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西省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3916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广西省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广西省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广西省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广西省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广西省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广西省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誉为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其中 “要术 ”是指 A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B关中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C齐国官营手工业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D长江流域食品的加工与贮藏技术 答案: A 试题分析:贾思勰是我国北魏时期的农学家,当时南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主要是记载了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故选 A。根据以上分析 B项错误; C项错误,齐民要术主要是记载农业生产经验的,不是手工业和食品加工方面。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农学的成就

2、:齐民要术。 据统计, 1960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974美元,联邦德国为1320美元, 相差只有 1 3多点。而到了 30年后的 1990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4144美元,而联邦德国为 23980美元,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的5.8倍。对此现象的解读评价正确的是 A冷战背景下,世界动荡因素加剧,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B西德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而东德未能获得这些援助 C资本主义的西德较之于社会主义的东德具有发展经济的先天制度优越性 D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错失了发展的重要机遇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1960年到 1990年民主德国与

3、联邦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民主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联邦德国相比差距明显拉大,说明民主德国照搬苏联模式错失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故选 D。 A项错误,联邦德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B项错误,只是说了外部的原因; C项错误,根本的差别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而是民主德国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体制。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从 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到 1967年 “欧洲共同体 ”正式成立,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十年,在这十年间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回升 B西方经济经历了危机和 “滞胀 ” C美国丧失

4、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时间可以排除。 B、 C项是 20世纪 70年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并未形成 ,只是多极化趋势,因此 D项说法不正确。 A项正确,这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欧洲各国在联合的情况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回升。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日本面临的国际条件看,这三次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A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欧美列强矛盾重重 D欧美各国人民革

5、命运动高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说的是日本自身的原因,不是国际条件; B 项说的是国际条件,但是与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不符; 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C项,三次战争都是在列强矛盾重重的条件下发动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 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与 1776年、 1789年和1917 年的政治革命相比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材料重在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张 B

6、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逐步扩展。通过解读材料的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事件一是与突然发生的政治革命不同,其是逐步的渐进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二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大,三是经济史学家关注的事情,因此可知材料的事件指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每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扩展是逐步的,其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选择 B项。 A、 C两项不符合题目 “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 ”的信息; D项属于政治方面,依据题目与 “政治革命相比 ”可以排除 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

7、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 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新旧交替时代 “君权神授 ”的观念影响深远 B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C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D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 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答案: D 试题分析: AC 项不符合美国的政体,美国未有君权神授的观念,也从未建立过军事体制; B项说的是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曲折艰难;三国都是在革命后建立了自己的政体,通过建立政体的方式巩固革命的成果。故选 D。 考点

8、: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和美国政体的确立 英美革命成果的巩固。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得拉克曾这样讲过说: “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通过这则材料能说 明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然坚持自己宗教信仰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D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把以 “神 ”为中心变成以 “人 ”为中心,另一方面仍然坚

9、持宗教信仰,是基督徒。故选 A项。 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信仰宗教,但是反对天主教的腐朽统治; 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没有体现材料中信奉基督教的内容; D项说的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蒋介石在 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 A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政府经济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C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10、”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A不对,国共两党合作在南京失守之前已经实现; C不对,开辟敌后战场的是中国共产党; B不对,材料无法体现,因此选 D。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且认为抗 战的胜利应寄托于 “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 ,说明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抗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192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 “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

11、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 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中共的二大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提出了发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这是中共二大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 A项;发动工人运动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中共 “一大 ”作出的,排除 C项;国民革命运动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排除D 项。故选 B,从材料 “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即可看出。 考点:近代中国的

12、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二大。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ABD与甲午战争无关, A项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项六 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影响,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本题选 C项,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

13、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以下历史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A汉委奴国王印 B唐蕃会盟碑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准噶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说的是我国的对外关系,是汉朝和日本的关系; B项的是我国民族之间的关系; C项说的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项正确,平定准格尔的叛乱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的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

14、越。 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 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 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C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 ”、 “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 B。 A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关中地区是否失去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C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D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

15、移主要是由于北方的战乱。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综合题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 ,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 ,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 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 ,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 ,虽多不病 矣 ”。 “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

16、,而华 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 清 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 甲午战争后, 爱国人士要求 “振兴实业 ”“设厂自救 ”。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 “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 先订商律,作为则例 ”。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11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 映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2分) (

17、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9分) 答案: ( 1)贾谊观点:主张重农抑商;( 2分)背景: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或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 3分) 司马光观点:认为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之源。( 3 分)背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3分) ( 2)原因: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外国人在华贸易有特权;受中国抑商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对中国商人征收重税。( 6分) 影响:削 弱了中国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分) ( 3)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

18、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 9分,每点 3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可以看出贾谊的观点是主张重农抑商,这是和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分不开的。重农能够稳定股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从材料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可以看出司马光的观点是主张农业和手工业都要发展,这反映了宋朝经济发展的情况。( 2)从材料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 ”等信息可以看出华人和洋人受到的待遇并不一样,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使得外国商人在华享有特权,清政

19、府对本国商人征收重税。( 3)清末清政府制定的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规范了社会经济,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突破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 商政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政府的经济政策。 ( 6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 “善变 ”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

20、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 “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 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 “二十四民 ”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 “十八民 ”,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 “不稼不穑 ”之民。从 “四民 ”或 “六民 ”向 “二十四民 ”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21、 材料三 英国在 1618 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 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 18 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 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 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 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 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

22、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 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8 分) (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 8 分)分析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4分) 答案: (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府的人身控制放松;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 8分) ( 2)区别:晚明: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等部门;英国:新兴的 工商业阶级晋升贵族,担任国家官职

23、;( 8 分) 影响: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促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 .( 4分) 试题分析:( 1)此问应该结合材料,类似的问题都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句号等。( 2)此题是考查明代晚期的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也是要依据材料作答,注意在回答是不要摘抄原文。可先列一个提纲,进行比较。相同点主要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历史上重大改革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近代英国的社会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