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960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三国志载: “初,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 “修身齐家 ”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对后主说的所有言论,最后落在了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这明显的表明西汉以来确立的 “三纲五常 ”中的 “

2、君为臣纲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纲五常 富兰克林 罗斯福说,二战将 “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 ”,取而代之的是 “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 ”组成的 “世界组织 ”和 “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 ”。历史发展表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 代主题 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 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 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 “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 ”组成的 “世界组织 ”和 “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 ”应该

3、指的是认为联合国会在二战之后成立并维护永久的和平,但是历史的发展却是二战后一直存在地区冲突,所以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联合国的作用 1961年 10月,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七个国家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 2 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 B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C国际金融中心由从纽约转移到伦敦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目中

4、的黄金总库成立的目的是 “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恰 恰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 从 1976年 10月到 1977年 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 252次,平均每月 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

5、看出,这个时间段内中国高层出访最多的两类国家,一个是综合国力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类是正在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们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希望通过找到改革之路实现综合国力的增强目的,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背景 近代著名川籍企业家卢作孚曾经深情回忆 “每晨宜昌 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 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上述情形发生的背景是 A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 B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C中国军队即将开赴

6、滇缅战场 D反法西斯盟国援华抗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 “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 ”,是在讲 “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 ”,这里的敌人应该是日本,时间应该是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背景应该是 B,这是在将重工业移到大后方的表现,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康有为曾说: “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据此推断,其中的 “上下议院 ”应是 A皇帝的随从顾问 B国家的权力中心

7、C朝廷的咨询机构 D政府的执行机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所述的上下议院 “有事集群会议 ”议妥的东西要上奏皇帝, “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 ”,意味着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所以相当于皇帝的咨询机构,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设议院 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标志 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 荷属东印度公司发行的铜币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片一中的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和图片三中的 “荷属东印

8、度公司 ”说明东印度公司是为政府服务或者说是打着政府的旗号的,但是不能体现是商业股份制企业、金融证券公司、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故排除 ABD,武装商船则体现是 对外殖民扩张的,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东印度公司 彼得 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 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 A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C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

9、中的 “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 ”、 “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说明当时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是在借助于宗教形式来表现人文主义,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日本这一大岛上的人们,属白种人,业已开化,且长得漂亮;是些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偶像崇拜者,拥有不计其数的黄金。 ”(出自马可 波罗行记)以上描述反映出 A日本在当时属于文明边缘地区 B日本人与欧洲人有相同的种族特征 C马可 波罗曾经 游历日本,对其国情十分了解 D象当时的中国一样,日本深受西方人的景仰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当时日

10、本人 “业已开化,且长得漂亮 ”、 “拥有不计其数的黄金 ”,说明作者认为日本人也已经不是原始状态了,已经有了文明的某些特征,同时 “是些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偶像崇拜者 ”,所以他们还处在文明的边缘,不像中国那样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故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 “在治理得最好的城邦中 市民们既不从事手工业,也不经商,因为这种生活缺乏高贵的色彩,与美好的名声背道而驰。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体力劳动者应当 “俯首垂目,毕恭毕敬 ”。以上言论说明西欧社会 A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B民主政治不够完善 C市民

11、与农民相互轻视 D等级对立现象明显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认为,手工业和经商都缺乏高贵的色彩,不具有 “美好的名声 ”,哲学家塞内加认为体力劳动者应该低人一等,都说明当时是存在严格的等级对立现象的,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等级对立现象 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 “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 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 ”。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 “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 ”。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答案: D 试题分析:上述明代朱元璋和

12、清代雍正皇帝的言论都是说要将法律颁布下去,并且要使之 “家喻户晓 ”、 “讲明意义 ”,使人知晓法律,不再犯法,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 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统治者的法治思想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 “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记载的是亳州只有两家能织出 “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的轻纱,所以他们两家 “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13、 ”,目的是防止自己的技术外传,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 1932年 10月提交的报告 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 1933年 2月 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 界大战开始后在太

14、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 9分) 答案: ( 1)中国:把满洲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 3分) 日本:满洲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 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3分) ( 2)意义:加强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

15、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9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 ”可知这个报告与日本想把伪满洲国变为其殖民地的想法相违背,所以日本反对;由“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 ”的规定,可以看出这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故中国也不满意。 ( 2)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 ”,根据材料二中的 “三国之宗旨 ”、 “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6、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宣言是在将所有对日作战的国家的利益放在一起,是敦促日本加快投降进程的一个宣言,所以对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协同作战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关要日本归还中国领土的规定,对于中国 的意义更加重大,可具体分析。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

17、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 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 他主张国家平 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 “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 摘

18、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6 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9分) 答案: ( 1)从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形势变化的角度阐释民主;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忽视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从社会的多个层面审视民主,对民主的理解出现多元化局面。( 6分) (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把民主政治视为救亡手段;从传统文化出发,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寻求与民主契合的观念。( 9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 ”,所以由材料二中的

19、“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 ”、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 ”、 “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 ”、 “主张国家 平等 ”、 “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 ”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 2)这一题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所以应该根据题目所提的时间清末民初,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去思考,不难得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把民主政治视为救亡手段;从传统文化出发,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寻求与民主契合的观念等因素。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

20、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 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 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与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海关税与常关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这样通过法律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 前期( 19271937 年)

