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 a, b、 c、 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a处: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 B b处: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 C 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教合一 ” D 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处应是秦朝实行 “焚书坑儒 ”,打压儒学; b 处应是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没有墨家思想; d处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推动,故AC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2、新儒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五年计划 ”,指的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 l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 “五年计划 ”和两个 “五年规划 ”,目前 “十二五 ”规划正在实施进行。下图是我国某一 “五年计划 ”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 “五年计划 ”时期 A社会 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左 ”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答案: 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0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题的关键在于观察材料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一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两头好中间差,重工业和农业相反,符合 19561966 年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故属于 “二五 ”计划。正确答案:为 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 ”动乱。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世纪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
4、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世界格局即将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 “冷战 ”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D多极化格局的形 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20世纪 50年代后 ”这一时间点,可排除 A、 B两项, A项一超多强局面产生于两极格局结束后, B项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是在 1991年苏联解体。根据材料中各国、地区势力的兴起可知 “冷战 ”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D 项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说法材料中没有
5、体现。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主人公保 尔 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 A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B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 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 D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 答案:
6、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 A。 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采用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B; CD与保尔的认识不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除了受日本的外来入侵、派系政客及新军阀的内部倾轧之威胁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共产党的更大、更根本的挑战。 ”下列四幅地图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国民政府挑战的地区是 A B C D 答案: D 试
7、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除了受日本的外来入侵、派系政客及新军阀的内部倾轧之威胁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共产党的更大、更根本的挑战。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外有日本侵略,内有中共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而此时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于南方,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 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 “上帝直接对话 ”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 “神创说 ”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
8、,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 “上帝造人说 ” 答案: B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是在 16世纪掀开宗教改革的的序幕,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是在 17世纪,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进化论,冲击了 “神创说 ”,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是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后,故选 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达尔文与进化论 。 一位史学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 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
9、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洲独立战争期间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 ” “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 ”,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由于大批男子送上前线,它客观上提供了妇女更多的就业机会,故选 C。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不正确的是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A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B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
10、势 C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D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答案: C 试题分析: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到 19世纪的机器工厂到 20世纪的跨国公司,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以及生产的阶段特征,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再到跨国公司,体现了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故ABD解读正确; C说法过于绝对化,如 16世纪的手工工场出现就不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选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 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河北某法院墙上写着古罗马谚语: “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如右
11、图),可以看出罗马法的特点 A强调诉讼是必须环节 B强调审判的实用有效性 C强调遵循法律程序 D强调判决以证据为准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大意是说如果不能举出证据,那么只有败诉,体现了罗马法重视证据的原则,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 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 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 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A B C D
12、 答案: A 试题分析: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仍然是王位世袭制,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体制,更谈不上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与华盛顿辞职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有着本质的不同,华盛顿辞职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淡泊名利,维护美国民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 年宪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高度赞扬了我国宋朝时期的成就,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 “商业革命 ”具体表现在 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 商业活动不受官府
13、的直接监视 市的启闭不受统一时间的限制 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宋代之前就存在; 不对,统治者仍奉行 “重农抑商 ”的政策, 宋代商业发展的一大表现是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内藤湖南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 “唐宋变革说 ”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毕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 “近世 ”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生
14、活明显出现市民化 趋势 B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C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D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D都是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正确叙述, B叙述不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宋代设有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故 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 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 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阁残酷之
15、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二 在二战结束 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 1995年 6月 9日终战决议 请回答: ( 1)驳斥 材料一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被迫接受联合公告的原因。( 9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 6分) 答案:( 15分) ( 1)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
16、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分) 原因:中国: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失道寡助,损失惨重。( 6分) ( 2)决议中没有 “谢罪 ”、 “道歉 ”等字样,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决议 “种种行为 ”和受难者 ”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不顾对外侵略的历史;日本以侵略者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对历史进行歪曲和辩解。(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主要是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和影响方面,驳斥材料一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
17、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信息 “敌方最近使阁残酷之炸弹 ”,可知是指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战、日本自身的角度分析原 因。 ( 2)根据材料信息 “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 ”“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显然对战争的反思不够深刻,如只是表示 “遗憾 ”, 决议中没有 “谢罪 ”、“道歉 ”等字样,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决议 “种种行为 ”和受难者 ”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
18、战争的性质等。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投降。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 关问题。 材料一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 中国的一切政事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 材料二 英国 “光荣革命 ”(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 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 。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19、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 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 1)材料一中 “相互制约 ”是对中国隋唐时期哪一制度的描述 如何认识在此制度下 “中国的一切政事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 “光荣革命 ”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 该设计如何有效控制 “控制者 ”的 ( 9分) ( 2)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 民全体 ”体现了什么原则 哪些内
