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云南省高三二次统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史家推理:西周烹治谷物的方法有煮和蒸,文献记载孔子祖先 “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说明日常饮食,不外啜粥,蒸饭颗粒松散,不能涨锅,较费粮食;出土古物中,煮饭的鬲所在皆是,而蒸饭的甑瓶少多了。故大约煮食较普遍。上述推理表明 A历史推理必须以考古为基础 B历史推理不能构成历史事实 C史家生活经验愈丰富则推理愈可靠 D经文献与考古印证的推理相对可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史学家根据文献的记载推理: “西周烹治谷物的方法有煮和蒸 ”; 而出土古物中,煮饭的鬲所在皆是,而蒸饭的甑瓶少多了,故大约煮食较普
2、遍。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 史学研究 史学推理 有科学家曾言 “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 ”这位科学家 A提出的理论能正确解释潮汐的成因 B提出的理论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 C建立的信息网络人人缩小时空距离 D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时间和空间 ”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位科学家是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而广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和物质
3、本身的分布状态。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故选 B。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下图反映了 19201940 年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该图能说明当时的美国 A联邦政府为 挽救危机放弃自由主义原则 B联邦预算与国民生产总值同向快速增长 C政府通过赤字财政反危机的机制创新 D政府火力推行凯恩斯主义恢复发展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投资,扩大财政赤字,以缓和经济危机。故选 C
4、。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 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 “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 共和国总统 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后期、欧洲某国、共和国总统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部宪法是 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认为该宪法承认 共和国总统 这一职衔,但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
5、主制。这说 明该宪法是法国各派势力妥协的结果, A 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5年宪法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这一思想在 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B从心灵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即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 ”的宗教改革理论,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
6、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宗教改革运动并没有否定宗教神学,故 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这一重要认识提出的背景是 A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 B吸取了赫鲁晓夫改革失败教训 C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D “一五 ”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论十大关系发表于 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毛泽东提出在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A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导致的后果;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一五 ”计划超额完成分别是在 1964年、 1957年,均可排除。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论十大关系 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 学者说: “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 ”;同时有学者则指出: “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 ”、 “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 ”这两位学者的主张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 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 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 D反映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言心 答案
8、: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争论发生在 1919年新文化运动期间,一派主张 “道德上复旧 ”,即恢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另一派反对复古,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这场争论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912年,孙中山说: “美国有七十万里之铁道,为世界最富强之国 ”、 “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 ”、 “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 ”、 “此防弊之政策,即国家一切大实业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孙中山的上述言论 A提出节制资本并发展了三民主义 B体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9、C反映了兴修铁路是民国迫切之需 D客观分析美国铁路利弊 答案: B 试题分析:孙中山认为 “国家一切大实业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如铁道等这些规模大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应该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关注国计民生,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故选 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内涵 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 “湖丝 ”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 帝谕旨: “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 ”。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10、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清朝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蚕丝大量出口,政府由限制蚕丝出口到废除这一规定,这反映了太湖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宋史列传所载 1533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 55 12%。又有记载说 “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 数年复见之,有缧绁(囚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 ”,这在宋代不胜枚举。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宋代 A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B社会等级森严
