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804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 )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其主旨强调这一邹姓富户把三千亩土地捐给族人,只有一千亩交给了儿子,说明他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宗族制度深刻影响着古代人的生活,所以答案:为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宗法制度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宗法制度在中国传统

2、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一般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A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D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主要要认清联合国与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的关系,这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否定或补充关系。联合国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节、协调的国际组织,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协调。区域性国际组织主要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合理的产物, A、 B、 D正是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表述,所以答案:为 C。 考点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更公正的社会组织到来之前,在机器转归工人自己所有之前,机器不可能给工人带来真正的好处。 ”材料中 “更公正的社会组织 ”指的是 ( ) A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B社会主义社会 C工业文明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联系教材,机器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不能给工人带来真正的好处,那么 “更公正的社会组织 ”应是由工人掌握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答案:为 B。 考点:从科学社会

4、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辨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 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 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1992年 钢 万吨 92 3 15 8 135 0 8000 0 粮食 亿吨 1 5 1 1 1 63 4 42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 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观察表格,

5、很容易得出的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而且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所以 AC 都对。从表格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前钢产量的历史最高值只有 92.3万吨,说明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项也是对表格的正确理解, 1992年 10月中共十四大刚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 92年的工农业产值增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产物,答案:为 D。 考点:中共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况能力,解题关键是 读懂表格信息,抓住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

6、措施是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3 1956年,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A项在建国前后都实行过,目的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时间并不长,只具有过渡性质,很快通过三大改造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 B、 D三项皆以公有制为前提,只有 C项实现了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 国成立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变迁的掌握和理解,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

7、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 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罗斯福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理解和认识,联系教材所学,这部法律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当然属于国家立法,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也得以确立。全国工业复兴法虽然是为复兴工业而制定,但涉及其他问题,它的实施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 B项表述错误。答案:为 B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究与调整

8、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理解了复兴美国工业的深层次意义就可选出正确答案:,从表述上看, B项也显得太绝对。 下图是 “19552000 年 日本 GDP 增长率变化表 ”。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取了 “多市场,少政府 ”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 “泡沫经济 ”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本身不符合日本特点,日本经济发展的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排除 A。根据所学, 90年代日本才出现泡沫经济, B错误。观察图表可知,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在 50年代末已经开始

9、,所以 D不对,答案:为 C。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究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表格的能力,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比较能力,同时必须密切结合所学史实。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 20世纪 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 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 8月 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 11月 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 4月 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 7月 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 11月 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 8月 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

10、替了袄代 1969年 3月 31日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不同时间的新闻标题可以看出各国各地区要么抛弃陈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要么接受先进的文明习惯,跟上新的时代步伐,从而体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的趋同化态势。选项 A和 B的表述与表格的内容没有关联,选项 D的表述正好与表格反映的内容相反,排除 D。故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整体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表格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

11、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一个 “改变组织方式 ”是指 (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主要要求分析邓小平改变组织方式是指什么,从题干可知 它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联系所学史实,这一重大举措应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这项制度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而是改变了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组织形式,所以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需要

12、准确理解 “改变组织方式 ”的含义,再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判断。 下图是 1980年 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给出了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我们不能仅从这么一份执照就断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换句话说,这么一份执照并不等同于普遍现象, A和 B错误。 D项所述现象和题干无关,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答此题主要注意就事论事,切忌以偏概全,主要考查

13、学生的分析能力。 北京奥运会的六个协办城市天津、秦皇岛、上海、沈阳、青岛和香港,其中哪些城市曾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辟为通商口岸, 1984年又成为沿海开放城市的 ( ) 天津 秦皇岛 上海 沈阳 青岛 香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是在考查相关史实,联系教材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这些城市中的天津、上海, 1984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有这些城市中的天津、秦皇岛、上海、青岛,所以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蒜你狠 ”“豆你玩 ”“姜你军 ”“油你涨 ”“

14、苹什么 ”“药你苦 ”“煤 超疯 ”“盐王爷 ”等这些在网络上热议的词汇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惑,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加强经济体制中的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市场投机行为 坚持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产品的市场供给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中这些词汇,形象地反映了物价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疯长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些是市场投机行为严重,国家又缺乏有力干预带来的恶果,也有些是市场供给不足带来的影响,总之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不健全,所以四个小项 都对,答案:为A。

15、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水平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同时对社会现象能够理性分析。 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 施是 ( ) 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解决民生困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农业方面的措施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可知,其主要措施包括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调整农

16、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刺激出口等。第 错在 “进出口 ”,第 错在 “降低 ”,所以答案:为 A。 考点:世界现代 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准确理解各项措施的意义。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危机 (1929 1933年 )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据此分析下列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B 试题

17、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据材料可知经济民族主义主要是对外经济政策中的利己做法, A、 C、 D三项主要是对内经济政策,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则是美国采取的一项强有力的对外经济政策中的利己做法,故答案:为 B。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关键是理解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阅读 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图中标号 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此示意图,联系史实, 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施新政,改变

