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3809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3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3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3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3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山东、山西 B湖南、湖北 C河南、河北 D广东、广西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考点:西周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

2、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 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观察图,这是 1942年 7月 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邮标上的人物 Sun Yat-Sen和 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 “国父 ” 邮票设计者将 “民族、民权、民生 ”与

3、“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两国当时有共同目标 邮票中心突出 “抗战建国 ”的目的是为了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 中国版图是因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组合式选择题适用排除法, 不正确,美国 “国父 ”是华盛顿而非林肯; 题干时间是 1942年 7月 7日,而开罗宣言是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 1943年 12月 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因此选 C。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适用排除法。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

4、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三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 年 12月 13 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30万遇难同胞 71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

5、满人间。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正视历史,不容篡改 D铭记历史,不忘仇恨 答案: A 试题分析: “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可见是强调珍爱和平, BCD都无从体现或者不符合材料的核心意思。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要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扰项 。有的干扰项在试题中只起陪衬作用,一看便能作出判断;有的干扰项与正确选项十分近似,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易使让人误入圈套,掉进 “陷阱 ”。迷惑性干扰项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正确选项近似,一般都只含有部分符合题意要求的合理因素。因此,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首先是一个认知

6、水平问题。准确地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需要一种很强的建立在阅读、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融概括、比较、分析和判断于一体的综合解题能力。 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 “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 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 中华民国三十五 年 月 日。 ”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结合所学知识, 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三十五年为 1946年,因此 ABC都不符,抗日

7、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在 1945年, 1946年,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因此选 D。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由于历史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其特点之一是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且在试卷中所占分值高。因而它要求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所以,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研究解答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才有实际意义。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 “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

8、所知的事件。 ”在他看来,这 一事件表明 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 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说明 正确; “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说明 正确; 都无从体现。 考点:新中国成立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

9、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 ,选出正确答案:。 “比较 ”是历史学习、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

10、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新时期治国安

11、邦的总章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共同纲领产生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而非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而非新民主主义原则; 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而非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通常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题肢;然后将题肢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且多属同类系列知识或专题知识。该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

12、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读下列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 ACD都表述正确, B表述不正确。因为时至今日,世界格局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

13、1)正向思维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 2)假设反正法:即假设此项正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原理往下推,看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史实,或结论是否正确。 ( 3)逆推法(排除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取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释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时说 “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 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根据以上材料判断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含义是 新

14、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含义:先清除帝国主义的中国的残余执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的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因此 D符合题意, 对应 “另起炉灶 ”, 与题干不符。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1、肯定法。对于题目考查的内容掌握较牢、记忆清晰、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的,应采用肯定法,果敢作答,从选项中迅

15、速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排除法。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三 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 3、选基法。此方法与排除法有点类似。根据自己掌握的熟悉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题肢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各选项比较辨析

16、,顺藤摸瓜,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德国汉学家李博教授曾指出: “大约直到 1919年,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 ”这段材料反映出 A日本是各社会主义流派 传入中国的唯一渠道 B十月革命在当时对中国的思想界无任何影响 C留日学生已成为中国传播先进思想的主力军 D日译西书的出版是促成五四运动发生的主因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错在 “唯一渠道 ”的说法; B错在 “无任何影响 ” 的说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不对,促成五四运动发生的主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因此选 C。

17、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历史选择题要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扰项。有的干扰项在试题中只起陪衬作用,一看便能作出判断;有的干扰项与正确选项十分近似 ,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易使让人误入圈套,掉进 “陷阱 ”。迷惑性干扰项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正确选项近似,一般都只含有部分符合题意要求的合理因素。因此,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首先是一个认知水平问题。准确地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需要一种很强的建立在阅读、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融概括、比较、分析和判断于一体的综合解题能力。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 “只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这主要是说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成熟

18、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尝试 D巴黎公社的建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实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经济上: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未达到顶峰,因此巴黎公社不具有必然性,工人运动的成功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具有可能性;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失败下,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暴发的,因此具有偶然性;巴黎公社事实上并没有完整的工农联盟组织,其指导思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自发性,因此选 A。其他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巴黎公社革命 点评:巴黎公社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背景下发动的,因此其爆发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而其失败具 有必然性。 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

