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4863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分解者,腐生生物 消费者,自养生物 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次级消费者属于动物,肯定是异养型生物;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自养生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所以 不正确。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 点评:本题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名词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有关生物学中几个 “率 ”的叙述,

2、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B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种群数量变化的 “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 A正确。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所以 B正确。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没有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 C不正确。种群数量变化的 “J”型曲线中,说明属于增长型,其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所以 D正确。 考点:生物学概念 点评:本题以为生物学中几个 “率

3、”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 (孑孓 )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 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按蚊幼虫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 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 B错误;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

4、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 C正确;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 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考点: 群落的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以疟原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为背景,考查群落内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在分解尿素菌的分离和鉴定中,对先后用到的两种培养基,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选择培养基,再加入唯一碳源作为鉴别培养基 B加入唯一氮源作为鉴别培养基,再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选择培养基 C加入唯一氮源作为选择培养基,再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鉴别培养基 D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选择培养基,再加入唯

5、一碳源作为鉴别培养基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 pH升高,指示剂变红,就可初步鉴定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尿素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的理解。 下列关于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材料选取和消毒是花粉植株诱导成功的关键 B选择花期早期的花蕾和单核期以前的花蕾 C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接种密度 D选择单核靠边期的花蕾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是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此外,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

6、的低温处理以及接种密度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影响。所以 A、 C 选项正确。花期早期的花蕾和单核期以前的花蕾中没有成熟的花粉,所以 B不正确。 考点: 植物组织培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的理解。 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牛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 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上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A大肠杆菌 B霉菌 C放线菌 D固氮细菌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固氮

7、细菌能正常生长,所以可以将固氮细菌分离出来;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但不抑制霉菌,所以可以将霉菌分离出来;在培养基中加入 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但不抑制放线菌,所以可以将放线菌分离出来。因此利用上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的是大肠杆菌。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 记微生物的分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微生物分离实验方法的理解。 请选出下列正确的取样培养操作步骤 土壤取样 称取 10g土壤取出加入盛有 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 吸取 0.1ml进行平板涂布 依次稀释至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稀释度

8、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所以要先从土壤取样,并加入盛有 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然后稀释,最后进行平板涂布,所以选 C。 考点: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D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答案: D 试题分析:选择的目的是

9、为了分离、筛选,要做对照实验就应该是的选择作用与无选择作用对照,而有无选择作用取决于用来选择的物质,因此用接种了的普通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进行对照,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就是普通培养基,所以选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考点:微生物的培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选择培养基的理解。 玫瑰精油被称为 “液体黄金 ”,其提取方法可用 A可用蒸馏法和萃取法 B只能用水蒸气蒸馏法 C可用蒸馏法和压榨法 D可用压 榨法和萃取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玫瑰精油的提取过程: 在开花的盛期 (时期 )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 1: 4的比例进行混合。 在水蒸气蒸馏装置

10、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 (颜色 )的乳浊液。 向乳化液中加入 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 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 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 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常用方法是蒸馏法和萃取法。 考点: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玫瑰精油提取方法的理解。 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中,主要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A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果酒、果醋、

11、腐乳、泡菜的制作中,果酒:酵母菌 先有氧,让酵母菌繁殖,再无氧呼吸进行酒精发酵;果醋:醋酸菌 有氧呼吸;腐乳 主要是毛霉 有氧呼吸;泡菜:乳酸菌 无氧呼吸。 考点:微生物发酵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微生物发酵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理解。 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 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 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答案: C

12、 试题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年龄组成有:增长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是增长型,在 t1 时期增长率最大,所以选 C。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以种群的年龄组成和增长曲线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已知物种 A 与物种 B 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所示

13、的变化是由于 A的增加而导致 B的减少 B 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 A的增加而导致 B的增加 C 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 A的减少而导致 B的增加 D 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 B的减少而导致 A的减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物种 A是被捕食者,物种 B是捕食者。所以被捕食者增加,食物充足,捕食者也会随之增加,故选 B。 考点:群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不同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理解 。 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结合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 B长期喷洒

14、DDT,螳螂个体内的 DDT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 C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内源性因素调节 D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调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三个营养级,所以 A不正确。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所以营养级越高,体内的 DDT浓度越高,所以长期喷洒 DDT,螳螂个体内的 DDT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故B正确。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 DDT等外源性因素调节,所以 C不正确。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所以 D不正确。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以种群数量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

