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48991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北京时间 2011年 2月 18日 17时 55分, “火星 500” 项目的中国志愿者王跃首次踏上模拟火星表面。读下表,完成下题。 火星 地球 直径 4220英里 7926英里 自转轴的倾斜角度 25度 23.5度 公转周期 687个地球日 365.25日 自转周期 24小时 37分钟 23小时 56分钟 4秒 大气 主要是 CO2以及部分水蒸气 氮、氧、氩及其他 大气密度 0.07 1 火星与地球相比 A.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均比地球快 B.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小 C.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比地球大 D.没

2、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体考查类地行星特性的比较。通过地球和火星特性的比较可知火星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均比地球快慢,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由于火星存在 25度的自转轴倾斜角所以存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而且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比地球大所以火星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比地球大。所以本题选 C。 考点:类地行星自然属性的比较。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地球自转相关知识结合题文就可以轻松答题。 下图是我国局部地 区某月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 10 分) ( 1)此图最有可能是 _月( 1或 7)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2分),就气流状况而言, A地受 _控制。( 2分) (

3、 2)近日,将有 _锋从 E地过境( 2分)。 C地在锋面过境时,天气将会出现的变化是 _( 2分)。 ( 3)此时, M地的风向为 _风。( 2分) 答案: ( 1) 1月 ( 2分) 反气旋 ( 2分) ( 2)暖锋 ( 2分) 阴天、刮风、下雨、降温( 2分) ( 3)偏北风(西北风)( 2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反气旋)控制,故为 1月地面天气形势图。 第( 2)题,由图可知: B处为低压中心,北半球低压逆时针旋转,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可判断近日将有暖锋从 E处过境,暖锋过境常伴随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天气现象。 第( 3)题,此时, M地的风向为偏北风

4、(西北风)。如下图所示(注:黑色箭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红色实线箭头为风向)。 考点:本题借助局部区域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题借助局部区域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点。本题易错点:( 1) A地受高压控制,但就气流状况而言,就得答反气旋,答高压就不得分。( 2)风向的判断要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考虑地转偏向力,注意北半球风向右偏。 读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完成题。 【小题 1】形成图中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基础是 A地形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小题 2】图中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小题 3】下列山地的相对

5、高度接近,但由于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也不相同,判断其中所处纬度最高的是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自然景观东西方向更替,其地域分异的基础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 【小题 2】图中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因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更替,南北延伸。 【小题 3】自然带的丰富程度受纬度位置和山地的相对高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图中山地的相对高度接近,但由于它们各自所 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也不相同,根据自然的丰富程度,判断其中所处纬度

6、最高的是 D。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小,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学生结合题文联系课本知识解答此题轻而易举。 重难点突破:地域分异规律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叫做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表现 分布 例子 水 平 地 带 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在地表不均 沿东西方向延伸,沿南北方向更替 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表现明显 非洲沿东经20度南北方向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使水分递减 沿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沿垂直于海岸方向方向更替 在中

7、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 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同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有: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 A古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8、 C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第一次是发生在泥盆纪 三叠纪时期,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运动,地层沉降,形成了丰富的煤层。最后一期全球性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侏罗纪 -晚白垩纪时期,地质史上称为喜马拉雅山期造山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有许多的生物毁灭 灭绝),形成了石油,奠定了目前地球地貌的基本轮毂。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间的发生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间的发生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读右图,回答题。 【小题 1】若此图代表海 陆间水循环,正确叙述是 A甲处是陆

9、地,乙处是海洋 B乙处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 代表径流输送 D 代表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 【小题 2】若此图为北太平洋的大洋环流,则 A该图表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B 代表秘鲁寒流 C丙处有大渔场 D 代表千岛寒流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若此图代表海陆间水循环,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乙处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代表径流输送,注入海洋; 代表水汽输送。 【小题 2】若此图为北太平洋的大洋环流,则该图表示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代表秘鲁寒流,不对,因为秘鲁寒流在南半球。丙处有大渔场,正确,因为丙地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考点:本题考查水圈、水循