21、税收制度的借鉴 材料二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方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今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 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摘编自美国与法国分税制比较、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22、析国民政府进行税制改革的原因。( 8 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分税制的特点。( 7分) 答案: ( 1)国民政府稳定财政、巩固统治的需要;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提供税源;革除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分) ( 2)地方分税给中央;三级分税;重复征税。( 7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从材料一中的 “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 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 ”、 “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可以推论出两个原因。再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

23、搞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会导致经济空前发展,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提供税源这个原因。 ( 2)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 ”、 “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 ”、 “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 ”等信息就可 以归纳出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下的税收体制与问题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各类指标得分 国家 综合 国力

24、 技术力 人力 资本 资本力 信息力 自然 资源 军事力 外交力 政府 调控力 美国 89 27 97 42 73 38 99 59 87 06 79 34 91 85 98 64 76 11 英国 67 12 73 75 71 77 65 63 79 29 60 36 54 26 78 52 63 61 俄罗斯 66 31 56 33 67 05 52 44 56 77 89 84 84 79 87 46 52 14 法国 65 40 73 5 68 12 62 33 74 81 56 39 56 29 82 12 58 61 德国 64 77 77 35 66 46 59 71 80 02

25、 53 66 54 03 72 25 59 93 中国 64 22 61 42 76 36 59 29 56 2 73 62 54 69 78 24 63 4 日本 66 48 86 31 71 93 66 13 81 15 50 78 52 34 66 57 54 79 平均 69 08 75 15 70 72 66 45 73 61 66 28 64 04 63 69 80 54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中国综合国力的结构特点。 答案:( 12分) 评分标准:兼顾表格中的各项信息( 4分),有纵向和横向比较( 4分),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4

26、分)。 参考示例: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七个大国中排名最后,大大低于各国平均值( 2分),说明总体实力不够强劲( 2分)。中国在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外交力和政府调控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1分),在技术力、资本力、信息力等方面均处于弱势( 1分);说明中国的国力结构不均衡( 2分),基础资源相对充裕( 1 分),国内政治环境稳定( 1 分),但在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2 分)。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考生对表格类数字信息的搜集提取和比较分析能力。考生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对表格中的各个项目和数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得出一些信息,然后从得出的 信息中提取出有关的特点就可以。比如从综合国力、技术力、人

27、力资本、资本力、信息力、自然资源、军事力、外交力、政府调控力等几个栏目纵向比较,可以得出中国在主要国家中的排名顺序,也就等于得出了相关的地位,然后再将中国综合国力的数字与横向的各个类别数字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我国在综合国力的各个组成数据中,哪些占优势,哪些是劣势,然后再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综合国力的特点 (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进步,对知识产品的占有 、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技术的转移、公开势必会使原先的发明创造者丧失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确保既能

28、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防止技术垄断。于是,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率先应运而生。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识产权。这堪称知识产权制度上的又一次飞跃。从 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其中 1883年签订的 巴黎公约和 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公约成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 20世纪 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在经济、科学、技

29、术、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例如受保护对象又增加了版面设计、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等等,而且还在增加。 材料二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 的成就。 1992年和 2000年中国政府对专利法进行了两次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立法宗旨,强化了专利司法和行政执法力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利保护、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大量压缩编制、精减机构的情况下,将中国专利局更名

30、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并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列入政府行政序列;在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各地管理专利工作机构的建设总体得到加强,出现了政府主导、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专利工作的良好局面。 “九五 ”期间,中国受理 的专利申请量比 “八五 ”期间增长了 81%,年均增长 15 7%;截止 2000年底,法院和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共受理和处理专利纠纷案和侵权案 1 5 万件,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还查处冒充专利行为 4000 多件。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的声誉。 摘自蒋志培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法律保护的含义

31、( 1)根据材料一,分析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指出 19世纪中后期以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特点。( 12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8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5分) 答案: ( 1)原因:科技和产业革命进步的推动;保障科技工作者利益、满足社会需求和防止技术垄断的需要;各国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6分) 特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加强;国际合作程度加深,呈现国际化的特点;保护的范围逐渐扩大。( 6分) ( 2)建立不断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专利申请量高速增长;司法保

32、护的力度加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 8分) ( 3)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发明创造的重要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倡导用法律程序保护知识产权。( 5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 试题分析:( 1)原因:由材料一中的 “随着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进步,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 “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确保既能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防止技术垄断 ”、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通 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

33、识产权 ”即可归纳总结出来。特点:由材料一中的 “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识产权 ”、 “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 ”、 “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 ”、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 2)成就: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二概括 ”,从材料二中的 “强化了专利司法和行政执法力度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利保护、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地 方性法规 ”、 “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量比 “八五 ”期间增长了 81%,年均

34、增长 15 7%”、 “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 3)认识:可以从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及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发去考虑,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发明创造的重要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倡导用法律程序保护知识产权;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知识产权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产权保护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 5月

35、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 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 8月 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 料二 “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 我 字。 所发第一念即 于我之比较如何 ,第二念即 我之对此当如何 。 ”“(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 “(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

36、思想上研究 ”。 1916 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7分) 答案: ( 1)实践: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 4分) 特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专业与就业相衔接。( 4分) ( 2)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主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7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所以从材料一中的 “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 ”可以分析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根据材料一中的 “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 ”、 “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其特点。 ( 2)认识: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所以需要根据材料中的“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 我 字 ”等信息可以推论出相关的结论。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近代中国的教育家 黄炎培(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