11、 C家族制度快速嬗变 D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史列传所载 1533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一半以上;宋代的官员、富豪被囚禁或破产流亡的也不计其数,这反映了宋代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C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D三省制是唐
12、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这说明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有学者认为: “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 ”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答案
13、: B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法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故这一认识实际上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综合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51999 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次数基本情况 领域 时段分布情况 常任理事国分布情况 合计 19451989 19901999 苏联 (俄罗斯) 美 国 中 国 英 国 法 国 和平解决争端和国内冲突 174 9 64 66 3 32 18 183 会员国加入 59 0 51 6 2 0 0 59 其他 47
14、 13 11 20 19 4 6 60 摘编自黄海莉 门洪华否决权机制及其未来 材料二 作为台湾当局的 “邦交国 ”危地马拉自 1993年开始,每年度在联合国与他国一起签署有关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提案。在中国政府多次敦促和警告之下,危政府没有改变态度。 1997年 1月 10日,在安理会审议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维和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否决票。此后,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危政府许诺遵守 “一个中国 ”原则, 1998年 1月 20日,中国政府投票同意决议。美国华盛顿邮报撰文称: “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开始采取积极反对的立场。 ” 摘编自赵磊建构和平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 ( 1)否
15、决权制度是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否决制度形成的背景。根据材料一,概括 1945-1999年否决权行使情况的主要特点。( 10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对危地马拉决议否决权的行使。( 5 分) 答案: ( 1)背景:总结国联失败的教训;二战改变了大国的力量对比;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6分) 特点:和平 解决争端和国内冲突问题为主;苏联和美国投否决票最多,中国最少;冷战时期否决权使用次数远远大于冷战结束后;英、法与美国步调常常一致。( 4分) ( 2)中国行使否决权既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又尊重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宗旨;中国行使否决权体现了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结合
16、;中国慎用否决权,展现了负责人大国的形象。( 5分)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联合国的成立。联系国际联盟的缺陷、二战的影响等史实归纳联合国否决制度形成的背景。观察材料一表格的数据,可以发现 1945-1999年否决权行使以和平解决争端和国内冲突问题为主;苏联和美国投否 决票最多,中国最少;冷战结束后否决权次数减少;英法常追随美国。 ( 2)由于危地马拉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在安理会审议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维和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否决票。危政府许诺遵守 “一个中国 ”原则,随后中国政府投票同意决议。考生可以从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角度对这一事件作出评述。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
17、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礼逊一部中文英语语法书里将 “She”译为“他女 ”。 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中创造性的将 “She”译为 “伊 ”。 1918年, “她 ”开始公开使用。 19191922 年, “伊 ”字在和 “她 ”字正式的争论中一度领先。直到 30年代前中期, “她 ”字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 “她 ”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是形,也是声,和 “他 ”形异声同,这种 “有节制改变 ”遵从了汉语自身可以一音多字的简便特点。 在英、
18、美等西方国家,由于其社会优先进入现代化,故其语言在许多方面也较早地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 “她 ”字虽不能说是这一西方语言现代性引进中国的直接产物,但它无疑 是中国人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通过与西方语言文化接触、碰撞而创造出来的美妙之果。 摘编自黄兴涛 “她 ”字的文化史 ( 1)根据材料,简述英文 “She”字译文的变迁过程。( 8分)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 “她 字得到社会认同 ”的原因。( 7分) 答案: ( 1) 19 世纪初期, “他女 ”; 19 世纪晚期, “伊 ”;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伊 ”“她 ”并用, “伊 ”占上风; 20世纪三十年代前中期, “她 ”字得
19、到社会认同。( 8分) ( 2) “她 ”字符合汉语简便特点;在西方的冲击和影响下,先进中国人追求语言现代性,社会经济与民主的发展;男女平等、女性自主等观念的传播。( 7 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文 “She”字译文的变迁过程: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礼逊将 “She”译为 “他女 ”。 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将 “She”译为 “伊 ”。1918年, “她 ”开始公开使用。 19191922 年, “伊 ”字在和 “她 ”字正式的争论中一度领先。 30年代前中期, “她 ”字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 ( 2)从汉语自身的特点、西方文明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传 播等角
