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399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 “烽火戏诸侯 ”;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史学

2、评论观点的理解。根据相关史实西周灭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思想文化的变动等,司马迁和学者李峰的观点均是一家之言,并不全面客观,故此题应该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灭亡。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代中国在宋末元初时,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后来在元代黄道婆改进了棉织技术,松

3、江成为棉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到了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棉织业的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都属于资产阶级,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和实业派,他

4、们采用各种手段发展资本主义以救国,所以 CD 说法正确,选择的时间是在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 危机加深的时候,故 A正确;这只能显示资产阶级各阶层要求变革,不能代表全体国人,所以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对外交流 B思想解放 C文明碰撞 D政府提倡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时间上看, “自同光以迄宣统 ”,材料所述现象应该是 19世纪中后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外来的侵略,外来文化广泛传入,中

5、西文明碰撞;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导致思想解放,中国近代化的开展,都推动了这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由于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所导致的,故排除 ABC。政府并没有提倡,所以 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 国企改革 计划经济 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 经济特区 初级阶段 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 D探索开端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共八

6、大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的情况下召开的,所以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选择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中共八大;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上世纪 50年代,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

7、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提到的时间 “上世纪 50年代 ”和 “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两个信息可以知道该情报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一致,所以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工厂这种组织形式决不是新出现的。 但是在 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 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 ”这一观点主要说明了 A工厂制为垄断组织的产

8、生提供可能 B市场扩大推动英国开始采用工厂制 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 工业革命 D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 ”可知 D符合题意; B错在了开始,题目想要表达的是工厂成为典型,而不是开始出现; AC与材料无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厂制的发展。 博尔顿认为,他和瓦特联手制造的蒸汽机,给人类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力量。这种 “力量 ”带来的最直接作用是 A导致了大工厂制度的建立 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打破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依赖 D促进

9、了许多工业城市的产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力量 ”是指改良型蒸汽机。题目要求选择的是改良型蒸汽机带来的直接作用。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打破了对自然力的依赖,所以 C是其直接作用; ABD都属于间接作用,所以应该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改良型蒸汽机。 下图是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 Work Pays 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 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副宣传画反映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工代赈的内容,通过兴办一

10、些工程,给予工作的机会,代替直接的救济。故选 D。 A项错误,与材料信息相反; 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企业公平竞争方面的内容; C项说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销毁过剩的农产品,恢复农产品的价格。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以工代赈。 以下比喻能体现 20世纪 80年代英、法、美政府经济职能的是 A “守夜人 ” B “大管家 ” C “甩手掌柜 ” D “裁判员 ”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里根在位时期。那时采取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都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所以 B错了。减少干预不是不干预,所以 C也错了。英国和法国也是国家干预减弱,自由

11、竞争加强,所以 A最符合题意。 D项不是题目中所涉及的政府经济职能。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 20世纪 60年代,建设 “伟大社会 ”成为美国约翰逊任内的施政目标。然而“伟大社会 ”并不 “伟大 ”。下列内容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出现高赤字、 高国债、高通货膨胀现象 美国经济陷入 “滞涨 ”困境 仍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约翰逊总统和肯尼迪总统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高度繁荣

12、,但也经历了 5次经济危机。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政府便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企业大量倒闭,控制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所 以 B正确。美国陷入滞涨困境是在 197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不符合题目所述时间,故排除掉 。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伟大社会 ”。 邓小平说: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B “百花齐放 ”文艺方针的科学

13、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D “大跃进 ”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邓小平的谈话是围绕经济方面的问题展开,故排除掉 B;而材料想说明的是 “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答案:应该是计划经济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史实,所以应该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 第 2集团军总司 孙连仲 第 6集团军总司令 扬爱源 第 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 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 18集团军总司令 朱德 第 22集团

14、军总司令 邓侯锡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 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 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上表可以知道里面有八路军的指挥朱德,所以可以排除掉 A;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说的是两个战场,而材料只提到了正面战场,所以排除 C;根据材料所提 “朱德 ”和 “太原会战 ”可知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太原会战。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 ”下

15、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 “路径障碍 ”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 “路径障碍 ”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路径障碍 ”是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道路上出现了问题, “试错反弹 ”是指通过试验,出现错误之后再及时修改,以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据此可知, ABC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只有 D符合材料内容。 考点: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元代行省的设

16、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 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 中央直接管理 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代行省制度。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

17、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一题中的三种观点都是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来说的,而且根据解释来说,把甲午中日战争说成了是对中国、对亚洲均有积极作用的战争,完全掩盖了甲午中日战争发动 的真实意图,所以侵略的本质没有显示出来,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

