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3931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以来继承制度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而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 )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影响削弱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清朝彻底改变了王位世袭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可知西周的继承制度完全依照宗法制实施,而到清朝 “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 ”

2、可知继承制度淡化了宗法制的作用,即削弱了宗法制的影响。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启蒙运动时期,某书提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这一脍炙人口的理论为历代资产阶级所啧啧称道。该书作者( ) A是法国启蒙运 动的领袖,反对君主制 B指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认为国家是自由人民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 D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 ”可知某书作者是孟德斯鸠,联系已学可知其提出了 “三权分立 ”的学说,即材料所述,还有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其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

3、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是伏尔泰, B是康德思想主张, C是卢梭的思想体现。所以正确答案:为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大胆求知吧! ”是下列哪次运动的口号( )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启蒙运动则要用理性的阳光驱赶社会的黑暗,使人们摆脱无知和迷信,使人类社会进入光明的世界,与题干中 “大胆求知吧! ”所蕴含的内容是相一致的,因此 C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核心

4、思想的理解 哈罗德 伊尼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对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理解正确的是( ) A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B民主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C梭伦改革目的是维护平民利益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分析的能力。题干是对梭伦改革的评述,分析材料可知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 ”指的是旧式贵族的世袭特权受到动摇,因此 A符合题意;而 B是克里斯提尼改革 的影响,而梭伦改革奠定了基础; C 表述不合史实; D“全体居民

5、 ”表述有误,应该是公民。所以正确答案:为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起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 “主权在君 ”到 “主权在民 ”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定的政权保障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 “在世界民主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民主化指的是人民享有一定的权力,而英国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最深远的主要是指资产阶

6、级代议制的确立。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实现了由 “主权在君 ”到 “主权在民 ”的转变。所以正确答案:为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代议制确立的世界影响 “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 续变化的观念。 ”这一理论是 ( ) A经典力学 B量子论 C光电效应 D相对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依据所学可知题干中的 “这一理论 ”指的是量子论,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

7、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故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 量子论 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 “最具有深远意义 ”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关注 “工业复兴法 ”“主要目的 ”等关键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复兴为主要目标,因此 A符合题意。而 B是推行 “以工代赈 ”的目的; C

8、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D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选 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内容 工业复兴法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 “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这一 “不同的办法 ”是 ( )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抓住 “总结十月革命经验 ”,即 “不同的办法 ”是发生在十月革命期间的,因此可以排除 ABC。材料主要说明的是通过发展壮大工农力量,建立新的政权,这是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联系已学知

9、识可知西欧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 “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 ”,因此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在 1952年 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经济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如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这反映了当时苏共( ) A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B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 C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D充分肯定市场经济

10、存在的必要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结合 “1952年 10月 ”是斯大林执政苏联时期,排除 A;题干中只是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某些问题而已,说明了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并不是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因此 B不合题意 ,而 C符合题意; 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所以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方面指责资本主义是不 道义的,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自由资本主义。其意图是( ) A抹杀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B反对封建专制与特权 C推动工人运动

11、以争取公正 D调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材料中亚当斯密虽然指责资本主义,但是仍然大力倡导发展自有资本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在欧洲工业大革命时期,亚当 斯密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与题意无关;在亚当斯密时代,英国的工业化尚处起步阶段,工人的权益和工人运动的 发展还无从谈起,排除 C; D表述不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以下措施不属于凯恩斯经济主张的是

12、( ) A发展混合制经济 B扩大政府开支 C增加货币发行量 D增加政府税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解题时注意 “不属于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后,西方各国开始普遍奉行这一经济理论,因此 BCD属于凯恩斯经济主张;而 A“混合经济 ”指的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不符合凯恩斯经济主张,因此 A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为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经济主张内容 2

13、011年 9月美国首位华裔国会众议员赵美心访问中国,谈到中美贸易不平衡时说: “一部售价 260美元的 IPhone,在中国组装,中国只能从中赚取 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 ”这说明,全球化( ) A手机企业的利润在下 降 B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C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 D缺乏公正性难以为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新情景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材料主要阐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 IPhone在组建过程中获利很少。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现今全球化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建立,发达国家占据着优势,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因此 C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为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学者 M 卡瑞曾指出 “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 ”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其条款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 B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其内容全面完整,无需修改 D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全面解读能力。解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分析备选项可得出 A表述有误,罗马在以后制定有公民法与万民法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 CD的表述存在绝对性,不合史实。由材料 “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

15、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 ”可得出十二铜表法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的影响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 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准确理解。由题干中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

