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贵州省江口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 “第一次五四运动 ”,指出是 “社会的转变 ”促成了这一时代的 “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 “社会的转变 ”的表现有 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它包括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经济上井田制瓦解、阶级上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士阶层的活跃、文化上因为教育的普及各种思想交相辉映等,故 均正确。而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确立的,排除 。故本题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
2、度 百家争鸣的背景、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 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恢复高考的时间是 1977年,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改革开放都在是 1978年开始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是在 1982年,故本题排除 ACD,应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恢复高考 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
3、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主权属于人民全体 C天赋人权 D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答案: D 试题分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伏尔泰的思想,排除 A;材料中并未出现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的论点,排除 BC;材料中的观点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鲜明的主张。本题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的思想 有学者研究表明, 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孟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
4、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 A责任内阁制确立 B宪章运动展开 C 1832年议会改革 D两党政治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虽然经常致富,但还没有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所以才会采取材料中的作法。而 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故本题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议会改革 “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 ”可见,代议制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形下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议会主权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普选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代议制
5、。代议制是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背景下的一种最好的选择,而这一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途径就是普选。普选制是代议制民主的基础,其普及与完善与否是衡量是否符合民主原则的重要因素。故本题选 D。 考点:近代世界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代议制实现的途径 1844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这一作品若作为研究某一思想兴起的材料,这一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诗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所以
6、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思想。本题选 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 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历史的曲折与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 “各种政体的试验场 ”的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综合考虑四国的政体形成过程,只有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多次反复较量, 最终才建立了半总统制的民主共和政体。故本题应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政体 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最终确立了近代政治体制。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点是 A国家元首
7、掌握实际政治权力 B内阁的任命须经议会同意 C选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构 D行政首脑是军队最高统帅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D 是法德两国政体的相同点,故应排除。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故本题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德政体的比较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受两次世界大战影响而创作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有 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列夫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列夫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 19世纪的文学作品; 卡尔森的
8、寂静的春天并非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故本题应选 A。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 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而生的文艺作品 观察下图,对图中 “善意 ”的正确理解是 控制西欧国家 阻止西欧崛起 提升英镑地位 遏制苏联力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美国对西欧进行援助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控制西欧,进而联合西欧的力量遏制苏联,最终称霸世界。所以本题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看下面的材料 美国 苏联 日本 欧洲 (德法英意 )中
9、国 1970年 1 038 300(1) 433 412(2) 202 968(4) 619 999 91 506(8) 1979年 2 562 200(1) 901 616(3) 1 007 173(2) 2 264 188 263 190(8) *各国 (地区 )生产总值 (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 ):亿美元,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苏联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中国 GDP 地位没变,主要原因是受 “文革 ”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1979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来看,欧洲生产总值突增
10、,一体化成效显著;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严重阻滞了经济的发展。从材料中苏联的生产总值以及世界排名来看,苏联在1979年并没有严重削弱,故本题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经济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20世纪 70、 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 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但 最发达 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
11、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 ” 上述材料可以反映 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青年人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无比失望。虽然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得非常美好,但是现实生活却让人倍感无奈。 均反映了当时苏联社会的状况, 虽然也是苏联最后解体的原因之一,但在本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的背景 1941年中共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
12、奋起抗战 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 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新中国的雏形 ”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 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 划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材料中的时间是 1941年,尚未粉碎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CD均为抗日战争的影响,但是从材料中的 “新中国的雏形 ”,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复兴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影响,故本题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影响 1925年初到 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
13、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 “主力军 ”1927 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D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基本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出自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在 1927年春之前就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在 1925年冬至 1927年春先后发表文章, 阐述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指出革命要依靠农民。 BCD都发生在 1927年春之后。故本题选 A。 考点:
14、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北伐战争 荀子 君道写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 (君主 )之守司 (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具体是监察机构的设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荀子主张 “人主 ”要通过设置 “守司 ”明白国家各地的情况,即要设立监察机构。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
15、的形成 御史大夫、监察机构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 “兼爱 ”思想 B孟子 “仁政 ”思想 C老子 “无为 ”思想 D董仲舒 “天人感应 ”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董仲舒为了加强军权,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等学说。即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和上天是有感应的。如果自然界发生灾害,历代统治者便会认为是上天不满自己的统治降灾于他。因此题干中现象的因素是董仲舒 “天人感应 ”学说。故本题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天人感应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
16、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科举制主要考查儒家经典,因此并非科技素养,排除 B;察举制根据品德和才能选拔人才,这样实际上是打破了贵族的政治垄断,排除 C;科举制通过考试取士,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 D。故本题选 A,从图表中察举制的依据里可以看出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科举制 钱穆认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
17、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汉至元,中国的中央集权的趋势是不断加强的,排除 A;抵御外族侵略,属于军事方面,而非地方行政,排除 C;镇压地方叛乱方面,三个朝代相差无几,排除 D。宋朝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将所有大权都集中到中央,这样造成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故本题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地方行政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唱歌的犯人很吃惊: “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 ”这个伟人回
18、答: “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 ”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 A为智者学派的观点, D为亚里士多德的名言。题干材料表明苏格拉底临死不忘学习知识,实践了他 “美德即知识 ”的思想主张。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 公元 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 (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
19、产不可侵犯 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被称为公民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材料可以明显看出,罗马法律维护了私有财产、帝国的社会稳定,提倡自由民在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而材料是罗马帝国时期,故排除 。本题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完善,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称罗马法保护未
