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1120625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公主岭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公主岭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公主岭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公主岭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公主岭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吉林省公主岭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总分 100 分时间:90 分一、单选题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C. 建立皇帝制度D. 开创统一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 “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格局,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

2、故 A 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 B 和 C 项错误。2.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排除 A;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

3、认为首辅即变- 2 -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排除 C,B 正确;D 项“行政效率提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期间虽有内阁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是权力的来源毕竟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3.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

4、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D。

5、【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4.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3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

6、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 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 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 C 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 D。5.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 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7、A. 限制权利滥用B. 防止官员腐败C. 培育权利观念D. 增强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 18 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 D 项正确、A 项不正确。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 C 项说法不全面。【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 A 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

8、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 A、D 两项才能得出答案。6.从罗马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培育- 4 -的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的面世。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而又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由此可见, 民法大全A. 可以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B. 反映出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9、十分尖锐C. 是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的产物D. 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调利益冲突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民法大全是公元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而成的,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根据材料信息“其原因涉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可知,这部法典的颁布适应了东罗马帝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可知, 民法大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协调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成为巩固帝国统治的法律基础,故 D 正确;“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

10、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表明罗马法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又互不冲突,故“可以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 ,排除 C。7.在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A.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B. 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 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D. 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人

11、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故 B 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 C 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8. 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

12、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 ,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 B。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9.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

13、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B.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D.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宜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德国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故 D 项正确。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名师点睛】提到德国,德国为二元制君主立宪,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德国的皇帝是国家的权

14、力中心,专制主义残余浓厚,然而却忽视了它立宪的一面。在高考中,也多次考查德国议会的作用。- 6 -例题:依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分析:“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 A 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是国际惯例,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B

15、 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 ,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 C 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与“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相符,故 D 项正确。10.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A. 说明法

16、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B. 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C. 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D. 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所反映的是旧世界的势力的强大与共和派的反复斗争,体现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故 B 项正确;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并且这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 A 项错误;坚定的信仰对革命是很重要,但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更突出暴力革命无法解决的旧势力,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17、确立这种“政体”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7 -A. 英国大宪章B.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 法国 1875 年宪法D. 美国 1787 年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 B;英国大宪章 ,与“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不符,排除 A;CD 都是建立的共和制,不存在君主

18、,故排除。12.“二元联邦主义”是对美国自 1789 年至 20 世纪 30 年代联邦制发展模式的概括,特指联邦和州各自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各负其责,互不干涉的政治模式。倡导这一模式的政治家们主张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划一道界线, “彼此保持独立并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中享有至高地位” 。这一“政治模式”A.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B. 确立了联邦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C. 容易造成权力越界的混乱现象D. 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发挥【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 1787 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又相互制约,以防止专制

19、独裁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A 与材料不符,排除;“二元联邦主义”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彼此保持独立,并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中享有至高无上地位,所以 BC 错误;在“二元联邦主义”构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双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所以 D 正确。13.近代史上,英、美、法、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A. 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B. 国家元首有权解散议会- 8 -C. 议会都拥有立法权D. 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答案】C【解析】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而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制都有议会,议会都有立法权,故选 C;英国国王没有行政权,故 A 错误

20、;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故 B 错误;美国不对议会负责,故 D 错误。14.1935 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 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统,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 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 强调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适合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说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深感痛惜,故 C 正确;由材料“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可

21、知,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A 错误;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存在封建残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排除 B;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存在封建残余,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适合中国” ,排除 D。15.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太平天国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A. 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 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纲领C. 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 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答案】D【解析】-

22、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说,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乏更多的社会阶层,没有形成声援太平天国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尚未诞生新的强大的阶级力量。这根源于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已经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材料谈的不是小农意识,排除 A;是指由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同农民结成的革命联合,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实际,排除 C;B 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起义时代新中国

23、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16.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 ;随后长达 3 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答案】D【解析】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是由于当时正在抗击日本侵略、追求民族解放,国共内战时期的作解放区是由于当时正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追求民主自由,所以

24、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武装割据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思想解放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独立领导以及武装斗争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7.2014 年底,台湾方面推出的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 1942 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 2014 年 9 月份中国大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 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这说明- 10 -A.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高于一切B. 国共联合抗战增强了民族观念C. 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D. 国共对彼此抗战评价

25、高度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海峡两岸公布抗战英烈名单是在 2014 年,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高于一切无关,故 A 错误;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大陆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国民党将领许国璋名列其中,这不能体现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观念,故 B 错误;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大陆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国民党将领许国璋名列其中,这说明台湾和大陆军方都重视牺牲的烈士,不分党派,体现了海峡两岸对抗战历史事实的尊重,故 C 正确;材料中海峡两岸公布抗战英烈名单,没有涉及国共两党对抗战的评价,故 D 错误。18

26、.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 1911 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A. 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 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 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D. 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等字眼均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许多参与者们的一哄而上、盲目参加辛亥革命,具有非常明显的盲目性,辛亥革命的表面繁荣隐藏着失败的危机,材料并不是

27、反映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19.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 11 -史场景最早出现在A. 九一八事变前后 B. 一二八事变以前C. 西安事变前后 D. 八一三事变以后【答案】C【解析】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 ,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

28、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 年后)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 年底)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 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 1927-1937 年间。A、B 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 ,故排除。C、D 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 当为最佳答案。【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信息。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20.1945 年 5 月,蒋介石说

