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海南临高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949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海南临高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海南临高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海南临高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海南临高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海南临高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海南临高二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 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 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A B C D 答案: C “即便把中国哲学 压 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 心即理 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 心 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 ”文中的 “他 ”应指 ( )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陆九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心即理 ”“心学 ”

2、可知,提出这一思想的思想家是陆九渊和王阳明。而心学的开创者则是陆九渊。因此 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 (电子 ),对象 (电子 )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 ”亦即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符合这一思想特征的思想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

3、仁,因此 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苏格拉底认为 “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 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 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是智者学派的弱点,因此排除 A项。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应该是重视公共利益,排除 B项。材料强调德行与与智慧的关系, C项片面强调理性,因此排除 C项。根据 “

4、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可以推断出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因此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美德即知识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 B “美德即知识 ”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人生而平等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世界上本来没

5、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强调了人类就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这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就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 ”, A项符合题意。 “美德即知识 ”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排除 B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的思想,排除 C项。 “人生而平等 ”是启蒙思想,排除 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高举 “人文主义 ”的大旗 ,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批判神权统治 B

6、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反对君主专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主张。启蒙运动时期的反封建斗争矛头直指君主专制,故选 D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天主教会对人性的束缚,倡导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反对神权。因此 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 “理性 ”是指 ( ) A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C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D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

7、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张,排除 AB两项。 “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排除 D项。结合教材对 “理性 ”的定义可知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事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人人生而平等

8、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事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 ,全在于人的感觉 ”即智者学派提出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因此 A项符合题意。知识即美德和认识你自己都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材料并未提及这些概念,排除 BC 两项。材料侧重于强调人的价值和主观判断,没有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人人生而平等 ”,排除 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对三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反对封

9、建束缚 促进人性的解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明确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是启蒙运动。因此排除带 和 的选项。因此 C项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促进人性的解放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史书记载: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由材料可见 (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

10、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书写用纸,因此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表述有误,排除 A 项。根据所学可知书写材料还包括绢帛材料,因此排除 B项。D 项只是强调蔡伦造纸的原料,未反映出材料中的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 ”这一信息,因此排除 D项。正是因为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这些廉价易得材料,所以蔡侯纸被广泛使用。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科技成就 造纸术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 “古画画

11、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 )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盘车图 “画意不画形 ”、兼集 “ 画 ”“诗 ”这些特征,根据所学可知强调写意、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属于文人画。其他几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艺术 绘画艺术 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是楚辞,出现在先秦时期。 是唐诗。 是元曲。 是宋词。因此正确排序为 ,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文学艺术 古典文学形式和发展历程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13、。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 )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先秦诸子思想中,儒家思想有 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是在严酷的法律制度下出现的状况,与实际情况相比显然夸大,因此 排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

14、想 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 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 “异质 ”(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 “西学东渐 ”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 “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可知此时期的 “异质 ”已经与原来的儒家思想有很大不同,故排除 A项。根据 “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 ”可排除C项 “西学东渐 ”的产物。根据所学可知因为政

15、府推行文化专制导致明末清初反正统思想并没有发展为像西方一样的启蒙思想进而推动社会转型,故排除 D 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反正同应运而生, 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背景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台湾诗人丘逢 甲的诗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反对 台独 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丘逢甲这首诗创

16、作于 1896年 两位领导人都表达了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 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辛丑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 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割台湾发生于 1895年的马关条约而不是 1901年的辛丑条约,排除 。结合 “去年 ”为 1895年可知诗作于 1896年, 正确。从丘逢甲的诗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可以看出两位领导人都表达了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 正确。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 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 。

17、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祈盼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五谷 ”代表农作物种植, “六畜 ”代表家畜蓄养。因此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 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征。 A项侧重于家畜养殖而忽略了以种植

18、业为主所以排除。材料未提及耕作技术,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家庭妇女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信息,无法反映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排除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 古代农业特点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 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 A “重农抑商 ”和 “闭关锁国 ”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

19、: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中的限定条件 “内在的原因 ”排除 CD两个外部因素。材料中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说明此时工商业获得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棉花等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表述有误,排除 B项。明清时期阻碍经济进步的主要因素是 “重农抑商 ”和 “闭关锁国 ”政策的压制,使其所需的市场、劳动力、资金等条件不具备。因此 A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和 “闭关锁国 ”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

20、: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 生。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C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天下之害 ”的原因是由于 “国之与国之相攻 ”“ 不相爱 ”。因此可以推断是墨子,符合墨子的观点是 C项,提倡 “兼相爱,交相利 ”。因此 C正确。 AD为儒家思想故排除, B项为道家思

21、想,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墨家学派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 (四面 ),诸侯悬 (三面 ),卿大夫悬 (二面 ),士悬 (单面 )”。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体现了古代礼乐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主张遵从 “礼 ”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 “克己复礼 ”。因此 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孔子的思想 汉书

22、 董仲舒传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 A强调 “春秋大一统 ”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 “三教合一 ”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未强调要加强君主的权威进而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因此排除 A项。三家合一是在魏晋隋唐时期儒释道相互冲击融合,排除 C项。因为董仲舒仍强调儒学的 “以教化为大务 ”,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因此排除 D项。根据董仲舒提到的 “道 ”“教化 ”“法度 ”可知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和儒家等多学派思想,因

23、此 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认为 “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 ”,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 “为政以德 ”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 “行仁政以顺天道 ” D “顺天命 ”与 “大一统 ”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强调 “天人感应 ”,一方面为 “天子受命于天 ”的君权神授理论打下基