16、帝的权力;而宗教改革后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应该高于教权。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问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 系。材料中 “农艺体系 ”的主要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住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土地、种子、肥料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在

17、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方式, C符合题意。 A是大规模集体协作的方式,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 B是小农经济的特点; D说法不合史实,因为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的特点 平灭六国后,秦始皇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 “书同文字 ”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小篆作为向全国推行的官方书写字体。而备选项中 A是小篆, B是隶书, C

18、是楷书, D是草书,因此 A符合题意要求。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小篆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之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 (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长制是李冲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建议实施的基层行政体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

19、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强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其目的是否定(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人伦即天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属于主观唯心论,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由此分析可知是对认为 “物皆有理 ”的 “格物致知 ”思想的否定,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王阳明心学 “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 1300多年前,在一部 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

20、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 “1300多年前 ”、 “古代 (农业 )百科全书 ”及生活在 19世纪的 “达尔文 ”可以推断出此部著作应该在公元 6世纪的南北朝,因此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符合题意。 B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写的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世人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 C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 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农政全书著于 16世纪时期,作者是明代徐光启,与达尔文所说的时

21、间不符,由此分析可知 BCD均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农学成就齐民要术 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 A宋代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仆役小吏 混杂于士流 ”、 “民庶的妻小 俨然贵族 ”等信息都说明了宋代贵族门阀制度的松动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 B的说法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 C的表述在材

22、料中没有史实依据,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社会风尚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 “安平乐道 ”已经不再成为士人的人格理念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弃儒就贾,成为当时商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宋明理学的影响减弱 C折射出学子 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本质的能力。题干中阐述了在明朝中后期知识分子们 “弃儒就贾 ”,可以说是士人在当时的明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而迫不得已的化被动为主动的做法,也是一种适应客观形势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当时学子们的价值取向,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

23、有误,明朝时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故排除; B、 D的均表述不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经商阶层的变化 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 “专供潞州商人居住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形成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又与明清工商业的发达,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这是明清时期才有的现象,所以正确

24、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帮 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以 “中学为体 ”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即对 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依据所学可

25、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生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A符合题意。而 B的表述不合史实,没有正确理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含义;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故 C、 D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 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起点,这条道 路的 “特色 ”在于( ) A采取武装斗争 B领导工人运动 C国共两党合作 D农村包围城市 答案

26、: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有别于苏俄模式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因此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86年中央 “一号文件 ”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 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大约 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城市去打工,此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据此分析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主要是因为(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B城市

27、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核心任务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推动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 1986年、1992年的农村的变化,结合已学可知, 1986年城市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下已经开始了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为中心环节, 1992年十四大上 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分析可知 1992年后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有关,因此 D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综合题 ( 20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 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 不取之 “五经 ”而但资(宋明)之语录, 又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 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 “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 ” 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

29、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6分) (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6分) (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评析材料三的观点。( 8分) 答案: ( 1)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2 分)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答两点即可)( 4分) (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 6 分) ( 3)评述:李贽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的

30、是转型期的社会病态。( 2分)李贽一方面高喊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解放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的社会理想。( 2分)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 “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可归纳出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背景可以介绍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归纳,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 的扩大、新思想的出现等。第( 2)问,由材料中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及“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

31、矣 ”可知顾炎武取孔孟舍理学,理由是孔孟之道是根本。第( 3)问,考查学生评析的能力,依据题干必须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结合明清的时代背景归纳即可,既需要看到李贽思想的进步作用,更需要看到其受到时代的局限,多角度评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时代背景 ( 15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创建时,有两种方案,一是怀特计划,二是凯恩斯计划,二者对战后是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提出了各自的设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怀特计划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提出的 “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 ”,主要内容是: ( 1)以基金制为基础。基金至少为 50亿美元,

32、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 ( 2)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基金规定使用的货币单位为 “尤尼它 ”,每一“尤尼它 ”等于 10美元或含纯金 137格令( 1格令 =0 0648克纯金)。 ( 3)表决权取决于会员国缴纳的份额。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里的发言权与投票权同其缴纳的基金 份额成正比例。 ( 4)稳定货币汇率。会员国货币都要与 “尤尼它 ”保持固定比价,不经 “基金 ”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 ( 5)取消外汇管制、双边结算和复汇率等歧视性措施。 ( 6)调节国际收支。对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以解决国