18、争的性质。 药发表于 1919年 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 “二十多岁 ”、 “驼背少爷 ”,还是年长的 “花白胡子 ”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 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药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还处于麻木状态,对求民主、反专制的革命很不理解。作者这样做,就是为了唤醒民众,使思想解放,故 A 正确。B项揭露中国中国的社会的愚昧落后,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

19、是要唤醒民众;鲁迅的目的主要是在精神方面, CD主要是在政治方面,故 BC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的意义。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 “三次高潮 ”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而解放战争的领导阶级则是无产阶级,所以 A错误;国民革命的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不一致,故排除 B;三个革命的革命对象都是帝

20、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但是革命的领导不一致,故排除 掉 D;三个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 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与解放战争比较。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共举一民为君。

21、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可知是主张民主的,所以排除掉 A;根据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可知材料的观点认为可以推翻君主的反动统治,故应该是主张民主共和的,题目要求选择最早的倡导者,所以应该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思想。 新浪 文史观天下第 35期主题是: 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 “中国态度 ”。其中记载: “1955年 12月 3号,中国在 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 上投了反对票 ”。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C反映了新中国维

22、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时间是 1955年的 12月,当时台湾当局占据着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位置时,否决了安理会关于蒙古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所以ABC错误;只有选择 D,当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所谓的台湾政权属 于资本主义立场,故投了反对票。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 ”在这里他批评的是雅典民主政治 A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23、B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C参政方式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豆子抓阄 ”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而从 “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 ”可知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直接民主是反对的态度,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会导致素质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因此,正确选项是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

24、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表明当时美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所以在接下来的制宪会议讨论之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即确立了联邦制原则,以解决材料所述的问题,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原则。 美国记者约翰 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 “愿望 ”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

25、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 D获得 “面包 ”与 “和平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解。由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得知是获得 “面包 ”与 “和平 ”。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意义。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 “二十四民 ”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 “十八民 ”,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 “不稼不穑 ”之民。从传统的 “四民 ”或 “六民 ”向

26、 “二十四民 ”的转化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D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 不稼不穑 之民 ”可知能反映工商皆本的思想产生,但是不能通过材料反映平等观念,故排除 A; B 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材料无关,也排除;由于新增加的十八民都是非传统但当时社会需要的行业,所以可以反映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合题 ( 26分) 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

27、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 221年消灭六国,统一 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 “大一统 ”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推进中国 “大一统 ”局面的发展。 ( 8分)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28、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 。在外者,则有行省 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 宋廉元史百官制 (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 “大一统 ”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10分)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 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9、 2005 年反分裂国家法 (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8分) 答案: ( 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 2分)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 “大一统 ”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 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 “一统 ”加强政治 “一统 ”。( 3点 6分) ( 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

30、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 2分) 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4分)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分) ( 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2分) 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 2分 ) 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历史与现实基础各 2分,共 4分) 试题分析:( 1)影响:可以由材料中的 “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

31、权国家 ”角度思考得出答案:。西汉的推动:主要应该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思考,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政治上,西汉郡国并行制曾经引发了问题,汉武帝解决问题之后使大一统格局得到巩固;还有就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措施也符合题意。思想上,主要是接受了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议,以文化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 统。 ( 2)传承:有材料中的 “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 ”、 “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 ”可以得出答案:;创新:由材料中的 “在外者,则有行省 ”可知实行了行省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在藏族地区设宣政院,也符合题意。意义:因为问的是制度创新的意义,所

32、以需要根据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来回答其意义。 ( 3)宗旨:根据材料中的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 ”来回答即可。战略构想: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不难,因为只学过 “一国两制 ”。基础:历史基础需要从历史上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角度回答即可;现实基础则需要结合两岸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选择主要不同去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巩固统一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代政治制度及其意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33、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反分裂国家法。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材 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 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 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 由于

34、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8分) (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 “1763年至 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 全球主人的时期

35、”,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12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6分) 答案: (1)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8分) (2)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 12分) (3)影响:促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

36、;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注重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综合运用,强调对考生的比较思维、辩证评价思维和因果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要求回答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的异同。材料一、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走向统一的起点。但材料一侧重于对世界的有益影响,材料二认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间有了冲突,而欧洲占支配地位。 ( 2)根据所学回答 “1763年至 1914年 ”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最终实现了实现了工业化;通

37、过文艺 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等。 ( 3)影响:可根据所学回答,所学知识中有明确的阐释,需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即从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角度简要说明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开始近代化。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的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过程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列强侵华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