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4061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战国时 “士 ”阶层日益壮大。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 “劳作派 ”、 “不仕派 ”、“禄仕派 ”、 “义仕派 ”和 “退隐派 ”。下列属于 “劳作派 ”的人物是( ) 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庄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属于 “劳作派 ”,韩非属于 “禄仕派 ”,孟子属于 “义仕派 ”,庄子属于 “退隐派 ”,故应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诸子百家 主张 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 1979年以来的中国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

2、外交大发展。 ”下列对此三句话的解读错误的有( ) 三句话内容 解读及其具体表现 形势大变化 是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 政策大调整 是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外交大发展 一是指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 二是指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和加入世贸组织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依据所学可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分别在 1971年和 1979年 1月,故 “形势大变化 ”分析错误;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是 79年以来的政策大调整,故

3、 “政策大调整 ”中的 “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 ”的表述是错误的; “外交大发展 ”的二错误,此时并没有加入世贸组织,而是积极进行参加世贸的谈判,实际上是复关谈判,希望恢复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身份。其他均符合史实,故错误有三处,所以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指出,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知识分子, “在原则上(几乎)都是反民主的人 ”,他们反对的理由都是 “平民不适于统治雅典,因为他们浮躁、无知、愚昧、甚至不能管好自己 ”。这一描述从侧面反映出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直接民主 B轮番而治 C贵族政治 D教育发达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

4、要考查秦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可知,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实施,由于所受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原因,导致民主权利的泛滥,这遭到雅典部分知识分子的反对。所以应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 特点 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 “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以下主张最有助于 “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的是 ( ) A先定论 B因信称义 C王权高于教权 D圣经至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材料 “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是指人

5、与上帝直接对话,这与马丁 路德主张的宗教改革思想 “因信称义 ”相一致。所以应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述中指出: “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欧洲16世纪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变动 B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C封建世俗统治削弱 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就开始了对外殖民侵略与扩张,对殖民地的掠夺,使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西欧,造成无价的上涨和

6、货币的贬值。这使原来依靠货币地租收入的封建主大受影响。所以应选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 有人评论英国的发展: “英国种族的扩张对全世界都是有利的,但是, 如果英国的下层阶级迅速扩张,超过道德和素质都较优越的上层阶级, 那么,不仅英格兰本土的人口素质会遭破坏,而且美国与澳洲的英国后裔也不会像现在如此聪明。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种说法是受到哪一种学说的影响?( ) A法西斯主义 B帝国主义 C民族主义 D社会达尔文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规律生搬

7、硬套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甚至公开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 “社会伦理 ”,这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早期的资本主义才得以 “理直气壮 ”地在各国内部对广大民众施行压榨和掠夺,并 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动殖民战争,实行殖民统治,进行殖民掠夺,以实现其原始的资本积累。 后来的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 “最优秀的民族 ”论,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产出的最残暴的怪胎!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达尔文的进化论 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 英国工业的技术

8、创新如何产生( ) A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B时值启蒙运动,学者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C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适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D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工业革命的理解。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是通过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适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技术创新 1959年

9、 9月 15日至 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就德国 、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 ”,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这说明( ) A世界出现和平契机 B苏联处于战略优势 C苏美准备再次合作,和平共处 D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合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关系。依据所学,二战后美苏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逐渐走上对抗,处于 “冷战 ”状态。但美苏之间亦有缓和,材料正是缓和的表现,但对抗依然存在。所以应选 D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关系 1

10、946年 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 凯南致电国务院, “总结起来说,我们面临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 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 这个问题我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对该电文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标志着美苏 “冷战 ”的正式开始 C提出了遏制苏联扩张的理论 D促进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题主要考查美苏 “冷战 ”。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美苏 “冷战 ”正是开始的标志是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不是 1946年代凯南长电。所以

11、应选 B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 ”的开始 美国学者威廉 詹姆斯在 1901 年的一场演讲中说道: “对我们美国人来说,接受欧洲学者和欧洲书籍的教导,是非常熟悉的经验;听欧洲人说话,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相对地,我们却没养成让欧洲人听我们说话的习惯;而且第一个冒险做出这种事的人,将会因为自己的放肆,而深表歉意。 ”造成如此情况的 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 B美国人善于学习,谦虚谨慎 C美国工业产值已傲视全球 D美欧之间意识形态比较接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国际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向欧洲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12、如果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将会对自己的行为 “深表歉意 ”。这充分体现了欧洲的优越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所以应选 A 考点:近现代的欧美关系 近代欧美关系 欧洲的地位 1960年 5月,英国、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和奥地利 7国组成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盟内部的成员国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即仅是个自由贸易区而已。与之相比,欧盟一个明显的特点是( ) A发达国家组成 B区域经济集团 C体现超国家性 D反对贸易保护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依据所学及材料, A、 B应排除,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也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这时他们的共同点; C符合题意,