19、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A一战激化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发生 B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条件 C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战争条件 D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不仅下层群众想改变现状,就连资产阶级也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争取更大空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场革命不可避免。 BCD表述过于绝对化,因此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本题属于添枝加叶法;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

20、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 “所有 ”、 “彻底 ”、 “一定 ”、 “都 ”、 “最 ”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1947年 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 ”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C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是在 1946年; B不对,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是在 1947年 3月,而且把目标直

21、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D不对,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是在 1951年;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 1947年 7月正式启动,因此选 C 考点:美苏两极格局、冷战 点评: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乘人之危,通过 “欧洲复兴计划 ”控制西欧的意图非常明显。 拉尔夫 达伦道夫在 1998年写道, 20世纪

22、“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 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 ”。 20世纪中叶以来,下列哪一地区的情况最能印证这个结论? A南北美洲 B亚洲 C欧洲 D非洲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 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 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 ”,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欧洲成为美苏冷战的重点,东西欧分裂,但是西欧国家面对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走向联合自强,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因此选 C。 考点: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点评: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西欧国家间加强合作,走向联合。欧共体成

23、立以后,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为此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因此 B表述正确。三个首倡国家首脑是指南斯拉夫总统铁

24、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 , A错在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如南斯拉夫主要是面临苏联的威胁; B错在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如此后中印发生战争; D错在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打倒列强,除军阀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答案: B

25、试题分析: “打倒列强,除军阀 ”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国共十年对峙; “将革命进行到底 ”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内战,这些都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ACD都表述片面。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第一阶段( 19191927) 这一阶段被称为 “大革命 ”时期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 1921年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 1924年国民党 “一大 ”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

26、一次合作,促成 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 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 “土地革命 ”时期。 由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后,确定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 “围剿 ”。 1933年由于王明 左倾 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1934 年 10

27、 月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虎视眈眈、不断向南推进。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 “攘外必先安内 ”的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 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 “抗日战争 ” 时期。 以 “七七事变 ”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

28、位。中国在此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四阶段( 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 “解放战争 ”时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即“双十协定 ”)。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 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陆领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门分别于 1997、 1999年回归祖国)。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19世纪末 2O 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

29、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运动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政 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 1901 年辛丑条约;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运动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是 19世纪末; 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是 19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建立;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是 1919年五四运动,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点评: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顺序,或按

30、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 。针对此类题型既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它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牢固掌握时间、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对历史事实、概念的分析理解,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 “二次革命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 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 B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 C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 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国民党此时仍脱离广大工农群众; C不对,袁世凯此时还没有公开

31、复辟; D不对,从改组国民党,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 “二次革命 ”都表明国民党坚持民主革命,前者是议会斗争方式,后者是方式,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 1912年 2月,南京的革命临时政府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妥协。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改选袁世凯出任,以换取袁及北洋军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 1913年 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但 3月20日,宋教仁被 袁世凯派人刺杀,以阻止国民党组阁,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 (如

32、黄兴 )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结果袁世凯先发制人,二次革命爆发。 2011年河南省 “省管县 ”改革开始试点,兰考县成为首批试点县之一。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C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与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 秘多变,反复无常 ”无关; B项封建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提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A项说法错误, 唐末藩镇割据较为严重,

33、从简表不能反映出“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本题选 D项,自秦统一直 至今天 ,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一个在 “二级制 ”与 “三级制 ”之间反复变更的过程 ,似乎形成 了 “二级制 三级制 二级制 ”的循环往复。而这种自发形成的历史现象 ,深刻反映出地方行 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 点评:数字表格型选择题【题型特点】试题题干主要是通过表格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解题技法】( 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 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 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根据问题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

34、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 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可见 AB与题干意思不符; D也不对,唐朝不是实行集体决策,而是指皇帝的决策受到三省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选 C。 考点:

35、三省六部制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 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

