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3823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 25 分) 1.( 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收 敛 ( lin) 炽 痛( zh) 嶙 峋( ln) B.翩 然( pin) 牟 取( mu) 归 省 ( shng) C.束 缚( s) 梦 寐 ( mi) 诘 问( ji) D.鄙 夷( b) 拮 据 ( j) 冗 杂( rng) 解析: 此题考查常用字的正确读音。 A 项“炽”读“ ch”; B 项“省 ”读“ xng”; C 项“束”读作“ sh”。 答案 : D 2.( 3 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妇孺皆知 引颈受

2、戳 B.无与伦比 通霄达旦 玲珑剔透 C.顾名思义 人迹罕至 根深蒂固 D.正襟威坐 无可置疑 变幻多姿 解析: 此题考查常用字的正确字形。 A 项中的“引颈受戳”应该是“引颈受戮”; B 项“通霄达旦”应该是“通宵达旦”; D 项的“正襟威坐 ”应该是“正襟危坐”。 答案 : C 3.( 3 分)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将“领会”政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删掉“通过”或“使”。

3、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去掉“防止”或“不”。 解析: 此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A 项的病因是“领会”“形象”搭配不当。“领悟形象”也不正确,可以将“领会”改为“感受”。 答案 : A 4.( 3 分)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 误入白虎堂(水浒传) B.周瑜 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C.华子良 白公馆装疯(红岩) D.孙悟空 大闹天宫(西游记) 解析: 此题考查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搭配。“舌战群儒”的是诸葛亮。 答案 : B 5.( 3 分)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

4、打电话,约小亮周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的得体。 A 项没有表达出题干中“也想权小明不要去”的意思; BC 项语言生硬,不得体。 答案 : D 6.(

5、3 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 _;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 _; 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 _。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A.微风拂面 萤火流逝 屋檐滴水 B.萤火流逝 屋檐滴水 徽风拂面 C.徽风拂面 屋檐滴水 萤火流逝 D.萤火流逝 微风拂面 屋檐滴水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的衔接。注意前后事物相对应。“狂风”和“微风”相对,“暴雨”与“屋檐滴水”相对;“闪电”与“萤火”相对。 答案 : C 7.( 7 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 1)零落成泥碾作尘, _。(陆游卜算子咏梅) ( 2) _,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6、 ( 3)虽乘奔御风, _。(郦道元三峡) ( 4) _,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5)万里赴戎机, _。(木兰诗) ( 6)岑参白歌送武判官归中写在中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掭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 _, _。 答案 : ( 1)只有香如故 ( 2)树木丛生 ( 3)不以疾也 ( 4)了却君王天下事( 5)关山度若飞 (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解析: 此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包括前后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明确已给出的句子和情境设置,注意不要错写、少写和多写。 二、阅读( 45 分)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

7、答 8-10 题( 8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2 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1)郭: _ ( 2)去: _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含义,难度小,调动积累回答即可。 答案: ( 1)外城 ( 2)离开 9.( 4

8、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正确翻译。( 1)句中的“池”应该是护城河,“非”翻译成“不”;( 2)句中的“至”是“极点”。 答案: ( 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 2 分)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解析: 考查课文的 理解,难度小。根据平时积累回答即可。 答案: 人和 (二)阅读菊花,回答 11-14 题( 11 分) 菊花 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

9、、金蕊、金精、帝王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 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径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 这 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 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

10、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 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 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 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

11、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 (选文有改动) 11.( 2 分)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解析: 此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代词的前面一句。 答案: 菊花都是黄色的。(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 12.( 3 分)阅读至段,说说菊花具有哪特点?(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 30 个字)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紧扣题意“菊花的特点”,锁定范围 段,找各段中心句,概括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 适应性强(菊花的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菊花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药用价值(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13.( 3 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2、(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 1)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 ( 2)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 ) ( 3)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等。根据说明方法的不同特点来判断。( 1)从“相比”二字可判断为作比较;( 2)“ 2200 多年”是列数据;( 3)从“例如”可知是举例子。 答案: ( 1)作比较 ( 2)列数字 ( 3)举例子 14.( 3 分)读完文本后,请你给准 备栽培菊花的朋友提三条建议。

13、 解析: 此题考查知识的拓展延伸。读懂文章关于菊花的知识,可以从栽培种类、栽培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答案: 示例: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花色选择菊花品种;花盆尽量摆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或者把菊花栽培在阳关充足的地方);要选择排水性好的花土(或把菊花栽培在排水性好的土壤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播种或扦插的方式去栽培。 (三)阅读,父亲的“城池”回答 15-19 题( 14 分) 父亲的“城池” 我大学毕业留在了三十里外的省城,其他兄弟几个则继承了母亲经商的天分,在县城营生,都已经与种地不相干了。我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劳碌了一辈子的母亲被各家抢着邀请,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但父亲一直拒绝我们的供奉,