20、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中华民国人民 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 6分) 答案:( 15分) ( 1)三省六部制;( 2分) 认识:三省六部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古代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3分) 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 2分) 如何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 2分) ( 2)资产阶级( 2分)立法权归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 “须副署 之 ”;限 10个月内召集国会。( 2分)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2
21、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限定词 “相互制约 ” “中国隋唐时期 ”,可知是指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相互分工和牵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第二小问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回答。第三小问根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等相关知识回答。第四小问根据英国代议制的内容:权利法案、议会改革以及责任内阁制等知识回答。 ( 2)第一小问根据题干限定词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 ”的原则。第二小问根 据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回答
22、。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 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 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了近代化之路。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根据材料二,
23、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9分) 材料二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 汤志钧编 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 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 俄国如何 美国如何 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 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 !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 1923 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 2)材料三中梁
24、启超发出 “惭愧无比 ”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 6分) 答案:( 15分) ( 1)特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 4分) 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分)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3分) (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 2分)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2分) 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
25、导。(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 “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 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 ” 概括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 “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 ” 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局限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得出康有为认为俄、日改革,由弱变强,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 ”得出康有为认为中国应仿效日
26、本,更易见效。 ( 2)第一小问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和中国的内外形势(内部: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外部: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回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如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改革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措施要行之有效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 12分)历史图片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793年 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19世纪末西方人眼中的 “木偶中国 ”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图片中信息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12分)评分
27、标准: 一等( 12 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 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中英关系的变化、西方与中国关系的变化、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国的衰落、西方的崛起等等。 基本史实:康乾盛世、工业革命、中 英关系、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中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不同等等。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图一反
28、映的是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此时的清政府仍坚持 “天朝上国 ”的理念,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图二反映的是 19世纪末西方人眼中的 “木偶中国 ”,此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此提取信息西方与中国关系的变化、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国的衰落、西方的崛起等等。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东西方的对比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 25分)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不能用主观想象和假设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绝对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
29、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 “稍变其试士之法 ”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5分)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 “今之经义论 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 ”又说: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顾炎武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 选自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等 ( 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30、) 材料三 (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 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12分) 答案: ( 1)表现:内容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采用八股文。( 2分) 影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人才的培养,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分) ( 2)态度
31、:反对(抨击)八股文(但不反对科举制)。( 2分)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无法培养实际 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6分) ( 3)措施:增加考试内容,加重对政治、历史和时务的考试;同时还保存了四书五经的考试。( 4分)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的推行;八股取士制度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 “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得出内容专取四书五经, “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 得出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许有个人见解, “体用排偶,谓
32、之八股 ” 得出文体采用八股文。第二小问从八股取士束 缚人们思想、阻碍中国科技文化进步等角度回答影响。 (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 “顾炎武抨击八股文 ”“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 ”回答。第二小问从八股取士的危害和弊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批判思想的出现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 “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从考试内容的角度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时间提示 “1898年 ”,可联系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回答。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
33、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遇到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印度的背景传统
34、以及当时的条件,非暴力是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印度人民被解除了武装,不知道如何使用武器,既缺乏从事有组织的暴力的物力,也缺乏训练,在这种 情况下,使用暴力方法反抗英国是愚蠢的,会遭到英印当局轻而易举的镇压,而恐怖主义的 暴力行为则是政治不成熟和破产者绝望情绪的表现,不可能动摇强大 的有组织的政府。 尚劝余尼赫鲁与甘地在印度民族民主运动方法问题上的分岐 (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华盛顿对英王的态度,并概括指出北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 9分) ( 2)从阶级属性和斗争对象方面指出华盛顿和甘地领导的斗争的共同之处
35、。其斗争结果有何不同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解放斗争方式的认识。( 6分) 答案:( 15分) ( 1)态度:反对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迫,但又对英王存有幻想。( 2分) 方式:武装斗争。( 1分) 理论 依据: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思想。( 2分,任意两点) 方式:非暴力。( 1分) 原因:印度浓厚的宗教信仰传统;缺乏从事暴力的物质基础和训练;客观上英国政府的强大。( 3分) ( 2)共性:阶级属性:都是资产阶级代表斗争对象;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2分) 不同: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直接赢得印度独立。( 2分)民族解放斗争方式必须基于本国历史
36、传统和国情,并要根据形势而及时调整。(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 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分析华盛顿对英王的态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 概括指出北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理论依据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 “非暴力是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 指出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方式。第四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 “印度的背景传统以及当时的条件 ”印度人民被解除了武装,不知道如何使用武器,既缺乏从事有组织的暴力
37、的物力,也缺乏训练 ” “使用暴力方法反抗英国是愚蠢的,会遭到 英印当局轻而易举的镇压,而恐怖主义的 暴力行为则是政治不成熟和破产者绝望情绪的表现,不可能动摇强大的有组织的政府 ” 分析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 (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华盛顿和甘地都是资产阶级代表斗争对象,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但是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直接赢得印度独立。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民族解放斗争方式必须基于本国历史传统和国情,并要根据形势而及时调整。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 ”的先驱 甘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