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28960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22分) 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 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 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 “歪打正着 ”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 “植物激素 ”中的一种。

2、 最先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国一位名叫奈留波夫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生。1901年,他在种豌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豌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 “催熟 ”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从此,乙烯作为一种 “植物激素 ”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 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 “传统智慧 ”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

3、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这就是 “植物激素 ”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 “激素 ”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 “激素催熟果实 ”的 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 ”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经常看到记者揭露 “黑心商贩 ”用 “化学商品 ”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 “黑幕 ”。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

4、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 “成熟 ”。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许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人们总是担心这 种能够催熟水果的 “激素 ”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 “早熟 ”,那么天然的也一样 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 相对于植物激素,人们更关心动物激素。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 许多动物激素对人是有活性的,注意避免进入

5、人体;另一方面, 一些 动物激素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动物的肉或者奶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让奶牛受孕,催产的激素并不会增加牛奶产量,也不会留存在牛奶中。 而真正能增加牛奶产量的牛生长激素,对人并没有激素活性。 总之,不管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听到 “激素 ”就本能地反对。那些经过科学论证的激素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 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 (选文有删改) 【小题 1】 第 段 “歪打正着 ”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小题 2】 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4分) 【小题

6、 3】 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文中第 段横线处 ( 3分) A砍伤树枝产 生一定量的乙烯 B熏香时能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C青梨自身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D屋里气味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小题 4】 第 段加线词 “许多 ”与 “一些 ”能否互换?为什么? ( 3分) 【小题 5】 第 段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的内容是 。( 4分) 【小题 6】联系全文,概括激素的功效:( 6分) 答案: 【小题 1】某些看似不科学(或 “不恰当 ”)的习俗或方法,却恰好能证明其科学性(或 “合理性 ”)的结果( 2分) 【小题 2】举例子 以 “古埃及人划伤无花果树 ”为例,说明砍伤果树能促进结果,引出说明对象

7、“植物激素 ”( 4分,前一空 1分,后一空 3分) 【小题 3】 B 【小题 4】不能。 “许多 ”和 “一些 ”强调数量的多少,说明动物激素中存在大量对人有活性的激素,需谨慎对待;点出其问题的复杂性,也突出人们对动物激素更关注的缘由;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分) 【小题 5】( 1)时间顺序 具体说明不同时期科学家对乙烯作为一种 “植物激素 ”进行研究的过程( 4分,每空各 2分) 【小题 6】 促进生长,提高产量; (突破时空的限制)便于远途运输与长期保存; 降低生产 成本与商品价格( 6分,每空各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先思考 “歪打正着 ”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文段理解其在

8、语境说明什么。 考点:词语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词语在文段中表达的意思明白易懂。在文章中,一个词语的使用,往往是在本义的基础,结合语境来表达丰富的含义,其义针对性比较强,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小题 2】 试题分析: “几千年前 埃及人 ” ,叙述一件事,在说明文中是典型的 “举例 ”说明方法,在文章的起始段落中,为了引出所要说明的事物。 考点:说明方法 点评:本题容易,举例说明方法的特征很明显。举例是说 明文中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他的作用有三,一是表现说明的真实性,有事为例,二是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有可读性(例子有情节),三是在结构上起引导作用,引出问题。写作时要注意学习使用这种说明方法。

9、【小题 3】 试题分析: “传统智慧 ”指的是第一段中 “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 ”,所以答案:是 B。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要跨段阅读思考。文章中有些信息之间的关系是隐含的,表达信息的语言并非相连,所以阅读时要将文章视为一个整体考虑,注意前后内容的照应,语言的相互提示。 【小题 4】 试题分析: “许多 ”“一些 ”都是形容数量的副词,但有所区别,一表示 “较多 ”,一说明 “较少 ”, 为了强调 “动物激素对人有活性 ”是多数情况,有 “许多 ”,为了说明 “动物激素 ”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都是对动物的肉或者奶没有不利影响,用 “一些 ”做限制。 考点:说

10、明语言准确性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虽然知识说明文语言要准确,但不容易区别 “许多 ”与“一些 ”在说明作用上有什么不同。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这类限定作用的词语,了解它们是如何限定说明对象的,学习使用这些词语。 【小题 5】 试题分析:文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明显, “1901”, “十几年 过 ”, “又过了十几年 ”,显然是时间顺序,说明研究的进程。 考点:说明顺序 点评:本题不难,文段有明确的文字信息为依据。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来说,介绍物体结构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事态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介绍事物现象,揭示原理的,用逻辑顺序。 【小题 6】 试题分析

