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97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鲧作城郭 ”(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意为在夏王朝时 ,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 ,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

2、了刑法; “鲧作城郭 ”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BD均与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的建立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 ”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在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 “个个都是恶棍 ”,美国公使承认说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 “庇护 ”在华 “恶棍 ”“流氓 ”所依据的特权是 A设立管理 租借的特权 B领事裁判权 C海关管理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外国政府 “庇护 ”在华 “恶棍 ”“流氓 ”主要反映了中国司

3、法主权遭到破坏,因此 B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而 “设立管理租借的特权 ”、 “海关管理权 ”、 “片面最惠国待遇 ”都与题意无关,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及领事裁判权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 “辛亥 ”年,在这两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 ,正确的是 A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推动了中国

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知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 “辛亥 ”年分别指的是 1851年与 1911年, “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 ”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可得出都没有 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伊古以

5、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 ,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 ,御外侮。 ”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A荀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陈独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 ,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 ”可见其主要是对西方富强原因的分析得出,不在于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郑观应符合题意,而荀子不合 “议院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主张中体西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均不合题旨,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郑观应的

6、思想主张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 “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 ”他 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因此 A符合题意。而 B不合题干主旨, C 、 D与题意无关。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袁世凯

7、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 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兴脑与心腹。单兄弟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 武装暴动。 ”这表明作者 A是对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的发展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我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认为城市是敌人统治中心,也是革命 的中心,反映了他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走农村包

8、围城市的道路,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因此 D符合题意;而由材料及已学史实可知 A与材料不相符合。 B、 C项说法是错误的,不合史实。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 “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提高了农民自主 经营的积极性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是抓住材料中的 “民国十七年春 ”即 1928年,联系当时的

9、时代背景及题干信息可知农场经理要求共同耕种土地说明当时苏俄已经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农业集体化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 ,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 ,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 ,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 纵欧洲 ,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 ,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因此

10、 A符合题意。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排除 B;华约诞生于 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 1949年 ”不符,排除 C;德国于 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间 “1945 1949年 ”不符,排除 D。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德国分裂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 易引起争议。对 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和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

11、,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程度性选择题,解题时注意把握题干中 “争议最少 ”,分析选项 “帝国主义战争 ”“大发展 ”“殖民体系瓦解 ”等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议,因此 ABD不合题意。而相比较而言, C最为贴切,且范围最广,最不易引发争议。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 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 ,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

12、 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 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的材料。由材料中的 “80年代 ,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 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说明了20世纪 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走向现代化的速度加快,在经济上的共同之处也越来越多,因此 A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强调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排除 B ; C错在 “差距缩小 ”不合题意;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A。

13、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观 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 :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 ”那么应当怎样来理解和认识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呢? A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首先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权力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 “摸着石头过河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和迁移能力,由 已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

14、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 是简单复兴,因此 A表述不合史实;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因此 C不合题意;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 “摸着石头过河 ”,应改变 “重实践,轻理论 ”,因此 D不合题意;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 的规律本位,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

15、时期法治建设 有学者认为: “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 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国有 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 “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

16、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可见材料主要强调了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认为国内条件只是次级因素,由此分析可知作者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BC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德解体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 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 “单调的纯净 ”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 “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

17、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归纳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 “单调的纯净 ”、 “可靠性和营养 ”、 “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可判断出材料中的加拿大人显然对烟雾持欣赏态度,所以反映了作者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故 D为正确答案: 。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 “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 ”;未经国会同意, “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 ”; “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

18、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总统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材料的关键词 “任何一州 ”,规定是各州的权利。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 国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因此 B符合题意,而共和制、分权制、总统制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 C周王失去 “天下共主 ”的地位 D受封的诸侯有相

19、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 解题时注意关键词 “实质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宗法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说明政治关系中的血缘关系逐渐被打破,地缘关系逐渐取代。 A、 C只是其表现, D是原因。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 “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 ”。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 “百宝都从海舶来, 怪怪奇奇洋货街。 ”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 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20、C海 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天津地方史为主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主要叙述了明清运河漕运以及海运的发展与天津历史发展的关系,即水运通道的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的不断发展,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偏离材料的主题, B、C两项表述不全面。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天津商贸的发展 朱子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21、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的理解,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质,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主张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 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 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行