10、环对应知识点。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小,涉及的知识点有水循环的环节、副热带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渔场的分布等知识点,题目较为基础,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不难作答。 下图表示某地区 “最冷月等温线 ”和图中 “河流剖面 ”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 1】甲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 A全年温和多雨 B全年炎热干燥 C高温期多雨期一致 D雨 热不同期 【小题 2】根据图中信息 ,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A盛行西北风 B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盛行西南风 D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甲河流域位于南纬 30度至 4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点

11、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选 D。 【小题 2】由图中 “河流剖面 ”示意图可知:甲河为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故甲河处于汛期,为冬季。据此推知甲河流域此时盛行西北风,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夏季才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形成炎热干燥的天气。 考点:本题考查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点评:本题组借助地理示意图,考查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点,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灵活掌握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下图(最热月与最冷月降水量图)中, 地属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据图回答 地所属气候类型依次是 A亚热带季风气

12、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最热月与最冷月降水量图可知, 雨热同期,应为季风气候,这样就把 B、 C、 D排除掉了。又可判断 地雨热不同期,属冬雨型,故属地中海气候,这样又验证了 A选项的正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 点评:本题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这样在考试中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一举两得。 下图为沿某岛屿 20纬线地形剖面及

13、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题。 【小题 1】该岛位于 A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东半球 C南半球、西半球 D北半球、西半球 【小题 2】该岛甲、乙两地都是 A 1月降水量最大 B 2 6月的降水量逐月增加 C 7月气温最低 D 8 12月气温逐月递减 【小题 3】据上图信息,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为 A地处背风地带 B海拔较高 C受东北信风影响 D距海较远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东半球,因为东半球的范围为东经 60度 -180度 -西经 20度。又有气温降水分布图可知 7月气温低,应为冬季,故判断该岛

14、位于南半球。 【小题 2】由气温降水分布图可知:该岛甲、乙两地都是 7月气温最低。 【小题 3】据图示信息,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为甲地地处信风背风地带,降水少。 考点:本题组借助地理统计图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点评:本题借助地形剖面及气候统计图考查地理位置的判断,柱状图的判读、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等知识点,难度居中,试题综合性强,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功底,有良好的区分度,不失为一组好题。 读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单位: hPa),回答题 . 【小题 1】下列四城市中,风速最大的是 A乌兰巴托 B北京 C合肥 D东京 【小题 2】图中所示的时间是 A 1月 B 4月 C

15、7月 D 9月 【小题 3】郑州与合肥相比 A郑州气温高、气压低 B合肥气温低、气压高 C郑州有降水,气温低、气压高 D合肥有降水,气温高、气压低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下列四城市中,风速最大的是北京。因为北京所处地点等压线稠密,等压线越稠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小题 2】由图可知亚欧大陆上为高压控制,为冬季,故图中所示的时间是 1月。 【小题 3】郑州与合肥相比,郑州有降水,气温低、气压高。因为郑州恰逢冷锋过境,冷锋的雨区在锋后。合肥为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暖晴,气压低。 考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居

16、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天气系统过境时对应的天气现象。 关于下面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图是北半球气旋,中心气流上升,产生阴雨天气 B B图是北半球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产生晴朗天气 C C图中北半球正值夏季,甲处吹东北风,乙处吹东南风 D D图中北半球正值春季,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关于下面四幅图的说法, A A图是南半球气旋,中心气流上升,产生阴雨天气。 B B图是北半球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产生晴朗天气,正确。 C C 图中,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正值冬季,甲处吹西北风,乙处吹东南风。 D D图中,气压带风带沿赤道对称分布,北半球为二分日中

17、的一天,太阳直射点将向哪移动,不确定。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环流对应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综合性强,考查了天气系统、大气环流 对应知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2012年太阳风暴将迎来 11年周期的太阳活动峰值,强烈的太阳磁场作用力将遍布整个太阳,伴随着冠状喷射物,太阳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受到太阳活动影响的是 A在海滨户外进行日光浴 B工作中使用有线电话 C在家中收看卫星电视 D在沙漠探险旅途中用罗盘定方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和日珥等,太阳活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紫外线数量增加、产生磁

