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重点难点总结.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6779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重点难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重点难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重点难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重点难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重点难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 1 - / 33 2018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总结 (吃透重点难点一次通过) 试卷考试题型包括 5类: 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20 题,每题 1分(书上的重要实记知识点,例:某一具体的教学原则来源于古代哪一个文献, 4选一;例如,教学相长来自于( )文献。选项: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学记) 题型二、判断题 10 题,每题 1分(只需答对或错,不必改错。 注意审题,例如,“就是”、“仅仅是”等极端的语句。例如,学历,是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错,是在法定教育机构中的。) 题型三、简答题 3题,每题 8分(简要回答,答出要点,需要解释性的拓展语句。例如,备课

2、的基本要求:三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加以解释。) 题型四、论述题 2题,每题 13分(概念内容联系实际的适度发挥) 题型五、案例题 分析题( 1题, 20分)(就是所谓的送分题,先就题目给出一个判断性观点,再围绕主题发挥) 重点、难点总结 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 1) 在西方文明古国的 博物馆 和 图书馆 也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场所。中国古代 3000 年前已有高等性质的教育活动。西周学校教育内容是 “六艺 ”即: 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私学中最 著名的是齐国的 稷下学宫 ,其中 太学 的建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 官立大学制 度的建立。 ( 2)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行会性 , 自治

3、性 , 国际性 。实行的是 专业教 育,分为四大学科: 文学 , 法学 , 医学 , 神学 。 19 世纪, 德国的 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 其思想是 (1)。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 (2)。 学术自由的原则 。 ( 3) 美国 1861 年 林肯总统 签署于 1862 年生效的“ 莫利尔法案 ”建立“ 赠地学院 ”,其中最著名的有 康乃尔大学 和 威斯康辛大学 。 “威斯康辛思想” 是: a.培养知识 , b.科学研究 , c.为社会服务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 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与“洪堡时代”相比

4、,多了 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是高等学校第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 4)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1862 的北京的 京师同文馆 ,也是中国最早实行 班- 2 - / 33 级授课制 的学校。 ( 5) 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 教育性 和 学术性 。 ( 6)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集权模式 , 分权模式 , 并重模式 。另外,高等学校享有办学 自主权 和 法人资格 。 ( 7) 学历是指 受教育者在具备 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 的学习经历 。学位制度: 学士,硕士和博 士 。 ( 8)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大众化 , 国际化 , 多样化 , 综合化 , 私营化 。

5、 ( 9) (补充:孔子提出 因材施教原则 及“不愤不启” 启发式 教学;学记提出 教学相长 观点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是 第一部教育文献 ;朱熹的 循序渐进 原则, 师生互动合作 ; “文以载道” 指不要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是预思想性于教学之中 )。 ( 10)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 教学效果 和 教学质量 的一种 价值判断 活动,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对 教师教的评估 和对 学生学的评估 两个方 面。 ( 11) 智力 (心理能力 )包括 观察力 , 注意力 , 记忆力 , 思维力 和 想象力 ,其中 思

6、维力 是智 力的核心。 能力 是心理特征。智力和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 12)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时间性 。 ( 13) 班级授课制是在 17世纪由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创立。 ( 14)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a。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 b。 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 c。 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 ( 15) 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 专业性 、 探究性、前沿性 ( 16) 教师的教育情意有: 教育理想 , 教育情操 , 教育性向 , 教师自我 。 ( 17) 教师 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 、 科学研究权 、 管理学生权 、 获取报酬权 、 民主管理权 、

7、 进修培训权。 ( 18) 科学研究 是衡量 高等学校水平 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从 19世纪初 洪堡 ( 德国 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第一次明确提出“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的原则。他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 “洪堡时代” 。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 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此出现了两个新词 “教自由” 和 “学自由” ,并于 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 ( 19) 科学研究的起点 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 20)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社会的政治 、 经济 、科技和文化 等多种因素

8、。 ( 21) 西方人力资本 理论是美国 舒尔茨 和 贝克尔 提出,据舒尔茨计算,美国 1929-1957 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 33%归 因于教育。 ( 22) 高等教育表现出 独特的社会价值 和 个人价值 ,高等教育 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 ( 23)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 24)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 通才 。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单一的是 专才 。 ( 25) 案例教学法 (哈佛工商管理学院 1918开始。 )。 发现教学法 (20世 纪 50年代 布鲁纳 )。 ( 26) 1903年,“ 癸卯学制 ”在高等教育阶段分为三级:第一级是

9、 高等学堂 ;第二级是 大学堂 ;第三级是通儒院。 通儒院 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 27) 1980年 2月 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位条例 1993年 10 月 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教师法 1995年 3月 18 号,八届人大会议三次会议,教育法,本法为“母法”“基本法”。 1996年 5月 15 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1998年 8月 29 日, 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高等教育法 ( 28) 高校最常见的科研管理方法有: 激励法 、 计量法 、 权利控制法 、 专家评议法 。 ( 29) 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 研究教育对象 、 研