18、以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后直到 1945年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大规模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从时间上排除 A,从内容上排除 B。世界市场早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就已形成,排除 C,所以答案:为 D。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 键是准确掌握史实,抓住图中 1945到 1973年美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 1903年, 17岁的柳亚子读罢民约论,激动难忍,自作主张改名为 “柳人权 ”,字 “亚卢 ”

19、(亚洲卢梭 ); 1905年出版的小说卢梭魂,讲到卢梭之魂游东方古国,遇见了黄宗羲等中国思想家之魂的故事。这些内容反映出 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 ( ) A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其主旨是在阐述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 B项 “崇洋媚外 ”明显不对。柳亚子一人对卢梭思想的学习和传播不能说明卢梭思想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C错误。卢梭主张民主共和、三权分立, D项不对,所以答案:为A。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题干所阐述的主旨,切

20、忌以偏概全。 二战后,法国政府推广国有化运动,国有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到 1982 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电信、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 100%,电力、煤矿、航空、银行、烟草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 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在 80%以上。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B西欧的国有经济与公有制有着本质区别 C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强化了公有制 D企业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为多数资本家共同占有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阐述了法国的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的国有化程度很高,战后西欧国家扩大了国有经济的占有比例,但它的国有经济本质上仍属于私有制,企业由

21、个别资本家占有变为由资本家群体占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答案:为 C。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整体理解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 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 5万亿美元,日本为 3万亿美元 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5:5:3的合作。 ”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D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 答案:

22、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 C和 D的陈述仍然停留在 经济领域中,而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以此为基础和条件,进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作用,即可说明它要成为政治大国,所以 C、 D两项错误, A项只是对题干意思的重复陈述,排除 A,答案:为 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现象反映的本质,应看到 A、C、 D仍然是对题干意思的表面化陈述,没有深入问题本质。 1969年 5月 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年 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 外国政府提供的第

23、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B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C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D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 “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说明了我国当时没有民间融资, A项排除。题干说明的是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没有关系,排除 B。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并不表明我们依赖外援,所以答案:为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所叙述的现象,主要考查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

24、(公元前 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由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实际上此题叙述了周亚夫因才能出众而逐步升迁的史实,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A和 D项与题眼要求无关,排除。 B、 C都符合题干意思,但比较两项, C项表述更深刻全面, B项显得较表面化,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答案:为

25、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充分理解题干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尤其是 B、 C两项难以区分,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 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 “记注官泄密 ”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叙述了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这一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的发展演变历程,由不允许看到最后封杀掉,说明了

26、皇权的不断加强, A、 C、两项表述都不符史实,且过于绝对化, D项强调的原因不是题干主旨,即康熙帝停止编纂起居注的原因不是其真实与否, 所以答案:为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充分理解题干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反映出 ( ) 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 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利 C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治国方式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答案: C

27、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通过介绍唐代皇帝专权受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的制约和相形之下明朝皇帝在宰相废除、内阁形成之下的放任,旨在说明制度的建立与废除与国家政治的密切关系,所以答案:为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所述材料主旨是什么,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 A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 益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

28、涉及到的奴隶或牲畜、物品属于私有财产,说明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而这种基于公民个人的纠纷又属于民事问题,很明显材料中所述事实属于民事诉讼,因此 D项符合题意,答案:为 D。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所述事件的中心含义,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毛泽东曾经指出: “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 A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B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

29、毛泽东实际在强调五四运动为大革命准备了各种条件,而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 1924年 -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析各个选项, A和 C叙述不全面且不符合题意, D项强调的是 “社会主义运动 ”,与题干的第一次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无关,所以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准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正确定位。 粱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巳。 ”根据材料指出

30、梁启超表达出的 “民族情绪 ”的影响有 ( ) 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促成戊戌 变法的开展 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梁启超所表达的 “民族情绪 ”是什么,即救亡图存、要求中国独立自强的情绪。分析各个小项, 叙述的都是戊戌变法,而梁启超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是在 1902年,那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所以排除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梁启超这种主张唤起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励了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对,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要理 解梁启超的 “

31、民族情绪 ”的含义是什么,其次要对照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进行排除,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 “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 ”中共为 “解决 ”“优势问题 ”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时间 1947 年底, 1947年 6月 1947 年 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反攻,题干所述 “优势问题 ” “解决 ” 正是战略反攻带来的结

32、果或者影响,所以答案:应为 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所涉及到的时间,再结合题干主旨,理解其关键举措,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史实的掌握程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 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 ) A “双重委托,双重监督 ”的原则 B直接民主的原则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民主代议制形式 答

