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3884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 “李朝 ”、宋朝为 “赵宋 ”,那么被称为 “元魏 ”的是 A战国时期的魏国 B北魏 C三国时期的魏国 D元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 “李朝 ” “赵宋 ”中 “李 ”“赵 ”都是当时皇帝的姓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本姓拓跋为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元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图所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 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成员国。他们正在就取消关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环境等议题进行谈判,有望于 2014年 4月达成最终协定

2、。这一组织 TPP成员国示意图 涵盖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与 APEC区域有所重叠 将消除国际间的贸易纠纷 将使参与各国同等获益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根据 TPP成员国示意图可以得出 正确; APEC即亚太经合组织,可以得出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只能得出 TPP成员国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而无法得出将消除国际间的贸易纠纷, 不正确; 错在 “同等获益 ”的说法,因为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存在,各国间的差距仍然存在,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

3、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曾经有人向拿破仑推销一项新技术发明,以便渡海作战,攻入英伦三岛,扫除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但未被拿破仑采纳。这一新技术发明应当是 A蒸汽轮船 B电报 C望远镜 D飞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拿破仑时期正值工业革命开展,拿破仑极盛时期征服欧洲大部分国家,唯独对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望洋兴叹。当时美国年轻的发明家富尔顿获悉,拿破仑正准备越过英吉利海峡对英作战。于是,富尔顿兴致勃勃地向拿破仑推销自己新发明的蒸汽动力船。富尔顿说,可把法国现有战船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建立一支由蒸汽机舰艇组成的舰队。这样的舰队,不用挂帆,不管刮

4、什么风,也无论什么天气,都可以在英国登陆。然而,拿破仑却认为,军舰没有帆能在海上航行是荒诞不经的,木板换成钢板更会让船沉没。于是,没有采纳 富尔顿的建议,故选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答案: D 试题分析: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因此材料反映了他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5、“他们的著作中透露出我们现在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即使是奴役中的平等也行。一切妨碍他们理想目标的东西都应该被消灭。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私人权利,只存在公众利益。 ”与 “他们 ”的政治倾向最为接近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A君主立宪派 B吉伦特派 C雅各宾派 D热月党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他们热爱平等,即使是奴役中的平等也行。一切妨碍他们理想目标的东西都应该被消灭。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私人权利,只存在公众利益。 ”反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倾向,即认为追求平等可以不尊重人权。而法国大革 命正是在雅各宾派时期反对特权的同时也反掉了人权,这是法国大革命的悲剧性效果之一,故选

6、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 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表所示的数据变化 1957 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 C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D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1949 1957年这一时期由于开展三大改造和 “一五计划 ”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 1958 1960年为这一时期由于开展 “大跃进 ”,使农村人口迅速涌向城市,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但

7、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 1961 1963年期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大力精简城市人口,因此出现上述现象,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党曾经盛赞共产国际和苏联 “团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人民, 领导着他们为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而进行斗争 ”。国民党此举意在争取苏联 A支持国民革命 B协助收回东北主权 C援助抗日战争 D制衡美国全球霸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共产国际和苏联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国

8、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排除 B;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英美等国援助抗日战争,排除 C;共产国际已经于 1943年解散,美国企图夺取全球霸权是在二战后,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依附于美国,排除 D;国民革命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积极 支持中国革命,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 “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 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 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 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 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 应征文章大多数持有君

9、主立宪论 征文评选者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当时的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 ,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 ,如当时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根据材料信息 “共 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 11篇 ”可以得出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 正确, 无从得出,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

10、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 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A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C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答案: D 试题分析: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 ”是因为清末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取士, “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 ”是因为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变法措施基本被废除,因此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艰难曲折,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 黄宗

11、羲在明夷待访录 学校篇中写道: “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 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 ”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道统 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风俗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 ”“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 ”“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 ”礼俗在中国向来是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黄宗羲的这番言论,认为学官应当引而领之,体现他重视学校,看重士人在百姓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因此他认为学校应该具有管理地方风俗事务的职能,故选

12、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宋初,中书省长官 “中书舍人 ”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 “知制浩 ”(或临时 差遣的 “权知制浩 ”)负责起草。这一变化 A精简了官僚机构 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辅权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 C 试题分析:宋初,设中书门下省为中央行政机构,长官实际上行使宰相权力,材料中的这一变化则反映了皇帝旨在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故选 C。 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A与史实不符,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机构臃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3、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西汉初年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促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是 A “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 B “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 C “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 D “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 ” 答案: B 试题分析: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活跃,A反映了抑商政策; C强调盐铁官营,官府垄断; D反映了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因此都可排除。 “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 反映了汉朝兴盛,国家统一,水陆交通畅通,放松严禁百姓开采山泽的禁令,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 B。 考点