13、这是欧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显著不同点;材料 “联盟内部的成员国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 ”体现了 “反对贸易保护 ”的观点,这与欧盟也是一 致的,故D排除。所以应选 C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欧洲一体化 “政府管制外汇、黄金,以平抑物价。 1942年,发行一亿美金公债,每一美元定价法币 20 元, 不久黑市高至法币 450 元,但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获暴利。 1943至 1945年之间,政府(有缺漏)售黄金, 1944年至 1945年,举办黄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户之手。 ”这段叙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议题有关( ) A抗战后期政府经济政策与实施情形 B抗战期间美元

14、与法币的汇率变化 C抗战后期政府对银行、金店、大户的控制 D抗战期间政府放任黄金的买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统制经济政策。从材料可知,抗战后期,政府为了平抑物价,对外汇、黄金进行管制,对社会经济实施统制政策, “有关人士 ”及 “大户 ”大获其利。分析选项, A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 1964年 1月,中国与法国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后,西方舆论将其比喻为“外交核爆炸 ”,美国则说 “这是戴高乐在美国的背后捅了一刀 ”。中法建交说明( ) A中法结盟威胁到美国霸权 B美国孤立

15、中国的政策受到了冲击 C中美关系正常化已无可能 D中国已完全突破美国的外交封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依据所学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上海联合公报,故排除 C; A项夸大了中法建交的作用,排除; D也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故排除。作为美国重要盟国之一的法国,冲破美国的阻挠,首先于中国建交,是对美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遏华的沉重打击。所以应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法建交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 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 18

16、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美国 美国 数量 (万元 )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英国、美国、美国 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经济侵略。依据所学可知及图表,18401895 年间,该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可以得出 是英国,故排除 B、D;一战及战后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居于优势地位,故 应是日本,所以 D应排除

17、;二战后,美国取日本而代之,独霸中国市场,所以 应是美国。故答案:应是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 资本输出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周 D北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及材料 “ 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 ” 可知应是东汉。汉代的时候实行察举制,其中孝廉是重要

18、的内容。所以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政府是最早采用官僚体制的政府,其理由乃是官僚体制必须依赖任人唯贤的理想和制度。下列古代思想或制度设计中,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儒学积极入世思想 B对知识分子的培养 C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D考试的观念与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此题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官僚体制必须依赖任人唯贤的理想和制度 ”,即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 选官制

19、度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从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工厂主在所有职业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 30%,这说明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故 A、 B、 C均不符题意; 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 地区建制沿

20、革和机构的设置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以下是江西地区部分时期建制或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 “豫章郡 江南西道 江南西路 江西巡抚 ”,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A秦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B秦朝 唐朝 元朝 明朝 C汉朝 唐朝 宋朝 清朝 D汉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依据所学,秦汉的时候,地方上主要是郡县两级;唐代的时候,长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宋代的时候是路州县三级;元代的时候,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四级;明清时期,基本上沿用元制,一省最高长官称巡抚。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历史

21、学家葛兆光在宅慈中国一书中有如下论述:唐人有 “海纳百川 ”的“天下共主 ”的气度,把自己家门大开着,任外族人把中国 书籍随意抄回去,并不觉得这就泄露了国家机密。及至宋代,汉族对强大外敌普遍的焦虑和紧张,使这种文化馈赠就有了限制,朝廷不允许中国书籍随意流出,尤其贩卖 “禁书、阴阳、历算、兵书、敕令、时务、边机、地理 ”给 “外人 ”是要判刑的。对于中国思想史上这一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宋代文化风气相比唐代变得内向 B宋朝人的国家安全意识得到加强 C宋代的边疆危机是引起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D宋朝的文化政策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渊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文化政策。材料

22、反映的是唐代的时候,全面 开放早就全面的繁荣;而到了宋代由于时代的变化趋向内向。分析选项, A、 B、C表述均正确, D项错误,清代的闭关锁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中国长期优越文化心态的结果,与宋代的文化政策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宋代的文化 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

23、聚血脉亲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避讳制度。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有关内容,主要是对皇帝、长者、尊者、官宦等的避讳,其目的在维护社会上的尊卑等级秩序。分析选项, A仅仅是对皇帝而言,过于片面; B与题意无关; C符合题意;避讳制度与 “凝聚血脉亲缘 ”关系不大,故 D项排除。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避讳制度 目的 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 “不相南人 ”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 ) A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政治中心南移 B变法更符合

