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4075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 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于 1954年, 1949年时还没有人民代表大会,所以 A项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确立于 1956年,所以 C项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2、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 D项也是错误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 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保护小农经济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增加赋税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了抑商汉代统治者不给从商的人及家属田地,为的是对农业发展有利,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3、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 ”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排鼓风冶铁用的,是为了提高炉温的一个发明。所以答案:选择D项。其他三项均与水排的作用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水排的作 用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B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C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D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答

4、案: A 试题分析:西域最早开始归属中央是在公元 60年,不是汉武帝时期,所以 B项错误。 C项与史实不符合, D项不是张骞出使的目的,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的作用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自耕小农衰退 C流民问题严重 D土地兼并缓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与我国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 A项。 C项是宋代不抑制兼并的结果,但间接结果,题意要求选择直接的结果。 D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宋代的土地

5、制度 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B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C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D产品商品话程度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及史实再现能力。 A项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史实不符合,中国的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是在 1840年后。 B项说法本身错误, C项说法也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下列是从古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土地兼并严重 D

6、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答案:选择 C项。材料内容表明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的艰辛,整日劳作还衣食无着,十分的悲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民生活的艰辛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B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C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咸 ”是都的意思, 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合,民间贸易的发展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B 项也与

7、史实不符合,清初时中国对外贸易还处于优势,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 与以前相比,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是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白银的广泛使用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区域性商人群体是明清经济发展的最明显的特点,其他四个选项 都符合清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清代经济发展表现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到: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

8、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 “侨寓半官场 ”表明仕商身份出的界限受到冲击,但不能说是完全打破。材料中的 “典仕而商 ”也表明了这个问题,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朝张翰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

9、是 A农工比重适当 B农业仅赖百工 C百工亦为本业 D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材料中的 “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表明作者主张农业与手工业比重适当,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西周时期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战国时代的 “废井田,开阡陌 ”,所反映的是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井田制的破坏 C周王室的衰弱 D诸侯的强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国有制,而实质上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周王手中, 也可以说是周王的土地私

10、有制,但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开始土地买卖,土地成为私有,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商周的土地制度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有 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生产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国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封建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下土地私有,农民也有部分土地,但很多时候被地主兼并,所以材料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其特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 下面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 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

11、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 23、银 1、布 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 4、银 27、布 42、稻谷 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 52、稻谷 1 该表反映了() A.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与材料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 23、银 1、布 1反映的现象相悖,B项是无关项, C项是错误项,表格中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后,宝钞在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已经不能再执行支付的职能,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买卖的影响

12、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B政府的大力推广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封建政府是抑制商业发展的,所以不可能是大力推广的, C项材料内容发展的结果,不是其前提, 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C闭关锁国政策 D轻视科

13、学技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是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C项只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政策,也不是根本原因。 D项更是次要因素,所以答案:选择 B项。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的影响 乾隆以后, “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 ”, “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A抑商政策改变 B商品经济繁荣 C长途贩运发达 D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到清代是顶峰阶段,所以 A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

14、选择 A项。 BCD三项项均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相符合,所以答案:选择 A项。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 1972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 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C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D中美关系 出现重大转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与外交成就的相关内容。本题依据时间可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中美关系正常化在 1972年,而 1972年

15、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这番演说说明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故选 D。中美建交在1979年,故 A错误; B的说法错误,中美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对立,不可能成为战略同盟,故 B排除;根据材料中尼克松的演说可以得出,尼克松承认中美的分歧但是努力避免成为彼此的敌人,而随后的中美建交更说明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都在改变相互敌视的立场,故 C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 “必须走出去 ”的战略意义在于 A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

16、的作用 B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C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D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中美关系改善于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地位是在七十年代,所以 C项错误。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未破裂,无从谈及缓和,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的影响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 “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 “保卫性措施 ”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共体 C北约 D华约

17、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联合国与经济复兴无关,所以排除 A项。材料中的 “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表明要求建立的组织应该是军事性的,华约也是军事性的,但不是美国主导建立的,所以答案:选择北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1964年 4月, 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中体 现不出该选项的内容。 C项也是无

18、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相关内容。 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选择 B 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这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C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及分析能力。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问题,材料中的

