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南省攸县醴陵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3960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湖南省攸县醴陵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湖南省攸县醴陵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湖南省攸县醴陵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湖南省攸县醴陵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湖南省攸县醴陵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湖南省攸县醴陵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材料主要反映出汉初: A宗法关系服从于君权 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C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材料 “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 .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可知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A。 考点:古代

2、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 .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说明当时国人的消费结

3、构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发生变化。其他说法不是材料的核心。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清末消费结构与内容的变化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 啻增二十倍焉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 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

4、料 “清代乾隆年间 .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 .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可知作者认为人口数急剧增长激化了人口与资源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以下是 1919年和 1937年中国注册工厂数和资本的统计表。它反映出 年份 注册工厂数 资本总额 平均资本 1919 335家 1 3亿 37 8万 1937 31935家 3 78亿 9 6万 A民族资本受官僚资本的严重挤压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普及 C工业平均资本减少,生产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的

5、“注册工厂数 1919年的 335家增长到 1937年的 31935家,资本总额由 1919年的 1.3亿增长到 1937年的 3.78亿,平均资本由 1919年的37.8万到 9.6万 ”不难看出该时期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其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下表是北美人口统计。(单位:万人)材料能够说明的是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 0 22 3 2 7 100 0 1820 32 5 788 4 177 2 998 1 1860 16 0 2724 0 400 0 314

6、0 0 A土著遭到灭绝,欧洲殖民者成为当地主人 B欧洲提供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带去了近代文明和近代制度 C北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的 “土著人口在 1700年为 75 0,在 1820为 32 5,在1860为 16 0;白种人口 分别为 22 3、 788 4、 2724 0;黑种人口分别为 2 7、 177 2、 400 0”结合其人口的数量的变化情况看出,该时期内北美社会结构变化较大。其他的说法找不到信息支持。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

7、认为: “现代化 ”是一个中性概念 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 “资 ”,也可以姓 “社 ”,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 “现代化复杂属性 ”的有 () 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 “斯大林棋式 ”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的改革开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现代化 ”是一个中性概念 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 ”,也可以姓 “社 ”,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不难概括出作者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借鉴和学习。结合所学,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均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新经济政策 下图为 19481970 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这一发展趋势主要得益于 A世界经济朝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 B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C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提供的时间信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根据图表的 “1946-1960年 ”可以排除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世界经济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 5 6%和

9、7 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的因素包括 商品和劳务在大战期间被抑制 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冷战期间不断增长的军事购买力 军事技术的副产品转向民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 5 6%和 7 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 ”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结合题目提供的时间节点,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因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战国末年 ,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

10、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又说: “一则治,异则乱。 ”乃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一则治,异则乱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说明吕不韦认识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其合理性部分,主张包容的态度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

11、 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请问这首诗反映出 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 “真率 ”与 “质朴 ” 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文学革命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不难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 说法正确。结合材料 “屋子里拢着炉火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反映了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问题,所以

12、 说法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全面性认识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 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 1874年被解散。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C东印度公司与政府矛盾尖锐 D工业革命使其不符合时代潮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 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 1874年被解散 ”提供的时间节点不难看出其成立适应了英国积极殖民扩张的要求,但到19世纪中

13、后期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工业革命的扩张使殖民公司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 史学便是史料学。 ”他强调的是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 料可以看出傅斯年的观点是:各地各时的

14、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 AB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核心。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料学 南宋时,民间有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 “湖广熟,天下足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 “南宋时,民间有 “苏湖熟,天下足 ”,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 “明清时期, “湖广熟,天下足 ”“买不尽松江布,

15、收不尽魏塘纱 ”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标题:现代化在英国 .现代化在欧洲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拓展 .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结合选项,概括最全面的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

16、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剌,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 “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通典记载: “(汉)文帝 .乃遣丞相史出剌,并督监察御史 .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实从汉代的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

17、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中国的分封制 古罗马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 .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

18、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即可说明作者的观点是:政治制度的是适时变革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结合所学不难得出。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征 宋敏求长安志说: “(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规模过大 C城市功能单一 D经济政策抑商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说明当时的长安城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仍然存在,主要功能中政治色彩仍然存在,城市功能单一化明显

