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3998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重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 “美人芳草 ”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 D项正确。诗经富有现实主义色彩,A项错误;老子 、庄子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

2、不能反映南方的楚文化, BC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楚辞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 19. 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日本向世界组织的捐款和出资,希望安理会改革,反映日本提高国际地位,成为政治

3、大国的愿望, C项正确。 ABD项本身错误,且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说明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4、 正确;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说明启蒙知识分子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 正确; “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表述不准确, 错误。答案:为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表现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 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

5、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即在平民和贵族间取得平衡,限制土地数量是为了照顾平民利益,没有剥夺贵族的土地是在维护贵族部分特权, D项正确。 A项只是反映一个阶级,不符合题目中的 “两个阶级 ”; “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不符合 “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 ”, B项错误;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按照财产重新划分等 级来代替血缘等级, C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备考指南】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初步形成;伯里克利,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黄金时期。 1989 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

6、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 “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 “工业基础 ”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 ”计划时期 C “大跃进 ”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 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 A项错误; “大跃进 ”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 C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备考指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7、1949 -1952年; “一五 ”计划 1953 -1957年; “大跃进 ”是 1958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 1960-1965年。 1940年 12月 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 “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 缥熳拦 匏垢芡车谌 炝 未蟮洹 刂啤栋俑胪肌芬痪薹 嘣 跷 拢 晌 背扌恚 滋狻 乓搴推健 淖郑 匝掌涠睢!贝送荚 朊婪降纳畈阌靡庥 檬 br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40 年 12 月,中国抗战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蒋

8、介石亲题 “信义和平 ”,是希 望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A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于 1941年 12月 7日,之后美国对日宣战, BC两项错误; 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C项错误; 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 D项错误。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清史稿记载: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 C 试题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光绪帝亲政之时,正当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是以 “春秋方富 ”;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指的是光绪帝和帝师翁同 在甲午战争中主战而最终战败; “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指的是重用维新派人士,变法图强。光绪帝符合材料所述, C项正确。 ABD不符合材料。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改革 戊戌变法 【备考指南】康熙帝( 1654-1722);宣

10、统帝( 1711-1799年),宣统帝( 1906-12) 从 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 延重庆对外通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李鸿章表面之意是,轮船抵达重庆,英国商民就可以来渝通商,而现实是 “轮船未抵重庆 ”,李鸿章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D项正确。 A项并非

11、李鸿章的主要意图, A项错误;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 BC两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外交斗争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降低了生产成本 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扩大了原料来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 ”,说明还魂纸是将废纸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扩大了原料来源, “

12、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 降低了生产成本, 正确。 “全省从前煮浸之力 ”,说明工序更为简单, 错误;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 ”,还魂纸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 错误。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 “破酒 ”,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过去永州的见俗,婚宴持

13、续时间长,宴请宾客多,花费大量钱财,甚至出现无财力者私奔的现象。韦宙进行约束的目的是制止浪费,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B项正确。韦宙只是反对大操大办,并不反对举办婚宴, A项错误; C项材料无法体现; D项 “完全汉化 ”表述不准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政策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

14、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 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B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经济重心南移 【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

15、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16、 ”,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 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C项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张骞通西域 综合题 ( 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

17、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 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

18、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13 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2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4分) 答案: (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

19、入。 (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试题分析: 第( 1)问,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将材料数据纵向对比,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依据材料出处,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缩减,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即可。 第( 2)问,材料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部分分析了一战对印度的影响

20、。英国殖民地的身份是印度卷入战争的原因。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审题,要求 回答 “直接后果 ”,根据材料第二部分概括即可。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考虑,限于分值,简要回答即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短暂春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 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 者,才

21、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 “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 ”, “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 ”。陶行知说: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 会考所要的必须

22、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 ”, “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 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 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 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 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

23、为 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 1960 年, ACT 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 使用。当今, SAT和 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 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 2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 SAT和 ACT设立的初衷,( 4分)指出二

24、者的主要区别。( 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 “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2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6分) 答案: ( 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 3) 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

25、 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 ( 4)【评分参考】略。 试题分析: 第( 1)问,考试制度方面的特点据材料划分层次仔细概括。第 2、 3句介绍了升舍考试,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第 4句,介绍毕业考试, “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体现出教学与考试分离;第 5句, “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说明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相联系。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首先是具有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作用,其次三舍的设置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第( 2)问,对比材料中各人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争论 的焦点是会考对教

26、育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利弊。争论双方即主张有利者和有弊者。教育部长朱家骅属于主张有利者,他认为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水平,进而考查对比各学校成绩;陶行知等人认为有弊,指出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国家发展和学生健康。最终结果,依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即一方面坚持会考,另一方面对具体实施方法作出调整。 第( 3)问,逐句分析材料,材料在介绍两种考试时,首先指出其设立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分析考试的侧重点,据此概括 SAT和 ACT设立的初衷即可。二者的区别,对两种考试的侧重点进行比较即可。美国 “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是指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这是因为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 ”,这一政治制度正是联邦制。 第( 4)问,选取一个角度,不需要综合以上材料,抓住一点阐述即可。结合材料一,可以从年级和学段的设置来考虑;结合材料一、二,可以从考试成绩的判定依据、考试内容、教育内容方面来考虑;结合材料二、三,可以从全国统一考试和自主命题的形式来考虑。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课标外)近代中国教育;(课标外)现代西方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