15、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项目 能量 (J) 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 419 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 209.5 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 146.65 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 62.85 A. 食物中的能量 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 B鳞翅目幼虫摄入 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 1047.5 J的能量 C某一高营养级消费者与一低营养级消费者相比,获得较少的能量 D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可以解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

16、能循环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食物中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的能量占62.85/419=15%;鳞翅目幼虫摄入 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 419-209.5) /20%=“1047.5“ J;能量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因为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了。图表中只有植物和鳞翅目幼虫,因此无法判断 C选项的正确与否,所以选 C。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 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右图表示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

17、正确的是 A 0-a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B 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 “S”型增长 C 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 “J”型增长 D 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0-a 年和 c-d 年,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所以 AB不正确。 b-c年,种群数量增加,接近 c年时,增长率明显下降,所以种群呈 “S”型增长,所以 C 不正确。 a-b 年,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所以 D正确。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

18、力,难度不大。 如图为一个简化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对图中箭头的含义表述错误的是 A 表示能量在生物体之间单向流动 B 可表示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 C 和 可表示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 D 可表示碳元素从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 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可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表示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是分解者,表示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 是呼吸作用释放

19、的能量中没有转移到 ATP中的能量,即表示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所以 C不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 点评: 在植物 昆虫 蛙 蛇这条食物链中 ,若蛇增加 1g生物量 ,至少要消耗植物的生物量是 A 1000g B 500g C 250g D 125g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率为 10%20%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至少要消耗植物的生物量,说明是按 20%传递计算。所以若蛇增加 1g生物量 ,至少要消耗植物的生物量是 120%20%20%=125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20、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 生态系统中 C、 N 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的 循环的 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其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带有全球性,所以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特点的理解。 三叶草是牛的主

21、要饲料,三叶草传粉受精靠土蜂,土蜂的天敌是田鼠,田鼠不仅喜食土蜂的蜜和幼虫,而且常常捣毁土蜂的蜂巢。土蜂的多少直接影响三叶草的传粉结籽。猫是田鼠的天敌。下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叶草属于第一营养级 B田鼠摄入量的 10%-20%流入猫体内 C可用样方法估测土蜂种群数量的逐年变化 D田鼠等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叶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以 A正确。能量流动是指生物的同化量而不是摄入量,所以 B不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但土蜂体积较小,不宜用标记重捕法,所以 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而进行

22、的,所以田鼠等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以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 点评:本题以三叶草、土蜂、田鼠、猫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 A 试题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的种类增多,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群落稳定性的 提高。所以选 A。 考点:群落演替 点评

23、: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依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细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但专门营腐生生活的

24、细菌一定是分解者,所以 A不正确。固氮微生物能固氮,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所以 B不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供分解者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C不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 态系统中分解者的种类和功能的理解。 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A NaCl、水、蛋白质 B无机盐、水、维生素 C小分子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D蛋白质、脂肪、 NaCl、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豆腐中的蛋白质在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催化作用下,水解成了小分子多肽

25、和氨基酸;豆腐中的脂肪在毛霉等微生物的脂肪酶催化作用下,水解成了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制成的腐乳中,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小分子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 考点:微生物发酵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 微生物发酵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腐乳营养成分的理解。 蒸馏时要提高产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 B提高蒸馏温度,缩短蒸馏时间 C降低蒸馏温度,缩短蒸馏时间 D严控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 答案: D 试题分析:蒸馏法是指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

26、油。所以如果要提高产品质量,应严控蒸馏温度,并延长蒸馏时间。 考点:芳香油的提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芳香油的提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蒸馏法的理解。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A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B接种纯种细菌 C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 D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外,最关键的是要无菌操作,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考点:微生物培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获得纯净培养物方式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

27、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分类依据是 A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B组成生物的细胞结构 C生物的代谢类型 D生物个体中含有能量的多少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依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物成分的理解。 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 生的电能,相当于每年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的排放 白色污染 烟尘

28、 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的电能,减少了3000万吨原煤的燃烧,从而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选 C。白色污染是指固体塑料等,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指汽车尾气等。 考点:生态环境的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三峡工程意义的理解。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答案

29、: B 试题分析: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即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合理的措施。 考点:生态环境的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解。 下列关于蓝藻提前现身巢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蓝藻大量繁殖 B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C此次蓝藻事 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D在湖水中投放虾、蟹等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

