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899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 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周文王曾告诫武王: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这说明 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 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 ”、 “川泽非时不入网罟 ”;可以看出周文王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故选 B。 说法与西周时期不符; 中的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天人关系 据统计, 1949 19

2、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6 4%迅速上升至 66 6%, 1961 1966这一比值降至 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八字方针 ”的实施 B文革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491960 年中国重工业比重上升的原因有:一五计划的实施、 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大跃进运动的进行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60年推行八字方针,进行纠 “左 ”,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故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 1979年 1月,邓小平头像第二次登上时代封面,标题写着: “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这主要是因为 A邓小平主导启动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B邓小平结束了 “文革 ”乱局 C邓小平成为中国国家元首 D邓小平一手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78年 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

4、的的股票(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 C计划经济的盛行 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反映,股票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表现。故二者的并存体现了当时的上海经济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故选 B。 A、 C、 D三项均无法全面体现材料内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 “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 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 ”。据此,香港回归的历

5、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 ”、 “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 ”,可以看出 A、 C、 D三项说法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保留其资本主义制度。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香港回归 近代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 A 1839年,广州市民通过阅读申报了解虎门销烟情况 B 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C 1949年,南京居民收听北平和

6、谈最新进展 D 1999年,济南市民在街头观看国庆阅兵直播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申报是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到 1949 年停刊。故 A项说法错误。渔光曲是 1934年上映的,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纸、影视事业的发展 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认识历史现象、形成知识结构、发现历史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一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国家干预政策一一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

7、式的僵化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是 :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 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四或五分之一。这主要说明 A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 B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 C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 D雅典民主只是部

8、分公民的民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中出席人数不足的现象,并没有说明雅典公民缺席公民大会的原因。故 A、 B、 D三均项无法体现。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存在许多弊端。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立足于文明史观 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是用辩证

9、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新航路的开辟, 加速了 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 “ 没有了美洲 西方资本主义的 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文明史观。肯定了新航海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故 说法错误; 无从体现。故选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美国 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 “人权法案 ”,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 “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

10、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 ”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A “人权法案 ”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 “人权法案 ”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汉密尔顿认为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故选 C。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11、 恩格斯指出: “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情境催生了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 :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 令人极度失望 ”,结合所学知识, 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人们对现实社会不满,憧憬美好的未来。由此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选B。 考点: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12、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 “经济社会运行规则 ”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垄断组织形成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 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 “经济社会运行规则 ”指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选 D。工厂制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垄断组织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机器大工业生产是技术革新。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扮演了一个改良主义者的角色,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他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13、 B他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C他调和了美国社会 的劳资矛盾 D他以国家干预的方式完善了资本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一个改良主义者的角色 ”,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实质 马克 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 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这两次指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B牛顿经 典力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经典力学与

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框架。故选 C。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物理学的成就 力学体系和相对论 下表为世界 “500强 ”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能够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国家 /年份 1995 1999 2005 2009 美国 152 184 175 140 欧盟 158 157 157 152 日本 148 101 81 68 中国 2 6 15 34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

15、化的重要力量 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图表中的跨国公司数量的变化表中可以看出, 500 强中,欧美、日本占据了绝大多数。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故选 D。 A、 B两项说法与图表无关; C项说法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某一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太和殿 白金汉宫 唐宁街 10号 A中国古代皇权至上 B立宪君主地位尊贵 C平民领袖平实民主 D中外建筑政治文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材料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象征;白金汉宫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唐宁街 10号是传统上是英国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故其主题是中外建筑政治文化。故选 D。 考点:史学理论与研究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关系 中外建筑政治文化 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到: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 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这一路线被写入党章是在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故选 B。 考点: 20世纪以来

17、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 “无产阶级的城市 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 “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只有和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故与此思想相反的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

18、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变节 ”。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中共一大制定党的目标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中国二大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 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材料中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反对,反映了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

19、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庄子 天下篇记载: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 ”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非乐 ”、 “节用 ”、 “泛爱兼利而非斗 ”,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墨家学派主张的非乐、节用、兼爱、互利的主张。故选 C。老子主张无为,追求精神自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 3人次子继位 1人,孙子继位 2人

20、,不明嫡庶 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 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推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材料中反映的秦国九代国君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法 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反映出宗法制的松弛。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C霹雳一声暴动分田分地真忙 D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21、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体现了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故选 A。 B 项是重利思想; C 项是近代土地革命; D 项反映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后汉书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 每致困乏 ”、 “铸

22、作田器,教之垦辟 百姓充给 ”,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注重精耕细作后,农业产量提高,百姓充给。 故选 B。曲辕犁是唐代时期的耕作工具, A说法错误; C、 D两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的进步 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 “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从经济上,发展近代机器生产;从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科举制与近代社

23、会价值取向相似的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下图是某位书法家作品,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这幅作品的作者最可能是 A王羲之 B怀素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图中的字体为草书,颜真卿、柳公权为楷书书法家;依据材料中的描述 可以确定为怀素的作品。故选 B。王羲之擅长行草,其书法特点为 : 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 ,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 .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法 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

