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877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时期的 “裂土封建 ”,是采取了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 “家天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是中国 “家天下 ”的开始 B周代分封制的对象全是王室子弟 C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紧密结合 D周政权是垄断性的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中国 “家天下 ”是从夏朝开始的;西周时期分封制度的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先代贵族;中央集权制是从秦朝开始的,故 ABD三项本身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2、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为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 当时出现了 “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 ”的局面。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 用标准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清政府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A项说的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政府放宽了设厂

3、的限制;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开始于 19世纪 60、 70年代。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发展 1932 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 1933年 4月 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银号钱庄、新式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废银两改银元表现出不 同的态度,反映了当时中国原有经济形态发生了变化,最终废银两改银元政策得以实施就是新的经济形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答案: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

5、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 “四寸半高跟 ”、 “三寸金莲 ”、 “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材料反映的时间是 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妇女地位的变化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 搞起了责任田: “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到1961 年底,全省 90.1%的生产队实行过

6、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 1978年从安徽开始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农村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政策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

7、但是, 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建立,工厂之间需要自由的竞争,使得过去的特权公司逐渐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了,经济思想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据统计, 1970

8、1979 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 5%下降到 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 30%下降到 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数总数的 15%上升到 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 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C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分析能力。从材料提供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国在 20世纪 70年代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急剧上升,联系到当时美国历史的时代特征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这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 A。 考点:

9、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 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 阻碍 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 “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可知苏俄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所以这段材料反思

10、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 ”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 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中的 “大萧条 ”是指192

11、9年至 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苏联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1年实施; 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都与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上不吻合。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美国学者贾雷德 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 “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 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 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

12、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 “杀手 ”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 “全球化 ”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 “流行疾病 ”的防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引文中看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给当地土著居民造成的不良后果,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开端,因此引文中的描述是 “全球化 ”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A、 B、 D三项所述只是引文的表面现象。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印

13、尼经济学家马里 潘格斯图说: “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 ”这反映了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 “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 ”,说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发言权的,选项 A 的意思还是发达国家给予的,B则说了要 “接受 ”, 很明显 AB都不对, c直接讲到了发达国家,与题意无关了。所以答案:选 D

14、。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 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 ,今所现之果也 ,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 ,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 ,如环无端 ,必寻出因果关系 ,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行省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资本主义发展 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截断了其独立发展的可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

1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元代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了代议制民主;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于是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 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 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

16、(议会民主) 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 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 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具有市场导向性,建立中华民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缺乏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最后归之失败;CD两项说法正确较好地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点。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

17、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下图是英国对华输 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正确分析能力。从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一直徘徊不前,其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的影响 “元元黎民,得 免于战国。 ”(汉书)这

18、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 “元元黎民 ”是指老百姓,材料 “得免于战国 ”是指避免战乱,取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所以 ABC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统一的意义 洪秀全认为南京 “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 ”,在他的坚持下,太平天国最终在此建立了政权。由此可见,定都南京最重要的政治意义在于 A使太

19、平天国运动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B彻底推翻清政府统一全中国 C利用交通等优势发展经济振兴国家 D占据有利地形与清政府对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 “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 ”表明了南京在地形占优势,所以洪秀全在此建立政权。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 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英国史学家狄金森指出, “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宪政的基础之上。这就使英国避免了两个方面的极端权力:绝对的王权和

20、绝对的大众权力。 ”这一观点是 A描绘了三权分立的矛盾和斗争 B论述了当时颁布宪法的必要性 C论证了王权不应该 “神圣化 ” D说明颁布权利法案十分必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 “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 ”、 “英国避免了两个方面的极端权力:绝对的王权和绝对的大众权力 ”反映了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实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一方面要限制国王的权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人民的权力。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1911 年 10 月 16 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

21、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 ;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 、信教、居住等自由 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 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912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故 A项是错误的;材料中 “都督由人民公举 ”说明实行的政体应该共和政 体,而伏尔

22、泰主张开明君主制政体,故 B项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 1912年 3月颁布的,故 D项也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 “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

23、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C “帝国主义侵略论 ”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 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 “帝国主义侵略论 ”中,只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中恶的方面,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在 “侵略与反侵略 ”的外壳掩盖下的本国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复杂的矛盾运动,以及通过这种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国不断地走向现代社会的趋势,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帝反封建斗争,故 D项是正确的,却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24、斗争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 录 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 “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 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信息 “以实在田土均之 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来判断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故正确选项为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 明清时期, “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

25、,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 “苏 (州 )城花素 京苏两帮 不相搀越, ( 技艺 )均系世代相传, ”可知当时苏 (州 )城纺织 (技艺 )均系世代相传,对技术进行垄断。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规定, “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 ”, “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

26、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 “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 ”反映了康熙年间清政府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仍然有一定的限制,也没有废除海禁政策;材料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反映了当时对洋货并没有一视同仁。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下列表格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1851年) 约 1800 48 52 法国( 185

27、1年) 约 3600 75 25 中国( 1851年) 约 43200 89 11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C西方侵略延缓了城市化 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正确解读能力。材料中 “1851年 ”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杰里 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 已经夺去了 2000多万

28、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 19181919 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从材料 “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故 A项错误;材料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 年流感的直接原因 ”,说明一战不