33、际收支逆差。 ( 7) “基金 ”的办事机构设在拥有最多份额的国家。 材料二 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 “国际清算同盟计划 ”,内容主要是: ( l)建立 “国际清算同盟 ”,相当于世界银行。 ( 2)会员国中央银行在 “同盟 ”开立往来账户,各国官方对外债权债务通过该账户用转账 办法进行清算。 ( 3)顺差国将盈余存入账户,逆差国可按规定的份额问 “同盟 ”申请透支或提存。 ( 4) “同盟 ”账户的记账单位为 “班科 ”,以黄金计值。会员国可用黄金换取 “班科 ”,但不可以用 “班科 ”换取黄金。 ( 5)各国货币以 “班科 ”标价,非经 “同盟 ”理事会批准不得变更。 (

34、6)会员国在 “同盟 ”的份额,以战前 3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的 75来计算。 ( 7) “同盟 ”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理事会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 “怀特计划 ”和 “凯恩斯计划 ”的目的,分析 “怀特计划 ”为什么能付诸实 施的原因?( 7分) ( 2)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种方案的共同点,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 8分) 答案: ( 1)目的:怀特计划企图构建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凯恩斯计划表明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 3分) 原因:当时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美国势力膨胀,有称霸的野心;英国等

35、西欧国家普遍衰弱。( 4分,答两点即可) ( 2)共同点:都是着重解决经常项目的不平衡问题;都是着重工业发达国家的资金需求问题;都是探求汇率的稳定,防止汇率的竞争性贬值。( 6分) 问题:资本主义国家 之间发展不平衡。(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解题的关键的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纳,依据材料可得出怀特计划的目的主要是建立以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其得以实施可以结合美英两国在战后的经济实力及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归纳即可;而由材料二 “同盟 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理事会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可归纳出凯恩斯计划的目的是英国企图同

36、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第( 2)问,考查比较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从项目的不平衡性、资金需求、汇率的稳定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可归纳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建立的背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 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是尊王攘夷的功臣 曾在尊王倒幕时期借给尊王派 1千块钱。他在 1871年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 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 13艘轮船。 1875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

37、菱,并在 15年内给予其巨额 “航线补助金 ”。当 年,日本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的两个月时间里,三菱公司就赚了 40万日元。当局还扶持三菱兼并日本中小航运公司、排挤外国航运公司,垄断日本近海和亚洲海上运输。 1875年,当局以 3 31万元收购了一家破产企业的 18艘轮船,转给三菱。后来又贷款 11万元让三菱收购了一家美国轮船公司的航线、船只及其在日本的财产。 1877年西南战争期间,三菱从政府取得运输军需的垄断权和 70万元贷款。三菱用这笔钱进口了十艘轮船。整个西南战争的政府军费开支约 4、 5千万,其中1500万付给了三菱。三菱还依靠雄厚的财力和政府扶持,开办银行、造船 厂、炼铁厂等等,成

38、为一大财阀。不应忽视的是,不论是发展军工产业还是民用产业、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明治政府都非常重视一个原则 :“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是他们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用高薪聘用了外籍人员。 据许华盛世之毁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菱公司发展的历史背景。( 6分) ( 2)根据三菱公司发展历程,说明明治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9分) 答案: ( 1)推翻幕府统治,实行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发动了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战争;采用先进技术,

39、积极发展工商贸易。( 6分) ( 2)创办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大力扶植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侵略扩张,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9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第( 1)问,阅读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归纳出历史背景,如明治维新及其内容、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即可。第( 2)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以及日本政府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等归纳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影响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40、。 材料二 1921年 8月 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 “ 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 ”。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 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回答问题: ( 1)据材料一,你从该漫画所获取的信息是什么?( 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41、知识,分析美国发起华盛顿会议的目的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8分) 答案: ( 1)信息: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计划。( 3分)说明:美国最早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联,但美国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在英法 两国的操纵下,美国利用国联来称霸世界的企图最终破灭。( 4分) ( 2)目的:政治上拆散英日同盟;海军力量上抑制英国的优势;遏制日本在太平洋和远东的独霸行动。( 3分)影响:缓和了列强对亚太地区利益冲突;确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中国成为最大受害者。( 5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解读能力,漫画题需要首先阅读漫画,看清漫画的注释,其次是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漫画中 “1919年 ”“凡尔赛宫 ”“国际联盟 ”“希望注定要无情破灭 ”等信息,结合已学可知美国最早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联,但美国与英、法争夺 领导权失败,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美国利用国联来称霸世界的企图最终破灭。第( 2)问,考查调动、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遏制英日同盟及其势力,发起华盛顿会议,使美国取得了在亚太地区的主动权,但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的,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