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13912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第一部分( 27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 1 3 题。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

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 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 雕梁画栋 。 B.却也称得上是 美轮美奂 。 C.此联内容很好,有 巧夺天工 之妙 。 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 差强人意 。 解析: 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

3、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 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答案: C 2.第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解析: 此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故选 B。 答案: B 3.第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 A.万丈凌云无止心 B.万丈凌云犹心虚 C.万尺凌云仍虚心 D.万尺凌云志永存 解析: 对联最讲究对仗

4、工整,句意和句式都必须严格相对应。只有 C 项完全和上联相对,故选 C。 答案: C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013 年 12 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与世长辞 。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 唁电 表示哀悼,世界上掀起了一股 缅怀 之风。曼德拉不是完人,他也有 瑕疵 ,但 95 年的人生征程,把一个政治家的大智慧和大胸怀表现得 淋漓尽至 。曼德拉 摒弃 了 非此既彼 、你死我活的斗争理念,而遵循和平、 民主和法制的途径解决分歧,这是曼德拉留给全人类的 弭足珍贵 的政治遗产。 A.唁 ( yn) 电 与世长辞 B.缅( min)怀 淋漓尽至 C.瑕疵( z) 非此既彼 D.摒(

5、 bn)弃 弭足珍贵 解析: B 缅 min 怀,淋漓尽致 ; C 疵 c,非此即彼 ; D 摒 bng,弥足珍贵 。 答案: A 5.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 2013 年 12 月 15日 23时 40 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A.中国“嫦娥三号”顺利登月 B.“玉兔号”和“嫦娥三号”完成第一次互拍 C.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 D.“嫦娥”拍下月面第一抹“中国红” 解析: 答题时,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

6、“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着六要素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 答案: D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 9题。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

7、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 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 ?”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 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

8、谮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 吴书 吾粲传,有删改) 【注】绠绁( gng xi):绳索。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 穷 ,奈何弃之 穷:贫穷 B.谭以疾不 诣 诣:往,到 C.粲 抗 言执正 抗:违抗,不顺从 D.由此为霸、竺等所 谮害 谮害:进谗言伤害 解析: 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穷:困厄,绝境 。 答案: A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深奇 之 项伯乃夜驰 之 沛公军 B.漂没著岸,为魏军 所 获 若属皆且为 所 虏 C.其大船尚存 者

9、适莽苍 者 ,三餐而反 D.何 必隐形于天外 其间旦暮闻 何 物 解析: B 项中两个“所”都 表被动。 A 代词,指吾粲;动词,到,往。 C 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 D 作状语,表反问,为什么;作定语,什么。 答案: B 8.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B.皆以戈矛撞击(大船)不受 C.谭卒欣然与(吾粲)谋 D.又数以消息语(于)陆逊 解析: B 项中的 省略成分应为“水中生人” 。 答案: B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赏识,奏请朝廷任命,而走上仕途。 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

10、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谢谭。 D.陈寿认为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是可悲的。 解析: A 项中 “表现不凡”有误;在孙河奏请之前,吾粲已为小吏。 答案: A 第二部分( 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5 分。 10.请结合上文第段的内容,说说吾粲的性格特点。( 4 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需要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答案: 文章第段写洞口之战时,面对落水呼救的兵卒,吾粲不顾大船沉没的危险,救活一百多人。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果断、见义勇为的人。 11.

11、请用斜线( /)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5 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 解析: 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 等等)。 答案: 桓公入蜀 /至三峡中 /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 /行百余里不去 /遂跳上船 /至便即绝 /破其腹中 /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 /遂黜其人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或相关文学常

12、识。( 8 分) 在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 想的政治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 答案: 风乎舞雩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答案: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作战要善于抓住时机,应在敌军“再而衰,三而竭, ”之时,出兵作战。 答案: 彼竭我盈 (朝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两句,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觉悟。 答案: 东晋 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有一次文人雅集,史称“兰亭集会

13、”。文人们在集会上“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最后由大书法家 为之作序,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答案 : 王羲之 初唐诗人王勃在 一文中,用生花妙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答案: 滕王阁序 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答案: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王安石认为,“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解析: 本题考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

14、题。( 18 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 意象 ,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 (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15、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 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解析: 本题考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题要在阅读并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筛选,然后做出判断。 A“因为战乱”有误。 答案: A 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

16、法的两项是( 5 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解析: 本题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二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BE 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 150 200 字。( 10 分) 解析: 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叠词的作用: 1.使描绘的景

17、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富于艺术魅 力; 2.既可摹声 ,又可摹色 ,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 答案: 略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16 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 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 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

18、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 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 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

19、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 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

20、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1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 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21、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解析: A 是卡尔思考的课题,而非事实;“正在牺牲”不等于“丧失了”; C 卡尔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D 文中是先改变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答案: BE 15.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通观全文,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四点好处,每点一分。 答案: 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能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 16

22、.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 4 分)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 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 动之一。 解析: 此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说明数据,然后结合理论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数据“ 46.7%”说明小学生的网络阅读具有普遍性,有一定规模。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 19 题。 无关岁月 蒋勋 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

23、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 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1951 年,我们到台湾,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

24、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又有点厌烦的琐细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 远 离故土的父母,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于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

25、 孩童时的过年,对我便有着这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 除夕之夜了。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 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 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

26、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因为没有香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 香烟缭绕,我们都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虽然 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俎豆,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 我喜欢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 快乐。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了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

27、望。(有删改) 【注】神庥( xi):神灵护佑。俎豆:俎( z)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 用的两种礼器。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第段中作者认为,时间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人为地把它分出段落,时间便富有了人的情感。 B.文章第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从描绘今日的过年,自然过渡到对童年时过年情景的回忆。 C.母亲在腊月间若不慎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样写意在说明母亲迷信。 D.除夕时母亲要蒸几百个馒头,这不仅寄托了母亲对简单生活的感谢和祝愿,也暗含思乡之情。 E.本文以“无关岁月”为题,却又处处表达对时光的感怀伤逝,对年关岁月的感悟,耐人寻味

28、。 解析: B“承上启下”、“过渡段”、“描绘今日的过年”有误。 C“意在说明母亲迷信”有误。 答案: BC 18.文章第 11 段中划线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祭祖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5 分) 解析: 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通过人物动作的细节刻画,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其作用主要就内容作用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 说明父亲祭祖非常慎重、虔诚( 1 分),表现了他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敬( 1 分),对先祖或神灵护佑的祈求( 1 分);父亲的行为也让我懂得了对生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 2 分)。 19.文章第 12 段写道“我喜欢除夕”,请结合 12 段内容

29、,说说“我喜欢除夕”的原因。( 6 分) 解析: 文中对“我喜欢除夕”的原因的交待是多方面的,根据分值判断,概括出六个方面即可。 答案: 过年异常热闹而忙碌;过年食物丰盛;过年有许多禁忌,感觉神秘;对除夕夜尤其感到意义深重(母亲的感谢、怀念和祝愿;父亲教我懂得了对生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有领压岁钱的欢欣。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0 分) 请描述老师的某间办公室,写出或“安静”或“热闹”的特点。要 求:有叙述和描写,有一定的评价。 200 字左右。 答案: 略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 分) 2013 年已经过去了,作为一个亲历者,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说。请以“我的 2013”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 700 字。文中不得出现“我”的真实姓名和学校真实名称。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从题干“ 2013 年已经过去了,作为一个亲历者,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的提示语来看,本文比较适合写成一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 2013 年某个或某些难忘的人或事,来抒写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个人的悲欢离合或荣辱得失等等。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