14、: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 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 综合题 ( 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 “图斯双圆 ”理论出现在 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 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

15、,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 “大跃进 ”,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 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4分)。 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 “孔子或耶稣 ”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 ,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 19世纪 60年代到 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 400起。时人指出, “凡谋

16、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 ” 从 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 “孔子加耶稣 ”,宣扬 “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 ”,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 纳和认同基督教 20 世纪 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 “与其为奴,勿宁退学 ”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 “迷信 ”。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17、 (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 “孔子或耶稣 ”和 “孔子加耶稣 ”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 10分)。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 “泰斗 ”、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逛 1917 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 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 从 20世纪 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

18、框架。 7080 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 (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 3)据材料三,概括 1920 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 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6分)。 答案: ( 1)( 10分)说明: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分);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2分);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使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2 分)。(要求:史实 1分、说明 1分)角色:继

19、承者(或发展创新者、保存者)( 2分);传播者( 2分)。 ( 2)( 12分)本质: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2分)。(评价要求从变化、原因、影响等方面回答)变化: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排斥转向宽容 ( 2分)。(若答出从 “孔子或耶稣 ”变为 “孔子加耶稣 ”可给 1分) 原因:前期,民教矛盾尖锐(或中西文化冲突严重)( 2分);传教士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了解日益加深(或传教士自身素质的提高)( 2分)。影响: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促进传教活动的快速发展,教会形象明显改善;传教士通过缓和与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矛盾,进而缓和了民教冲突)( 2分);传教士所有活动的目的仍然是用基

20、督教征服中国,其宗教迷信和文化侵略的一面不可能改变( 2分)。 ( 3)( 8分)变化: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2分) 。 影响:答案:一: 19世纪,欧洲已完成工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分);西欧主要国家已实行代议制民主( 2分);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成就巨大( 2分)。(若只答出 “西方的强势地位促成了 西方中心论 的形成 ”可给 2分)。 答案:二: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分); “一战 ”和十月革命削弱了欧洲列强(或欧洲开始没落)( 2分);世界各地区文化在激烈碰撞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 2分),促

21、使有的史学家开始从全球角度米认识人类历史。 答案:三: 20世纪 50年代以米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2分);世界格局发生从美苏两强对峙到多极化的重要变化(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 2分);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或民主平等的观念、文明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进一步传播并得到认可)( 2分),促使更多的史学家接受全球史观。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 “图斯双圆 ”理论出现在 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

22、术语 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 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 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回答。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概括。 (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来华传教士坚持 “孔子或耶稣 ”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反映了东西文明的冲突;从 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 “孔子加耶稣 ”,宣扬 “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 ”, 反 映了东西文明的融合,据此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变化的表现、

23、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述。 (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 ”“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 ”“从 20世纪 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 ”回答。第二小问首先确定其中的一个时段 “19世纪中后期 ”“20世纪初期 ”“ 20世纪中后期 ”,再结合相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回答。 考 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资本主义世

24、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22 分)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 4月 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 1914年 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 :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 2 34美元提高到 5美元,并将每天工作由 9小时缩短到 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 6个月以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

25、回到从前 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据亨利 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 2分),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 4分)。 材料二 1919年 1月 ,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 “余粮收集制 ”(或 “余粮征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 “粮食摊派制 ”(或 “摊派粮食制 ”)。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

26、(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 “余粮收集制 ”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 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 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4分)。 材料三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表(单位: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 答案: ( 1)( 6分)创新:建成生产装配线(流水线)( 2分)。意图:对企业:

27、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分)。对社会:刺激消费,促进销售(或希望缓和劳资矛盾)( 2分)。 ( 2)( 8分)差别:粮 食征集的范围不同( “余粮收集制 ”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 “粮食摊派制 ”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 2分);“粮食摊派制 ”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 2分)。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同了新生政权( 2分);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2分)。 ( 3)( 8分)趋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2分);城乡收入差

28、距扩大,差异明显( 2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分);我国尚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或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城乡经济实行二元体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1913年 4月 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 ”回答。第二小问根据 “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

29、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结合所学知识,工资改革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等回答。 (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粮食摊派制 ”(或 “摊派粮食制 ”) 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说明 “粮食摊派 制 ”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而 “余粮收集制 ”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第二小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回答。 ( 3)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数据回答,指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异明显。第二小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回答。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