10、究教学内容 、 研究教学组织形式 、 研究教学方法 、 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 ( 30) 教师的角色特征: 传授者的角色 、 管理者的角色 、 代理人的角色 。 ( 31) 1681 年 , 法国 “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 3 - / 33 范教育的先河。 ( 32)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 传承 、 改造 和 创新 方面。 ( 33)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 杂性 、 创造性 、 示范性 、 群体性 。 ( 34) 高等教育目标的特征是具有 主观性 和 复杂性 。 ( 35) 我国实行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 36

11、) 分段标准( P248)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量化标准 精英教育阶段: 15%以下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15%50%,我国 2002年进入此阶段,在 18%左右 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超过 50% 标准: 国家适龄青年( 1822 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37) 教师是履行 教育教学 职责的专业人员。 ( 38)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 。 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 动的 示范性 。 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示范性 。 我是林中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群体性 。 ( 39) 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评议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第二类是以

12、 讲授法 、 问答法 、 讨论法 为主;一个是以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 演示法 、 参观法 ;第三类是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 2.判断: ( 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正确 )。 ( 2) “启发式是一种具体教育方法” (错误 )。 ( 3)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正确 )。 ( 6)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正确 )。 ( 7) “对专业中的某一 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反映的是教学原则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 )。 ( 8) “知识与能力成正比”。 (错误 )。 ( 9)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错误 ,解

13、析:是传统观点,是不对的。 ) ( 10) 智力的核心是观察力。 (错误,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 ( 11)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正确 ) ( 12) 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正确 ) ( 15) 程序教学发端于 20世纪 50 年代。 (正确 ) ( 16) 课程就是教学科目。 (错误 ) 3.主观题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 会基础 第一题: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P44-48)(仅就前两条出小题) 第一, 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第二, 阶级关系 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

14、展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第二题: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 P53-54) - 4 - / 33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第三题: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P65-66) 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题: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P71-72) )作为经济增长的动

15、力和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美国 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 33%应归因于教育。他因此,在 1979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题: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P77-79)(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 )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第三题: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关系( P79-81)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

16、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 展的内在需要。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四题: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你如何理解?( 79) 答:( 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

17、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 3)两种 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

18、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第一题: 大学生身心特殊性: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 5 - / 33 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第二题:教育目标 教育方针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 化。 (即细化了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

19、求,根据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目标 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P87) 定义: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广义是指教育目的,狭义上是指培养目标。 特征:)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 P87) )高等教育目标还有相当的复杂性。 (P88) 第三题: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 (P89)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调控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

20、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评价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P89) 第四题:通才和专才 (P98) 通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 专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五题:高等教育的任务( P102)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一题:高等学校课程结构 ( 1) 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 4)显现课程与隐现课程。 第二题: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 P114)(大题,简答题) 答题要点:专业性、探究性、前沿

21、性 第一, 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 第二, 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 第三, 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一题: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一般规律)(大题, P125-128) (答题要点:三性) 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 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时间活动的统一过程。 ( 1)特殊性 - 6 - / 33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

22、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即,条件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时间有限性) 。 ( 2)双边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 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

23、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 响。 第二题: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 教学有静态(其要素为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有动态(开始、发展、结束),连续不断的过程为教学过程。 第三题: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四点, P129-130)(小题)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第四题:教学原则的特点、基本要求、依据的准则(补充) 合理性、实践性 第五题:你能否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

24、述。( P131-138) 要点三个方面: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的体系 能否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的整体。 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

25、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 课)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 7 - / 33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贯彻博与专相结 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

26、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 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 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 第一题: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考点:年年都考,出大题)( P141)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

27、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 不能 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 难以 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第二题: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P143)(小题) 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

28、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第三题:备课的基本要求( P144) 答题要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 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第四题:大学上课不用讲究?或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即,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29、)(补充) - 8 - / 33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上课结构有组织教学,检查学习,讲授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小结与布置课堂作业。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懂,透,化), .方法得当, .表述清晰, .气氛活跃。几者相辅相陈。 第五题:讲授法(要求新教师掌握的内容)( 150) 讲授法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的科学性 ,内容的逻辑性 ,语言的感染性。是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其优点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 ,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指出解决的途径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利用讲授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困难的。 第六题:教学方法选择依据

30、(补充) 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 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具体要求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题: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内容(简答)( P176-177) 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 含义:高校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内容: 1)研究教育对象。 2)研究教学内容。 3)研究教学方法。 第二题: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科研是高校自 身发展的

31、必然要求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科研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科研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题: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 P192-193) 要点: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 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第四题: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大题,记住, P194-1

