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4077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对于商朝政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我国从商朝开始出现公共权力 ( 2)商朝已经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 ( 3)商朝是个弥漫着神秘色彩的王朝 ( 4)商王既是一国之首,又是群巫之长,对各附属国有绝对的控制权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注意 “商朝政治特点 ”等关 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夏朝已经出现了公共权力, “从商朝开始出现公共权力 ”的说法不正确,排除( 1); “商王作为王朝元首 ”的说法正确,但 “对各附属国

2、有绝对控制力 ”的说法则不符合史实,排除( 4)。据此分析可知( 2)( 3)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政治的特点 隋唐时期确立的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 “六部 ”分别概括为 “富 ”“贵 ”“威 ”“严 ”“贫 ”“贱 ”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 “贱 ”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 A工部 B礼部 C户部 D兵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中 “六部 ”分别概括为 “富 ”“贵 ”“威 ”“严 ”“贫 ”“贱 ”六字,即户、吏、军、刑、礼和工部。据此分析可

3、知 “贱 ”应该指的是工部,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工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发展到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水利工程的建设

4、属于工部的职责,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央集权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问题,中央权利过大就会限制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B符合题意; A项属于强化专制主义内涵, C封建时代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无法削弱, D项属于表象。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

5、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的实质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加强了中央集权 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造成了 “积贫积弱 ”的后患 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编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 “冗官 ”、 “冗兵 ”和 “冗费 ”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

6、弱的局势中, 符合题意, 指的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的 影响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一。下列举措为分割相权的是:( ) 秦设御史大夫 唐设三省六部 北宋设参知政事 清设军机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设御史大夫职责是监察中央百官,辅佐丞相处理政事;清代的军机处并非分割相权,在明代相相权即被废除。因此 错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参知政事都是为了分割相权的。因此 正确。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

7、度的演变 唐三省六部 制、宋参知政事 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此后中国历史又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与统一,分裂时地方势力崛起,但地方割据势力也在不断再统一的过程中逐渐弱化,所以 A正确描述了这一过程, B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 C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 D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三项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权力的变化 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

8、能力 “以文取士 ”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B不对,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的考查; C不对,根据题干,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非出身; D不对,科举制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科举制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

9、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办公机构,虽然偶有内阁大臣专权现象,因为大学士是依附于皇权的,如同秘书的权利来自首长,大学士的权利也是来自皇权,如果没有皇权集中,大学士如何号令朝野。所以本题答案: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人评价军机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 )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10、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谓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是表象,在皇帝面前,军机处实际只是传达皇帝旨意的一个机构而已,既不能大权独揽,也没有决策权,更没有明代以前丞相那样的大权, B的说法正确。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围绕着王权与相权的矛盾,历朝皇帝采取不同的措施。汉武帝时期采用了内外超制度;隋唐时期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宋代采用了二

11、府三司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制;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 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认识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

12、断;君主专制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强化皇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走向腐朽,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题意不符;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 “统一 ”相违背;宗法制主要强调血缘关系来维系社会等级,也与题意不符。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

13、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是指底层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上层社会, D符合题意, A通过血缘世袭官位, B察举制选官标准为 “孝,廉 ”, C九品中正制依靠家世门第成为高官。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武帝颁布的 “推恩令 ”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于中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中汉武帝推行 “推恩令 ”,其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

14、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推恩令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作为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意义在于巩固统治, D符合题意。 B、C与分封制的内容明显不相符合,周初分封的对象不仅有同姓王族,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些受封的诸侯控制着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A是周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与周王关系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诸侯国

15、的义务,是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的具体化,它不是分封制的目的,这是一个干扰项。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目的 下列不属于受封诸侯王义务的是( ) A镇守疆土,以蕃屏周 B征派赋役,管理人民 C朝觐述职,效忠朝廷 D互相征战,开拓疆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理解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ABC的表述均是分封制下受封诸侯王淫荡承担的义务,而 D则不是,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

16、度 分封制 “同姓分封 ”是西周分封的核心标准,下列西周诸侯国中按照同姓原则分封的是( ) A鲁国 B宋国 C楚国 D齐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紧扣 “同姓原则分封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新华社报道,自 2008年 1月 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纳入中国国家法定及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 .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17、生对宗法制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渴望 相聚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用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来解释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王国维先生所谓的 “天 ”是指是(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

18、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其中 “天 ”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即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文中意义是采用宗法制任命天子可以解决贵族之间争夺权力的问题, D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 答案: A 试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

19、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A符合题意。根本原因一般都是从经济方面找,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答案

20、: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的能力,由 “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可知这里的 “独主 ”是指既管中央又管地方;与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直接管理地方,所以秦汉开始君主通过郡县制等地方制度,来实现自己直接管理地方, B符合题意, A错误,西周时期周天子实现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并未建立集权的制度; B正确,秦汉以后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最终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皇帝成为天下的 “独主 ”; C错误,郡县制是以地缘关系授予官职的; D 错误,二者的本质不同在于是否建立了集权的统治。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秦始皇说: “天

21、下共苦 ”,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分析与理解的能力,秦始皇的意思是说:天下之所以这以战斗不止,大家受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诸候存在。依赖祖宗积德,现在天下刚刚稳定了,如果又去分封诸候国,这是树立敌对势力吗?要想达到安宁,那就难了,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有关秦始皇定 “皇帝 ”称号,下列说法不

22、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皇帝制度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决定用 “皇帝 ”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A、 C、 D符合史实;嬴政确立皇帝称号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 B不正确。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 “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 “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23、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以史料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材料 “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可知此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 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巩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

2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 的内容是正确的。另外,郡县制有利于克服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的状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 的表述是正确的。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故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综合题 纵观我国选官制度,不仅有着许多宝贵的可供今天借鉴的基本原理,而且从中亦可吸取不少有益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史记 孔子世家 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 直 (耿

25、直 )如弦,死道边,曲 (投机取巧 )如钩,反封侯。 ”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四 (唐太宗 )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矣。 ” 正所谓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摭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 就,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6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最早产生于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6分) 答案:(

26、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倡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思想。意义:打破了奴隶制社会 “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2)察举制度;汉武帝时期;推荐。 (如果学生回答 “推举 ”、 “举 ”等,都给分 ) (3)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 朝时期。 (如果学生回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也可给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抓住 “教育方面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孔子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等,第二小问抓住 “当时的意义 ”,可以结合已学知识从打破了奴隶制社会 “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

27、局面,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二归纳,不可偏离材料主题,依据 “东汉时期 ”“举孝廉 ”等关键信息可知指的是察举制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观察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三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

28、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 “行中书省 ”。元史 地

29、理志中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 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是如何 “尽夺藩镇之权 ”的?它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3分) ( 2)据材料二,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其主要职能是什么?设置的原因是什么?( 3分) (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 3分)

30、答案:( 1)解除统军将领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实权,收回节度使兼领州郡的管辖权,使其 “直属京师 ”;转运使管财政。枝弱外虚,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 2)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职能:元代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原因: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 3)职能:跪受笔录,将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时代特征:标志着 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

31、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联系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解除统军将领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转运使管财政,最终导致枝弱外虚,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唐朝与元朝中书省的准确理解与区别,第二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即可,如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第三小问联系元朝建立之初的社会背景分析归 纳。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即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将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第二小问主要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