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四川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3997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四川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四川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四川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四川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四川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四川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 “倾邻国而雄诸侯 ”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 “倾邻国而雄诸侯 ”。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 “倾邻国而雄诸侯 ”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 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 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

2、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 A项正确, B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 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 19902006 年就 “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 ”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 1997( %) 2004( %) 2006(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主要

3、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几年以来进行的 “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 ”的调查,说明俄罗斯人仍在反思十月革命,故 正确;从四项调查内容的变化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予以十月革命肯定,而否定的观点或难以回答的比重在下降,说明俄罗斯人依然有大国情结,但并不是看法长期一致,故 排除, 正确;调查涉及十月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但 “主要关注 ”说法是错误的, 错误。故ACD项错误, B项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影响 图 1形象地刻画了 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A肯定 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

4、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依据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从图2中人物形像的左右差别,以及电影讽刺基调和人们机械化的生活,图 2反映的是该电影揭示工人在工业社会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故 B项正确;该电影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弊病,排除 A项;从电影的背景与内容可知,即电影描绘的是世界经济危机后期工人的生活状况, C项排除;该电影为喜剧, D项 “以悲剧手法 ”说法错误。 考点: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艺术 图 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

5、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时间信息与条形图变化趋势反映出的工业化现象来分析解读。从变化趋势来看,两个城市人口在 19世纪上半期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化现象;从时间上看,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史实相联系。因此,可锁定英国这一目标,故 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与日本都是落 后的农业国,故 AB项排除;此时农奴制下的俄国也是落后的,并没如题中如此的城市化现象,故 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西塞罗认为:

6、“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 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 就是没有正义。 ”此 “大写的法 ”指的是 A自然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十二铜表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塞罗是自然法的代表人物。关键信息: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主。由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个 “大写的法 ”是一个法律观念,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 A 项正确;BCD项都具体的法律条文,不是法律观念,故 BCD项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统治 罗马法 自然法 2

7、0世纪 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 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叙述了现代中国 50年代外交成果,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 50年代这些外交成果也正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 B项正确; A项 “消除了 ”说法与史实不符,说法是错误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现代中国 80年代的外交政策, 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无法反映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和缓和,故 D项

8、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解答本题须知从美国角度去分析美国政策制定的原因。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 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ABC项;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对的胜利对中国战场具有很大依赖性 , 正确;反法西斯战争使美苏联合

9、,然两者有着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 正确;中国牵制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联合国的创立背景与目的分析, 正确。故正确选项为 D, AB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冷战的背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10、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民革命运动是从 1924年至 1927年,而中华苏维埃共国宪法大纲是 20世纪 30年代颁布的,故 A项说法错误;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而大纲里规定富农不能享有相关民主政治权利,划为对立阶级力量,故 B项 “全面贯彻 ”说法错误;富农等可团结为革命力量的阶级被错误打击,说明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大纲正是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表现,故 D项 “消除了 ”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殷海光认为, 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 “技术的反应 ”、“

11、制度的反应 ”、 “观念的反应 ”和 “组织的反应 ”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 ”的是 发昌机器厂创办 京师大学堂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民主革命的知识点,可采用排除法。解答关键是理解 “组织的反应 ”的概念。 属于 “技术的反应 ”, 属于 “制度的反应 ”, 分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政党,都属于 “组织的反应 ”。故ABC项排除,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党改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读表 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

12、 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 / 府、直隶州 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 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 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

13、央集权服务,故 C项 “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 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央集权制 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 B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 “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 司马迁强调的是 “节俭 ”,故

14、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C项 “一致 ”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 “注意克服 ”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汉赋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 “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 弱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解答本题须理解经济特区是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对外开放的试点;题干问的是主要原

15、因,应从中国这个内因角度分析。 是从外因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与试点,从内因来看, 符合题意; “经济基础薄弱 ”说法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是现代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从思想这个内因来看,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故 正确。正确选项为 D项, ABC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 综合题 ( 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 “天下窑

16、器所聚 ”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 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 “景瓷 ”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 “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 ”,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 疵瘛吨泄 沾墒犯僖 返龋 br(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 “瓷都 ”的主要因素。( 8分)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

17、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 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 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 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 “白色金子 ”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 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 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 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

18、育和 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 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 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 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 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9分) (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 5分。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答案:( 1)( 8分)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19、。 ( 2)( 9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 3)( 5分)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试题分析:( 1)关键信息: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 ”、相对安定的景德镇、分工不断细化、 “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 ”、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本问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解答本问只须抓住关键信息并进行扼要归纳即可。从政治、经济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归纳。 ( 2)关键信息:萨克森王国宣 布掌握制瓷专利、 “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

20、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 ”、“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 ”、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依据关键信息,从继承与发展等角度分类扼要归纳梅森瓷器发展的特点即可。 ( 3)本问是开放型试题,具有地方特色。首先列举四川传统文化案例,此案例应列举具有从古至今的较清晰地继承与发展沿革的相关传统文化事项;再次,简明扼要地阐述此案例的发展历程,以及继续与发展的原因分析,并突出案例发展历程的独特之 处,注意史论相结合,并符合问题的 “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的联系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 3

21、0 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 “从无序向有序 ”发展的趋势。参照图 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10) 材料二 图 2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 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材料四 “中体西用 ”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

22、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 “中体西用 ”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分)按照这一原则, 任选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4分) 答案:( 1)( 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3、,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 2)( 10 分)整理:图 2 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 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 3)( 10分)评价:当时

24、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中体西用 ”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 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 “新政 ”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试题分析:( 1)本问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问应依据材料一呈现的从新航路开辟至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五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六个阶段的主要

25、史实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分析五个阶段特征。 ( 2)本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应从信息的整理与现象成因两个方面答题。信息整理应依据图 4事物类别分类归纳,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如西式婚礼)、交通与通信工具的更新(如自行车、电话机等)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如电影机、报纸等);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原因的分析应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 ( 3)第一小问依据 “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分析评价;第二小问的原则依据第一小问评价的依据分析归纳,即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 滔,多的是

26、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的背景,因此原则是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第三小问指出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观点的错误之处即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 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师夷长技术、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 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