18、暴现象甚至出现气候异常现象。所以本题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掌握太阳活动及其相关影响就可作答,为基础知识考查。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图甲 )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 (图乙 ),回答下题。甲图 M点的纬度、乙图 N 点的月份分别是 A 30 1月 B 60 7月 C 60 1月 D 30 7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和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地球自转速度的规律是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为 1670km/h,两极最小速度为零,南北纬 60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是 835km/h。通过图甲可知 M点的自转速度是 835km/h

19、得出 M处纬度应为 60。地球公转速度规律为:每年一月初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每年七月初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通过图乙可知 N 点公转速度最慢得出 N 点应位于远日点,对应时间为 7月初。 考点:地球自转线速度和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本题通过地理图像考查地球自转和 公转的相关规律,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地理图像的分析能力。 图中弧 ACE为昏线, C为中点,弧 AB与弧 DE相等, A点纬度为 700N, C点以东为东半球,此日 A点处于冬半年。据此完成题。 【小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A 3: 20 B 9: 20 C 15: 20 D 21: 20 【小题 2】

20、D点位于 E点 A正北 B正西 C东北 D西北 【小题 3】在 E地建天文观测站,其最佳的天文观测时间是 A 7月前后 B 3月前后 C 1月前后 D 9月前后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晨昏线、东西半球的判断和区时的计算,有图可知过 C点的经线为 20W,也就是说 20W的地方时为 18:00,那么两地的时差为( 120+20) /15=9小时 20分,所以 120E的地方时为18:00+9:20=27:20。由于大于 24小时所以减去 24小时为 3:20。选 A。 【小题 2】 D点位于 E点西北。因为由图

21、可知晨昏线不过南北两极,故 E位于D东侧,有纬度位置判断, E位于 D南侧,综合分析 D位于 E西北方向。 【小题 3】 E位于南极圈内, 7月前后南极圈内为极夜现象,故 在 E地建天文观测站,其最佳的天文观测时间是 7月前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晨昏线、东西半球的判断和区时的计算等知识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晨昏线的判读、东西半球的判断和区时的计算、方向的判断、天文现象的观测时间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C点所在经线时间的确定,可能有同学误判断为 0时,这样小题 1就易错选 B。所以考试时包括平时练习时要细心,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受益终生。 右图是

2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其中乙常含有化石,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下列对图中各代号的说明正确的是 A甲是岩浆 B丙是岩浆岩 C 是变质作用 D 是外力作用 【小题 2】下列对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举例, 恰当的是 A甲 花岗岩 B乙 石英岩 C丙 石灰岩 D丁 玄武岩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岩石圈主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组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

23、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形成新的岩浆。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由题文可知乙处含有化石可知乙为沉积岩,从而推出:甲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 ; 是外力作用 是冷凝作用 是变质作用, 是重熔作用。 【小 题 2】根据小题 1分析可知本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需综合分析,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丁的确定。丁为岩浆,三大类岩石重熔再生都可转化为岩浆。( 2)岩浆岩的判断。只有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 3)沉积岩的确定。沉积岩中含有化石,故乙为沉积岩。

24、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题。 【小题 1】 5 12汶川大地震是由于图中的哪两大板块碰撞引起的 A 、 B 、 C 、 D 、 【小题 2】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B乙图表示板块生长边界 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D乙图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地球板块运动相关知识。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

25、度洋板块。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缓冲区。故 本题选 C。 【小题 2】由乙图板块碰撞示意图可知,乙位于为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而东非大裂谷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板块运动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需熟练掌握板块构造示意图和板块边界类型即可作答。 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是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

26、冰川等,通过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改变地表形态。通过上述 4图可知:A图为褶皱, B图为断层, C图为流水沉积作用, D图为火山喷发。所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C。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读右图,回答题。 【小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丙 丁 乙 甲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甲 丙 丁 乙 【小题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

