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4075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公元前 403年三家分晋(三个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 A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 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 C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 D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礼乐制度。由材料可知,瓜分姬姓晋国的是三个异姓贵族,这就打破了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的世袭制,破坏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即打破了西周以来依靠礼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统治秩序,故 A符合题意。三家分晋从破坏旧的奴隶制度来看

2、是历史的进步,但从一个大的诸侯国分裂成三个小的诸侯国的角度来看就违背了统一的潮流,那就不是历史的进步了,故排除 B。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但并没有结束,否则就没有汉代的郡国并行制了;封建制的确立标志,主要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即土地私有制是 否已占主导地位,而不是三家分晋,故 C项表述错误。将分封制的崩溃作为时代的划分标志不能反映出其是否主张维护分封制,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 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

3、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反对旧道 德崇尚现代文化 答案: A 试题: D项中 “反对旧道德 ”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 “没有全盘反传统 使 传统重现光芒 ”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 “没有全盘反传统 ”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 B项 “混淆 ”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 A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4、 新文化运动 评价 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记述道: “夫乡勇之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德当时政体相同 B “乡勇 ”指马克思主义者 C作者对原因记述准确 D记述有一定参考价值 答案: D 试题:选 D。法德政体不同 ,法国是民主共和制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德法已和不符合史实 ,普法战争 ,法国战败 ,故对原因记述不准确。乡勇是指巴黎工人阶级。巴黎公社最终失败, “弄兵潢池 “,故选 D。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1927年 5月 30日,

5、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 “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 ”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 A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答案: D 试题:结合 “四 一二 ”反革命政变,可知共产国际执委会对中国土地革命提出修正意见, “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 ”其目的是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因此选 D。 AB在材料

6、中没有体现, B是策略不是目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 1924 年国共合作,结束于 1927 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 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 “资本

7、家、富农 ”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 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 “资本家、富农 ”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 C 项正确;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 D项错误。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共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 “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

8、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艾森豪威尔主张保留 “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 ”,而这些举措都是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所以艾森豪威尔得执政方针是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的。其中社会保障并不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答案: C是不正确的; B和 D的表述中对于艾森豪威尔的政策与民主党或是共和党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具体的史实依托,也没有教材的依托,命题人的意图显然不在于此,只是干扰项而已。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 社会救济 据西方文明简史,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开创了一个新的共产党政权,同时加剧了美国对共产主义蔓延的恐惧。

9、此后不久,又一事件将冷战拖入世界范围的争斗,最终导致全球军事同盟对峙局面的形成 ”。“又一事件 ”是指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组织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 ”(应是指 1949年 10月新中国成立) “此后不久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开始于 1948年,北与组织建立是在 1949年 4月,时间不符 ,故 A、 D项错误;朝鲜战争发生在 1950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两者都是冷战局面下的代表性事件,但从时间上看朝鲜战争更符合题意,故 B项正确、 C 项错

10、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20世纪 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 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 “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 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 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 ”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A摆脱美国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统一 C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D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把

11、联邦共和国作出 肯定是错误的 ”可以看出有淡化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根据时间 20世纪 70年代初期,实现欧洲政治一体化是错误的,故排除 B; A、 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用排除法,选择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978年 5月 2日到 6月 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 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 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出访否定了 “两个凡是

12、 ”错误方针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A错误我国在 20世纪70年代初九已经打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了, C错误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在1978年底, D错误欧盟是 1993年才成立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伟大的转折 1955年丘吉尔指出, “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

13、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其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 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的是核恐怖下的和平,故选 A。 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苏关系缓和的内容; C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到美苏争霸,但是核心内容是争霸下的和平; D项明显的以偏概全。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影响。 下面是 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目录摘要: 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

14、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 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 。这表明作者认为 A判断是非的标准是 “人 ”自己 B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C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出版于 1795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书中将人类精神进步历史划分为八个时代,认为第八个时代的下限是 “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时期 ”,表明作者认可理性权威,

15、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理性不断解放和高张的过程,所以答案:选 A项, D项说法错误, B C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高扬理性的主旨。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影响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 100多家迅速发展到 500多家,总销量达到 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变化 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A 试题: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变化以及报

16、刊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可知,从 1911年 10月至 1912年 4月报刊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一时期人们日益关心社会变革,因 此 A项正确;临时约法在 1912年 3月以后才颁布,此时距武昌起义已近半年,因此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B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以后才开始的,故排除 C项; D项中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 ”的说法错误且与题目无关,故排除 D项。 考点:辛亥革命时期 社会变化 报刊事业的发展 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 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

17、制;( 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 9月 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 3)就 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 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A民主主义者 B民族主义者 C亲共产主义者 D三民主义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 .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 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 ”不难判断出孙中山反对放弃国家主权利益,是民族主义者。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传教士师古德说: “整

18、个中国渴望改变;科举制成为过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政府也开始懂得其存在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爱国的精神正在产生,抵制美货运动是最初的表现;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 ”材料反映的年代应该是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B民国初期 C北洋军阀时期 D清朝晚期 答案: D 试题:整个中国渴望改变,反映了清末新政之后,科举制被废除,学校兴起,民族精神觉醒,政府开始预备立宪和军事改革,人们开始关注外交变化,这些反映了清末的时代 特征,因此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

19、繁任免丞相。在位 54年间,先后用相 12人,其中 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 3人被免职, 2人因罪自杀, 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答案: A 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 “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 “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

20、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工部为当时掌管各项工程的中央机关,而工部又是尚书省的下属部门;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没有显示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无从得知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唐代手工业的发展 文献通考 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 说: “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