14、仿佛我们拿给他的吃穿用品,是偷来的抢来的。此外,他也不愿意和我们多交流。濉河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圈起了一座“城池”。日晒雨淋,寒暑易节,他始终把自己圈在里面,像绣花一样走针引线。几乎到他去世,父亲都在努力表明他是在靠他的土地生活。 不仅如此,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 们。地里的油菜碾成了菜油,玉米长成了棒子。 他满城奔走,挨门挨户给我们送来他的“劳动成果”,放下东西后擦把汗,便转身扬长而去 和父亲一样的还有大哥。我家祖辈在山里务农,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搬进了城。搬家时,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城里有什么好,城里有地种?大哥偶尔探望父亲,父亲

15、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当然,说的都是扬穗拔节,春种秋收的事。 但父亲的脊背在一夜之间塌陷了。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大哥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化肥,因之前抢收麦子劳累过度,昏沉之中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大哥去世之后, 父亲花白的头发变成雪白。他更长时间地把自己圈在“城池”里加倍劳作,固守着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时间长了我们都很担心。初秋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放下手里的事物,约好一起到“城池”看父亲。但当我们靠近“城池”时,他竟像发现了异族的入侵,朝我们暴怒地吼道“滚得远远的!”我们全都停步侍立。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我的心中 凉意渐生 。随后我们第一次真切地观察到了

16、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躬耕劳作的情形,我的心中涌起 丝丝寒意 。父亲的“城池”近在眼前,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我的心中 寒意更浓 了。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地”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我, 不寒而栗 。 不多久,父亲便病倒了。城市要发展,河滩要整治,父亲似有所闻,所以临终前他念叨着“河滩地” 一年过去了,昨夜幽梦,父亲飘忽在他的“城池”里,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举止笨拙,但往来不绝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 (选文有改动) 【注】濉( su)河,水名,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 15.( 5 分)分析文中父母

17、亲的心理。 ( 1)( 3 分)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母亲应该是怎么想的? ( 2)( 2 分)从第段划线句能看出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 解析: 此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 1)抓住母亲“心安理得”的心理揣摩;( 2)抓住词语“挨家挨户”“他的劳动成果”“扬长而去”揣摩,可以看出父亲在努力证明自己再种地养活家人。 答案: ( 1)母亲认为,子女条件都很好,又有孝心,而自己劳碌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接受子女的赡养,合情合理。( 2)父亲想要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家人。 16.( 2 分)为什么大哥来时,“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原文出处,回答原句分

18、析。锁定第段“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分析前后文,得知父亲高兴是因为大哥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 答案: 父亲和大哥有一样的想法,父亲和大哥有共同话题。(父亲和大哥互相理解,更亲近。) 17.( 3 分)第段中的加点词语说明“我”当时心中有所感悟,那么当时“我”感悟到了什么?请写出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文中的三个加点词语“凉意渐生”“丝丝寒意”“寒意更浓”,联系原 文分析,父亲之所以拒绝我们,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父亲,真正关心过父亲,我们与父亲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和隔阂,作为子女,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

19、任。 答案: 示例:“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们的强烈不满,意识到父亲和我们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与寂寞,意识到我们以前对父亲的关注关心不够;“我”意识到了,我们从未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了解父亲的内心需求,给予父亲精神上的关怀;“我”终于明白,作为子女,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18.( 2 分)结尾的梦境,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子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愿望是什么 呢?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从句子“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可以看出我们希望父亲允许我们的接近,接受我们。 答案: 我们希望父亲打开(拆掉或开放)他的“城池”,希望他允许我们接近,接受我们。 19.(

20、 2 分)文章题目中“城池”一词既指 _,又指 _。 解析: 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在文中找能表明标题含义的关键性语句再概括。表层含义在第段“濉河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 ,圈起了一座城池”;深层含义是第段“固守着 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答案: 父亲用卵石圈起的河滩地;父亲固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四)阅读要和谐必有诚,回答 20-23 题( 12 分) 要和谐必有诚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形式上

21、轰轰烈烈,结果确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 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 “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 廉颇一文一武,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

22、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拿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楚汉合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烟消云散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 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选文有改动) 20.( 3 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解析: 此题考查论点的概括。找论

23、点,首先看位置,论点一般出现在标题、首段、尾段,或者在中间过渡的地方。本文的标题“要和谐必有诚”是一句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判断句,再结合全文看,全文都围绕这这个观点在阐述,所以标题即论点。 答案: 要和谐必有诚 21.( 2 分)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 )( ) 解析: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句子举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例子,所以有举例论证,“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所以句子还运用了比喻论证。 答案: 举例论证 比喻论