27、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 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小题 3】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 气流温暖湿润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 A. 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正确。 B. 温度:丁 丙 乙 甲,因为丁处为上升气流,温度高才形成低压。丙气温低,为高压。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D气压:丙 丁 乙 甲。因为

28、丁处为上升气流,温度高才形成低压。丙气温低,为高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中的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总是有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小题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丁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作用,极地高气压带成因为热力作用。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为信风带,气压带丁和风带 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小题 3】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季风环流,则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因为不知道季节,故丙、丁两地中,谁是陆地无 法判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能力。 点评:本题借助一幅图,考查了三大知识点

29、,题目很基础,但综合性强,这也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 综合题 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10分) (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2分) ( 2)此时,北京时间是 时。( 2分) (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2分) A 45E, 135W B 135E, 45W C 60E, 120W D 0, 180 (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2分) A 90W向东至 180 B 0向东至 180 C 90W向东至 90E D 0向东至 90E ( 5)如图所示时,下列四个

30、地区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 ( 2分) A北京 B上海 C汕头 D哈尔滨 答案: ( 1) 23.50S, 90E ( 2分) ( 2) 14 ( 2分) ( 3) D ( 2分) ( 4) A ( 2分) ( 5) D ( 2分) 试题分析:第( 1)题,由图知 :南极圈内为极昼现象,故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因为东经 90度平分昼半球,故东经 90度的地方时为 12点,因此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23.50S, 90E)。 第( 2)题,东经 90 度的地方时为 12 点,此时,东经 120 度的地方时为 14 点,即北京时间是 14时。 第( 3)题,由图知: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

31、别为 0, 180。如下图所示: 第( 4)题,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90W向东至 180。因为90W平分夜半球,为 0时经线,为新一天的开始, 180度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的结束。 第( 5)题,如图所示时,下列四个地区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哈尔滨。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相差越大。 考点:本题组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组借助光照图考查时间日期的计算、晨昏线的判读,难度虽大,但很基础,试题涉及内容属于核心考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太阳直射经线与 0时经线的确定,极圈内现象的判断,注意了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

32、明。( 10分) (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 _( 2分),乙为 _( 2分)。 (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 2 分),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选择填空)( 1分)。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 _地比较好。( 1分) ( 4)在甲、乙两地

33、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 _地( 1分),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 _地( 1分)。 答案: ( 1)背斜 向斜 ( 4分) (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A ( 3分) ( 3)甲 ( 1分) ( 4)乙 甲 ( 2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知: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乙地岩层向下弯曲,故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第( 2)题,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 该岩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根据岩层形态可知,本区岩层先水平运动,形成褶皱,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从而形成甲、乙构造上覆盖

34、的水平岩层。 第( 3)题,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甲地比较好。因为甲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安全干燥。 第( 4)题,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乙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甲地。因为背斜有油气,向斜有水。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掌握向斜 、背斜的判断方法。( 2)会判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3)明确地质构造在现实中的实践意义,如背斜有油气,向斜有水,断层有泉。 图甲是 “非洲大陆植物类型分布示意图 ”,图乙上下两部分是 “非洲西部沿海AL 各地一月份和

35、七月份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0分) ( 1)图乙中甲月份表示的是 月份( 1分),判断的理由是 。( 2分) ( 2) A、 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 ( 1分), 原因是 。( 2分) ( 3) M、 K 两地都处在回归线附近,且均受信风的控制,但两地植被型差异显著。试分析两地降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 因。 ( 4分) 答案: ( 1) 7( 1分); 理由: A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或描述 L地)( 2分) ( 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 1分) 理由: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1分),冬季受西风影响( 1分) . ( 3) M地受暖流影响( 1

36、分),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1分); K 地受寒流影响( 1分),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1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甲可知 A地位于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而图乙中甲月份降水少,应为夏季,故为 7月份。 第( 2)题, A、 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因为 A、 L两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 第( 3)题, M、 K 两地都处在回归线附近,且均受信风的控制,但两地植被型差异显著。两地降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M地受暖流影响,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K 地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地处信风背风坡,降水少。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难度居中。只要熟练掌握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