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4915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5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目前气象预报中有 “紫外线指数 ”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 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如果臭氧层破坏会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选 D。 考点: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 下图为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中 a、 b、 c为突触, 、 为刺激点。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 处给予适当刺激引起伸肌收缩从而完成一次膝反射 B刺激 处,图中灵敏电流

2、计指针会发生偏转 C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反射中枢是 b D伸肌内的感受器受到适宜刺激后, b和 c释放的递质种类相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反射弧,传入神经纤维只有一条,起源于伸肌,传出神经纤维共有两条,一条支配伸肌,一条支配屈肌。 A. 处给予适当刺激引起伸肌收缩,不是反射,因为反射弧应该从感受器开始;错误。 B. 刺激 处, c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的,因为图中灵敏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错误。 C.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只有 2个神经元,反射中枢是脊髓的 b突触中;正确。 D. 伸肌内的感受器受到适宜刺激后, b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c是抑制性的递质;错误。 考

3、点:反射弧。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病毒疫苗和抗体在现代免疫学预防、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消灭人体内病毒只需 B淋巴细胞和 T淋巴细胞参与 B一个成熟 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只有一种抗原的受体 C人体接种病毒 疫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被动免疫 D以抗体治疗病毒性重症患者属于二次免疫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消灭人体内病毒需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的参与;错误。 B、一个成熟 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只有一种抗原的受体,具有特异性;正确。 C、人体接种病毒疫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错误。 D、以抗体治疗病毒性重症患者说明该患者无相

4、应抗体,注入抗体属于免疫治疗;错误。 考点:免疫学的应用。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某肌无力患者经检查发现病因是神经元末梢释放的乙酰 胆碱量不足。下图为其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神经元末梢是树突的一部分 B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实质上是通道蛋白 C神经元末梢与肌膜紧密结合没有空隙 D该神经元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可使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该神经元末梢是轴突的一部分;错误。 B. 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实质上是通道蛋白;正确。 C. 神经元末梢与肌膜结合形成突触,中间有突触间隙;错误。 D. 该神

5、经元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可使肌膜产生兴奋或者抑制;错误。 考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点评:本题设计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物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激素分泌的多少是受机体调节的。下列关于激素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垂体能分泌促激素,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垂体是在大脑的直接影响下分泌促激素的 C下丘脑能直接控制各种内分泌腺,所以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通过反馈调节使血液中各种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错误。 B垂体直接受下丘脑控制;错误。 C下

6、丘脑多数间接控制各种内分泌腺;错误。 D通过反馈调节使血液中各种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正确。 考点:激素调节。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 激 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有的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的是固醇如性激素等,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随着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

7、蛋白质,少数是 RNA,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呼吸酶,有的酶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如乙酰胆碱等。 部分酶已经神经递质在细胞外起作用,故 A错误;并非所有的激素和酶都是蛋白质,故 B错误;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要 和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故 C正确;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故 D错误。 考点:激素、酶和神经递质。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处和 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8、 B从图可看出 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 a处引起兴奋 C 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兴奋由 a b 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 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前后是不同步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选 D。 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点评:本题相对常规,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

9、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 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考点:群落结构。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2007年 5月 新明晚报消息: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 “沉默突触 ”的

10、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 “沉默突触 ”。请你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结果: 突触小体中有细胞核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机理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因此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都可使兴奋在神经元间不能传递;选 D。 考点:神经元间兴奋传递。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下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 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a和 b同时作用于 z,对 z产生促进作用 C a、 b和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若机体碘摄入不足,会促进 x、 y的分泌功能 答案: D 试 题分析: A.a、 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错误。 B.a作用于 b, b作用于 z,对 z产生促进作用;错误。 C.a和 b的化学本质都是多肽,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错误, D.若机体碘摄入不足,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会促进 x、 y的分泌功能;正确。 考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