19、。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伯利克里说: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 。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 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D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公民的积极参与,强调雅典的集体主义精神。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20、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规定: “法学家的解答是那些被授权判断法律的人们所作出的决定和表示的意见。古时规定应该有人公开解释法律,这些人由皇帝赋予权力就法律问题作出解释,称为法学家。他们的一致决定和意见具有这样的权威,根据 宪令规定,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从 ”。这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 A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 B贵族垄断法律解释权 C重视法律的形式和程序 D法学家的地位高于法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法学家的解答是那些被授权判断法律的人们所作出的决定和表示的意见 .他们的一致决定和意见具有这样的权威,根据宪令规定,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从 ”

21、说明的是法学家的解答要作为判案的依据,实质上反映罗马法不拘泥于法律文字,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好的国家形式和三种不好的国家形式,它们一一对应,分别是:君主制和暴君制;贵族制和寡头制;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若以掌权者人数的多寡来区分,那么君主制和暴君制是一个人的统治;贵族制和寡头制是少数人的统治;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是多数人的统治。试问 18世纪的英国是什么政治制度 A君主制 B共和制 C寡头制 D贵族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学, 18世纪中期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但君主处于 “统

22、而不治 ”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国家权力的 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再结合材料含义,最符合的是贵族制。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中国近代史时说: “(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这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 A对清顽同派的因循守旧不满 B对清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进行批评 C对维新派借孔子宣传变法失望 D对新

23、文化运动全盘西化表示怀疑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可知作者对中体西用的主张持批判态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 “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材料中的 “这个运动 ” A照搬苏俄模式注定要失败 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次运用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24、武装斗争的开始 D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是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南昌起义和攻打长沙属于城市中心路线, D项正确,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在当时有相 当一部分人不认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938年 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 A放弃了其片面抗战路线 B加紧同中

25、国共产党合作抗战 C主张全面抗战、积极抗日的决心 D执行了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1938年 3月,国民党在 .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不难看出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抗日的态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57年 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帮助解决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之间的问题。面对周恩来的批评,赫鲁晓夫说: “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 ”周恩来回答道: “是的,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

26、我们各自的阶级。 ”以上材料最能说明的是 A 当时中苏矛盾已经严重激化 B赫鲁晓夫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 C周恩来肯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 D周恩来运用才智维护国家尊严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1957年 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 .面对周恩来的批评,赫鲁晓夫说: “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 .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不难得出周恩来具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苏关系 据报道, 2002年,伊朗官方曾发布了一批玩偶,希望以此来抵御人们对芭比娃娃的需 求。这些娃娃身着伊斯兰传统服装,而女性娃娃

27、则以头巾裹头,身上披着宽大的衣服,完全符合 伊朗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遵循的礼仪。不过,此举并不成功,人们还是更喜欢芭比娃娃。类似的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美国对伊朗进行 “和平演变 ” B美国文化和伊朗本土文化的冲突 C美国和伊朗的政治对立 D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据报道, 2002年,伊朗官方曾发布了一批玩偶,希望以此来抵御人们对芭比娃娃的需求 .不过,此举并不成功,人们还是更喜欢芭比娃娃。类似的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 ”说明存在文化全球化的现实,但同时存在对民族文化的固守。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8、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综合题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材料二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材料三 自近代以来,市场能够在西方社会生存和发展,和其社会制度创新分不开。在讨论西方制度创新的

29、时候,人们往往放在经济、技术和政治方面的创新。实际上,社会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社会政策的确立)也同样重要。 新加坡联合早报 (1)概括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何以超乎稳定的长期延续?( 3分) (2)如何理解作者有关 “中国近代化发 展脉络的纵深延伸 ”的历史结论?( 6分) ( 3)指出 17、 18世纪英法美在政治创新方面的共同点,( 4分)并分析 “社会制度的创新也同样重要 ”的理由。( 3分) 答案: ( 1)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小农经济顽固;传统思想的影响。( 3分) ( 2)理解:从封闭心态向开放意识转变;对工业文明从排斥到吸收转变;对近代民主制度探索层次提高。( 6分) ( 3

30、)共同点:法律至上;实行宪政;分权与制衡等。(任两点 4分) 理由:社会制度的创新是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 “超稳 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然后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社会超乎稳定的长期延续的原因。 (2)作者认为 “中国近代化发展脉络的纵深延伸 ”的历史结论实际上是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现代化的过程。是应用现代化史观分析的结论。 ( 3)考查了基本的史实, 17、 18 世纪英法美在

