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B夏、商、西周时,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 C “以客出仕 ”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D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正确反映了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夏商周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所以 B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
2、,养士成风,所以 C 正确;汉代官员的选拔应该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故 D 错。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的选官制度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 B “光是画中的主角 ” C “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 D “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该画派的艺术特点 “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 ”,可以判断是现代主义美术。 B是印象画派; C是现实主义美术; D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理念
3、。 A项符合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近代以来的美术成就 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布雷顿 森林体系的形成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答案: C 试题分析:说 “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 ”指的是行政的权力不断地增大,这是说的罗斯福新政; “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这是说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故选 C。经济危机的爆发与
4、行政权力的扩大并不直接对等,因此 A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组织,因此 D项也不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 “各种政体的实验场 ”、 “启蒙思想的实验田 ”。 19世纪晚期该国政体的特点是 A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 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C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D议会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是考查法国 1875年宪法的特点。根据所学, “各种政体的实验场 ”“启蒙思想的实验田 ”所指的国家是法国。 1
5、875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据此可知, A、 C、 D三项说法错误,本题正确的应是 B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下图是选自美国查尔斯 莫里所著文明的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英国逐渐成为欧洲科技中心 B法国重商主义的盛行是大量科学家诞生的土壤 C德意志分裂割据制约了本国科学家的涌现 D意大利已有的科技中心
6、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示来看,在这一时期英国所产生的的科技成就最多,反映了英国逐渐成为欧洲科技的中心。故选 A。 B项错误,法国重商主义但是法国的科技成就并不突出; C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近代西方的科技成就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 “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 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文告中的 “会议 ”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
7、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胡志明所说的涉及到越南问题的会议是 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故选 D。A、 C两项的表述属亚非会议; B项是周恩来 1953年 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胡适说: “(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 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的判断 A理解准确,结
8、论正确 B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C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D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这也是张謇 “实业救国 ”失败的根源所在。可见,胡适关于张謇失败原因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 “失败的英雄 ”的结论是正确的。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 ACD项均错误。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 “短暂春天 ”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 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9、A太平天国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义和团是反帝国但是也对外国的先进的文明一概的排斥,这样对近代文明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故选 C。 A项也是农民阶级的运动,但是并未笼统的排外; BD项都是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的制度。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 “仁 ”推而广之,但却要求 “冲决 ”儒家所倡导的 “三纲五常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托古改制 ”为维新创造历史
10、依据 D坚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项错误。维新派借助儒家学说宣传变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 A项错误。 “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的主张, D项错误。 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 “托古改制 ”是其特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 “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 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
11、时代。 ”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D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频繁,反映了世界市场逐渐的形成,故选 A。 B项错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产生,材料并未体现; 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对外贸易; D项错误,清朝时期依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是开放十三行对外经商。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十三行 王夫之在读通鉴
12、论卷十六中提出 “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B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的流通 C 实行农商并举的惠民经济政策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当谷物贵的时候,即使皇帝禁止高价,由于商人惜售,价格依然高,反之亦然。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中的市场规律在起作用,故选 B。A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行政的力量并不能左右价格; C项错误,农商并举的政策材料并未体现; D项错误,工商税的问题材料亦未交代。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
13、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综合题 (15分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 战争结局是平分秋 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 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 读下图 (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 (6分 )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4、,分别指出朝鲜战争对当时各主要交战国和当今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9分 ) 答案 :( 1)观点: 朝鲜战争是雅尔塔体系的产物。( 2分) 是朝鲜人民突破雅尔塔体系的尝试,( 2分) 是美苏两国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较量。( 2分)。 ( 2)影响: 对各主要交战国: 对韩朝: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分) 对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 2 分) 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分) 对朝鲜半岛局势:韩美联合军演,是朝鲜战争结局的继续,使得今天朝鲜半岛局势仍动荡不安
15、 ,成为大国角逐的热点地区和当今世界的一个 “火药桶 ”。( 3 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 ”可以看出材料一的观点是雅尔塔体系是造成朝鲜战争的根源,同时朝鲜战争也是突破雅尔塔体系的尝试。( 2)此题考查的是朝鲜战争的影响。学生可以从朝鲜的角度、美国的角度和中国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不同的思想。对当今的影响可以从今天的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进行分析。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朝鲜战 争 (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
16、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 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 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
17、6分) (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 3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答案: (1) 局限性 :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2分) 君权强大 ,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 2分) 臣民的自由权利只是点缀。 (2分 ) ( 2)变化: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臣民到公民;从人治到法治。 (3分,任答两点即可 ) 原因 : 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2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 2分) 中华民国的成立。 (2分 )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
18、“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等内容可以分析出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 2)材料二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分权的原则,这样保证了民主。体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其主要的变化原因在与民国的建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可从政治和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钦定宪法大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 “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
19、,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 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 田赋征银 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编译自明史 食货志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 清史稿 食货志 (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役制度的主要异同。( 8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两项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7分) 答案: (1)主要异同 :相同点: 赋役征银 (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 简化税收项目和