12、节。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 对于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某农民种的小麦在扬花期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该农民给小麦田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他 认为这样能避免小麦减产 B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对于蝌蚪会停止生长因而不能形成青蛙成体,对于幼年人会得呆小症,对于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等 C激素对于维持动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激素的含量越多越好。 D切除动物的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生长素能促进未受粉的雌蕊发育成无子果实,

13、但小麦的食用部分是种子,所以不能避免减产,如果食用部分是果皮则可采用这种补救措施,如番茄,黄瓜等;错误。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若分泌不足,对于蝌蚪会停止生长因而不能形成青蛙成体,对于幼年人会得呆小症,对于成年人耗氧量会减小等;错误。 C激素对于维持动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激素是微量高效的,错误。 D切除动物的垂体后,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正确。 考点: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 点评: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如掌握激素的相关功能,可以很快解决此题。 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

14、种群 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 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 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 60只,标记的有 20只。该兔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K值约是: A 150只 B 200只 C 300 只 D 400只 答案: D 试题分析: 第 3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是 “S”型曲线的 K/2值。此时个体数量为 50(60 20)20 200,因此 K值是 400。 考点:标记重捕法, “S”型曲 线。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

15、降低时,激素 分泌量增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 和激素 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激素 促进糖元合成,激素 促进糖元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B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结扎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 C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 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 细胞分泌的 D激素 的分泌也可以作用于胰岛细胞引起的激素 的分泌 答案: C 试题分析:激素 是胰高血糖素, 是胰岛素。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肝脏,二者共同作用调节血糖的平衡,其作用区别在于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元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A正确

16、。 B、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外分泌部)变性,但不会影响到胰岛细胞(内分泌部)的变化,因此不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合成和运输,那 么结扎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正确。 C、饭后后半小时,血糖开始上升,此时血液中的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 细胞分泌的;错误。 D. 胰岛素的分泌也可以作用于胰岛细胞引起的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正确。 考点:血糖的调节。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则 AB间传递效率为 10% B该食物网由 5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 统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某条食物链中的

17、某种动物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C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是 BCE的同化量 D若该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则其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均大于陆地生态系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则 A与 BCE间传递效率为 10%;错误。 B、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 A B H; A C D H; A C F G H; A E D H; A E F G H,共五条,表述正确。 C.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是所有异养生物(包括 消费者和分解者)积累的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有机物的总量。所以 B、 C、 D、 E、 F、 G、 H体内积累得有机物总

18、和, C错误。 D. 海洋生态系统的植物量远少于陆地生态系统,所以海洋生态系统的植物的初级生成量只有陆地生态系统的 1/2,而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相当于陆地生物利用植物效率的 5倍,所以海洋次级生成量却相当于陆地生成量的 3倍多;所以 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 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D甲

19、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答案: B 试题分析: 年龄结构: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 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图乙属于 S型曲线,在 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选 B。 考点:年龄结构。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会产生

20、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中段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是单向传导的 B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 C膜对钠离子通 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 D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彼此间相互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 神经纤维中段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受刺激点两侧依然是静息电位,存在电位差,所以其传导应该是双向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神经纤维传导距离无关,与离子通透性有关,若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 考点:神经纤维上电位传导。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下图从左至右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段表示去极

21、化过程, 段表示复极化过程 B Na+内流可能与局部电流的刺激有关 C轴突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D轴突膜处于状态时, K+通道大量开放, Na+通道关闭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表示去极化过程, 段表示反极化过程, 段表示复极化过程;错误。 B.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 Na+内流,产生局部电流;正确。 C. 轴突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相同;正确。 D. 轴突膜处于静息状态时, K+通道大量开放, Na+通道关闭,使 得电位分布式外正内负;正确。 考点:兴奋的传导。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下列

