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pdf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64127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 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11 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11 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11 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11 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20 B 15 备案号:17037-2005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 DB11/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wheat leaf rust (Puccinia recondita Rob.et Desm. f.sp. tritici Eriks et Henn.) 2005-05-10发布 2005-06-10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 2832005 I 前 言 本标准以 NY/T 617-2002 为基础,保留其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两大测报

2、体系,在调查田块确定、 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发生程度分级等方面均有不同,并把品种抗性调查田块、时间、方法单独列出。 本标准充分考虑到本市小麦种植情况、小麦叶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在保证预测预报质量的基础上,力 求减少工作量,突出工作重点。本标准与有关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NY/T617-2002 不 发生冲突、矛盾,又有别于 NY/T 617-2002。 本标准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爱婷、杨建国、金晓华。 DB11/T 2832005 1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1

3、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叶锈病(参见附录 A)发病程度、分级指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方法,测报资料 收集和汇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区域内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617-2002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NY/T 617-2002 确定的术语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系统调查

4、为了解一个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消长动态,在固定的调查点,连续间隔一定时间,按照统一方法进 行的调查。 3.2 大田普查 为了解一个地区小麦叶锈病的整体发生情况而选择发病关键时期(如始期、始盛期、盛期) ,在较 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抽样调查。 3.3 病叶率 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 3.4 病田率 发病田块数占调查田块总数的百分率。 3.5 病点率 发病点数占调查点总数的百分率。 3.6 挽回损失 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挽回的产量损失,即防治区比不防治对照区增加的产量。 3.7 实际损失 农作物受病虫草鼠为害或虽经防治后仍因残存病虫草鼠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 即无病虫为害作物产 量减去受

5、病虫为害的作物损失。 3.8 DB11/T 2832005 2 严重度及平均严重度 严重度指单片病叶上叶锈菌夏孢子堆及其所占据的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用百分率表示,设 1 %、5 %、10 %、20 %、40 %、60 %、80 %、100 % 8 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 ,虽已发病但严重度 低于 1%,按 1%记。对群体叶片,需按下面公式记算病叶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的使用,在病害初 发期可严格计数计算; 当病害处于盛发期且需调查点数繁多时, 某点的平均严重度则根据目测估计给出。 式中: D平均严重度(%); i d i级严重度级值; i l i级病叶数; L 调查总病叶数; i1 %

6、,5 %,10 %100 % 8 级。 3.9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 用以表示小麦品种对叶锈病抗性 程度,按 0、0; 、1、2、3、4 六个类型记载。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无可见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枯斑,无孢子堆; 1(高抗型):夏孢子堆小,周围有枯斑; 2(中抗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生在绿色组织上,周围有枯斑; 3(中感型):夏孢子堆较大,周围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感型):夏孢子堆大,周围不褪绿。 4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叶锈病的发生程度以当地发病盛期平均严重度确定,划分为 5 级,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7、见表 1。 表 1 小麦叶锈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级别 1 2 3 4 5 发生程度 轻 中偏轻 中等 中偏重 大发生 平均严重度(%) (D) D15.0 15.0D30.0 30.0D45.0 45.0D60.0 D60.0 5 系统调查 5.1 确定观测田 选择往年发病较重的感病品种及有代表性的麦田 2 块3 块定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 2 亩 2667 ,管理水平中上等。 5.2 调查时间 从 4 月 25 日开始,每 5日调查一次,至 5 月 30 日止。 5.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采取 5 点取样法,定点调查,若叶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每点选取 1m 2 ;若发病普遍,每点 ()

8、 100 = L l d D i i (1) DB11/T 2832005 3 调查 20 株,调查病叶数、严重度,计算总叶数、平均严重度等,小麦抽穗期和乳熟期检查旗叶或旗下 一叶。将结果填入表 2。 表 2 小麦叶锈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年: 调查单位: 各级严重度病叶数 调查 日期 品 种 生 育 期 调查 总叶 数 发病 叶数 病 叶 率 (%) 1% 5% 10% 20% 40% 60% 80% 100% 平均 严重 度 (%) 备注6 大田普查 6.1 调查田块 根据小麦品种布局、栽培条件,管理水平,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确定为普查地块,田块数量为 10 块,每块田代表面积不少于 1.5 万