11、:根据文段依次概括:第三段, “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 ”,第五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第六段, “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 ”,第十段, “生产成本的降 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 ” 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要全文阅读,要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内容要点,要了解文章层次关系,哪一层写什么,层次清楚了,再抓中每一层意思的中心点,依次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6分) 这样的中国人 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但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1944

12、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 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 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 3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

13、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 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梁思成怒吼出: “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 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也超出了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 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

14、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 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 “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有另一种感觉,那就是 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

15、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 胸中真正容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 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 “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 林徽因在回答 “日本人来了怎么办 ”这句话时,平静而言: “门外 不就是扬子江么 ? ” 而另一件值得一提

16、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 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 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 竟然 “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相关链接】 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 【小题 1】 根据上 下文,填入第 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但是 B而且 C所以 D那么 【小题 2】从叙述顺序来看,第 、

17、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 ; (2) ( 4分) 【小题 3】 第 段中的两个加线词语 “竟然 ”能否删去?为什么? ( 3分) 【小题 4】 第 、 段中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分别包含他们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1) ; (2) ( 5分) 【小题 5】 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 4分) 【小题 6】 结合上下文,合理想像,补写第 段 “他们说 ”的内容。( 80 字左右)( 8分) 答案: 【小题 1】 C( 2分) 【小题 2】( 1)交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亲人都在与日军抗争中壮烈殉国的惨遇( 2分);( 2)衬托出梁思成夫妇提出并支持对日本的京都、

18、奈良实施保护这一行为的高尚与可贵( 2分) 。 【小题 3】 “竟然 ”有出人意料的意思,连用两个 “竟然 ”突出了梁思成夫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取得成就之大、钻研热情之高,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执着钻研精神与敬业精神的敬佩之情( 3分) 【小题 4】语言( 1分) ( 1)前者:形象地描写出梁思成面对日军暴虐的愤慨与谴责之情;( 2)后者:形象地描写出林徽因随时准备 在危难之时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决心以及一份不屈之心( 4分,每空各 2分) 【小题 5】要点:( 1)对日军充满愤慨与仇恨;( 2)梁思成提出保护日本京都、奈良这一行为,显示他的高贵品质,富有仁爱与责任;( 3)在疾病缠身、物质匮乏的困苦

19、环境下依旧潜心研究,追求心中的真理;( 4)热爱祖国,拒绝定居美国的邀请( 4分,每点 2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 6】要点:( 1)中国在受难;( 2)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8分,描写 6分,语言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填空后面的是说人们对梁思成建议保护日本城市建筑 “不可思议 ”,而 “不可思议 ”的 “原因 ”是上文所说到的梁思成对日本人的仇恨。用 “所以 ”正确。 考点:关联词的使用。 点评:本题不难,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关系,即可理解。关联词,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句子的关系起关联关键的词,所以使用里,要仔细判断 “句子之间的关系 ”,要注意记忆不同关系的句子用不同的关联

20、词语。 【小题 2】 试题分析:插叙的两件事,说明梁思成有 “家仇 ”而仇恨日本人的具体原因,同是为写梁思成建议保护日本的城市作铺垫,突出梁思成的品质高尚。 考点:插叙的 作用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很难答出为表现梁思成品质作铺垫这一点。插叙,一般是用来补充情节,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时对有关内容起铺垫作用,阅读时注意理解插叙的作用。 【小题 3】 试题分析:先理解 “竟然 ”一词的本义,再理解它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竟然 ”强调了两点:一是梁思成夫妇在特定的环境中科学研究的极其艰难,二是梁思成夫妇的科学精神。 考点:词语表达的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根据文章内容仔细分析,即可作答。在记叙性文章

21、中,一个词语的表达作用,从内容上来看,是强调突出要表现的某一内容,或人物形象,或人物情感,或某 种含义,所以阅读时要注意对一些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 【小题 4】 试题分析:人物的说出的话都是语言描写,梁思成目睹日本的暴行,语言中充满愤恨之情,林微因提到扬子江,是对祖国留念。 考点:人物语言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简单,文字浅显,易于理解。人物的语言,即人物说的话,从描写的角度来说,人物的语言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要注意体会。所要说明的是,用引号的句子也有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要注意区别。 【小题 5】 试题分析:从文章所述情节的四个方面来判断梁思成的人格形象,痛斥日本军暴行,建议保护日本城市