22、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A阳光 草 兔 狐 B田鼠 蛇 山鹰 C植物 鹿 狮子 细菌 D植物 鼠 蛇 山鹰 答案: D 试题分析: 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故、错;食物链只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而细菌为分解者,故 C错误。 考点:食物链。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用矮壮素处理可以抑制植 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提高观赏价值。与矮壮素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的植物激素是: A乙烯利 B赤霉素 C 2, 4 D D脱落酸 答案: B 试题分析: 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 A错误;赤霉素能促进植株增高, B正确

23、; 2,4-D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等, C错误;脱落酸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错误。 考点:植物激素的功能。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比较植物体内生长素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A在体内含量都 较少 B对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 C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选 C。 考点: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区别和联系。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

24、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和 说明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 胚芽鞘的尖端;错误。 B 和 说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错误。 C 和 说明感受光刺激部位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错误。 D 和 对比可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而不是尖端的下面;正确。 考点:植物向光性的实验。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答案: C 试题分析: 神经细胞都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而合成和分泌激素则

25、是内分泌腺的功能。四个选项中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是血糖、水盐和体温调节中枢,又属于内分泌系统的枢纽,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考点:下丘脑的功能。 点评:本题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下列关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抗病原体感染的三道防线都需要巨噬细胞参与 B小肠黏膜烫伤后会因第二道防线的破坏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C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D第二、三道防线都涉及到免疫细胞,它们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试题分析: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26、A. 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 抗体的结合物;错误。 B. 小肠黏膜烫伤后会因第一道防线的破坏而导致免疫力下降;错误。 C.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正确。 D. 第二、三道防线都涉及到免疫细胞,但只有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错误。 考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 ,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图 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 表示);图 2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下列说法

27、错误的是: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 b点时 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 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 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 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 的生长 D由上右图可知生长素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 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最大, 具有最小值;错误。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 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胚芽鞘弯曲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正确。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 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正确。 D、由图 2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 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促进,生长素浓度大

28、于 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抑制,具有两重性;正确。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 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错误的是: A赤霉素处理葡萄植株可得无籽葡萄 B细胞分裂素可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保鲜储存 C脱落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D乙烯具有对抗生长素的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葡萄植株 ,诱导单性结实 ,形成无籽果实;正确。 B.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 ;正确。 C. 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错误。 D. 乙烯促进果实成 熟

29、,具有对抗生长素的作用,属于拮抗关系;正确。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 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二者的关系 ( 1)不少内

30、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种状况下,体液调节 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缺少甲状腺激 素则患呆小症。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选 D。 考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如图所示,如果根 a侧的 生长素浓度在曲线 A点(为 10-10mol 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B在 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 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 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

31、细胞伸长生长快, 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a侧,相当于曲线 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 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 曲线 CD段 均抑制生长, FC段均能促进生长;根向重力性的产生是由于重力作用,引起近地侧( b)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细胞生长,背地侧( a)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细胞生长,从而使根弯曲向下生长。在太空中,无重力作用, a、 b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根水平生长,坐标图中各生长素浓度仍适于根的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列关于生

32、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B负反馈是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反馈调节方式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 过食物链、食物网渠道进行的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学生容易忽略。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草本植

33、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比较高 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 A 试题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后的 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都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地上进行的

34、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选 A。 考点:群落演替。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概念必须扎实。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答案: D 试题分析: 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血红蛋白、呼吸酶、载体蛋白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选 D。 考点:内环境的成分。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综合 题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 1)图中的 f表示的结构是 _。 ( 2)图乙是图甲中

35、(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的反射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 _个。 ( 3)图乙中的 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_或 _的膜。图乙中 处的液体为 。 ( 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才能下完成,神经递质由 A细胞合成,经过 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融合经 _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 5)突触后膜上 “受体 ”的化学本质是 _。 (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 答案:( 1)效应器 ( 2) c 2 ( 3)细胞体 树突 组织液 ( 4)高尔基体 胞吐 ( 5)糖蛋白(或蛋白质) ( 6)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36、,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试题分析: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 1)图中的 f表示的结构是效应器。 ( 2)突触是图甲中 c的结构模式图,位于脊髓灰质内,有两个。 ( 3)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 ( 4)神经递质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突触前膜融合经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 5)突触后膜上 “受体 ”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