22、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可以得出宋代材料中机构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的权力与皇权,防止皇权的大权旁落和地方分权,因此 B符合题意。材料明确说明宋元时期的行政机构和明清时期的不一样,明清时期的是省, A表述不合题意;材料中机构设置不能提高 效率,而降低效率,人浮于事, C表述不合史实; D与题意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扩大行政区域的内容。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政治制度 1870年,史皮尔 (Spear,汉名施惠廉 )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

23、 “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 史皮尔在这里所称赞的是 A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B中国的科举制度 C中国的民主政治 D西方的民主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对 “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 “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由此可知其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联系已学知识可判断材料主要阐述的是科举制,因此

24、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庆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 42 132 104 82 64 527 1126 43 74 537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 19 459 131 51 15 545 205 43 39 976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

25、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 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获取的信息与已学知识相结合,由此分析可判断出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因此 D的表述不合题意;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 B、 C两项;而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因此 A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集市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 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

26、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 ”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由材料中以前只知 “服从法律 ”到现在去 “检验 ”法律合法与否,由此可判断出智者学派兴起后,人们开始对命令、法律进行重新审视,即开始用理性思维去判断 事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重视人的利益和感受,反映智者学派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故 B为正确答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

27、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的社会作用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罗马法规定,定罪不能基于怀疑,且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即要建立在实 实在在的证据上,任何人不能因没有违法依据而受到惩罚,反映了罗马法重证据, 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B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 C明显错误;D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也未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28、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重证据的特点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写到: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反对教权主义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神学世界观 D反对世俗权威 答案 :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罗马教皇,而已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因而这一运动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实

29、质 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 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对人自身的培养,要让人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君子,这与人文精神是一致的,通过材料中 “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可见作者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挖掘与改造,因此 A符合题意;而 BCD均同意无关,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世界第一

30、个计时器是公元 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 一技术便失传了。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 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 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钟表制造业在欧洲发展起来。计时器在中外的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技术水平的高低 B是否出自社会需要 C是否有政府支持 D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公元 1088

31、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 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 ”、 “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 ”中外时钟的发展情况,可以得出出现两者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是否出自社会需要,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中外科技发展的状况 综合题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 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 学制。学制序文中说: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 ,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

32、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 “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年 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 1902年 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 “壬寅学制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 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 1904年 1月,清廷

33、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 “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6分) ( 2)综 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8分) 答案: ( 1)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学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 6分) ( 2)中央政府的权威,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资本主义

34、的发展程度,文化的包容性、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有利的国际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8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两国的改革相似之处可以结合材料归纳即可,如两国都有自己学制 -学制、 “壬寅学制 ”;均重视儒学道德教育 -“人 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 ”、 “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还有既借鉴外国经验,也不忘记自身特点;政府主导等。第( 2)问,考查深层次分析原因的能力,可以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归纳,国内如政府的权威、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及配套措施等方面归纳,言之有

35、理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教育学制改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之清末新政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 2月,英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跨行业的全国组织 “全国劳动保护协会 ”成立,它积极展开改革议会的宣传。 1830年 4月,伦敦成立了改革时期最重要的工人政治组织 “工人阶级全国同盟 ”。在它们的推动下, 1832年议会实行改革,通过改革,获得选举权的人数,从 43.5人增加到 65.2万人。事实上,工人阶级全国同盟的领导成员全都是后来宪章运动的发起者,就连同盟中一些普通的成员,后来也都在宪章运动中崭露头角。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

36、二 1918 年的工党年会颁布了工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章 ,将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第四条作为 “工党的目标 ”。 50 年代末 60 年代 初 ,工党确信只有通过公有制才能实现社会平等和经济繁荣的目标 ,但公有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完全国有、合作、混合等形式。工党认识到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均是经济活动中的组成部分 ,而且公有制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 ,应该根据民众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而定。 1994布莱尔担任领袖后 ,认为工党党章中无选择地主张实行国有化是愚蠢的。 1995 年 4 月 29 日 ,他更新了党章第四条,将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平等、伙伴关系的价值观放在了首位 ,倡导既要有雄厚的