29、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故 B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故 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综合题 ( 21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推动了房地 产行业的发展,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 50年代以后,伦敦出现了改善住房的团体。 致力于为工人建造廉价住房;但收效甚微。从 19世纪 60年代开始,产生了由建筑商乔治 皮鲍迪和悉尼 沃特娄发起的 “模范住宅 ”运动。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房屋,而且工人也负担不起,因而他们大约同时

30、开始建造成排的杂院房屋。 从 1860年开始,英国政府共制定和实施了托雷斯法、克罗斯法 1890 年议会修改并通过了新的工人阶级往房法, “授权地方政府占有土地,建造或者改造一些建筑以适 合工人阶级居住;公共工程借贷管理局被授权为此目的而垫款。 ” 吴铁稳、张亚东 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夕伦敦工人的住房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 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 1860 年至 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 到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李扬上

31、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材料三 上世纪 20年代,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其中1925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 2000多家地产公司,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萎缩,许多人拖欠贷款。 1929年 10月,美国房地产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列举民间和政府分别解决上述现象的措施。( 5分)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19世纪 40年代至 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8分) ( 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 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

32、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罗斯福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 8分) 答案: ( 1)工业革命后,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1 分)民间:致力于建立廉价住房;建筑商发起 “模范住宅 ”运动。( 2分)政府:立法规范房地产建设;扩大地方权力支持地方房地产建设。( 2分) ( 2)原因: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政治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人开发;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工作。( 8分) ( 3)原因:银行贷款推动炒房;房 地产商肓目扩大开发。( 4分)解救:整顿银行

33、,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 19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末英国伦敦房地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城市中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工厂,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住房需求量不断增加,民间采取了 “建造廉价住房 ”“建筑商乔治 皮鲍迪和悉尼 沃特娄发起的 “模范住宅 ”运动 ”等形式来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 而政府则从立法规范房地产建设;扩大地方权力支持地方房地产建设等方面来解决。 (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

34、概括能力。可以从政治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概括 19世纪 40年代至 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根据材料 “19世纪 40年代 ”房地产业 “在上海迅速崛起 ”可知,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根据材料 “1860年至 1862年 ”太平天国运动又起了推动作用;材料 “到 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 ”可知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人开发;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工作 。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从材料“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 ”和 “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 ”可

35、以得出 20世纪 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罗斯福新政中主要通过稳定金融秩序和兴办公共工程的举措以化解此次危机。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 17分)材料一 早在漫长的 16世纪, “世界市场 ”就已经形成了,正是这个世界市场,构成了 19世纪才出现的 “现代资

36、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基础。或者说,以生产和交换市场扩大为动力的 “世界经济 ”,是随后产生的那个西方以 “资本积累 ”和军事暴力所驱动的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前提。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 3个伟大的时代: “全球化 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 发现 “新大陆 ”之时,持续到 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 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 1800年一直到 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

37、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在 “全球化 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 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 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 上世纪 30年代的 “大萧条 ”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再也没有下一次 ”,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 马丁 沃尔夫金融危机再至:我们需要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的发展途径。当代发展中国家能否

38、重行这一途径?为什么?( 7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6分) (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大萧条对经济 思想、世界经济各有哪些 “促进 ”。( 4分) 答案: ( 1)途径 : 西方国家通过资本积累和军事暴力依靠世界市场发展起来。( 2 分)判断:不能;( 1分)因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在对外扩张和掠夺基础之上,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市场的主导,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和平发展是时代主流,发展中国家力量弱小,不可能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 4分。任答 2点理由即可) ( 2)第一阶段,以国家为主

39、角;以工场手工业为动力(或劳动力推动)。第二阶段,以公司为主角;以各种硬件 的发明和革新为动力(或科技推动)。第三阶段,以个人为主角;以信息技术为动力(或软件推动)。( 6分) ( 3)经济思想:国家干预经济盛行(或曰凯恩斯主义)。( 2分) 世界经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 “以生产和交换市场扩大为动力的 “世界经济 ”“西方以 “资本积累 ”和军事暴力所驱动的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前提 ”可以概括出西方国家发展的途径。根据所学知识,

40、由于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对比和当今的国际形势,可以得到当代发展中国家不能重走以前西方的发展途径。 (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比较简单。从材料 “主要是国家间融合 ”“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 ”可以得出第一阶段的特点;从材料“公司之间的融合 ”“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可以概括出第二阶段的特点;从材料 “个人成为了主角 ”“网络的普及 ”“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 ”可以概括出第三阶段的特点。 (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大萧条 ”是1929年至 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得

41、, 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盛行,二战后为了防止 “大萧条 ”重演,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途径;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思想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

42、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 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 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43、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8 分)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 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6分) 答案: ( 1) 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 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 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 8 分,每点 2分) ( 2) 科举考试 “公开竞争、平等择优 ”的合理性; 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44、发展的现实需要; 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学生只要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作答。根据材料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 ”“考试有严密的程序 ”“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 ”“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 ”“报皇帝钦定名次 ”等信息,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 2)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国家的文明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得,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各级公开考试,选拔官员,是一种很先进的制度,这一制度在保证公平,选拔机制,等等上面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在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之前,西方的官员基本都是贵族世袭制度的,加上贵族推荐,任命,不利于统治越来越追 求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觉醒民众,所以要借鉴中国文官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