24、证 22.( 4 分)第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含义的分析。抓住两个关键词“基石”和“润滑剂”,分析“诚”对于建立和 谐的作用。 答案: 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础,还是减少摩擦,使和谐延续的重要因素。 23.( 3 分)为什么说“要和谐必有诚”? 解析: 此题考查课文信息的提炼。根据题意明确范围段,找到各段中心句,即各段的首句。 答案: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能检验和谐的真伪。 【市区学生作答】 三、作文( 50 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 1)命题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入门”一词的解释是:“得到门径;初步学会。” 找不到路径,不得

25、其门而入,只能永远做门外汉。 只有先初步学会,才能再精钻深研,成为行家里手。 请以“入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 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不少于 600 字 ; 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 解析: 这 是命题作文 。 根据作文提示,“入门”是“得到门径,初步的学会”,这个题目的范围太广,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缩小范围。可写对展现在自身面前的崭新领域的某个学科、某项运动、某种特长等的初始认知和渐进熟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入迷”不等于“入门”,“入迷”是“入门” 的良好条件,而“入门”则是“入迷”的理想结果

26、,要想“入门”,必须“入迷”,“入迷”是兴趣所致,“入门”则是理性进入。如只停留在“入迷”层面,则有可能偏题。 答案: 略 ( 2)给材料作文 客厅里有一红一绿两只鹦鹉。绿鹦鹉说话是时髦粗俗,常常是客人们逗引的对象。而红鹦鹉只会说“您好”“再见”“慢走”等少数礼貌用语,身边的“粉丝”屈指可数。 绿鹦鹉对红鹦鹉说:“哥儿们,你跟我学着点儿,看我多风光!”而红鹦鹉却不为所动,常说的仍然是那几句话。 一天,因生意不顺,主人心情非常沮丧。绿鹦鹉的一句粗话让主人大为光火,将其痛打了一顿。主人的夫人说:“把这个可恶的东西扔掉!” 主人的父亲阻止了他们,将这只犯错误的鹦鹉带回了自己的卧室。从此以后,开始教它

27、说文明用语。没过多久,绿鹦鹉也成了家中的文明天使。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有主见;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要轻易抛弃而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言谈要文明得体。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立 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 不少于 600 字 ; 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 解析: 这 是材料作文。仔细阅读材料,尤其是材料后面总结性的语言,“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有主见; 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要轻易抛弃而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言谈要文明得

28、体”。从这些提示中可以看出,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最想表达的立意方向和写作素材,使文章更贴近生活实际。无论是“言行文明”,还是“知错就改”,亦或是“做人要有主见”等角度,学生完全“有话可说”。在选择体裁方面,既可以写成主题突出的记 叙文,也可以写出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答案: 略 【县(市)学生作答】 三、作文( 50 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 1)命题作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总有一些美好的人或事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品读中我们欣赏了美丽,感受了温暖,燃起了希望我们仿佛走进了春天。 请以“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

29、格) ; 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不少于 600 字 ; 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 解析: 这 是命题作文。结合作文提示审题,“读”是“品读”,“你”是指生活中美好的人或事物,“感觉像春天”,春天给人的的感觉是“美丽”“温暖”“希望”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品读人或事物的时候,感受到了“美丽”“温暖”“希望”等正能量,而这也正是写作的重点内容。这个题目适合写出感情真挚的记叙文或散文,在选材时,首选有过深刻体验的生活事件,叙真事、抒真情。 答案: 略 ( 2)给材料作文 主人从集市上买来一模一样的两把铁锨。一把铁锹天天伴着主人出工,经过泥土和石块的碰撞和磨练,

30、锃明瓦亮,都能照出人影儿;另一把铁锹,认为那样太 苦太累,就躲在院子的角落里,和烧火的柴草混在了一起,风吹雨蚀,让它铁锈斑斑。 “你一身铁锈,该到泥土里锻炼了。”天天出工的铁锹劝说不愿出工的铁锹。“我才不去呢。”不愿出工的铁锹不高兴地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主人再次发现不愿出工的铁锹时,它的铁锈病已到了严重时期,主人愤愤地说:“不中用的东西,要你有啥用。”一把抓起这把铁锹,隔着院墙就扔到了垃圾堆上。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勤奋不要懒惰;人经历磨练才能光彩照人,不经历磨练成不了有用之材;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和建议。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 一篇文章。 要求: 所写文章主旨必须

31、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 不少于 600 字 ; 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 解析: 这 是材料作文。仔细阅读材料,尤其是材料后面部分总结性语言,“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勤奋不要懒惰;人经历磨练才能光彩照人,不经历磨练成不了有用之材;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和建议”。从这些提示中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是很明确的,无论是“做人要勤奋不要懒惰 ”,还是“人要经历磨练”,亦或是“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和建议”,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最想表达的立意方向和写作素材,使文章更贴近生活实际,“我手写我心”。在选择体裁方面,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出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