24、清中叶 “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 ”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自然经济占主导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发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 ”,可以看出当地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 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 ”,可以看出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 、 两项说法均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 “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

25、空 ”的地步,但是依旧 “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的人数众多;主要是 “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可以看出在当地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次之。故选 A。B、 D两项说法均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相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 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 则往往 遭到严厉

26、的谴责。 ”这种对义和团的评价模式也可用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对于义和团的评价是 “义和团 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 遭到严厉的谴责。 ”,可以看出是一分为二,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评价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又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既有进步性,又有落后性。故选 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 ”、 “乱党 ”等否定立场,但 1918年 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

27、“民主友邦 ”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因素包括 孙中山 “三大政策 ”的确立 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918年后,国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 “三大政策 ”的确立是 1924年,国民党一大;故排除 ,选 B。 1918年前后,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发表文章、组织学会等宣传十月革命。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2 年,宋教仁以国民党代理事长身份参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说:“我们要在

28、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 “ 宋教仁试图成立的 “内阁 ”在组织形式上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内阁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并组建内阁;故选 A。法国内 阁由总统任命经众议院同意;德国内阁由皇帝任命;美国内阁由总统组建。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它带有革命性、民主

29、性。 ”其中 “革命性、民主性 ”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的 “革命性、民主性 ”,体现了约法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内容。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故选 B。 D项说法与临时约法内容不符。 A、 C两项都是对 B项的说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称,中国人说的 “革命 ”一词,译成我们的语言为revolution,中华民国时代采用了它,字面意思是 “

30、收回授权 ”。一位统治者失去了这种不可缺少的保护,兢不得不退位。这里的 “保护 ”指的是 A君权神授 B三纲五常 C清静无为 D天赋人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中的 “一位统治者失去了这种不可缺少的保护, ”,指的是革命 “收回授权 ”,即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这反映出谭嗣同 抨击君

31、主专制制度 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可以看出谭嗣同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封建纲常伦理。 项与材料观点不符; 项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谭嗣同 1897年 11月 4日,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上海道蔡钧带头举办了中国官方的第一次大型舞会。舞会的参加者主要是在沪的外国人中国官员女眷也循西例参加,陪同西人女眷,尽管她们没有跳舞,只是隔着帘子观看,这在当时实属破天荒之举。这说明当时 A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2、B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C中国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中国官员女眷 尽管她们没有跳舞,只是隔着帘子观看,这在当时实属破天荒之举 ”,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虽以开放,但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故选 C。其他三项说法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迁 综合题 ( 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

33、住宅错落相间, 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 “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 3分)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 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1750年,英国 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 总人口的 20%, 1801年增加到 33 8%, 1851年上升到50

34、 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 70%降至 49 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7分)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 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 3)材料三的观

35、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 “双重作用 ”。( 6分) 答案: ( 1)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 3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分) ( 2)特点:发展迅速;起步早;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 3 分) 原因: 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 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工业革命促进新型工业城市的涌现。( 4 分) ( 3)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2 分) 论证: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

36、地化进程。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4 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 “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 可以看出宋代的城市大规模出现,其经济功能增强。 “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可以看出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图片内容可得出,宋代出现了瓦肆等娱乐场所。 ( 2)依据材料中的 “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 ”可以看出英国的城市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 “1750年,英国 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

37、国总人口的 20%, 1801年增加到 33 8%, 1851 年上升到 50 2%。 ”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发展迅速、起步早。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 “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可以看出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进行也促进了新型工业城市的兴起。 ( 3)依据材料中的 “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 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第二小问注意从经济方面分析通商口岸的双重作

38、 用。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通商口岸 ( 16分)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 10年一小变、 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 30年左右

39、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 1919年、 1949年和 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 “战略性调整 ”,并说明这种调整 “是 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 8分) 材料二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 其实,所谓单极化、

40、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厉史与理论反思 (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分) 答案: ( 1)战略性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 “一边倒 ”、 “另起炉灶 ”和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外交政策。( 2 分) 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

41、界和平。( 2 分) 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2 分)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 2 分) ( 2)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2 分) 评析:二战后至 50 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

42、出现多极化趋势;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6 分) 试题分析:( 1)依 据材料中的 “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 1919年、 1949年和1979年。 ”,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周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 “一边倒 ”、 “另起炉灶 ”和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 1979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小问实际考查

43、的是两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 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2)本问首先明确材料的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依据所学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证单极、两极或多极格局是相对的,并存的。二战后至 50 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 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

44、、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 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新时期的外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 17分)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 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

45、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 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 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 “具有高度创造力 ”的遗产有哪些?( 4分)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 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 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 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 “天朝上国 ”自居,

46、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8分)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 “中国哲学的启蒙 ”,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明清之际是以儒 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 ”,绝不是 “启蒙文化 ”,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 “一抹晚霞 ”。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5分) 答案: ( 1)民主政治、人文主义。( 4 分) ( 2)特点:自发性;独立性;连续性;自我性。( 4 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成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延续;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长期占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4 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 3)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