20、手续。 摊丁入地(亩)。 纳银代役。(任答三点即可,每点 2分 ,共 6分)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摊丁入亩(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2分) ( 2)积极作用: 纳银代役,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的稳定与发展。( 2分)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 2分)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分) 试题分析: ( 1)从材料 “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 ”、 “ 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等信息可以看出二者改革都是征银,同时简化了项目。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21、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而一条鞭法是合并了地税和人头税。( 2)这二者的改革都是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条鞭法;历史上重大改革 摊丁入亩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 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 1874 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 “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 ”,面临来自陆海防 务的双重威胁, 18741875 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 “海防塞防之争 ”。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
22、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 “两防并重 ”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 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 “性质之争 ”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3、一 )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二 )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三 )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答案:我认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是 19世纪 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催生的国防战略之争,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它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海防与塞防之争虽起因于 “伊犁事件 ”和 “台湾事件 ”之 “偶然 ”,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从国际背景
24、看,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权与陆权斗争在中国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把中国视为夺取世界霸权的关键地区。19世纪 70年代,中国西北、东南边疆 出现严重危机。当日、俄分别从海陆两面同时威胁大清帝国时,捉襟见肘的清统治集团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传统国防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轻重缓急的争论在所难免。从国情和历史传统看,受地理环境 、农本经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传统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长期固守 “重陆轻海 ”、 “重北轻南 ”的国防观念,中国虽有万里海疆 ,但实际上长期处于 “有海无防 ”的局面。当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东南沿海国门后,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受
25、到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断冲击。海防塞防之争正是对这一冲击的本能回应,其实质就 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并着手筹划近代海防建设。洋务运动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轮船制造厂,设立海军衙门等,折射出晚清国防观念与国防建设的变迁。海防塞防之争后,清政府逐渐充分认识到新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新疆( 1884年)、台湾( 1885年)建省,加强对两地的治理管辖。由此可见,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及其结果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和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晚清海防
26、 塞防之争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也为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制定国防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钓鱼岛、南海主权之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兼具海陆地理特点,必须妥善处理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的关系。在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下,我们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与东南沿海祖国统一大业协调并进,积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试题分析: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观点类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 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
27、、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晚晴海防与塞防之争 (25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城 ”的分量不仅大于 “市 ”的分量,而且 “市 ”的部分明显从属于 “城 ”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 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28、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万人以上城市 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 5.6 154 22 61.6 1650 8.3 197 31 74.6 1800 10.0 364 34 122.7 据(英)安格斯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 960-2030年 材料三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 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 年至 1965 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
29、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7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6分)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实现转型?( 4分) (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 8分) 答案:( 1)主要特点: 职能: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 3分) 结构: “城 ”大 “市 ”小,市从属于 “城 ”。( 2分) 运行机制:城市以绝对权力为基础 ,通
30、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运行。( 2分) ( 2)欧洲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工业革命的开展。 殖民扩张的推动。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也 起了一定推动作用等。( 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 中国原因: 封建制度的阻碍。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等。( 4分,任答两点即可) ( 3)背景或原因: 第一阶段( 1949-1961年): 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 一五计划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大跃进 ”运动的开展。( 2分,任答一点即可。答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给 1分) 第二阶段( 1961-1965年)
31、: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的政策。( 2分) 第三阶段( 1966-1978年): “文革 ”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分) 第四阶段( 1979年后): 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等。( 2分,任答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的很多内容能够反映问题的内容。从材料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 “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等内容进行分析。( 2)材料说的是 16世纪到 19世纪西欧城市化加快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的一系列的重要的事件推动了西欧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殖民扩张、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革
32、命等。反观中国,可以 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的阻碍作用进行分析。( 3)此题比较难,考查的跨度比较大。学生可以从建国后的一五计划期间、 20世纪 60年代上半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等几个阶段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的商业 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城市化的发展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 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
33、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 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 “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 章 v康熙政要 (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 “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 结论。( 6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4分 ) (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 1分)谈谈你的看法
34、。( 4分) 答案:( 1)史实: 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关系。 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6 分,任答三点即可) 积极作用: 以儒学治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满洲封 建化。(分) 笼络汉人,有利于缓解满汉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 ( 2)看法一:合理。( 1分)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4分) 看法二: 不合理。( 1分)康
35、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4分) 试题分析:( 1)列举清朝版图在康熙皇帝时期奠定的主要史 实,学生可从平定三藩叛乱、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发展同西藏的关系和反击沙俄的侵略等内容进行分析。材料二中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有利于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 2)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观点类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