22、,坚持科学研 究,拒绝离开祖国。 考点:人物形象分析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难于概括全面。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分析,在不同的情节中人物有不同的言行表现,可以从多方面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 6】 试题分析:根据语境和人物的思想情感来考虑,想一想梁思成夫妇拒绝去美国的原因:国难当头,据此拟写人物的语言。 考点:人物语言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善于拟写人物语言。人物语言与其说话的环境有关,与其性格和思想情感有关,描写人物语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8分) 岳阳楼记(节 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2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小题 1】选文作者是 朝(代) 的 (人名)。( 2分) 【小题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小题 3】下列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24、) A第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B第 段由远眺洞庭湖景色引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一问题。 C第 段写 “满目萧然 ”之景,表现迁客骚人 “感极而悲 ”的心情。 D选文突出滕子京的政绩,并写出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答案: 【小题 1】宋(北宋)( 1分) 范仲淹( 1分) 【小题 2】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或 “众多 ”)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分) 【小题 3】 D(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范仲淹( 989 1052年 ),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 “范文正公 ”。 考点:文学常识

25、 点评:本题容易,知识点学生熟悉。学生要了解一点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包括作者情况和作品情况。对于作者,要了解名姓、生活时代、籍贯、思想、代表作品等,对于作品,要了解作者、出处、体裁、大概内容、地位影响等。 【小题 2】 试题分析: “越 ”是指 “越过 ”,第二年,即 “明年 ”, “百 ”是概指,形容多, “废 ”是形容词名用,指 “废弃的事物 ”, “兴 ”也是动词:操办。 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容易,学生翻译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考虑直译,即直接解释字词,连成句子,个别不好直译的字词,就根据句意意译。 【小题 3】 试题分析:选文没有重点写滕子京的政绩,而是写在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

26、湖的景象。 考点:文章内容了解 点评:本题不难,错误明显,易于判断。阅读古文,首先要学习其语言,了解古代语言的使用特点,然后对文章内容作点分析,基本了解文章写什么内容。 阅读下文( 12分) 许允之妻 许允为吏 部郎 ,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 收 之。其妇 出诫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 ?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选自世说新语 贤媛,有删节)【注释】 郎:职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 虎贲( b

27、n):武士。 收:逮捕,拘押。 妇:指许允的妻子。 语出论语 子路。 不:同 “否 ”。 【小题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 题。( 4分)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明 主可以理夺( )( 2分) ( 2)下列 “寻 ”与 “勿忧,寻还 ”中的 “寻 ”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 2分) A乃入吴 寻 二陆 B 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未果, 寻 病终 D遂至承天寺, 寻 张怀民 【小题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线词语的含义。( 3分) 举 尔所 知 【小题 3】 许允最终获释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小题 4】 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28、分) A许允接受魏明帝质问时巧妙应答,显示出他的才情。 B许允是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后在举贤能时任人唯贤的。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看出她机智聪明与不凡的气度。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 “作粟粥 ”并料事如神的人。 答案: 【小题 1】英明( 2分) C ( A、乃入吴寻二陆:找寻; B、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寻求;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2分) 【小题 2】推荐你所了解(的人)( 3分, “举 ”、 “尔 ”、 “知 ”各 1分) 【小题 3】许允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当魏明帝核问他时用道理去告白、争取,而不是用感情去求助( 2分) 【小题 4】 C( 3分) 【小题 1】 试

29、题分析: “明主 ”之 “主 ”指的是皇帝,所以 “明 ”是 “英明 ”的意思。 考点:文言字词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浅显。学习古文,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要有所记忆,比如 “主 ”“君 ”之类常用词的含义,了解这些常识性知识,对解答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小题 2】 试题分析:古文中, “寻 ”有 “寻找 ”和 “最终 ”两个意思。 A、 B、 D三句中的 “寻 ”都是 “寻找 ”的意思, C句中的 “寻 ”与例句中的 “寻 ”意思相同:最终。 考点:文言字词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一定了解例句中的 “寻 ”是什么意思。古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很多的,学习里要注意归 纳记忆,反复识记,加深印