30、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等生物大量繁殖,而不是外来物种入侵,所以 A不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理解。 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是 A用芦苇、秸秆做原料造纸 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C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 D引进蜣螂消除草原上成灾的牛羊粪便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圈

31、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石油产品不是生物,所以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 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等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分解

32、者通过其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产者和分解者的理解。 点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的 A各种化合物 B各种有机物 C各种基本元素 D各种无机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所以 “物质 ”,一般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基本元素。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评:

33、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的理解。 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鸟类的各种的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不是传递信息 ,而是逃生的一种行为。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

34、知识,考查学生对信息传递的理解。 下列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A药用价值 B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作为基因库 D提供工业原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所以野生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间接使用价值。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野生生物资源使用价值的理解。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

35、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寒带地区气温较低,导致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被分解者及时分解,所以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既能适当提高温度,又能减少残枝落叶的大量积累,从而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所以选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物系统的理解。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生态系

36、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 越大 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营养级高低与体型无关;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是否有利也是相对的;由于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所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故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将一个在光下保持稳定的小生态瓶,移入黑暗中保持较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该生态瓶的变化是 瓶中的生物总量增加 系统的总能量在开始时最大 演替将发生,最后达到稳态,保持能量流动 演替将发生,但最后所有

37、生物将死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光照条件的改变,生态瓶缺少外来能量的供给,平衡将被破坏。生态瓶中的能量将越来越少,演替将发生,由于在黑暗中保持较长时间,所以最后所有生物将死亡。因此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作为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哪一项不符合实验要求 A能充分溶解 色素 B与水混溶 C对人无毒 D易与产品分离 答案: B 试题分析:胡萝卜素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有机溶剂来提取色素。因此所选用的有机溶剂必须能充分溶解

38、色素,而且要对人体无毒,还要易与产品分离,却保胡萝卜素能被萃取。在实验过程中,有机溶剂不会与水混溶。 考点:色素的提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色素的提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有机溶剂要求的理解。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 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 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 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 400只 /km2 答案: D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是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适合于运动范围较大的生物

39、。在调查过程中,标记符号不能过分醒目;捕获刺猬要随机,确保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在一定区域内,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 400只 /4km2即 100只 /km2。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理解。 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地面硬化等手段对家鼠进行控制,这些手段能够控制鼠害的原理是 A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B环境中鼠的容纳量完全是由食物来源量所决定的 C老鼠种群内部存在 “计划生育 ”现象,自动控制种群数量 D一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40、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K 值即环境容纳量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当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地面硬化等 手段对家鼠进行控制,就是改变环境容纳量,减少家鼠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其天敌,以达到控制家鼠数量的目的。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理解。 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营养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顶极

41、群落 答案: C 试题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A 选项中环境的改变也能影响生物群落,所以不正确。 B选项正好说反了,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低,营养结构简单等为特征,所以不正确。 D选项中人类是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所以不正确。 考点:群落演替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 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 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 D

42、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属于增长型,当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达到稳定期。此时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增长率的理解。 关于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应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答案:

43、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许多土壤小动物虽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运动范围不大,而又由于它们的体积小,亿以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故 B不正确。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理解。 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 C能量经捕食食物链流动时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

4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由于能量传递率为 10%20% ,所以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故 A不正确。由于能量 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被各级生物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食物链与能量流动关系的理解。 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K 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

45、定不变的 B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 K 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C在 K 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K 值是随环境 条

46、件的改变而改变的;在 K 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达到 K 值时由增长型逐渐转为稳定型;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在 K 值之前开始捕捞到 值,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所以ACD不正确。在 K 值时处于稳定期,所以此时出生率死亡率,故选 B。 考点:种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增长率的理解。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 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

47、打开电灯。 D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田鼠种群密度,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小,但不能肯定;因为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如果吸的是表层,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仍可能被捕捉。而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则诱虫器起不到引诱作用,所以采集的小动物数量会明显减少,故选 C。 考点:种群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理解。 综合题 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 S1与 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

48、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1和 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 A图与 B图所示。 S1种群与 S2种群的关系是 _。 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 T2的交替变化, 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图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图示回答问题。 在 _点时,种群的补充量最大,在 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 )。 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_。 答案: (每空 2分 ) ( 1) 竞争 (2) B D 可以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确定最佳捕捞时机及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捞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 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 (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的角度回答问题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