36、选出正确答案:。 “元起朔方,固已 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 ”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 A 试题分析:历史考试审题,时间很重要,但是这题的 “元 ”这一时间限定无法帮助我们解题,因为除了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外,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元朝时的官职机构,无法排除任何一个。但是根据 “佛教 ”、 “领之于帝师 ”( “帝 ”是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可知这里的 “官 ”是管理宗教事务的。对四个选项各自分工职责清楚的话便可以

37、做出选择,答案:为 A。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往往大家只关注宣政院是管理西藏的,而忽略其管理宗教事务(不仅是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职责。 考点:宣政院 点评:宣政院是 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 5000到 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 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 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

38、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公民大会是雅典 最高权力机关 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公民大会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 ”可见 A正确;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可见 B正确; “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可见 D正确; C表述绝对化,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进步作用 (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

39、 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民主积累经验 (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 3)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2局限性 (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 _男性公民 _。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 “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的政治制度。 (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 3)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 4)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伯利克里执政时代,下列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能够体现轮番为治原则的是 十将军委员会 公民大会 五百人会议 陪审法庭 A B

40、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伯里克利改革中十将军委员会不向公民开放,军事将领有专职人员担任;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不存在轮番为治的情况。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均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轮流执政。因此选 B。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通常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题肢;然后将题肢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且多属同类系列知识或专题知识。该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

41、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古代罗马已经明确: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是重要 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来调节借贷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是罗马法的规定,阅读材料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对货款月息以及相应的违法处罚有明确的规定,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材料本身无法看出 A、 B、 C。 考点:古代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它还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

42、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罗马法律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 基础。 下列关于古代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公民的法律 B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D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罗马法不同阶段适用范围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民法适用的范围是罗马公民,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不管民族如何,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它是使奴隶制和财产私有权神圣化,并维护买卖、合作和契约原则的法律。它不是

43、凌驾于公民法之上的法律,而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因为它对帝国的外来居民特别适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考点:古代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发展演变过程 点拨:从公元前 6世纪末至公元 7世纪,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 段性。 ( 1)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由于法官多由贵族担任,习惯法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 ( 2)公元前 5世纪中期至公元前 3世纪中期,罗马只有公民法。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44、( 3)公元前 3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出现万民法。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就开始长期的对外扩张,到公元前 3世纪早期,征服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 27 年, 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版图的扩展,罗马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一变化,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 “万民法 ”。 ( 4) 3世纪末至 4世纪初,法学家对罗马历史上的法律进行总结,编纂了一系列法典。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011年 6月,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抱怨自己与白宫的不和,宣称总

45、统 “令人不安、胆小懦弱 ”,结果被奥巴马解职。你认为总统的做法 A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符 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C过于专制独裁 D违反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不对,民主集中制是就中国政治制度而言;美国是总统制的国家。美国总统的职权依美国宪法第二条规定。在行政方面,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他可以发出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以及其它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国民警卫队为联邦服务。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在战争和紧急

46、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因此 B正确。CD表述都有误。 考点:美国宪法 点评:美国联 邦政府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归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 ,残缺不全,原文有: “上年 月间, 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D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从 “光绪二十七年 ”“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 ”作来突破点。根据所学,列

47、强攻占北京的侵华战 争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 1856-1860年,正处咸丰帝时期,据此本题应选 D项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查找相关资料光绪二十七年是 1901年。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方法一般是: 仔细阅读选择题的解答要求,严格按要求解答选择题。 认真审题,充分理解题干内容,特别要准确理解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如“主要 ”, “根本原因 ”, “主导地位 ”, “直接目的 ”, “最准确 ”, “中心 ”, “实质 ”等。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 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明确题目的空间范围。 认真阅读每一被选项,充分理解其含义或涉及的知识,看被选项本身反映的是否是错误的历史知识,或是否与题干包含的知识明显不符,将这样的被选项首先排除,然后将所余被选项进行比较,并与题干知识和题目要求对应,一一甄别,选出正确答案:。 4放慢解题速度,保证充足思考时间。 5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