20、成年人及社会弱者,这体现了罗马法以人为中心和对人的价值、尊严的肯定,所以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故本题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原则和精神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不赞成使用武力 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有其根本原因的,即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并不是因为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他抹杀了英国发动鸦
21、片战争的实质,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故本题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 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观点显然不适合用于评价 A永安建制与定都天京 B北伐、西征和东征 C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D资政新篇的颁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材料主要强调其 “破坏 ”作用,而非 “建设 ”工作。而资
22、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显然是 “建设 ”工作。故本题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 “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 “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醒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23、的时间可知当时并未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 A;“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排除 B;开始从 “天朝上国 ”的迷蒙中醒来的也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 D。故本题选 B,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都市的文明使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思想 1900年蔡元培在 “征婚启事 ”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答案: C 试题
24、分析:从蔡元培 “征婚 启事 ”的各项信息可以看出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了新的挑战。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 1900年,当时废止缠足刚提出不久,阻挠力量还很强大,并未成为社会时尚;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的时间是 1915年;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故排除 ABD。本题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观念 综合题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 11月 11日,中华革命党 (中国国民党前身 )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 “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 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
25、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 11月 14日,大公报报道: “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 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 (2分 ) 材料二 1918年 6月 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 “民主友邦 ”,称布尔什维克为 “新派 ”。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 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 (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6分
26、 ) 材料三 1921 年中共 “一大 ”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 “党采取苏维埃 (译为:代表大会 )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 (3)中共在 “一大 ”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 (4分 )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 19171921 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 (6分 ) 答案: (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 2分) (2)差异: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 “激烈分子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
27、种 “骚扰 ”;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 “新派 ”,称俄国为 “民主友邦。 ”( 4分)原因: 俄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孙中山希望借助苏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2 分) (3)以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革命作为主要的斗争方式。( 4分) (4)动机不同。( 1分)中共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希望在中国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国民党认为布尔什维克党是中国救亡道路上的一个合作伙伴,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分)趋势及认识:从对十月革命的咒骂到赞美,到决定走十月革命道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逐渐深入。( 3分) 试题分析:( 1)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传到中国,当时的人们只是怀疑
28、其为暂时现象;(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民国日报态度截然相反,转而称俄国为 “友邦 ”。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既定事实,同时孙中山当时有与苏俄合作革命的愿望;( 3)中共亦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和经验,完善了对政权 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的认识;( 4)国共两党虽然都对俄国十月革命表示肯定,但是二者动机是不同的。国民党希望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共产党希望走俄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报刊等舆论导向的变化,我们可以见出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不断深入。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彼得格勒起义、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
29、主主义革命 国共两党对待十月革命的态度与动机 ( 20 分)有世界 “史库 ”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 20 世纪 30、 40 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层面的比较多 。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 2月 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 “元首 ”: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1)“远东危机 ”的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 “元首 ”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对于另外三位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二 1942年
30、6月 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蒋介石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 中有什么积极表现? ( 4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4分) 答案: ( 1) “远东危机 ”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回答 “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 ”或“满蒙地区 ”也可)( 2分)影响: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意。( 1分)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1分)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 2 分)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
31、也成为危机 解决的关键。( 2 分) (3)表现: 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领导正面战场的抗战 (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 ); 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分,任答两点即可 ) (4)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变化的密切关系;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4分) 试题分析:本题培养学生运用全球的、辩证的、客观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远东危机 ”是从世界的角度看待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面对抗日战争,国内外很多力量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杂志中的溥仪并非关键,因为他是日本扶
32、植下的傀儡;( 3)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虽然有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弊端,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抗战、争取国际援助等方面;( 4)美国时代之所以列出以上人物,是因为观察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对国民党抗日活动的评价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 ,蔑视天堂 ,攻击禁欲主义 ,背弃来世观念 ,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 中世纪卷 材料二 18世纪 ,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
33、 ,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 ,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 ,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1)据材料一、二 ,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4分)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 ,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 ,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 ,身后世界的问题 。任何神学的东西 ,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 ,理性觉醒了 ,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 ,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 ,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 ,管辖世俗界 ,教权是精神权力。
34、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 ,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 ,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 ,就理论上讲 ,就是法律来自社会 ,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 ,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 ,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 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 ,既是君 ,又是圣 ,君神合一。 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 ,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 ,叫做 “君者 ,法之原也 ”。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以上两段材料均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2)比较
35、材料三、四 ,论证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这一观点。( 8分) 答案: (1)条件 :人文主义者批判封建神学 (或强调人性 );牛顿的物理学证实理性的重要性。( 4分) (2)论证 :神学关注来世 ;儒学关注现世。 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 ;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 ;中国君主具有绝对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 ;中国法律出自君权。( 8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所给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背景包括思想上文艺复兴,以及科学技术上的进展等方面;要明确文艺复兴不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西方的启蒙运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反观中国的思想启蒙却阻力重重。这种阻力归根结底与中国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中西启蒙运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