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4051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安徽阜阳四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他们不具备实际的政治能力,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跟皇位世袭制有关。这是宗法制产生的影响。 A和 C、 D选项与皇位世袭制没有关系,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皇帝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

2、: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期间 D北平和谈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主要是打倒军阀统治,没有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内容。国共对峙时期,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现在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是因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选择 B。文件的内容不符合重庆谈判和北平和谈的背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3、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近代中国国民党曾经发表宣言指出 :“目前中国之唯一需要在建设统一政府。统一政府成立,则外足以抵抗帝国主义之恫吓压迫,内足以断绝军阀之祸国殃民 ”,该宣言发表的历史阶段应该是 A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宣言的内容可知,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没有实现统一,当时的革命任务主要是反帝反封,具体是打到军阀统治,因此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民大革命 1930 年 6 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

4、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 A中共尚未找 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 ”作者认为革命的中心在城市, “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强调城市革命的重要性,忽视了中国城市敌人力量的强大,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清楚,因此排除 B、 C,A不符合史实,所以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好

5、花终须绿叶扶 ”、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 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A不是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排除。选项 B的背景主要是几千年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传统,选项 D主要是民主政治的扩大化。题干中的花与叶的关系,比喻的是中共作为执政党与其他党派参政党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

6、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 “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 C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首先确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 1954年 9月。建国初期 ,党中央曾提出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的口号, A排除。 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 “双百方针 ”,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排除 C、 D,因此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49年 1月 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

7、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下列对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时确定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C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1954年 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错误。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B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

8、的胜利, D错误,因此选择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953年 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中印关系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印度两国由 此结成同盟关系 B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 C “一边倒 ”战略的重大胜利 D大力推行 “不结盟 ”的外交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结盟的关系,排除 A。 “一边倒 ”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印度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 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和平共

9、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因此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中国、苏联结束 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 “握手 ”。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答案: C 试题分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八九十年代的外交

10、礼节由拥抱、亲吻变为国际通行的握手的礼节。 1950年中苏两国结为军事同盟,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同盟关系破裂。中苏领导人采用握手的礼节,表明中国奉行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A、 B、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因此选择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 “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 “界线分明 ”到 “世界变平 ”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苏联解体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战后形成了雅尔

11、塔体系,美 苏冷战开始后,逐步形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两极世界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因此由 “界限分明 ”到 “世界变平 ”的标志事件是苏联解体,选择 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46年 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 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 ”这表明 A美苏 “冷战 ”从此开始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

12、台,标志着 “冷战 ”开始, A错误。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 表明了美国政府的利益诉求, “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 ”,表明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因此选择 B。 1955年华沙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材料出自私人信件,排除 C、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从盟友到对手 2013年 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 “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 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 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 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 ”这从本

13、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答案: B 试题分析: “安倍自去年 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 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 ”。材料表明安倍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因此选择 B。最近中日两国关系紧张, A扩大了范围,排除。 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

14、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 “转折点 ”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的民族战争主要是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翻地性质的组织,因此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

15、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 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趋势 ”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西方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因此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

16、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 ”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范围。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通过科举考试,也能取得做官的资格,为广大人民参与政治开辟了一条道路,因此选择 C。 A是中央官制, B是地方行政制度,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这些选 项不符合钱穆所讲的范畴,因此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

17、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题干的限制,可知三省六部制就是集体宰相制,排除 B、 D。根据第二个限制条件,只有内阁制和军机处符合要求,因此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变 公元 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

18、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开始实施均田制 B免除百姓的徭役 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开始实行均 田制, A错误。和均田制配合的经济政策是租庸调制,这个选项的范围扩大了适用对象,排除 B。“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 ”根据材料可知选项 D不符合史实,排除。因此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均田制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订父祖官爵、门第。此后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三省六部制实行 C察举制的完善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19、: D 试题分析: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高低。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和才学,因此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录了一个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 “贝壳法 ”放逐的故事。一天,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因为听烦了 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写在贝壳上。因为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似乎成了所有民主制度的一大难题。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 B直接民主 存在着局限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有人都有参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政治

20、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 “贝壳法 ”放逐,是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写在贝壳上 ”。 并不是他对雅典的民主产生了威胁。因为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表明雅典的平民政治素质很差,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A、 D史实错误,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面对波斯人的人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 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 在城邦危机时代, “泛希腊主义 ”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

21、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 ;他们作为 “城邦动物 ”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 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民族意识的形成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答案: A 试题分析:希腊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 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他们作为 “城邦动物 ”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城邦的存在使得希腊文化有共同的地方,又很难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

22、选择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 城邦制度 公元前 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当时,他若想获取政治权力,下列哪条途径可行? A参军,争取立下军功 B经商致富 C收买人心 ,多拉选票 D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实行的是财产等级制,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开辟了一条参与政治的途径。一个平民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如果希望取得政治权利,必须经商致富,积累一定的财富才行。因此选择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 财产等级制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

23、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 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美国三权分立,互相平等,排除 B.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国会行使立法权, C 错误。最后的几百张选票决定两位候选人的命运,排除 D.因此选择 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三权分立制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 “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 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

