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892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对下图书法字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飞洒活泼 B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东晋时 C 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汉字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D 最能体现古代汉字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效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 是篆书并不是开始于秦朝; 是隶书盛行于汉朝; 是楷书讲究法度规范; 是行书兼有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故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发展演变 全球化:起源、

2、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 “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 “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 ”“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 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其他国家的移民进入全球化城市,与其他国家的人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思想相互影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项正确。 ABD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

3、 全球化的影响 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 1949 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1949 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仔细分析图示可知,1949年到 1957年我国农轻重比例严重的失调,主要原因在与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的。故选 A、 BCD项都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4、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1940年 9月 7日,蒋介石下令 “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 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由此可见 A国民党开始以游击战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B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 C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D国共两党己经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达成了共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抗日战争。 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排除 B项;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效仿八路 军的游击战术,加强敌后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

5、线以及兵站、仓库等设施,这说明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以大规模的阵地战为主要方式, A项不对;国共两党执行的抗战路线不同,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始终存在分歧, D项不对;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共抗战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 “自由主义 ”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 “科学万能 ”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6、其制度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宣传社会主义 列宁指出,商业 “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 ”。为此,苏维埃俄国调整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体现逐步过渡的思想

7、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新经济政策。由材料 “商业 ”“是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结合起来的唯一纽带 ”可以得出,苏维埃政权要恢复商业,恢复商品流通,恢复交换和自由贸易,而 B项中包含有 “新经济政策 ”、 “市场 ”等词。所以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维多利亚女王( 1837 1901年在位) 为英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 1861年至 1908年)则是清朝 的实际统治者,两人在位的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这一时期 A英国完成

8、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所以排除 A项。 B项 “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1861年中国的近代化是开始起步,但却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所以排除 B项。晚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大清帝国 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也不

9、确切,排除 D项。 19世纪,英美等国的代议制日趋完善, C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 1877年 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 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 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材料反 映了 A封建王朝的复辟 B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C “一票共和 ”的实现 D巴黎公社的失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君主派的杀机 ”、 “香榭丽舍宫 ”、 “ 结束(共和制) ”、 “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 ”说明了当时共和

10、政体的反对力量,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B 项正确。 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一票共和 ”实现标示是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项错误;巴黎公社是 1871年, 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归纳 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是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选项 具体事物、现象 一般性认识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 中共光辉历程 B 权利法案、 1875年宪法、 188

11、9年宪法 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 C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D 唐璜、悲惨世界、梅杜萨之筏、等待戈多 浪漫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左倾错误不属于光辉的历程的内容,是错误的部分; C项错误,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理论,不是革命的指导思想; D项错误,等待戈多等不是浪漫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 考点:历史研究 归纳 结论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

12、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宋明理学。根据所学知识, “宋明理学家 ”以及 “修养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可知宋代理学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 有史书记载: “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材料 “风帆数扇,俟风转车 ”和 “

13、去泽水,以便栽种 ”可知此农具使用风力,用于排涝,是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水利工具的改进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指出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而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所采取的是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官员的

14、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综合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西德提出了 “哈尔斯坦 ”主义。根据这个主义,除苏联外,联邦德国拒不承认或终止承认那些承认东德政权的政府。这个不承认 政策不是基于法律考虑,而是基于政治考虑。如果认为推行这一政策的动机是法律上的形式主义,那将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歪曲。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材料二 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的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德

15、国政府的政策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几个世纪来,德国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我们正在努力重建这个遭到破坏的桥梁,把它建得更好、更 牢固、更可靠。 维利 勃兰特关于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论述( 1969年)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新东方政策 ”和 “哈尔斯坦 ”主义的主要差别。( 9分) (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东方政策提出的背景。( 6分) 答案:( 1) “哈尔斯坦 ”主义主张联邦德国在国际社会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反对同任何与东德建交的国家建立或保

16、持外交关系。( 4分)新东方政策主张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外交关系,缓和与东德的关系,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 5分) ( 2)背景:国际形势相对缓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联邦德国意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自主外交,提高国际地位。(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依据材料 “哈尔斯坦主义 “的本质含义以及新东方政策的基本内容,和材料 “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的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就可以得出答案:。 (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从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当时( 1969年前)国际形势

17、几个角度思考,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国际形势相对 缓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联邦德国意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自主外交,提高国际地位。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 ,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