9、亩 1000 hm 2 。 6.2 调查时间 分别在小麦秋苗期,即 11 月 5 日;抽穗期至乳熟期,即 5 月 10 日、5 月 20 日、5 月 30 日进行。 6.3 调查方法 同 5.3,结果填入表 3。 表 3 小麦叶锈病病情普查表 年: 调查单位: 调查田基本情况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品种 代表面 积(hm 2 ) 小麦生 育期 调查 点数 发病 点数 病点率 (%) 调查总 叶数 发病 叶数 病叶率 (%) 平均严 重度(%) 备注7 品种抗性调查 7.1 调查田块 在大田或品种区域试验田选择当地主栽小麦品种 3 种5 种,进行品种抗性调查。 7.2 调查时间 在小麦叶锈病发

10、病盛期腊熟期,即 5 月底 6 月初调查。 7.3 调查方法 同 5.3。结果填入表 4。 表 4 小麦叶锈病生长后期品种抗性调查表 年: 调查单位: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作物 品种 病株率 (%) 调查 叶片数 病叶 片数 病叶片率 (%) 反应型 (抗性) 备注 8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 8.1 测报资料收集 DB11/T 2832005 4 8.1.1 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及其它必要的栽培管理资料。 8.1.2 主要品种栽培面积、生育期、苗情和抗锈性。 8.2 测报资料汇总、归档 对小麦叶锈病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结果填入附录 B.1。并记载小麦种植和叶锈病发生、防治 情况

11、,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填入附录 B.2。将所有调查数据和表格整理后归档,永久保存。DB11/T 2832005 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小麦叶锈病症状描述与识别 A.1 症状描述 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 以后长出粉堆, 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为小型桔红色, 圆形至长椭圆形,比秆锈病小,较条锈病大,呈不规则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生的 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在叶背面或穿透叶片,叶鞘、茎秆上很少。孢子堆成熟后表 皮开裂一圈,散出黄褐色粉状夏孢子,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主要发 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

12、,黑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不破裂。别于秆锈病和条 锈病。 A.2 病原菌识别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 f.sp. tritici Eriks et Henn.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 柄锈菌科, 柄锈菌属。 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 6个8 个,大小(1829)( 17 22) (m);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大小(3957)(1518)(m)。与小麦条 锈菌区分时,挑少许夏孢子,滴一滴浓盐酸或正磷酸,加盖玻片镜检,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多个 小团,叶锈菌则在中央浓缩成一团。 A.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3、 叶锈病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在唐松草(Thaclictrum spp.)和小乌头(Isopyrum fumarioides)上形成锈孢子和性孢子。 我国尚未证实有转主 寄主,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该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广大麦区的自生麦和晚熟春麦 上以夏孢子连续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地区传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条件与条 锈病类似。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 2025经 6 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 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秋苗发病后,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

14、越冬, 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北方春麦区,由于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冬,病菌则从外地传来,引起 发病。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一般 9 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在春季和小麦穗期多雨的年份, 时常造成较重的为害。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毒性强的小种多,能使 小麦抗病性“丧失” ,造成大面积发病。 DB11/T 2832005 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与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 表 B.1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早 春 病 情 抽 穗 扬 花 期 乳 熟 期 调查 区县 调查 时间 (月/日) 平均 病叶率 (%) 平均 严重度

15、 (%) 调查 时间 平均 病叶率 (%) 平均 严重度 (%) 发病 面积 比率 (%) 调查 时间 (月/日) 平均 病叶率 (%) 平均 严重度 (%) 发病面 积比率 (%) 发病 程度 备注DB11/T 2832005 7 表 B.2 小麦叶锈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 小麦面积 (hm 2 ) 耕地面积(hm 2 ) 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比率(%) 主栽品种 抗病品种面积(hm 2 ) 占小麦面积比率(%) 10月 1日前播种的小麦面积 (hm 2 ) 占小麦面积比率(%) 发生面积(hm 2 ) 占小麦面积比率(%) 防治面积(hm 2 ) 其中杀菌剂拌种面积 (hm 2 ) 喷药面积 (hm 2 ) 发生程度 实际损失(kg) 挽回损失(kg) 发生和防治概况与原因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