业全部实现了合作化 1956年 2月 143个城市和 691个县基本实现手工业合作化,入社新成员达300万 1956年 6月 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已占手工业者总数的 90% 1956年 12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A公私合营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 B体现出建设与改造并举的特点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一定程度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采用排除法。注意表格所呈现的是手工业改造的情况, “公私合营 ”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A 项错误;材

34、料并未体现 “建设 ”的内容, B 项错误; C 项是 “一五 ”计划时期工业化的成就,而材料并未呈现工业化的内容;“总路线 ”计划在三个五年计划内完成改造而实际上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即已完成,表明改造过程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 D 项正确。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简答题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 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

35、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 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 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 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 的传播 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参考答案:思路: ( 1)观点

36、一: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格局的中心地位。( 2分) 论证:国际政治地位不断下降: 史实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 趋势。( 3分) 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史实 美国经济崛起;苏联工业化;东亚发展;经济多极化。( 3 对世界文化影响减弱:史实 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民族化。( 2分) ( 2)观点一: 20 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2 分) 论证:(史实略)政治: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 3分) 经济: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分) 思想: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2分) 试题分析:材料本身就列出了历史学家斯塔

37、夫里阿诺斯的对欧洲在 20世纪的地位的两个方面的看法,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不管选 择哪一个方面进行论证,这几个方面一定要涉及到:论点,一定要鲜明,一目了然;论据,一定要有而且要充分。此外,再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 考点: 20世纪欧洲的国际地位 点评: 20 世纪与 19 世纪相比,欧洲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其影响力也在萎缩,主要原因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等国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了欧洲,另一个方面,欧洲遭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美国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 20世纪欧洲的地位虽然下降,但是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传播,影响越来越大。 综合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里

38、根在他任期 (1981-1989)的开始阶段, 国家正面临着一场 “经济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日益迫近这场灾难的主要标志就是预算赤字估计要扩大,利息率暴涨和通货膨胀的再度加速。 竞选运动已经把里根方案的基本内容展示如下: 1.大幅度减税。个人所得税每年削减 10%,共削减 3年。此外,大幅度降低企业投资所得税。 2.大力压缩计划中的非国防开支。 3.减缓和稳定货币增长速度,促使通货膨胀下降。 4.大大减少政府管制。 还有两条没有包括在里根经济政策通常的四根支柱之内,但是,它们是方案的重要部分或制约因素: 5.大力扩充国防开支。 6.在几年内,使联邦预算达到平衡。 美国总统经济史 材料二 在这

39、场危机中,政府不是解决方案,政府就是问题所在。 第 40任美国总统里根 (1981-1989)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里根方案 ”提出的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里根对经济危机认识的依据。( 6分) 答案:( 1)政府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严重;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对外贸易长期逆差;经济出现 “滞涨 ”局面;国家干预政策失灵。( 6分) ( 2)庞大的政府开支形成高赤字;政府过度干预,降低市场调节功能;高税收影 响社会生产积极性;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通货膨胀加剧。 (任答三点得 6分 ) 试题分析:( 1)里根方案是在战后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

40、济陷入滞胀、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整,是对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一个纠正。(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里根把出现的问题归结为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作用过大造成的,因为政府的过多的干预会造成财政赤字,影响市场的职能的正常发挥。 考点:里根的经济改革 点评:里根的改革被称为新自由主义,主要思想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增强市场的活力,减少财政赤字。但是,应该明白,里根政府 的改革并不是回到 19世纪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时期,只是减少国家的干预,在计划和市场中找到平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 “善变 ”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

41、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 “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 “二十四民 ”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 “十八民 ”,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 “不稼不穑 ”之民。从 “四民 ”或 “六民 ”向 “二十四民 ”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

42、二 英国在 1618 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 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 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 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 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 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 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

43、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5 分) (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 6分)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2分) 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府的人身控制放松;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 5分) ( 2) 区别:晚明: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 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等部门;英国:新兴的工商业阶级晋升贵族,担任国家官

44、职;( 6分) 影响: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促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 .( 2分) 试题分析:( 1)此问应该结合材料,类似的问题都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句号等。( 2)此题是考查明代晚期的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也是要依据材料作答,注意在回答是不要摘抄原文。可先列一个提纲,进行比较。相同点主要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考点:晚明中国与同时期英国的比较 点评:晚明中国出现了向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主要是在经济领域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政府对人身的控制减弱,有可能出现自由的劳动力等;在同时其的英国,工商业

45、者很多进入到社会的上层,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二者的不同最终使得中西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 赏赐。 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 “五

46、亩之宅 ”“百亩之田 ”“养八口之家 ”。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 分地则速。 ”“公作 ”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 “公作 ”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从影响方面来看, l9 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 l6、 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

47、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 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6分 )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 (3分 ) 答案: (1)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传统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崩溃,农奴成为佃农;领主经济向地 主经济过渡。 (3分 ) 影响: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统治权,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出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地主经济的发展。 (3分 ) (2)特点: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动开始的。( 2分 ) 影响:救亡图存运动中,引起对君主专制反思;救国求富旗帜下推动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