31、政治创新方面的共同点主要有:法律至上、实行宪政、分权与制衡等。根据材料 “在讨论西方制度创新的时候 ,人们往往放在经济、技术和政治方面的创新。实际上,社会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社会政策的确立) ”分析 “社会制度的创新也同样重要 ”,实际上说明的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起至 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 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

32、成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 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 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 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

33、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 亚当 斯密国富论( 1776)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 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 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 “贸易保护主义 ”,开始征收高额 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 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

34、的影响的。( 2分)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4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 “壮观和光荣的程度 ”,( 4分)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2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6分) 答案: ( 1)史观 :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 2分) 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分) 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2分) ( 2)

35、程度: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 2分)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2分) 角色: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2分,任答 2点即可) ( 3)自然因素: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 2分) 人为因 素: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 2分) 突 破:在自然因素方面: 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 2分) 人为因素方面: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 2分)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

36、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一 “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即 可指出毛泽东是运用的史学观点。全球史观主要是从世界的视角分析,文明史观主要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视角分析。 ( 2)根据材料二 “.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 .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 .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 .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即可概括说明商

37、业体系 “壮观和光荣的程度 ”,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说明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 3)根据材料三 “20世纪初 .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 .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结合所学可知 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突破这两种阻碍的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 12 分)现代专利制度是以申请人对发明创造的公开换取法律给予的保护,是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的一

38、项重要制度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议会中,从詹姆士一世开始,新兴资产阶级就尝试采用立法形式代替国王授权。到 1623年,英国垄断法规终获通过。该法规第 1条宣布此前以特许令等方式授予的所有垄断因为与本国法律冲突而无效,其中当然包括国王以 “钦赐 形式颁布的特许垄断权。垄断法规第 6 条规定了一种新的垄断权,由此成为现代专利制度之滥觞:前述任何宣告不应扩展到今后授予的任何专利和特权,它们应就任何种类的新产品在本国的 实施或制造授予其第一个真正发明人,为期 14年或以下,在此期间他人不得使用。此权利的授予不得有违法律,也不得在国内通过抬高物价的 方式危害国家,或破坏贸易,或带来普遍不便。

39、刘银良知识产权法 材料二 1850年,全世界有 10个国家建立了专利制度。 1883年,世界第一个有关专利的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签署;1884年正式生效。后又多次修订。 1967年, 51个国家共同签订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1970年正式生效。1970年,多个国家参加签订专利合作条约, 1978年正式生效。 1971年,巴黎联盟成员国在斯特拉斯堡会议上通过斯特拉斯堡协定,建立国际专利分类系统。 1985 年 4 月 1 日,中国正式实施专利法 。 1992 年和 2000 年两次对专利法修改。迄今,中国已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几乎所有与专利有关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1995年

40、 1月 1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其中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货物、服务、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之一。 2006年,全世界已有 18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专利制度。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的专利制度发展概要 材料三 很久以来,专利制度被认为是富裕国家的食粮,贫穷国家的毒药。据统计,占世界人口 97%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 3%的专利,而占世界人口2 5%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 97%的专利,专利占有的不对称,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不但不会缩小,反而很可能将越拉越大。 霍剑专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负面效应法律研究 请回答: 垄断法规后来被认为是世

41、界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据材料一归纳其 “现代意义 ”之所在。( 2分)并说明此法规当时能在英国顺利通过的历史条件。( 4分)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 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专利制度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2分)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分) 答案: ( 1)现代意义:专利权授予告别 王权走向法治(法律与制度授权);新技术与市场结合,激励技术创新。( 2分,任答 1点即可) 历史条件:议会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影响大增。( 4分,任答 2点即可) ( 2)基本特征:日益国际化;各国不同步、不均衡。( 2分) 成 因:产业革命与工

42、业化浪潮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垄断。( 4分,任答 2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 “.其中当然包括国王以 “钦赐 形式颁布的特许垄断权 .由此成为现代专利制度之滥觞 .在此期间他人不得使用。此权利的授予不得有违法律,也不得在国内通过抬高物价的方式危害国家,或破坏贸易,或带来普遍不便。 ”即可概括出 “现代意义 ”之所在。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技术等角度说明能在英国顺利通过的历史条件。 ( 2)根据材料 “1850年,全世界有 10个国家建立了专利制度 .2006年,全世界已有 18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专利制度 .很久以来,专利制度被认为是富裕国家的食粮 .专利占有的不对称,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不但不会缩小,反而很可能将越拉越大。 ”即可概括 19世纪中期 以来现代专利制度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特征,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征即可分析其成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