24、生产。 ”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英国议会实行 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 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 ”,开始提出自己对政治权利的要求,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832年议会改革 1880年 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 1880年 7月 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25、 A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C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巴黎公社的战士代表了工人阶级,君主派人士代表旧的封建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这一做法有力于巩固共和制。因此选择 B。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 C、 D不 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 1875年宪法 有学者认为: 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 “地上(指社会)的平衡 ”,又建立起 “宇宙体系

26、平衡 ”。有了对 “地上的平衡 ”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 “平衡 ”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把地球上物体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因此选择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权利的建立;近代

27、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体系 综合题 有人说;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 说:“民主依赖妥协 ”。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

28、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一一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 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 ,不同的利益集团 (群体 )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 ,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 ,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 “公共 ”利益的定义和定位 ,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 ,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 ,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 ,表现出一种 “超稳定性 ”,成为一部 “活着的宪法 ”。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

29、否认这场 “大妥协 “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 “投机 ”革命, “篡夺 ”了革命果实; “大妥协 ”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 “大妥协 ”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 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 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 “大妥协 ” (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

30、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4分) (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 1870 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870年后 “法 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7分) (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 “活着 ”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 “多 元利益的妥协 ”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 “大妥协 ”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3分) ( 5)综合上

31、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3分) 答案:( 1) 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每点 2分,史论各 1分) 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每点 2分,史论各 1分) ( 2)原因: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进程缓慢。( 3分) 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 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 2 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 3)原因:宪法创立的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谈判妥协修

32、正。( 2 分) 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 4分) ( 4)观点一: “大妥协 ”是消极的。理由:体现革命不彻底;导致袁世凯 “篡夺 ”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伏笔。 观点二: “大妥协 ”是种策略。理由: 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只有观点,没有理由说明不给分;观点和理由匹配的就给满分) ( 5)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言之有理,任意 3点给

33、满分) 试题分析: (1)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 “民主依赖妥协 ”。 英国 “光荣革命 ”取得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 1689年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革命的成果,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从而实现 了政治的变革 。责任内阁制,是国王和议会的又一次妥协,国家的行政权利由国王转移到了内阁,进一步推进了英国 的民主进程。 (2)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国采用暴力形式的原因 “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 “ 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

34、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根据所学可知, 1875年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1870年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是法国 在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使用协商手段的经济因素。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不同的利益集团 (群体 )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 ,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 ,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 ,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宪法制定中 “多元利益的妥协 ”的表现,主要从国家权力分配中体现的联邦政府内部的分

35、权与制衡,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权和制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妥协等方面。 (4)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 史评价能力。材料中有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两种观点。学生首先明确自己赞成什么观点,再进行论证。比如,认为大妥协没有积极的意义,就要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分析,通过概括材料的前半部分,就可以完成论述。如果肯定大妥协的价值,就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阐发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5) 从材料一可以分析出来,在英国建立民主政治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各个阶层的妥协,可以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避免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从法国革命和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妥协和谈判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从材料三和四的分析中,

36、可知妥协是一种艺 术,是有原则的,是一种策略,有利于巩固民主政治的成果。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832年议会改革;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 1875年宪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三权分立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 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 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

37、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 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 “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 “不扛旗 ”、 “不树敌 ”、 “不当头 ”原则,被概括为 “韬光养晦 ”。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

38、的大势?( 4 分)中西方 “保守的对策 ”和 “进取的政策 ”分别指什么?( 4 分) (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 分)其意义有哪些?( 6 分) (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 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 “韬光养晦 ”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 4 分) 答案:( 1)大势:政治上资本主义制 度的确立(或答民主化)( 2分);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答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化)( 2分) (评分说明:如果回答,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给 1分,单独回答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

39、革命不给分。) 保守对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2分)(评分说明:仅回答 “重农抑商 ”只给 1分) 进取政策:殖民扩张(或答拓展世界市场)( 2分) 评分说明:如果回答重商主义或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给 1分,同时回答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给 2分。 ( 2)政策: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2分)(评分说明:其它答案:不给分) 意 义: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或答维护独立与主权)( 2分); 经济上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或答为工业化运动创造条件;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避免外交孤立。( 2分) ( 3)判断不准确( 2分); 史实说明:

40、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出现经济发展的 “黄金阶段 ”(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 2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以苏联为例)或遇到曲折(以中国为例)。(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 2分) 评分说明:所做判断和史实说明须保持一致。只做判断且 判断的结论正确而不答史实给 2 原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冷战局面结束(或答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分)国内形势,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或答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 2分) 试题分析:( 1)首先确定历史事件的时序性。从郑和航海后到鸦片战争前,是15到 19世纪,

41、结合新航路的开辟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是政治民主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明清的对外政策可知保守的对策是海禁和闭关锁国,西方同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殖民扩张。 ( 2)新 中国成立后,面对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首先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一边倒 ”。 新中国实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意义是摆脱外交孤立的局面,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独立与主权;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经济上有利于苏联的援助。 ( 3)从二战结束后到 20世纪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经济发展的 “黄金时期 ”。苏联等社会主义

42、国家进行的改革成果不明显。因此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错误的。邓小平关于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受到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国际上,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殖民扩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边倒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