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3968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于是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政策。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富豪专营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春秋战国时期起,铁制工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故出现了炼铁行业的富豪且日渐增多。所以,本题应选 A 项;封建社会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B、 C、 D 三项的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时期至汉朝的冶铁业 在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

2、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C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D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根据材料 “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

3、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针对美国枪支暴力案频发的现状, 2013年 12月 16日,奥巴马签署了 23项总统令,要求国会重新立法禁止攻击性武器销售,但却遭 “拥枪派 ”抵制,部分国会议员在媒体公开扬言弹劾总统。依据美国宪法,下列对此相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A有弹劾权的机构是众议院 B最高法院有权审查总统与国会立法行为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特点 D体现了总统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的特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 1787年宪法的内容,比较简单。根据美国 1787年宪法,总统由选举产生,但对宪法负责,故 D项说法有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

4、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规定: “法学家是由皇帝赋予权力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人。他们的一致决定和意见具有这样的权威:根据宪令规定,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 从 ”。这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 A贵族垄断法律解释权 B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 C重视法律形式和程序 D法学家地位高于法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来看法学家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罗马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由此也可以得出罗马社会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

5、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 “官倒 ”、“倒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B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所学知识,价格双轨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措施,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价格双轨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美国

6、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 ”(摘自凌志军交锋)基辛格此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美关系。从材料中的 “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以及基辛格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可判断,答案: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 1923年中共 “

7、三大 ”指出: “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以组织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D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中共已经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的重要作用。材料中的时间是 1923年中共三大, B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D项错误的; A项是中共一大之后的中心工作。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三大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

8、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的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注意题目中的落脚点 “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 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答案:为 D。 A、 B、 C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885年的上

9、海外滩公园明示游览规则,条款规定: “一、脚踏车及犬不准人内; 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 四、不准人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人内 ” 。对此现象的反思应该是 A形成平等观念 B外争权益,内省公德 C树立规则意识 D口诛笔伐,愤懑宣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段材料体现了人们更多地是从民族尊严角度立言阐释,凸显的是华人外争权益的一面。实际上还有另一面,即对华人在公园摘花践草等不良行为的批评与反思,认为应加强文明教育、提升公德意识。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

10、俗的变化 明永乐九年( 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 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

11、产生和发展 杂剧 下图是元朝的运河和海运图,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B促进大都的商业繁荣 C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 D促进元朝的对外贸易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主要考查的是元朝水运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元代水运 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

12、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 “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 选 D 项; A 项中 “遏止 ”、 B 项中 “严密 ”、 C 项中 “有效 ”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的政治制度 综合题

13、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这也是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当然,他也很明白,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所以他一再强调对 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 “确信 ”,但又不能 “自封自囿 ”,而要 “以彼之长,补我之短 ”。同年 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 “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两者根本相违,绝无

14、折中之余地 ”。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 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度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这与纲常阶级制绝不相容,二者 “存其一必废其一 ”。 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西方各国推倒了君 主与贵族专制, “建立了民主的社会 ”, 强调人类的平等、博爱与自由,因此它是真正区别于古代的 “近世文明 ”;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则仍旧停滞于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阶段,其文明未脱古代文明之窠臼。 陈独秀之思想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亚泉和陈独秀关于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主要观点。( 7分) ( 2)依据上述

15、材料,分析导致杜亚泉和陈独秀观点不同的原因。( 8分) 答案: ( 1)杜:吸取西洋文明,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本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东西方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融合调和。( 4分) 陈:全盘否定我国传统 文化,而代之以西方文化。( 3分) ( 2)杜:认为西方文明的缺陷导致世界大战,反对盲目崇外;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以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 4分) 陈:封建伦理道德违反自由平等的原则,与民主共和不相容;中国文化在当时落后于西方文化,无法融合。(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 “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 ”“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 “

16、确信 ”,但又不能 “自封自囿 ”,而要 “以彼之长,补我之短 ”可以概括出杜亚泉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 “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 ”可以概括出陈独秀的主要观点。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 “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 ”、 “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度以 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这与纲常阶级制绝不相容,二者存其一必废其一 ”可以概括出杜亚泉和陈独秀观点不同的原因。 考点: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陈独秀

17、(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 “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 ”;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 ”; “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 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

18、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 “会昌法难 ”。 摘编自百度百科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7分) 答案: ( 1)原因:佛教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 2分)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 2 分)佛教来自西域,与中国正教风俗不同;( 2 分)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分) ( 2)影响: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分)增强了北周军事实

