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教案.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70740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3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 案 (首页) 教师姓名 陈丽荣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讲授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周 授课时数 2授课章节名称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其三大类型; 2、熟悉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与特征等;3、了解旅游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本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与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2、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特征以及中国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关系。难点: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及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这是本课程学习中的一个理论基点问题,是学好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重要前提教学媒体选择 教材、

2、备课笔记作业布置教学后记2无 锡 工 艺 职 业 技 术学 院 教 案 纸教 学 步 骤 与 内 容 时间分配1.对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解说2.导入新课3.课堂内容1.1 旅游与文化一、 旅游文化定义及其三大类型1旅游文化的概念(1)文化的定义文化由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等;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2)旅

3、游文化的定义目前我国旅游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4)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这几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在本教材中我们把旅游文化定义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的三大类型1)旅游主体文化。包括

4、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方式及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2)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以及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等。3)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导游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以及其他旅游中介文化。二。 、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1)“文化”溯源(2)“旅游”溯源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1)制约性。(2)同步性。(3)

5、折射性。(4)相融性。(5)同源合体。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旅游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模式。凝聚着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时最久、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民间性最强的文化长链之一。几千年来,它同其他文化一起,参与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构造,包含了中国文化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如果单纯从政治或经济的某一角度去理解或判断旅游,都难免会作出片面的结论。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立体的探索,以及系统的论证,才能揭示旅游的真实面貌和实际作用,揭示旅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 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及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民俗文化。

6、其中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建筑、古代美术、古代山水旅游文学、古代表演艺术、古代工艺、饮食文化、古代的教育-育才(文化的摇蓝)、中医药学与养生学(传统文化的珍品)等(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2)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学、旅游艺术等(尹华光旅游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而本书主要研究: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文化、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中国)宗教文化等。)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建筑文化)

7、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文化)中国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10)宗教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1)形态的多样性。2)消费的广泛性。()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41.2 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关系1.2.1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理解()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理解1.2.2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文化的创新要求未来的旅游,游客对文化与环保将更加

8、重视,人们除了利用旅游消遣、度假、休息之外,还会利用出游机会吸收目的地文化中的有益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含量。这就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两大亟需解决的课题:一是如何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认识世界文化。在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互依性、共生性空前加强时,我们必须理性地汲取世界上最具人类普遍性和时代性的文化,以反思、丰满、充实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二是如何创造新的旅游文化,一方面我们反对阿 Q 式的,以“老子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精神胜利法而“嗜古成癖” ;也不赞成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今日我国旅游业前进的基石,我们只有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理智而不是浮躁的,深入而不是肤浅的历史反省

9、和进行科学总结,才能使中国的旅游业实现在现代化轨道上的腾飞。只有旅游乃至全民族重视文化,使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都是“文化人” ,富于很强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实践中反思现有的文化的缺陷或局限,创造新的包容古今,吸取中外,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这样我国的旅游业才能蒸蒸日上,朝着更高、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跻身于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4. 本节小结5. 作业布置5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 案 (首页) 教师姓名 陈丽荣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讲授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周 授课时数 2授课章节名称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

10、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2、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教学重点难点1、基本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国的主要文化内容及其特征;2、重点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这对于了解旅游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媒体选择 教材、备课笔记作业布置教学后记6无 锡 工 艺 职 业 技 术学 院 教 案 纸教 学 步 骤 与 内 容 时间分配1.上节课内容的回顾2.导入新课3.课堂内容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一、 原始社会公元前 170 万年至前 21 世纪是原始社会。1原始群时期2氏族公社时期3神话和传说二、奴隶社会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476 年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

11、期、西周奴隶制完善时期、春秋奴隶制衰落时期三个阶段。1夏商时期(前 21 世纪-前 11 世纪)公元前 21 世纪,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我国奴隶社会自此开始。公元前 16 世纪,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至盘庚时迁都殷。商代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重 875 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商代历法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殷墟甲骨文中有世界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诗经小雅载:公元前 776 年 9 月 6 日,“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2西周时期(前 11