21、之,岂不背谬! ”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 A按土地和财产收税,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 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 C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D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 ”; ”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 ”材料说明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不是按土地和财产收税,因此选择 C, A错误, BD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经济政策 赋税制度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

22、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 “存天理 ”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 “灭人欲 ”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 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 “人性善 ”,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 “美德 ”正是后天的

23、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 “存天理灭人欲 ”。 “本善习远 ”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 “非善非恶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 “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街市买卖至三 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益州 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 “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 “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两宋

24、时期的货币发展过程,即北宋铁钱重,难以携持 益州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朝廷命印造会子,许与铜钱并行。由此可见,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B项说法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 同时开放了 “海禁 ”和 “银禁 ”,诏令 “朝野上下率用银 ”,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 16世纪中叶至 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 3/4。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

25、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 理解能力。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当时商品贸易全球化中,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来中国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经济政策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 罗马法创立特留份制度,它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如果没有给特留份权利人保留法定的份额,则其相应部分的处分无效。这表明特留份制度 A是后来世界各国公法和私法的渊源 B体现了公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平等

26、原则 C确立了财产无限制私有的法律观念 D体现了平民财产继承关系的平均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果没有给特留份权利人保留法定的份额,则其相应部分的处分无效 ”说明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有关遗产的问题,即体现了平等的思想,故本题选择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特点。 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 “国王不能犯错误 ”。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 “犯错误 ”而被追究责任。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 “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 ”。这一变化 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 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C使

27、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 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 答案: A 试题: “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 ”,使追究国王责任有了法律根据,通过追究签署大臣的责任,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故 A项正确, 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逐渐 “统而不治 ”,故 B项错误;该法案不一定能保证国王不犯错,故 D项错误。 考点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 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 “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 共和国总统 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

28、且各具实力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后期、欧洲某国、共和国总统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部宪法是 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认为该宪法承认 共和国总统 这一职衔,但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说明该宪法是法国各派势力妥协的结果, A 项符合题意。 考点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法国艰难的民主进程 1875年宪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 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

29、、资本集中 ”;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 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C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 B 试题: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大工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创造了交 通工具、加速了流通,开创了世界历史等。所以答案:应该是 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 综合题 (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

30、分 中国农 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城 ”的分量不仅大于 “市 ”的分量,而且 “市 ”的部分明显从属于 “城 ”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和最大的商业城市, 在这里,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 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

31、职能空前增加。如果把城墙作为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性质的形象代表的话,那么街市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 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

32、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材料四 明清农村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 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

33、“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6分) (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城市街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6分) (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8分) (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明清农村的新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5分) 答案:( 1)主要特点: 职能: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 2分) 结构: “城 ”大 “市 ”小,市从属于 “城 ”。( 2分) 运行机制:城市以绝对权力为基础 ,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运行。(

34、2分) ( 2)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 2分)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 (市坊制度解体、夜市出现 ),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 2分)使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 2分) ( 3)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没有结合在一起;受战乱影响;农耕经济的制约;专制集权制度和商业官办的遏制;封建制度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每个要点 2分,任答 4点计 8分) ( 4)推动明清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5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的很多内容能够反映

35、问题的内容。从材料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 “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 “城 ”的分量不 仅大于 “市 ”的分量,而且 “市 ”的部分明显从属于 “城 ”的部分,等内容进行分析。 ( 2)街市 “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 ”注意材料论述的分层及关键句。找到材料中的关键句再把关键句进行适当地组织即可得到答案:; ( 3)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 . 南方的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 ”, “政治的集权,

36、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 ”。 “ 中国 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本题注意关注材料的细节,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同时需将材料中的一些语言进行合适地转化。 ( 4) “明清农村 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 一部分农民 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由材料可以概括出来农业种植结构、生产目的、人身关系、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进步的思想也随着产生。 考点:古代的商业 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

37、 古代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民主进步思想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图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历史地图往往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试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革命(抗日)根据地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评分标准:任答二项信息即可) 信息一:从革命形势看:由农村革命根据地演变为敌后抗日根据地。( 3分) 说明:革命的对象由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 3分) 信息二:从地域分布看: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 3分) 说明:中国共产党已

38、经实现了战略转移。( 3分) 信息三:从斗争对象看:由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反对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3分) 说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 3 分) 信息四:从分布状态看:根据地由孤立分散到几乎连成一片。( 3分) 说明:国共由对抗到合作,革命力量壮大。( 3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依据图示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再加以说明,依据图片信息从革命形势变化、地域 分布变化、斗争对象变化以及分布状态变化等视角去分析;革命形势变化的说明可以从 “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 ”角度分析,地域分布变化可以从南北方角度分析,斗争对象变化从 “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

39、矛盾。 ”角度分析, “分布状态变化 ”从对抗到合作角度说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敌后抗日根据地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 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40、108 5 16 696 945 58 9 4 951 471 93 4 1917 51 989 185 53 6 2 309 160 43 6 1918 49 890 293 51 5 1 568 853 29 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 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

41、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13 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 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4分) 答案:(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

42、力的重要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 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试题分析:第( 1)问,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将材料数据纵向对比,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依据材料出处,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缩减,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即可。 第( 2)问,材料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部分分析了一战对印度的影响。英国殖民地的身份是印度卷入战 争的原因。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审题,要求回答 “直接后果 ”,根据材料第二部分概括即可。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考虑,限于分值,简要回答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短暂的春天;近代民族革命运动 印度 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