30、象。 【小题 3】 试题分析: “举 ”,推举, “尔 ”,你, “知 ”,了解。 考点:文言句了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语句短小,意思明了。翻译文言句子,先要搞清句子字语的意思,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译句要通顺,不要违背原句的意思。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文记述的人物是从许允之妻,通过她的言行表现她的机智,文章写作的目的不是记述事件,而为表现人物的特点。 考点:人物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几个选项都是选文的内容,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存在障碍,不容易分清内容的主次,这就要求学生多阅读古文,学习时多思考, 多训练,积累经验。 诗歌鉴赏 (二)阅读诗词,解答问题。( 4分)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

31、)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题 1】 “层楼 ”在词中的意思是 。( 2分) 【小题 2】 下列理解 不恰当 的一项是 ( 2分)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 “少年 ”时的 “愁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 “而今 ”的“愁 ”。 B上片中 “不识 ”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 “识尽 ”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 “欲说还休 ”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小题 1】高楼( 2

32、分) 【小题 2】 D(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层,有高的意思,所以词中 “层楼 ”指 “高楼 ”。 考点:古诗词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词义浅显易懂。理解古诗词,要了解诗词中每个字的意思,有的字是本义,而在诗词的语境有变化,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变化。 【小题 2】 试题分析:上片的情调并非 “悲壮豪放 ”,而是指青春少年本天真浪漫,并不 知道人生真正的愁滋味却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样子。 考点:诗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词短小,略加分析便可作答。诗词短章,文字精练,一字一词皆有丰富的内涵,学点品析的方法,对欣赏诗歌很有帮助。 默写 默写 【小题 1】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3、 【小题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小题 3】 秋风萧瑟, 。 (曹操观沧海) 【小题 4】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小题 5】 复行数十步, 。 (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 6】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 答案: 【小题 1】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 2】沉舟侧畔千帆过 【小题 3】洪波涌起 【小题 4】醉里挑灯看剑 【小题 5】豁然开朗 【小题 6】敏而好学(共 18分,每句 3分,错、漏、添、改一字扣 1分,扣完即止)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 “汗 ”不为 “汉 ”, “畔 ”不为 “伴 ”, “涌 ”不

34、为 “踊 ”, “剑 ”不为 “箭 ”, “豁 ”不为 “阔 ”。 考点:古诗背诵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学生必备古诗。背诵古诗,一定在看清字的写法,重点记忆易错字,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更容易记忆。 作文 写作( 60分) 题目:我怎么没有想到 要求:( 1)字数在 600字左右,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请用 A老师、 B学校、 C学生等字样代替;( 3)不能抄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4)请注意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答案: 试题分析:这个作文题怪怪的。我没想到什么?有什么意外之事?先考问一下自己,不妨自己在心里把 “没有想到 ”后面划一道线,留

35、个空,试着填填看,那么可以填写 “怎么没有想到答案:(办法)这么简单 ”,当然这个 “答案: ”不一定习题的解答,或许是做一件事情的巧妙的方法。巧妙的方法表现 在生活点滴之处,比如,烧开水为了不让水开后溢出,办法并不是压紧壶盖,而是少放些水,从事物的 “源头 ”想办法,而不是在 “结果 ”上弥补,巧妙的方法,体现生活的智慧,蕴含哲理。 “我怎么没想到 ”,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智慧。可以这样写生活,也可以写自然,可以从 “世界真奇妙,我怎么没想到 ”这个思路去构思,万物之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却包含着简单的道理, “我怎么没想到 ”,比如蚯蚓雨后爬上地面,本来只知道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殊不知,蚯蚓

36、也很聪明,它是在躲避家园的 “水灾 ”,等洪水退后,才回家安歇, “我怎么没有想到 ”,低等动物也有 生存的智慧。多写写生活中,自然中自己没想到的巧妙的方法,奇妙的现象,惊讶的发现,顿悟的道理,以 “我怎么没想到 ”来揭示 “生活、自然处处充满神奇,蕴藏智慧,有待我们去欣赏,去发现,去汲取 ”这一主旨。 考点:写作 点评:作文从审题起始,对于不易上手的所谓 “怪题 ”,有两个办法,一是 “破题 ”,一是 “拓题 ”。破题,就是把文题中的词语分离(即读破),看哪个是最有重要的词语,抓住它去深究意义,启动写作思维。拓题,就是把文题拓展开来,延伸文题的文字,把文题 “画外之音 ”延伸出来,再进行构思写作,本题分析中就是采用此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