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3891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假设某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该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 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 D2)发生变动(注: F代表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量)。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 “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 ”,故此时其需求量会下降, D1 应呈现下降趋势,据此可以排除 B、 C两项;消费者转向国产化妆品,使其需求量增加, D2 应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进口化妆品价

2、格要高于国产化妆品,故 A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中国式 ”一词几乎成为了中国人 “劣根性 ”的集中写照和直白调侃, “中国式剩宴 ”、 “中国式过马路 ”、 “中国式到此一游 ” 让人情何以堪!对待这类 “中国式 ”我们应该 在传播、继承、创新中国文化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荣辱 面向世界,西化传统文化 不抛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项中的 “西化传统文化 ”的说法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合,亦不能入选; 两项

3、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与继承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 “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 主张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尊 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主张不同文化平等交流沟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 “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 ”,表明世界文化多样性特征,要求我们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题中材料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

4、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 ”,体现了 项; 项中 “世界文化统一性 ”的说法有误,故不能入选; 项中 “消除民族文化差异性 ”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A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B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C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 “青苔的花特别小,但

5、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 ”,说明青苔的花虽然小,但是不惭愧仍然自豪的活着,用来比喻人自强不息,不 服输的精神,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要被困难吓倒。由此可见, A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 手机已经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为个人信息智能终端设备。至 2012年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 11亿。如今,手机已是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这体现了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文化促进科技

6、的发展 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化属于思想意识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故 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文化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故 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题中材料 “手机已是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 ”,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也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2013年 3月 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 席万钢向大会报告:十一届政协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

7、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提案建言献策。提出提案 28930件,其中,委员提案 25114件,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提案 1347件。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提交提案 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 是人民政协实现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是人民政协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载体 是协助党和国家机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材 料中 “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积极建言献策上交提案 ”,体现了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这些提案也有助于党和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由此可见,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8、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的职能,而人民政协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故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本题材料未涉及政协工作方式转变的问题,故 项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政协的职能。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中,苹果 itouch4当 u盘、笔记本电脑一台4万余元、 “工作服 ”一件数千元 以 “工作需要 ”为名的 “豪华采购 ”时有发生。解决 这一问题需要 完善相关法律,依法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建设决策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水平 加强商品价格管理,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一些地方政府的 “豪华采购 ”

9、,体现了这些地方政府不能坚持依法行政,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中 “豪华采购 ”时有发生,表明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两项不合法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打造阳光政府。 民政部下发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要求,凡拟订社区发展规划、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制定社区公约和居民自治章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听取农民工或农民工代表的意见。这一要求 方便了农民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保证了农民工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拓宽了农民工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 有利于基层政权了解民意和

10、汇集民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 “凡拟订社区发展规划、兴办社区公 益事业、制定社区公约和居民自治章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听取农民工或农民工代表的意见 ”,体现了 两项,故可以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民主监督的问题,故 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社区属于居民自治范畴,不属于基层政权,故 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目前,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产业转移的新动向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 ”

11、的供给替代,这主要表明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 “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由此可见,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两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项。

12、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动 机。(例如,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储蓄的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一般是为了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为了投机取利。下列现象适于用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的是 孩子一出生,家长就为孩子未来上大学办理教育储蓄 金融危机背景下,股市动荡,股民纷纷退出股市 尽管银行连续降息,但人们仍将大量存款放在银行 经济不景气,张某为防下岗,不乱花钱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

13、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 ,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动机 ”表明这种 “心理动机 ”注重投资的安全性,而轻收益性;题中材料 “这种 心理动机 一般是为了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为了投机取利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知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项中 “教育储蓄 ”的流动性偏差,故不合题意,不能入选; 项中 “金融危机背景下股民纷纷退出股市 ”与题意不项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 考点:本题考查居民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 2013年 8月 1日,被称为我国目前税制改革 “重头戏 ”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由之前 12省 市正式推向全国。作为国内结构性减税的重

14、要措施, “营改增 ”将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产品或服务项目,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减少重复征税。此举有利于 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破解部分企业发展困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 “国内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措施 ”、 “减少重复征税 ”,表明“营改增 ”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帮助部分企业走出发展困境。由此可见,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本题材料中的 “营改增 ”并未涉及居民生活问题,故 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 项中 “增加财政收入 ”的说法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

15、是 D项。 考点:本题考查 “营改增 ”税制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是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推进消费产业结构的升级 要不断改善居民投资环境,规范投资市场秩序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故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居民投资环境的问题,故 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完善

16、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 综合题 (2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53 37%。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此外,由于市场、成本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

17、中出现的变化对经济会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 12分) 材料二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 ,人们的 生产方式、消费行为、生活方式等也发生深刻地变化。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农民工这个群体,由于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等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14分) 答案: ( 1)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农民工工资

18、水平的提 高,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有利于刺激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每点 3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 2) 文化对人们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农民工深受乡村文化的影响( 3分) 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影响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分) 传统文化具有相 对稳定性,传统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分) 政治

19、、经济决定文化,农民工的职业和身份,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使得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带来的有益影响。从设问中看出,解答本题必须通过仔细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概括出其有益影响。对于题中材料 “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 ”这一变化,学生既可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角度说明,也可从用工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影响角度回答;对于题中材料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一变化,学生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优化产

20、业结构角度展开说明。 ( 2)本题以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事实为材料,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本题材料中 “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 ”、 “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 “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 ”、 “社会公共服务滞后 ”等对于学生解答本题影响至关重要,要尤为注意。学生可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及表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等方面展开说明,解答本题学生 只要找准答题点即可。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影响消费的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人影响的

21、表现与特征、传统文化的特征等。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第 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 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

22、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 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 “雾霾 ”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 “雾霾 ”为 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 “一票否决 ”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 “十面 霾 伏 ”的状况。( 8分) (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14分)

23、( 3)从公民的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方面应有的作为。( 4分) 答案: ( 1)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法律,严控排放总量。 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答出四点给 8分) ( 2) 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分) 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市场监管,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履行文化建设职

24、能,加强环保宣传,倡导低碳生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 行公交优先,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分) 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广大公民监督,积极推进民主决策。( 2 分) 国家加强法治建设,人大要加强环境立法,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为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严格执法,依法制裁违规排污企业( 4分) ( 3) 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对政府环保工作进行监督,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从权利与义务两个角度作答,每点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雾霾天气。本题材料中 “此次雾霾天气,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

25、告诉我们解答本题需从治理污染排放方面入手。污染排放的治理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但本题设问要求学生从国家角度回答,那么学生可从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角度展开说明。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如何质量大气污染。从本题设问中 “国家 ”这一行为主 体来看,解答本题学生可从权力机关加强环境保护立法、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政府职能、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角度展开说明。 ( 3)本题要求学生从公民角度回答治理雾霾的行为。在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公民可对政府部门的环保具有监督的权利,公民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自觉保护环境。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政 府坚持依法行政、权力机关加强立法工作、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