20、度分析“她 字得到社会认同 ”的原因: “她 ”字符合汉语自身可以一音多字的简便特点;是中国人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通过与西方语言文化接触、碰撞而创造出来的美妙之果;男女平等、女性自主等观念的传播等。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她 ”字的文化史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目睹政局混乱, 1573年,他提出了 “考成法 ”。考察标准是 “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 ”方法是 “若抚按官不熟悉心甄别,而以旧套了事, 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更置之 ”,同时又建立制度规定:凡六部都察院的
21、各章奏等转行各衙门, “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薄存照 ”,实行一件,注销一件,“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如此,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 ”。在 “考成法 ”实施中,张居正裁撤了一批冗员,奖励了一批 “廉能官员 ”, “自是,一切术敢饰非,政体为肃 ”然 “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 摘编自南炳文 汤纲中国断 代史系列 明史等 ( 1)根据材料,概括 “考成法 ”内容的特点。( 10分) ( 2)简评 “考成法 ”的实施效果。( 5分) 答案: (
22、 1)确立为民行政、反对因循守旧的官员考核标准;上一级对下一级的官员考核是否合理有处置权;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和路程远近确定事务完成期限;每月逐级监督并考核事务完成质量;考核官员赏罚分明。( 10分) ( 2)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出现不分轻重、降罚过严的问题。( 5 分)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 “考成法 ”的考察标准是 “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 ”; “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 ,立定程期 ”,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和路程远近确定事务完成期限; “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 ”,每月逐级监督并考核事务完成质量;考核官员赏罚分明。 ( 2)依据材料分析 “考成
23、法 ”的实施效果:在 “考成法 ”实施中,张居正裁撤了一批冗员,奖励了一批 “廉能官员 ”, “自是,一切术敢饰非,政体为肃 ”,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然 “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但也出现不分轻重、降罚过严的问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的改革 考成法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历史信息 1 1977年 10月 21日,我国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 1980年,万维网( WWW)在日内瓦附近的一个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心被首次开发出来。 3 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责任制的生产队达 71 9%,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占总数的
24、67%。4 1986年初,苏联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提出 “在完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 5 1986年 10月,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6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7 1994年, 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 1520 年里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8 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萨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9 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 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 6200家。
25、10 2000年初,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 1630 岁最年轻群体的第一选择是 “电脑工程师 ”。 11 2000年,美国网络企业占据股市价值的三分之一。联邦政府财政盈余189 5亿美元。 12 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 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信息(至少 3条)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主题,加以简要论述。要求: 1填写 “信息序号 ”和 “主题 ”两个空格。 2论述要结合所选择的历史信息,但不得照抄。 3论述字数 200字左右。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 1)主题明确,符合所选信息;( 2)合理引用史实,论述完整;( 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
26、述清楚。( 1012 分。) 二等: ( 1)主题较明确,比较符合所选信息;( 2)引用史实,论述较完整;( 3)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69 分) 三等:( 1)主题不清晰,不太符合所选信息:( 2)未引用史实,论述有明显缺漏;( 3)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5分或 5分以下) (另:没有完整填写 “信息序号 ”和 “主题 ”,酌情扣 12 分。) 示例: 信息序号: 6、 9、 12 主题: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 中全会
27、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股份制企业也有很大发展。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199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同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和欧盟的经贸关系。 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力,促进民生,推动了社会进步。 其它主题举例,供参考: ( 1)改革路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 4、 6) ( 2)网络的力量( 2、 10、 11) ( 3)经济全球化中的 “和 ”与 “不同 ”( 7、 8、 12) ( 4) “人 ”与 “制度 ”是改革的两大支点( 1、 3、 5) ( 5)中国与 经济区域组织的关系( 6、 7、 1
28、2) 试题分析: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综合相关信息,归纳主题,如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 9、 12)、改革路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 4、 6)、经济全球化中的 “和 ”与 “不同 ”( 7、 8、 12)等,然后选择某一主题,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化和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家,甜
29、蜜的家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18371901 )中产阶级(包括经理、作家、教师、医生、律师等)的忠实信仰。当时有作家写道: “我在办公室里的生活与在家中的生活完全分离,我有两个自己:我是一个公民,我是一个男人。 ”当时有一封家信中说道: “他以为他可永远占有这个阶梯,殊不知他麾下某位头脑敏捷、胆识过人的家伙已突然取而代之 ”,有学者指出 “家的真正本质是避难所 ”。在家庭内法律支持社会的传统,即父亲的意志是最高的。法律赋予丈夫对妻儿几 乎绝对的统治权。 “家庭天使观 ”是 “甜蜜的家 ”之观念中又一个重要内涵。它认为家是一个妇女的工程,女人最主要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随着中产阶级的