29、:“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而 8 月份他却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其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于A. 主动顺应二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的发展潮流B. 立即发动内战的时机尚未成熟C. 希望通过政治协商方式和平解决两党争端D. 中共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制止内战【答案】B【解析】【详解】抗日战争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之所以没有立即发动内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民主的压力,二是内战的准备工作没有完成,所以 A 错误,B 正确;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目的是让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的政权,借此消灭共产党,所以 C 错误;D 与史实不符,此时国民党力

30、量强大,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 “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 ,联系所学重庆谈判的背景分析解答。21.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在解放区,1947 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2 -这两次土地改革A. 为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B.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 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D. 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打土豪,分田地” “没收地主土地”可知,中国共产党把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满足了农

31、民的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 B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全民抗战是 1937 到 1945 年,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0 年新中国成立,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C 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和 1947 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D 不符合题意,排除。22.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纪念1644 年李自成义军进人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A.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B. 北平政协会议召开,筹建新中国C.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D. 中

32、共七大召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 ,结合所学可知,1949 年的西柏坡会议,作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决定” ,由此可知,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故 A 正确;B 时间为 1949 年 9 月,党中央已经迁到北平,1945 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1945 年中共七大召开,都与题中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时间 1949 年初不符,故 BCD 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 ,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分析回答。23.蒋介石日记:中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

33、不为之解决,而彼尚要求编其二十八师之兵数耳!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13 -A. 国民革命时期B. 两安事变时期C. 重庆谈判时期D. 北平会谈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 28 师之兵数。 ”周恩来参与了西安事变,毛泽东没有,排除 B。北平会谈时期蒋介石派代表参加谈判,没有约会毛泽东,排除 D。从谈判的内容分析,毛泽东主要是解决根据地的军队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时期。因此选择 C。A 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重庆谈判24.1948 年 12 月 24 日和 30 日

34、,白崇禧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举行和谈。与此同时,程潜、张轸及河南、湖北、湖南的参政会都致电蒋介石,表达了同样的主张。此后,白崇禧还一度策划湘鄂赣豫黔“五省联盟” ,以李宗仁出面,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和谈” 。促使出现“和谈”要求的外部条件是A.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对时局认识有分歧B. 美国主张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和平C. 国统区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蒋介石下野D. 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摧枯拉朽的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抓住关键信息“外部条件” ,根据“1948 年 12 月 24 日” “此后”可知,国民党内部部分高级官员策划的“和谈”发生在三大战役胜利前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遭

35、受重大打击,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故 D 正确;A 不符合“外部条件” ,排除;B 不符合史实,排除;“和谈”的主要背景并非国统区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蒋介石下野,而是国民党在军事上的重大失败,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8 年 12 月” “外部条件” ,联系所学北平谈判的背景分析解答。25.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短短八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 14 -由的国家” 。这里“自由”的含义是A. 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B. 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 俄国建立了工兵苏维埃政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17 年

36、3 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故答案为 B 项。26.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05 年的革命,当时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尽管苏维埃当时遭到了镇压,但它们作为鼓动和直接行动的机构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是A. 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B. 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C. 同工农群众联系紧密D.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与工农群众联系

37、紧密,在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 C 正确;1905 年革命资产阶级和工人苏维埃都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无法体现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 ,排除 A;苏维埃只是掌握了大部分武装,不是全部,排除 B;材料反映工人苏维埃在 1905 年的革命的作用,此时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27. “这标志着 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

38、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 ”材料中的“这”是指( )A. 1945 年抗日战争的胜利B. 1949 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15 -C.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还未实现民族独立,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与爱国统一战线的完全形成无关,故 B 项错误;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形成,故 C 项正确;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与爱国统一战线的完全形

39、成无关,故 D 项错误。28.“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这些做法A. 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B.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C. 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D. 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平反“冤假错案”与材料中党政部门分开和干部任期改革不符,故 A 错误;材料中改变党政不分、重用年轻干部,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故 B 正确;1997 年 9 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 C 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D 排除。29.改革开放早期,我国

40、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 80 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A. 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B.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D.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 16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研究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这种变化主要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41、D 项正确;AB 项属于改革开放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表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说法错误。所以选 D30.2016 年 3 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 “九二共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两岸搭建了一座和平的“跨海大桥” 。不管未来谁上任都可以使用这座“大桥” 。和平的“跨海大桥”指的是A. “求同存异”的模式B. “一个中国”的共识C. “一国两制”的构想D. “睦邻友好”的方针【答案】B【解析】求同存异”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用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故 A 错误;1992 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故 B正确;材料说的是“

42、九二共识” ,故 C 错误;“睦邻友好”适用于中国与邻国,而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故 D 错误。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19541956 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 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 .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 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 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

43、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 年 3 月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并提出争取 2020 年形成统- 17 -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蓁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

44、典的有利因素。【答案】 (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经济社会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基本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20 世纪 90 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 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 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解析】【详解】 (1)原因:根据“由于发生整风 反右等政治运动” “四清运动”得出政治运动的干扰;根据“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

45、的经济社会条件”得出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经济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基本历程:根据“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得出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根据“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得出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根据“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得出 20 世纪 90 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根据“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得出21 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 年通过民法总

46、则。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民法典不断完善等角度回答。有利因素: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分析解答。32.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8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

47、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

48、公平(公正)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取人之道益“公”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防闲之法益“密”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度被西方国家所借鉴,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度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能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能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就是强调科举制度能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3)首先要知道梁启超是要改革科举制度的,所以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主要突出科举制度并不能选到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民族危机的人,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梁- 19 -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主要突出是要救亡图存、是要挽救民族危机,这是为改革科举制度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