37、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考查反射弧和神经突触的基本结构。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下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 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 1)图甲中所示的是 _免疫过程,图甲中 c是 _细胞。 ( 2)在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中,细胞 b除了具有 _的功能外,还可分泌 _促进 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3)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_(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 4)图乙中与物质 X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_(

38、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 5)若该抗原为 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_细胞(填写图甲中字母),该细胞在 _内分化成熟。 答案: ( 1)体液 B淋巴 ( 2)呈递抗原 (识别抗原 -MHC复合体 ) 白细胞介素 2 ( 3) ( 4) 、 、 、 ( 5) b 胸腺 试题分析: ( 1)图甲中属于体液免疫过程, a是吞噬细胞, b是 T淋巴细胞, c是 B淋巴细胞, d是记忆细胞, e是将细胞。 ( 2) T淋巴细胞具有呈递抗原的功能外,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 2促进 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3)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

39、要途径是 。 ( 4)抗体的合成、分泌与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相关。 ( 5)若该抗原为 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 对象是 T细胞,该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考点:体液免疫的过程,预防接种,抗体的合成、分泌,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A、 B、 C、 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 )。 (2)图甲 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 的数量 ,

40、这属于 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 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108 kJ,则人能获得能量 kJ。(能量传递率按 10%计算) 答案: ( 1) D、 B( 2)含碳有机物 ( 3)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负反馈 自我调节 ( 4) 5.5107 试题分析: (1)图乙是食物链,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图甲中 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是消费者, C是分解者, D是生产者。 (2)图甲 过程,也就是在生物群落内,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3)乙图中的 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由于缺少天敌,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

41、于负反馈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根据能量传递特点计算,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6.810910%=6.8108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108 kJ,则羊同化的能量为 5.5108 kJ;人能获得能量=5.510810%=5.5107kJ。 考点: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以及计算能力。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 “酸生长 ”学说。 “酸生长 ”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 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为了验证酸能促进细胞伸长,现提供黑暗中萌发的小麦幼苗(如图)

42、若干、 6种不同 pH值的系列缓冲液( pH=1、 2、 3、 4、 5、 6)、蒸馏水、镊子、刀片、刻度尺、带盖的小瓶等材料器具,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回答有关问题: ( 1)实验材料的处理:选择若干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切取图中 (字母)对应的胚芽段,放入 中浸洗,作为实验材料。 ( 2)实 验步骤: ( 2分) 每瓶投入 10段相同的实验材料。 将各组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定期进行 。 ( 3)分析数据:某同学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瓶缓冲液 pH值 1 2 3 4 5 6 7 实验前胚芽段初始长度( mm) 10 10 10 10 10 10 10 实验后胚芽段平均长度( mm) 13 20

43、25 23 19 17 16 分析上表数据,在下图内用坐标曲线绘制出实验结果。( 3分)答案: ( 1) b 蒸馏水 ( 2) 取 7个洁净的小瓶编号,分别装入等量的 6种不同 pH值( 16)缓冲液和蒸馏水( 2分) 测量长度并记录 ( 3)见下图 试题分析:本实验室研究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的特点。 ( 1)生长素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即 b段,将其放入蒸馏水中浸洗,尽可能排除植物本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的干预。 ( 2)根据材料提供的不同 PH值的系列缓冲液,应该准备 7组装置,其中 6组分别装入等量的缓冲液, 1组装入等量的 蒸馏水,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可通过测量胚芽鞘的长度来判断。 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酸性越强,细胞伸长越明显,过酸则抑制细胞伸长。 ( 3)根据表格数据进行描点绘制曲线。 考点: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原理的实验。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