30、日益壮大,他们的价值观为这一时期英国人,甚至包括工人阶级的普遍认同。维多利亚女王努力在人民心目中树立 “国母 ”形象,一篇曾刊于家庭经济杂志的文章就指出: “没有了家,大英帝国也不可能荣华。 ” 摘编自李宝芳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观念等 材料二 20世纪 20一 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 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农村家庭的消费资料仍有一半或更多来自自家的农产品,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 7%的人赞成 “无爱情即离婚 ”,上海 “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 ”,而农
31、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 “夫可以出妻嫁妻 ”。 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 “甜蜜的家 ”之观念形成的背景。( 10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 2040 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时 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社会因素。( 12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阐述你对家庭变迁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3 分) 答案: ( 1)工业革命促使工作和家庭日益分离;工业经济发展和英国议会改革提高了中产阶级男子的经济、政治地位;工业社会下的工作竞争日趋激烈,家庭成为“避难所 ”;男子在家庭中握有
32、绝对权力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英国王室、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10分,其它如答 “工业生产和科学进步为家庭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 “中产阶级家庭有良好的经济条件 ”等,亦可酌情评分。) ( 2)特点:城市家庭生计日益倚重工 业经济,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婚姻观念日益自由;农村家庭虽有变化但仍以传统生活为主:城乡家庭变迁不平衡。( 6分) 推动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启蒙与解放;政府的法律支持与教育发展。 阻碍因素:自然经济普遍存在;传统家庭观念根深蒂固。( 6分) ( 3)工业文明发展推动了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家庭变迁既是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因素互动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近
33、代中英两国家庭变迁具有同质性、多元化和不平衡性等特点。( 3分) 试题分析: ( 1)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从 1837-1901年,即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维多利亚时代英国 “甜蜜的家 ”之观念形成的背景:工业革命促使 “办公室里的生活与在家中的生活完全分离 ”; “家的真正本质是避难所 ”; “法律赋予丈夫对妻儿几乎绝对的统治权 ”; “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 “维多利亚女王努力在人民心目中树立 国母 形象 ”。 ( 2)依据材料二可知, 20世纪 20-40 年代,城市多数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但农村家庭仍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城市离
34、婚案增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这说明城乡家庭变迁不平衡。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影响中国家庭变迁的推动和阻碍因素。 ( 3)该问要求对家庭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家庭的变迁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45年中共中央在一份历史决议中指出: “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 投降主义路线 拒绝执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同志的许多英明指示 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 ”1993年起,联共(布)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
35、的系统档案陆续开放,并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1999年,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2年经过中共中央书记处审批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写道: “在大革命后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 对大革命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指挥 。 ” 摘编自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等 材料二 三部党史著作对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提到 “陈独秀 ”的次数及其评价数据统计 著作名 总次数 肯定 否定 中性 出版信息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15 1 12 2 1951年出版,胡乔木(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编写。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36、卷 55 6 29 20 1991年出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130 50 20 60 2002年出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 宣春波 姚金果统计数据看新中国成立后对建党和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研究之进展 (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党史对陈独秀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评价的变化。( 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陈独秀评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 1)党史对陈独秀的评价由否定评价为主转变为以肯定和中性评价为主;对陈独秀错误的定性由 “右倾投降主义 ”转变为 “右倾机会主义 ”;陈独秀独自承担大革命失败之责转变为共产国际和陈独秀都负
37、有责任。( 9分) ( 2)时代变化;史料发掘;学界研究;思想解放;尊重历史等。( 6分) 试题分析: ( 1)分析材料可知,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共中央指出: “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 投降主义路线 ”导致大革命失败,对陈独秀的评价以否定评价为主;九十年代至 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写道: “在大革命后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 对大革命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陈独秀的评价转变为以肯定和中性评价为主。 ( 2)由于时代的变化、史料的进一步发掘、史学界的研究、中国人们思想的解放、尊重历史等因素,导致党史对陈独秀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评价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