18、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 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 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 “宗旨高而定 ” , “思想新而正 ”, “材料富而当 , “报事确而速 ”。严复强调办报须 “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 “。有维新人士倡言 :“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梁启超提出: “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 ”并说: “去塞 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 摘编自方汉奇中

19、国近代报刊史 (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分) 答案:)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维新

20、派宗旨:据材料 “今宜仿而行之 ”可知。洋务派宗旨:据材料,报纸必须 “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可知;洋务派任务:据材料 “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 ”可知;维新派任务:据材料 “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 一义 ”可知;洋务派目的:据材料“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可知;维新派目的:材料二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可知。 (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分析及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

2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从制度层面开始学习西方,探索救国道路,启迪了民智,一定时期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思想解放是主要影响。 考点: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维新思想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统治 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 “尚文抑武 ”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

22、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 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 “封弥、誊录 ”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 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23、,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 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6分) (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9分) 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 6分) ( 2)特别: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6分) 效果: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

24、正统地位。( 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 ”、“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 “尚文抑武 ”的治国方略 ”、 “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 ”、 “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 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 2)根据材

25、料信息 “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 说明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 “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等说明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再根据措施分析其实际效果。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变法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 1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 2 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 1和图 2,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

26、明。 答案:示例:信息一:商业贸易由局部地区(亚非欧洲际)贸易发展到世界性贸易。 说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殖民扩张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信息二:对外交往的方式从和平友好交往到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把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内。 信息三:文化交流由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说明:古代发达的东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西方文明对东方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分说明:其他不同角度比较提取信息且合理说明,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12分。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此种类型的题目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 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既可以提取信息商业贸易由局部地区(亚非欧洲际)贸易发展到世界性贸易。也可以提取信息对外交往的方式从和平友好交往到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等信息。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 考点:历史研究 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 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主张的 “三权分立 ”,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28、。他主张立法权能够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在国王和政府的 行政权侵害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 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 “三权分立 ”学说,并阐述了三个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他论证,为了防止出现暴君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应该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应该交给国王为首的政府机关,司法权应该由陪审法庭掌握。孟德斯鸠认为,三个权力的分立,必然具有互相妨碍的作用,但是在搞得好的情况下,毕竟能够协调运转。孟德斯鸠这一套 “三权分立 ”的学说,对于国王的权力确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据刘书林试论美国 “三 权分立 ”模式

29、的本质及局限整理 材料二 孙中山在考察西方政治体制后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讲是君权。但是中国的君权不仅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而后两项是西方制度中所没有的。所以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宪法要创造一种新主义,叫作 “五权分立 ”,这不但是各国制度所没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 “破天荒的改体 ”。孙中山进一步解释道,这 “五权 ”属于政府的权力,叫治权,而民权中人民所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四项,为政权。政府只能行使 “治权 ”,而由人民来行使 “政权 ”,并且要用 人民手中的“四权 ”来控制国家机器的 “五权 ”。 史晓捷孙中山治国思想与中国文

30、化的传承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权分立主张的历史意义。( 9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权力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 6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说 “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 ”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10分) 答案:( 1)意义: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有利于维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提出对权力的限制和制约,有利于防止独裁的产生;承认在必要时推翻现实政权的合理性,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的构建奠定 了理论基础;等等。( 9分) 特点:将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学习、借鉴与中国传统文明结合起来,体现了对古代中国 “和而不同 ”思想的运用。( 6分) (

31、2)不妥当。原因:西方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三权 ”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资本主义色彩,而中国古代的 “君权 是封建专制权力,无论怎样划分,二者在性质上截然不同。( 10分,只做判断不说明原因不得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孟德斯鸠这一套 “三权分立 ”的学说,对于国王的权力确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和所学知识可 以知道,西方的分权学说对于打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的自由权利,防止了专制集权现象的出现。这为以后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32、。材料中的观点是明显不正确的,古代中国的分权是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的民主,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进步性,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朝上国 ”第一 次真正与 地上的世界 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 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 道歉 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 18611862 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

33、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 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 ”(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 道歉 。清廷决定 道歉 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 第一流 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

34、,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 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9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6分) 答案:(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每点 3分,共 9分) ( 2)原因: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每点 2分,

35、共 6分) 试题分析:( 1)历史背景从材料一中 “根 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 18611862 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 ”可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从 “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 ”和 “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 道歉 。清廷决定 道歉 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 ”的信息可概括出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从 “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洋务运动的开展。 ( 2)原因从材料 二中 “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 ”“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 ”可归纳出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再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归纳出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等。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郭嵩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