33、案: A 试题分析:首先要知道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代议制,而不是直接民主,排除 B。实行民主代议制过程中坚持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但题干重点没有强调这两方面,分析题意,所叙述的主旨是人民把最高国家权力包括监督权委托给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又把国家权力包括监督权分别委托给各个国家机关并监督各国家机构,很明显这是一种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行政模式,所以答案:为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所强调的主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上述口号所反映的

34、历史发展主题是 (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民主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是指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下的革命发展趋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是抗击日本侵略时的口号,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将革命进行到底 ”是三年解放战争时为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口号,总之,这些口号都反映了反帝反封这一主题思想,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整体理解题干所述各个口号,切忌片面看问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972年中日建交,数年后小泉六次

35、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 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 “国有化 ”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日本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叙述了中日关系由建交、低谷,再到安倍晋三访华缓和、由钓鱼岛事件再入低谷这一曲折过程, 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这一过程有缓和,也有低谷, B项只注意到低谷的影响,而 D项只说明了缓和的原因,都没有全面看问题,排除 B和 D。日本对华政策是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答案:为 C

36、。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必须全面看问题,即看到中日关系缓和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紧张的一面,切忌以偏概全。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 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 ”因素主要是 (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貌似深奥不可测,实际是要求选择哪些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可联系教材所学史实分析,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激进民主主义

37、知识分子,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 A彻底清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B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C贯彻改革开放的战略 D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中央政府这一做法,实际是在改革农村基层行政机构设置,建立村民委员会,扩大基层民主,从而清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但深究其根本目的,所做的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为促

38、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答案:为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实际是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各个选项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A、 C、 D是对题干内容较表层的解释, B项才是最深入的目的。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 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列强从对中国侵略的主要目标由攫取经济利益转变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9、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为主的一种表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要求开埠通商、割地赔款到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实际上是逐渐控制清政府的过程,并最终控制了清政府,这说明清政府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并且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侵略从开埠通商、为商品输出开通道路到逐渐控制清政府,也是其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一个表现,而题干没有涉及对中国领土的瓜分问题, A错误,答案:为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对列强侵略中国由经济领域逐渐到控制清政府这一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近代关键是从这一过程表现深入到 理论

40、认识。 保罗 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 “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 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 ”。保罗 肯尼迪所说的德国是 ( )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国家 B封建军事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D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保罗 肯尼迪所说的德国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其发展了 “西方现代工业力量 ”,政治上又是 “东方专制独裁 ”式的, A项只强调了其政治特点,没有全面反映题干主旨,排除。因其所说的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D项对德国的定位是封建军事大帝国, D项错误。联

41、系史实可知,统一后德国的君主不再是单纯的封建君主,而是资本主义帝国君主, C项错误,题干给德国的准确定位应是封建军事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为 B。 考点: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给德国的准确定位,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教材所学史实。 2009年 1月 20日中午 12时许,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 44任总统,他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 茨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 ” 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A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

42、,总统无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B最高行政权属于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之总统 C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解释权在最高法院 D按照宪法规定,美国政府各部门按 “分权与制衡 ”的原则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考查史实,联系教材所学可知,美国总统国会通过的法律有否决权, A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但总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B错。按照宪法规定,美国政府各部门是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成立的,而三权分立原则体现的特点是 “分权与制衡 ”,所以 D错误。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中央政府权力构建的认识和掌握,

43、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海国图志中记载: “(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由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 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 ( ) A介绍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反映了古罗马政教合一的特点 C介绍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反映古代雅典贵族与平民的斗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 “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可知国家大事的决定权即不在爵房,也不在国王,而在于乡绅房,这说明这是一种近代民主政治,题

44、干没有涉及政教合一问题,古代雅典是民主政治,不存在国王,排除 B、 D。题干涉及了两个权力机构,与美国三权分立也没有关系,实际 上爵房和乡绅房分别指英国的上院和下院,所以答案:为 A。 考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干意思,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

45、害身丧国。 ( 汉书 材料二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2004年 2月 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 “ 香港回归祖国 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 一国两制 正是确保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 新华网 材料四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 “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

46、和活力。 ”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 1)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 1分)其结果如何?( 1分)为解决这个问题,西汉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 2)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分) (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分) 答案:( 1)答:原因:汉初统治者误认为秦实行郡县制导致孤立而亡国。( 1分答 “吸取秦亡教训 ”或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也可) 结果:

47、地方威胁中央。( 1分,答 “地方力量强大,出现七国之乱 ”或 “诸侯叛乱 ”也可) 政治措施:平定 “七国之乱 ”;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地方;酎金夺爵等。( 1分) 思想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分,答 “思想大一统 ”也可) ( 2)答: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分)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的方针:( 1分) 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调动地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1分) 成就:城市居委会由居民直选产生;( 1分)农村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1分) ( 3)答:本问 2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给分,答对一点给 1分。 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发挥中央核心领导作用;赋予地方必要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政策要因时而变等等。 试题分析:( 1)从 “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可看出他们认为秦亡是没有分封诸侯,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