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政治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带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4029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政治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年高中政治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年高中政治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年高中政治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年高中政治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高中政治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带解析) 单选题 心理学上有一种 “自我实现的预言 ”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 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A B C D 答案: A 2013年 8月 12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专题会议上强调,要科学研判旱情发展趋势,统筹抗旱水源和用水需求,千方百计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努力保障重点地区、重要

2、环节的抗旱用水。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 B C D 答案: B 下列选项与漫画等待含义相吻合的是 ( ) 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从实际出发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决定作用 D把握外部世界要做到心外无物、心向光明 答案: A 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 “正能量 ”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 “正能量 ”标签。从哲学的角度看

3、正能量 ( ) 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 B C D 答案: B 中医将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其为 “七情 ”。在一般的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但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了人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哲学上看 ( ) 七情 ”的产生是人们情绪变化的结果 “正常精神活动 ”和 “致病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的

4、调控作用,合理调节自己的 “七情 ” “七情 ”是否是致病因素是由人的情绪决定的 A B C D 答案: A 一个杯子装满水,就不能再盛更多的水了,想要装更多的水,唯有将杯子里的水倒空。空杯心态就是指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曾经的辉煌、失败都在心态上彻底了结清空,然后用崭新的自我去迎接崭新的未来。空杯心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人的心态决定着自我的发展 B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C崭新的自我是对原来自我的彻底否定 D只要善于创造条件,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答案: B 从 “解决温饱问题 ”到 “建设小康社会 ”,再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今天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根据经济社会情况

5、的发展,确立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 这一历程告诉我们 ( )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预测未来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飞跃 人们认识水平总是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 A B C D 答案: A 中国古代无数优美的诗篇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王维诗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继诗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轼诗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上述诗句 能反映景随情迁的心境,从哲学上看其原因是 (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价值

6、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答案: B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 ) 事物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 事物的发展是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其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等方面的更新 世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A B C D 答案: B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 ”是指 ( ) A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答案: 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客观条件有

7、 ( )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掀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的实践,提出了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人类认识的顶峰,马克思全盘吸收了这些理论成果 A B C D 答案: B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 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 20世纪70年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 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些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些思想运动反映出( ) A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哲学为社

8、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D真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 D 在我国,红色因喜庆而被人喜爱。但最近有传 2013年本命年禁红色,红腰带、红绳等一概不能用,红色属火,穿红色会进一步破坏五行平衡。从哲学角度看,这种传言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 B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 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 认为任何事物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 )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不以意识、鬼神说明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

9、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实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以 “相生相克 ”解释世界,包含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 B C D 答案: C 一位哲学家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出现了 “贫困的哲学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而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B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能为人 们的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答案: C 综合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和 “建设美丽中国 ”是当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

10、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材料二 “库兹涅茨倒 U型曲线 ”揭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其中GDP 与污染水平两条曲线相交的 C点是这一关系的拐点。 材料三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用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使我国 “库兹涅茨倒 U型曲线 ”拐点前移? (3)请简要回答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唯物

11、论依据。 答案: (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还需要综合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 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12、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使经济发 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3)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这要求我们认识、利用自然必须以尊 重自然界的客观

13、物质性为前提。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经济社会建设必须从我国资源环境的实际出发,自觉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上海人陆士 衷诨孟胄 怠缎轮泄 防锛窃亓艘桓錾衿娴拿危 沃兄魅斯 媸惫獯 螅 吹健巴蚬 阑帷痹谏虾侄 傩校 奖闶忻癫喂郏 虾步 闪似侄 筇 藕驮浇 淼溃 乖炝说靥 械幕 饔泄砀 窆睿 饨绲闹瓮夥丫 栈兀 河锍闪耸

14、澜缤玫牧餍杏镅浴 詈竺沃腥艘货拥 眩 囱缘溃骸靶菟凳敲危 侥鞘保 嬗姓饩跋笠参纯芍 ! br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 “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 ”的愿景。 (1)用意识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为早日实现 “中国梦 ”,更好履行文化职能,请给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答案: (1)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们能够根据现实世界创造理想世界。因此, 1910年、 1920年人们就已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构想。 意识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和目的性。 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经过百年努力,中国人民坚持不懈,最终将梦想变成现实。 “中国

16、梦 ”在过去是意识创造性的结果,今天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使梦想成为现实。 (2)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中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共同 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我国的综合国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教育和现代科技的作用,使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 (3)只要学生能够围绕政治生活中文化职能的两个层次,即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两个角度提出建议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