37、公共服务又要有繁荣的私有部门 ,以及应在经济变革中建立伙伴关系。 刘成英 国工党百年回顾 材料三 工党刚出现时 ,曾被当时的两大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共同视为危险的敌人,特别是 1918年工党发表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的正式纲领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共党在 1924年和 1929 1931年接连两次执政所取得的政绩表明,它不过是英国现存政治体制内的一支力量。这以后,工党就以两大党之一的面貌出现了,尽管其 “公有制 ”纲领从未取消,但实际上它并不打算全面执行。 钱乘旦 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变异 材料四 光荣革命以后的 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 的

38、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这表明,渐进改革已不仅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实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人阶级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 4分) (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中英国工党的变化? 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工党的变化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你有什么认识? ( 6分) ( 3)综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 4分) 答案: ( 1)历史作用:扩大了选举范

39、围,推进了英国民主发展进程。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成熟。 ( 2)变化:英国工党不断调整党的目标、任务和对公有制的理解与认识。 关系:英国工党在实践中的自我调整和发展,适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也推进了英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认识: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各种政治力量(政党)不断调整和相互妥协的过程,正是这种妥协精神,保证英国的民主发展。 ( 3)英国民主制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宽容和 妥协的发展史,从议会与王权的妥协,到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之间的妥协,都证明妥协的 “渐进改革 ”是英国 “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 ”。英国的民主是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

40、的结果,包括可能是相互敌对的阶级或政党。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英国工党的历史变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第( 1)问,解题时结合材料中几个时间联系英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可以归纳出历史作用与背景,如扩大了选举范围,推进了英国民主发展进程、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成熟。第( 2)问,结合材料中的 “1918 年 ”、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 “1995 年 4 月 29 日 ”的英国工党不断调整党的目标、任务和对公有制的理解与认识;关系可以结合第一小问不断调整内容的变化归纳,在不断的调整关系过程中适应实际、完善,从而推进英国民主政治建设;认识是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

41、解分析能力,围绕 “妥协与完善 ”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归纳认识即可。第( 3)问,考查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四主要是对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阐述,以渐进的过程以及妥协与完善为中心,归纳出英国民主政治是各阶级努力的结果,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 22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剂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 “西班牙胡椒 ”。 17世纪,欧洲人

42、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因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尽试任人一家人,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 饮冰 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材料四 2004年 9月 16日晚,数百名西班牙人呼喊反对中国鞋商的口号,来到埃尔切中国侨胞鞋类批发商店比较集中的卡鲁斯工业区,并向中国侨胞开设的鞋店扔石块。大约 20名示威者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约 1000平方米的华商仓库。此外,示威者

43、还在街上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的集装箱。 注:埃尔切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自治区第 3大城市,素有 “欧洲第一鞋城 ”的美誉。这座小城正是依靠发展制鞋业,一跃成为西班牙全国人均收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的 “旧工业 ”的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4分) (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4分) ( 4)有人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的理解。( 8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 ( 1)( 6

44、分)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2)( 4分)旧工业指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传统手工业 联系:清末西方已经展开工业革命,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导致其逐渐瓦解;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逐渐兴起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也冲击中国小农经济。 ( 3)( 4分)历史原因:政治:中美建交;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 ( 4)( 8分)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把 双刃剑 ”,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 距,使穷国愈穷

45、,富国愈富;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当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加快发展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 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时间 16、 17世纪可归纳原因有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扩张。第( 2)问,考查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结合已学以材料信息可知 “旧工业 ”是指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原因可以结合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作答 即刻。第( 3)问,考查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结合已学史实历史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第( 4)问,考查学生 “一分为二 ”的理解分析能力,以 “数百名西班牙人反对中国鞋商 ”为例从两个方面对全球化的两个方面影响对此进行归纳阐述。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 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