32、95)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第五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补充) - 9 - / 33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 决定的。 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33、 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愉快的情绪,开朗的心胸,顽强的毅力) 第六题:教师的教育情意( P198) 教育情意: 指教师从 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 教育理想 教育情操 教育性向 教师自我 第七题:教师的权利( 6点, P201-202) 教育教学权 科学研究权 管理学生权 获取报酬权 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第十三章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题:大学生素

34、质教育(增加补充的内容) 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 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 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 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终生教育)代替维持性学习 1989年 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 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 1996年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知识经济 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

35、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1949 1978( 30 年)“双基”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79 1982( 4年)发展智力 1983 1989( 7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 至今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国际上教育的行情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 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发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位: - 10 - / 33 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 大

36、学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 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 难点:发展情感 - 11 - / 33 高等教育心理学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 ( 10题,每题 1 分) 二、填空 ( 10 题,每题 1分) 三、判断 ( 10 题,每题 1分) 四、简答 ( 7题,每题 6分) 五、论述 ( 2题,每题 14分)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心理动力 、 心理过程 、 心理状态 、 个性心理特征 2人的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 、 情感过程 、 意志过程 4前苏联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 “现有发展

37、水平” ,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 “可能的发 展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 “最近发展区” 。教育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从 “现有发展水平” 向 “可能的发展水平” 的过程。 5 1903年,美国的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诞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 与 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 6教育 ,学习和发展三者的关系 ? ( 1)联系 : a.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 b.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 c.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 2)区别 : a.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

38、究; b.三者主体不同。 7.教师威信包括 职业威信 和 人格威信 ,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能论述): ( 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 2)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 ( 3)“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若干相似之处; ( 4)好感效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 8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 ( 1)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 ( 2)因循式教学:知道应该“如何教”,不懂如何有效教; ( 3)策略式教学:不仅懂得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教。 真创造:产生具 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 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

39、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两高一实践 ): 专业化程度高 ,职业定向性强; 实践知识丰富 ,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 内容的高层次性 和争议性。 (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两自一结合 ) 自学 方式日益点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 自觉性 不断提高;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 相结合 。 4 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创始人:桑代克 准备律: - 12 - / 33 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 他就愿意学,学习效果较好。(学习的动机) 练习律: 刺激的次数越多,刺激 反应之间的连接便越牢固

40、。 效果律 重点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6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内容)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过程) 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知觉思维(核心、最宝贵) 8.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 适当的知识 (固定点) 以便同化新知识;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9. 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射性较广、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

41、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10. 建构主义 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 性。 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 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 第三章 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42、 1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 1)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 3)附属内 驱力:个体为了获利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 耶尔克斯 道德森定律(判断)(学习效率与动机关系)(要理解) ( 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 2)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 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

43、效价的乘积。 效价 自己估计目标的价值。 动机期望理论:激励力量 =效价期望值 ( M=V E) 4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 成就动 机分为 : 力求成功的动机倾向 , 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 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5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适当展开) - 13 - / 33 答 : A.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B.创设问题情景 ,实施启发式教学; C.激发学生学习的

44、成功感; D.利用争强好胜心理 ,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E.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合理进行奖惩; F.正确指 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系统探讨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7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由高到低 (考试时注意审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先满足最低的需要,才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第四

45、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 1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 知识学习的 准备 、知识的 感知 、知识的 理解 、知识的 巩固 、知识的 应用 。 2促进大学生知识有交感知的条件 ( 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掌握基本内涵,填空、单选、简答、判断归属)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到。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活动律:一般来说,活动的 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直得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对比

46、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3 变式 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例如,鸡、鸭、鸽子、鹦鹉、鸵鸟都是“鸟”的变式。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4 记忆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 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不同系统。 瞬时记忆 0.25 2秒 短时记忆 小于 1分钟 长时记忆 大于 1分钟 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分钟

47、,储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是组块。 可以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5对遗忘发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1)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遗忘内容也很多 ( 2)接着,下降趋势变得缓慢,遗 忘速度有所减慢 ( 3)最后,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 “先快后慢” ,要及时复习才能加以巩固。 - 14 - / 33 6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 审题 、 课题归纳 、 重现知识 、 解题 7复杂运用技能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 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阶段阶段 8熟练动作具有以下特征: 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利用线索的减少 动

48、觉控制的加强(判断题),而视觉、听觉下降。 运动图式的形成 遇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第五章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元认知: 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 验、元认知监控 2学习策略: 学习者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3记忆的编码策略: 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 组块:作为名词指记忆容量单位,作为动词指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替换:将不易记忆或难以记忆的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记忆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

49、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 4记忆编码策略: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按迁移性质:正迁 移、负迁移 按迁移层次:纵向迁移、横向迁移 按迁移顺序:顺向迁移、横向迁移 按迁移内容:特殊迁移、普遍迁移 5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积极地)和负迁移(消极的) 按照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6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知道、理解) 形式训练说(心理活动的形式) 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相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个机能的提高。 经验概括说 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 关系转换说 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