19、 “工人阶级 ”表明了这个问题,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于 1840年后,所以 A项错误。 B项是错误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C 项内容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相悖,故答案:选择 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

20、的素纱单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D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内容出现在汉代,不是商代,所以排除 A 项。 B 项出现在元代,C项更是在时间上与材料无关, D项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 商代手工业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B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C诗经里有牛耕生活的描写 D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有牛骨并不能说明牛用于耕地了,所以 B项不正确。

21、诗经记载的内容是从西周开始的,晚于商代, D项也是在时间不符合,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商周的土地制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是西汉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 B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C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D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所以这个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要求。 BCD三项内容说法都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相符合,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水利兴修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者田连阡

22、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北宋统治者认为大地主的土地多是为政府守财,可以防止盗贼与边境动乱出现,并且还愿意交纳赋税, 这说明北宋统治者不抑制兼并,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北宋的土地政策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有 了较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城市商业分布已打破坊市的界限 打破了过去对商业交易的时间限制 出现了人们生活娱乐消费的场所 瓦子

23、在货币流通方面出现了纸币 交子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及史实再现能力。材料内容中的四个选项内容都与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相符合,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活跃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纳租税 B不事生产 C不尊儒术 D不敬宗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及史实再现能力。 A项不正确,因为在封建制度下,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要交纳很重的赋税。 CD两项也是错误项,商人只是买卖商品并不生产产品,这与封建国家的政策相悖,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

24、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 “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和 “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 ”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的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 ”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唐代。 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 B项。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这个内容,所以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唐朝的土地政策 综合题 ( 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

25、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 “本富 ”,商为 “末富 ”,所谓 “崇本抑末 ”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 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 “农商 ”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6分)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 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令 “初算 钱 ”,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令 “告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 “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 摘编自新编中国

26、通史 (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9分) 材料三:(宋)太 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 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 “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 马端临文献通考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 400万贯 100 1004-1008 450万贯 113 1058 700万贯 175 1064-1068 846万贯 212 1077 879万贯 220 ( 3)分析材料三,说

27、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分) (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4分)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2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 力,影响农业生产。( 2分) (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3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3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分) (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2分)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2分) (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

28、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发展。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有关于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 “农商 ”的态度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解决。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表明孟子没有主张重农抑商。有关于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的问题,其实是要求回答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角度来分析。 ( 2)第二问,有关于指 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的问题,材料中的 “汉武帝令 “初算 钱 ”,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表明汉

29、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目的是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关于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的问题 “后又令 告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 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是回答此题的答案:。 ( 3)第三问,注意此问回答商业的发展时代是在宋代,这个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这个时期商业发展非常的繁荣,这是宋代的商业状况,有关于宋代 -实行的商业政策的问题,材料中 的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表明宋代的商业政策是鼓励商业发展的。 ( 4)第四问,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问题,我们评价历史史实或是某

30、种政策时需要两点论,然后还要重点论,评论是要从不同的阶段来分析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是有其合理性的,但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与商业同样重要,对于国家的税收来说商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封建统治者在实行抑商政策的同时也会对商业有所关注回答时要注意这个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 活跃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城市职能的变化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 ” 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

31、其毒, (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 ,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 ,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 初数户,后繁 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 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 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

32、主要原因。( 3分) (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 5分) (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9分) 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3分) (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 (市井生活繁荣 );地域商人出现。( 5分) (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理学 )。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 (宋词 )。( 9分) 试题分析:( 1)

33、第一问,本题考查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其实本题 只要正确的翻译材料内容即可得出答案:。材料中的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 (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表明中原的茶可以解土蕃贵族饮食的腥膻,所以受他们的欢迎,中原通过这种贸易可以换来少数民族的马等商品,所以使茶贸易兴盛,利润大,所以政府开始专卖,以获得利润。 ( 2)第二问,材料二中交子的出现说明商品经济非常的发达,交易额大,原来的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所以出现了纸币。材料三表明茶叶贸易的兴盛带动了茶坊的增多,材料四表明在茶坊的周边又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可以由此归纳 总结出其影响。 ( 3)第三问,本问可以依据第二问的答案:来分析归纳即可。如材料中的“(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 卖衣物、 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 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表明茶贸易的发展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的兴起,所以在文化上发展的变化是世俗化与平民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