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892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鲧作城郭 ”(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意为在夏王朝时 ,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 ,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 鲧作城郭 意

2、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均与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的建立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随着世界各地经

3、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密切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及全人类的角度重新进行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仅要站在本国家或者本民族利益的角度,更要站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 B项。 ACD三项都是只说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考点: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 基本历史观 文明史观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 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 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 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4、。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 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B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C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D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十二铜 表法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的捉弄此条为乐的现象 ,于是法官才决定废除此条款。故答案:为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5、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氏,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 贲卦 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分析题干中主要是读懂老子孝经左传易 贲卦 象辞观点的意思,通读后可见材料共同的特点是都体现人的作用,即体现了人文精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传统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

6、了 ,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 “雌黄 ”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书证篇有 “以雌黄改 宵 为 苜 ”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 ,轻易下结论,称之为 “信口雌黄 ”、 “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 “以雌黄改 宵 为 苜 ”的记载。被后人发明了成语 “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 ”,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纸的应用有关。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

7、成就 四大发明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 “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 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现象。 B项说法错误,在封建制度的实质下土地问题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从 题干中不能体现 D 项; C 项不符合北宋史实,北宋出现了 “三冗 ”现象,因

8、此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并能在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对 “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 ”的正确理解,这种思想与王阳明的 “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思想有相一致的地方。故选 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

9、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 ”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 ”可知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即今天的陕 西西安),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不对,题干无从体现改变政治格局; B不对,大运河在隋朝已经开通; D不对,与题干无关,而且这是在晚清时期左宗棠等人的主张,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 经济重心南移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

10、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 A。 BC

11、D项均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 佛教源于古代印度 ,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道 教在东汉时兴起于我国民间 ,佛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 .下列常用语言来自佛教文化的有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生有幸 五行八卦 上善若水 大千世界 八仙过海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 佛教文化 ,由所了解史实可知无事不登三宝殿是由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三生乃佛家术语,盖指前生、今生、来生,幸是幸运;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与佛家无关;上

12、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与佛家无关;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八仙过海,一般指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与佛家无关,因此 均来自佛教文化,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佛教盛行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有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强调变法的重要性,是法家的思想。 A是儒家思想; B是墨家思想; C是道家思想; D出自商君书 更法是法

13、家思想,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 ,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的疏远 D铁犁牛耕的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遇严重破坏,分封制几近瓦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春秋战国时代生

14、产力的发展要素中铁犁牛耕的出现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是上述两项制度遭遇破坏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1939年 8月 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1941年 12月 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 “曼哈顿工程 ”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 1945年 7月 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 8月 6日和 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 21万人

15、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 ,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 “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 “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 6分) (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 “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 9分) 答案: ( 1)本意: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 发动世界大战。( 3分)原因:原子弹不

16、但没有制止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3分) ( 2)评价: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 3分)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 3分)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3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一 “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并结合所学知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发动世界大战。依据 “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 原子弹,瞬间夺去了 21万人的生命 ”可知感到是他一生 “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的原因是原子弹不但没有制止

17、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 2)依据材料二中第一种看法 “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主要是强调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第二种看法 “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主要是强调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践】( 15分) 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与美国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宪法)的

18、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它的周围,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31年) ( 1)根据材料一 ,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及其时代背景。( 7分) 材料二 : 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 。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

19、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 美国联邦宪法 ( 2)美国当时制定联邦宪法迫切的背景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中央政府权力加强的积极影响。( 6分) 答案: ( 1)性质: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1分) 时代背景: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退出了革命阵营( 3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

20、市的道路,工人和农民结成了广泛的联盟( 3 分);国共两党对峙,阶级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3 分)。(总分 6 分,答出两点即可) ( 2)迫切背景:松散邦联的弊端( 2分) 历史影响: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2分);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分);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2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中 “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结合所学知其建立的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退出了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

21、包围城市的道路,工人和农民结成了广泛的联盟;国共两党对峙,阶级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等。 ( 2)根据课本 所学知联邦宪法迫切的背景是松散邦联的弊端,美国中央政府权力加强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等。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要求。 材料一 ;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 “半两 ”,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

22、富多私造牟利,私铸 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 “英钱 ”。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材料二 :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 “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 ,基本上行用不废。 (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

23、期币制改革的背景。( 7分)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 8分) 答案: ( 1)铸造的金属货币重量与实际价值不符;郡国掌握铸币权,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币制紊乱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汉武帝时长期战争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7分) ( 2)其实质是与地方豪强兼并势力和分裂割据势力争夺财权;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 8分) 试题分析: ( 1)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答案:。如 “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 ”反映

24、的是铸造的金属货币重量与实际价值不符; “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 ”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统治时期 ”入不敷出的困局 ”财政困难等。 ( 2)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在回答主要结合举措及其效果、影响分析解答。不要包括政治上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汉武帝币值改革 背景及评价(课标外)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认为, “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或者就

25、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 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 ”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雅典灭亡的真正罪魁祸首。 评述材料中关于雅典灭亡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一:奴隶制度导致了雅典灭亡。随着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大批自由公民的日益贫困和堕落导致雅典社会矛盾激化;公民的战斗力以及甘于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逐渐丧失。 观点二: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狭窄,享受公民权

26、利的只是少数人,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雅典民主是比较原始的直接民主,易受私欲影响,容易为少数野心家所操纵,导致雅典的混乱和内耗。 试题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题从雅典灭亡原因的角度设置了两种观点,恩格斯的观点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雅典灭亡的原因,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论述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 中雅典经济、政治、阶级关系的状况进行分析,后一种观点尽管不是很全面,但仍然有一定的道理,论述时要根据所 学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有助于考生更好地

27、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及其产生的危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衰落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唐诗云: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 材料二: 宋诗云: “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8分 ) 材料三 ;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 “超轻结构 ”。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

28、(甚至更为庞大 )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 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4分 ) 材料四 :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 “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

29、确切地说反 而倒退了。 ” (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6分 ) 材料五 : 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 戴逸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导言卷 ( 4)作者说它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的政治依据是什么?( 2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的原因。( 5分) 答案: (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

30、 “草市 ”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任答三点得 6分 ) ( 2)特点: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成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4分) ( 3)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2分)经济上:中国是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4分) ( 4)依据:西方国家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民主,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日益衰落。( 2分)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 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分) 试题分析: (

31、 1)要根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进行归纳。依据材料一中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 ”可知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依据材料二中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可判断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 “草市 ”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 2)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依据材料中 “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 ”“超轻结构 ”“规模同样庞大 (甚至更为庞大 )的农业 ”可判断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其原因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3)据所学知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前夕,当时英

32、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世界市场,在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可知出访中国的深层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第二小问清政府拒绝马嘎尔尼的原因主要从中国政治和经济上回答。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是指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社会已开始走向衰落 ,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依据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日益衰落。第二小问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市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3、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 (1678年 ),清廷议 修明史,特开 “博学鸿儒科 ”,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 “待诏金马 ”,无异于 “断送老头皮也 ”。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 (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 )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 “以礼敦请 ”,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

34、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 (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 )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 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 7分) (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 ”,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 8分) 答案: ( 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 7分) ( 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

35、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意义: 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8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中 “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 ”“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 ”“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 ”等信息可归纳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是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 2)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主要是由于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 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等,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由武装反抗最终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 ” 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 黄宗羲(课标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