24、础,从而有利于神化皇权维护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有利于劝诫统治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实行仁政。从这两个角度讲都是有价值的,排除 AB两项。同时也说明 C项符合题意。与董仲舒同时代的君主是汉武帝而不是汉高祖,排除 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 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 ”(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 )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体

25、系日趋完善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核心词语主要是“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没有形成一种专制力量钳制思想,出现了百家争 鸣中 “君为轻 ”的局面。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出现 “焚书坑儒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局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加强。理学强调 “三纲五常 ”,主张维护封建秩序,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到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其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出现了黄宗羲等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

26、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儒学主张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加强的过程。 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黄宗羲的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 )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他并未开创法家学说,排除 B 项。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适合社会形势的是法家思想,各国纷纷变法,儒家思想受冷落,排除 C项。材料并未谈到因为有共同的政治利益而使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结成了利益同盟,排除 D项。通过材料可知荀子主张儒家的 “礼 ”与法家的 “法 ”并用,因此可以说明 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荀子的 “礼法并用 ” 从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到西 汉时期 “独尊儒术 ”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 ( )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28、思想的确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没有形成一种专制力量钳制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出现 “焚书坑儒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局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学的独尊地位确立,从而结标志着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平等竞争局面的终结。综上分析 均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 中指出: “古之欲明德于天

29、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 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朱熹强调理学的修养论即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通过格物致知而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仁 ”,因此格物致知并 不是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而是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因此 B项符合题意。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30、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的学说和理学的成熟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在 “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1)依据材料一,归纳 “百家争鸣 ”出现的重要意义。 (4分 )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 (公元前 140年 )

31、,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上册 ) (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2分 )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 “道学 ”或 “宋学 ”。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 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 “理 ”为宇宙最高本体,以 “理 ”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32、( 3)依据材料三分析, “理学 ”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2分 ) 材料四 明清时期 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 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 古代卷 (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4分 ) 答案: (1)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

33、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分) ( 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2分) ( 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2分) ( 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任答两点即可)( 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可以得出 “百家争鸣 ”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根据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

34、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和 “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这些信息可得出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逐步形成了中国的 传统文化体系。 (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是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考生易错答为“使得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 ”,这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 ( 3)根据 “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 ”可以得出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根据 “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 ”可得出理学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 4)根据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

35、,批判君主专制 ”可以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根据 “反对空谈性理 ”结合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根据 “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 ”结合王夫之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结合黄宗羲的 “工商皆本 ”学说可以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不管城邦大

36、小,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本性和法律统治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 为什么全体公民要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人们要立法庭?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制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古希腊)德谟斯提尼演讲集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戴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

37、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 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 1)材料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出现的政治背景。( 4分) ( 2)材料三表达了孟德斯鸠的

38、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四是材料三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为什么?( 4分) ( 3)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所表达的政治主张的积极影响,举必修 1所学的史实来佐证。( 4分) (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在提高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质量问题上,从古希腊 时代到 18世纪的思想家寻找了一个共同的武器,它是什么?( 4分) 答案: ( 1)人的自然状态(本性)是没有秩序的,人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城邦民主制要遭破坏,人的生活也会因为本性的没有秩序而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2分)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分) ( 2)材料三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权力的 “制约与平衡 ”。(

39、2分)材料四论述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是分权思想的具体化,因而是继续和延伸。( 2分) ( 3)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体制的构想。( 2分)美国的 1787年宪法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 2分) ( 4)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 ,天赋人权;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保卫自由与人权。( 2分)共同的武器是法律(或者答民主政治)。( 2分) 试题分析: (1) 根据材料中 “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的 ”可以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本性)是没有秩序的,人必须遵守法律。根据“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制遭到破坏,人们的生

40、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可以得出:人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城邦民主制要遭破坏,人的生活也会因为本性的没有秩序而降低到野蛮的水平。联系所学可知 该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 2)根据材料中的 “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并结合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可以得出:核心思想是权力的 “制约与平衡 ”。材料四特别强调了 “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 ”中的任何两者不分离将会危害自由、形成压迫和形成暴虐,因此他主张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是分权思想的具体化,因而是材料三的继续和延伸。 ( 3)根据所学可知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分权制衡成为了反对封

41、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其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政 体的理论来源之一,如美国 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因此可以概括为:其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体制的构想。美国 1787年宪法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 ( 4)根据材料二伏尔泰所言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可以得出: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 ,天赋人权。根据孟德斯鸠所言 “要保障公共自由,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可以得出: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保卫自由与人权。根据 “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可知共同的武器是法律 (或

42、者答民主政治)。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法律对雅典民主的作用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 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 ”的 “殷民族的教士 ”,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顺

43、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 不取之 “五经 ”而但资(宋明)之语录, 又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 与施愚 山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六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

44、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其实质是什么 ( 4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分) (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 6分) (

45、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 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6分) 答案: ( 1)特征 :与巫相近 ,重视仪式。( 2分) (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分)。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分) (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2 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2分) ( 4)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 4分)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分) ( 5)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2分)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

46、层扩大,早期民主思想萌生。( 4分,每点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 “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 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 ”可以得出早期儒者的特征是:与巫相近 ,重视仪式。 ( 2)根据材料中 “天子受命于天 ”可以得出:君权神授。根据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可以得出:天人感应。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将皇权神化,并强调三纲五常,可以概括实质为: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3)根据材料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可以理解为顾炎武把 “圣人语录 ”看作是儒学的根本不能舍弃,而宋代兴起的理学不是根本,可以舍弃。由此可以得出其对儒学的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便是 :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 4)材料五提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而现在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可以得出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的形势下,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进步的: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 5)材料二董仲舒神化皇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否定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