24、南方人的利益 C南方士林风气更加的激进和开明 D宰相王安石大力提拔同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变化。依据所学,宋代的时候,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变化突出,人们的思想相对于北方 更为开放与开明。这对宋代的用人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 “不相南人 ”的传统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唐宋的用人制度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这也不是江水呀,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上述文字有历代咏叹三国史事第一的美誉。从文学体裁上看,这段文字属于( ) A元曲 B宋

25、词 C唐传奇 D汉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依据所学可知,元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述都可,生动活泼。汉赋辞藻华美、散文和韵文并用。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宋词句子长短不一,但也讲究格律与句式的整齐。分析材料,长短句并用,通俗易懂,最符合元曲,所以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辉煌灿烂的文学 元曲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中书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

26、。依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君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分析选项, 、 符合题意; 、 与题意不符, 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中的中书省在元代掌握大权,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的中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外报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 “英 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 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 A推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

27、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学东渐。从题干材料可知,西方的 “自主之理 ”对于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不推行,则会出现 “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的现象。分析选项, 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的发展及影响 简答题 ( 12分)下图摘编自安德森 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 400年到公元 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请提取图片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

28、知识予以说明。答案:信息: 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越中国。 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下,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小农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技术先进,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 公元 14世纪开始,西欧商品经 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国。 信息: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 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 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 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 19世纪后开始下降, 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 说明: 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推

29、动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西欧经济增速普遍加快。 中国 14世纪开始,封建社会陷入僵化,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19世纪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加上西方疯狂的 殖民掠夺,人均收入下降。 信息:中国国民收入自 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加快。(信息 2分,说明 4分,答对两条可得满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公元 400年至 2000年中国与西方国民收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西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状况及原因的分析与总结。回答时首先要分析曲线图,找出关键点,再联系当时中西社会发展

30、进程归纳总结原因。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中西之间的发展有一个关键点: 14世纪,之前中国居于领先地位,之后西欧 居于领先地位。对于中国而言,还有两个节点:一是 19世纪初,发展明显下滑;一是 20世纪中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同一时期的西欧一直发展较快,尤其是 19世纪中期以后。明确分期,联系没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解答即可。 考点:古代至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程 特点与原因;古代至现代西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程 特点与原因 综合题 (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1930 年的移民 自 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

31、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 ”,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 “走西口 ”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 1904 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 “闯关东 ”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 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 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 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

32、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 ,众多沿海居民 ,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 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 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 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 “国策移民 ”。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 100 万户、 500 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 民迁入东北地区 ,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材料三 1960-1979 年移民 1960 年开始 , 中国经济与社

33、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 在 60 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 “三线 ”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 1968年 其由 “上山下乡运动 ”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 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

34、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16分) (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移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分) 答案:( 1)特点: 清政府由禁止到被迫同意移民 民国政府鼓励移民,颁布法规条例、 设移民局等 从中原人口稠密区向边疆迁移,发展边疆经济 。 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 有外国移民被迫迁入(回答 4 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8 分) 影响:(一) 1900 至 1930 年 有利于缓解中部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人 口分布渐趋合理。 有利于对东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 促进了民族融合。(回答 2 点即 可,共 4 分) (二) 1931 至 194

35、5 年 一定时期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宝藏。 日本 “国策移民 ”便于 日本侵华,对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4 分) ( 2)主要因素 受国际局势(国 家安全或侵略战争)等的影响 受国内政府的政治导向影响 受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 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回答 3 点即可,每 点 3 分,共 9 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联系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列强的侵略。材料 “自 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 ”,禁垦

36、蒙地的政策被放弃 ”表明了清政府的政策;材料 “ 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 1937 年全面 战争爆发后 ,众多沿海居民 ,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 ”表明国民政府的政策。对于影响要结合所学及材料尤其是日本的侵略归纳总结。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要注意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的影响,国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的状况,以及自然环境及其他意外情况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等综合分析归纳。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迁移变化 历程与特点、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

37、回眸】 材料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1950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 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

38、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9分) 答案:( 15分)( 1)( 6分)原因: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或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对土 地改革的要求;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2)( 9分)特点:制定土地改革法,依法进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保护富农和中小土地所有者。( 5

39、分) 作用: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原因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及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1950 年 6月, 土地改革法规定: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分析了其原因。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

40、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特点及作用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回答特点,结合材料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体现的是坚强的领导;材料 “1950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体现了由明确的法律依据;材料 “废 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体现了改革政策的针对性等。对于作用,结合材料“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借以解放农村生

41、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回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认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 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国家权力 国民立法议会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王国内任

42、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 1791年宪 法(法国)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 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 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10分) 答案:( 1)人权和公民权宜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 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 1791年宪法 :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

43、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杜会铁序。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 1791年宪法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联系所学,并紧扣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 “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 “ 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体现了其区别。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 1791年宪法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结合着两个法律文件出台的时 间背景及当时的具体目的,尤其是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综合分析解答。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律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