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3839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世纪 80年代初,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和县县城以北龙潭洞发掘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猿人头盖骨、零星的牙齿及 骨、颌骨碎片化石。通过鉴定,这一古人类是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 “和县猿人 ”。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的倌息是 A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 B佐证了我省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 C提供了研究长江沿岸人类起源和发展最有力的依据 D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题干中 “和县猿人 ”“是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 ”,据此可以直

2、接排除 A;题干只是阐述了 “和县猿人 ”的发现、确认与命名,因此 B的表述不合题意,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 “和县猿人 ”发现在长江流域,为研究长江沿岸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 C符合题意; D与题意无关,故选 C。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 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理性、科学、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影响不同,但都对社会发展 起了重大作用。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主要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 B建立欧洲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C阻止了黑人奴隶制的建立 D奠定了民族独立的理论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

3、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北美的主要影响 ”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 17、 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思想传播到北美大陆,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也为美国的建立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据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下图是发表于西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 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优 B显示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C反映各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 D表明欧盟各国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的

4、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欧盟相关史实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欧盟在推静及一体化方面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员国数量也实现了较大增长,内部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虽然内部存在着很多矛盾,但 “前景堪 优 ”的表述不合史实,排除 A; BD的表述与漫画无关,排除 B;漫画中鸟所居的位置喻指各国在欧盟的地位与处境的不同,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盟 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5、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本则材料中 “因为他(教皇)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社会契约论 十二铜表法笫八表第十二款规定: “适逢夜盗,杀之无罪。 ”第九表第一款: “法勿因私而立。 ”第三款:授权之狱官或仲裁者,经查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以下表述不符合材料中成文法精神的是 A法律至上 B根本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C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 D限制了贵族对法

6、律随意解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是出自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只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根本上仍然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的表述不合史实,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法律之上,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同时也限制了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2013年 9月 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成为新阶段国家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以下关于上海开放进程的农述,不正确的是 A 80年代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B长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即以上海为中心 C上海浦东成为

7、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D上海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着相同的贸易规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符合史实; 1985年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是以上海为中心, B符合史实;上海浦东开发成为 20世纪 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也成为 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的表述符合史实;而上海自由贸易区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多

8、个国家之间协议设立的包括协议国(地区)在内的区域经济贸易团体,两者贸易规则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上海的开发与开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对立,被迫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1953年 1954 年,在与资本主义的印度等国处理外交关系时又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表明 A新中国放弃了 “一边倒 ”的方针 B受到中印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C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外交政策 D新中国外交方针进行了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

9、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亚非拉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美苏两极对峙,在外交上中国坚持“一边倒 ”,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到 20世纪 5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同时与美国尚未建交,急需周边国家支持背景下,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据此综合分析可知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吴虞指出: “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迫亦散。 ”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 A旧文学 B旧道 C君主专制 D愚昧迷信

10、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强调的是封建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教孝、教忠,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孝道进行猛烈的批判,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旧道德,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923年 10月 10日,冠生园公司在工商新闻国庆增刊上刊登 贪祝骸白阋园 裙 撸 挥晒套攀郑 撸 丶湍畲斯 烊眨 芄汗跽撸 钦姘 驹案髦峙夤 邮称罚 峭耆 酰 拾 咧罹 匀刃奶岢菏持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表达了该公司恭贺国庆赞成民主共和 B借国庆宣传国货,具有商业广告意识 C该 贪捉 郝蚬 跤氚 翟谝黄 D表现了民族

11、资本家的实业救国情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国庆日 ”指的是中华民国国庆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民国元年开始,经参议院审议通过,将武昌首义爆发的 10月 10日确定为中华民国国庆日,也称 “双十节 ”,据此分析可知 A的表述无法从材料中获取,而 BCD的表述均可以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故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实业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黄宗羲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 1663年出版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 为 “另一部人权宣言 ”。这两部著作的主

12、要共同点是 A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 B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C主张法抬,反对礼教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卢梭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点的准确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 “天下为主,君为客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 “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 ”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舒服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

13、制、提出民主思想,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 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社会契约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 “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 ”,现在是 “民聚而庙,交易其所 ”谓之 “市 ”, “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主要论述了明朝前后 “市 ”“镇 ”的发展演变情

14、况, “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 ”反映了当时市镇的政治与军事功能, “民聚而庙,交易其所 ”谓之 “市 ”, “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 ”体现了市镇的经济意义,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B符合题意,而 A不能全面概括题旨, C与题意无关, D表述不合题意与史实,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市镇的兴起与发展 综合题 ( 28 分)国家政策是经济管理有形的手,对 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对秦孝公说: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

15、,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 ”他在变法中规定: “J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 材料二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 “计划 ”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 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计划 ”一词成为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和驻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

16、果。从 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 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分析其提出的依据。( 6分) ( 2)材料二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8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改革的背景。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看法。( 14分) 答案: ( 1)经济思想:重农抑商。( 2分) 依据: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工商业者不事农耕,逃避兵役,容易

17、导致国家灭亡。( 4分) ( 2)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4分) 事例:罗斯福新政。( 2分) 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2 分) ( 3)背景: 经济危机与 “滞胀 ”;福利国家的弊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 6分) 看法: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任答 2点得 8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 “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 ”

18、“J力本业 ”可得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材料中强调了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如果工商业者不事农耕,就容易导致国家灭亡。 第( 2)问,主 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20世纪 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实施了政府干预经济建设,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中撒切尔在任的时间为 “19791990 年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70年代,资本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危机与 “

19、滞胀 ”,福利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同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为此撒切尔上台后就进行大刀 阔斧的改革;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政策是不同的,因此经济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且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经济滞涨、福利政策调整 ( 28分)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华大

20、学的 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 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 “退还 ”的部分 “庚子赔款 ”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 1928年更名为 “国立清华大学 ”,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 “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 ”,形成了著名的 “清华学风 ”,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

21、师。 材料三 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 5个学院 26个系。 材料四 1978年以 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 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 6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

22、及迁回的主要原因。( 6分) (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 “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的主要原因。( 8分 ) 答案: (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 “庚子赔款 ”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潮流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 8分) 特点: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 6分) ( 2)南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

23、( 4分) 迁回: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 2分) ( 3)原因:改革开 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 “科教兴国 ”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8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1911年 ”“1912年 ”“1925年 ”“1928年 ”等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如民族危机的加深, “庚子赔款 ”实施;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重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等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 ”“清华学风 ”等信息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三中是 “1937年 ”南迁,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而 “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因在于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 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分析归纳,可以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教育立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等。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发展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