19、力,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分)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严重损失。( 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 “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 ”“父 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佛教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佛教来自西域,与中国正教风俗不同;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 “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

20、响: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周军事实力,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 严重损失。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周武帝唐武宗灭佛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 5 1957 105 0 1954 85 6 1958 141 2 1955 106 8 1959 124 7 1956 127 6 1960 133 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21、1953 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 83 1959 169 68 1954 169 52 1960 143 85 1955 183 94 1961 136 50 1956 192 75 1962 154 41 1957 195 05 1963 170 00 1958 197 65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9531964 )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 1953年至 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1953年至 1956年,苏联粮食

22、产量增长迅速。 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 “一五计划 ”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4分) 信息二: 1957年至 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 1959年至 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 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

23、是从所给的表格中提取出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的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依据数据进行回答。从表格可以看出 1953年至1956年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1953年至 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 1957年至1960年 ,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 1959年至 1961年粮食产 量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苏联方面的改革弊端日益显现 ,中国则是盲目的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 50、 60年代苏联与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 ( 2

24、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 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 ”,双目失明,终于在 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868年 1月日本建立起明治政权。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

25、国策,经过 10年努力,到 1877年大体完成了破旧 改革。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日本面临富国强兵和强兵富国的选择。富国与强兵不可分割。但是,在富国的基础是强兵,还是依靠强兵去富国,是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明治初年,政府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把殖产兴业摆在首要。第二个十年明治政府的建国方针变了。 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和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日本不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之一。转向军国主义,是企图把失之于列强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日本侵略朝鲜、中国,自然不只是弥补损失,而是为了实行 “强兵富国 ”,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明治初年以来,日本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使立新事业步履艰难。

26、贪婪凶残的对外掠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日本正是借助 “强兵 ”而促进了 “富国 ”。军国主义也是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巩固政权的有力手段。鼓吹、实现对外侵略战争,历来是统治阶级用来掩盖、缓和国内矛盾的策略。 选编自丁建弘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 1)根据材料一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政府建国方针的变化及原因。( 13分) (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日本建国方针的变化对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 6分) 答案: ( 1)影响: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日本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等科

27、技的发展;增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唐文化)的了解和向往。(任答三点即可, 6分) ( 2)建国方针变化:由 “富国强兵 ”变为 “强兵富国 ”。( 3分) 变化原因:明治初年,殖产兴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分)把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对日本的经济侵略带来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 2分)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 2分)解决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 2分)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 2分) ( 3)影响 :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2分)给该地区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2分)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 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酌

28、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 “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 ”“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 ”“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可以概括出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 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建国方针由 “富国强兵 ”变为 “强兵富国 ”。从材料 “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国策 ”“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和列强的经济侵略 ”“贪婪凶残的对外掠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

29、路 ”“军国主义也是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巩固政权的有力手段 ”中可以概括出明治政府建国方针变化的原因。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建国方针的变化对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给该地区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 考点:世界史 日本史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 “和气 ”。左宗棠力争:天山

30、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 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并且不收复新疆,将使国家军事安全严重受损,还容易纵容外国人得寸进尺!终于清廷让他统兵出征,他命人抬棺行军,以示死战决心。 摘自网易:收复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将军左宗棠 材料二: 1881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为了加强海防,他在任内多次赴上海巡视。有一次,他带兵持械乘轿去上海租界巡视。起初,外国巡捕以无照会持械为由,加以阻拦。左宗棠大怒,义正词严地声明: “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界耳,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地,何照会之有? ”他命令亲兵 “枪实弹, 刀出鞘而行。 ”结果, “西人除道,换升

31、中国龙旗,声炮十三响,观者如堵,诧为从来未有之事。 ” 摘自人民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不同的态度。( 6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左宗棠进行简要评述。( 9分) 答案: ( 1)态度:李鸿章认为新疆是荒漠之地,收复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恶化与俄国的关系,主张放弃;左宗棠认为新疆物产富饶,不收复会威胁国家的军事安全,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6分) ( 2) 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左宗棠早年 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2分) 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洋务运动,特别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分)

32、他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1878年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为国家的领土统一和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称颂。( 5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新疆的收复问题。根据材料 “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和气 ”、 “左宗棠力 争: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并且不收复新疆,将使国家军事安全严重受损,还容易纵容外国人得寸进尺 ”可以概括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不同的态度。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左宗棠早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洋务运动,特别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1878年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为国家的领土统一和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维 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称颂。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近代杰出的人物 左宗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