12、 世纪前 771 年)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王室封邦建国,分封了大量同姓和一些异姓诸侯,推行宗法制。周公旦制礼作乐,规定了奴隶制统治等级秩序。农业上推行井田制度,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是极其珍贵的史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公元前 776 年 9 月 6 日关于日食的记录。公元前 841 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由周、召二公“共和行政”,是年为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的不间断的纪年的开端。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终于在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为前 770 年前 25

13、6 年)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年到前 221 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1春秋时期(前 770前 476 年)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是春秋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地位衰落;诸候和卿大夫势力崛起,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争霸促进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的成长和民族交流融合。2战国时期(前 475前 221 年)7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有秦、楚、齐、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 ,为增强

14、国力,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魏国变法最早,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变法使各国封建君主制度逐步完善,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等级关系确立。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至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简述四、 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 221 年至 1840 年是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为巩固统一,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轨、货币,为“五同政策”

15、。“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击百越,开凿灵渠。修订秦律。广修驰道,巡视各地。由于苛政无道,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秦亡。项羽与刘邦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公元前 202 年,项羽垓下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与民休息”,经济发展,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强经济实力。采纳“墨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铁犁牛耕进一步发展,大量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以煤

16、作燃料冶铁,纺织业使用提花机,商业城市繁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王莽废汉建立新朝,实行复古改制,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亡。汉室皇族刘秀在公元 23 年称帝,都洛阳,史称东汉。一度出现“光武中兴”。由于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建田庄,农民失去土地。宫廷内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爆发了黄巾军起义,东汉政权崩溃。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至 581 年)东汉未年,军阀混战。曹操在 200 年经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统一了北方。208 年,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后,遂成三国之势。220 年,曹丕称帝建魏,建都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汉,定都成都;222 年孙权称帝建吴,置都建业

17、。三国鼎立,经济有所发展。魏马钧发明翻车灌溉农田,蜀国有闻名遐迩的蜀锦,吴国有发达的造船业,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兵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263 年,魏灭蜀。265 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晋灭吴,南北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317 年,司马睿称帝,设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西晋灭亡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五胡十六国。南方东晋至 420 年,被刘裕所废,建立宋。489 年,萧道成废宋,建齐。502 年,萧衍进兵建康称帝,建梁。557 年,陈霸先废梁称帝,建陈。宋、齐、梁、陈均立都建康,史称南朝。386 年,鲜卑拓跋部

18、建立北魏,逐步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被北齐所代,西魏后被北周所代。此五朝,史称北朝。3隋唐时期(公元 581 年至 907 年)8581 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 年灭陈,统一中国。杨坚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全国实行均田制,推行科举取士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但其子杨广统治残暴,奢侈腐化,三征高丽,在隋未农民大起义中被杀于扬州,隋亡。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唐太宗李世民接位后,政治清明,纳谏任贤,推用均田法,租庸调,完善科举制度。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李隆基时,励精图治,使

19、唐达到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由于玄宗后期宠爱女色,重用奸佞,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907 年,朱温废唐自立,建后粱,唐亡。4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907 年到 1368 年)从 907 年到 960 年,黄河流城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同时,在山西和南方先后出现了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 10 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960 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建都开封,史称北宋。979 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匡胤采

20、取了“杯酒释兵权”,设立枢密院与政事堂、路设转运使、文人知州等政策,将兵权、政权、财权和用人权最大限度地集中于皇帝手中。宋的北方由契丹族在 916 年建契丹国,后改辽,与宋长期对峙,经过多次战争,至 1004 年“澶渊之盟”后,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的西北由党项族在 1038 年建立了大夏国,1044 年宋和西夏也由战至和,订“庆历和约”后,便相对稳定,开展互市。宋辽、宋夏和议,每年宋政府要支出“岁币”给辽、夏,加上军费和官俸开支过大,地主兼并土地,出现了社会危机。宰相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改革,15 年变法,敢得了显著成效。宋神宗死后,新政全部被

21、废。1115 年,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1125 年宋金联合灭辽,1127 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称帝,后迁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宋金长期对峙期间,岳飞是最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被害后,1141 年,宋金订“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1206 年,蒙古族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力量不断壮大,消灭了西夏和金。1271 年,成吉思汗孙忽必烈定国号为原版,建都大都(今北京)。1276 年,元攻占临安,南宋亡。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超过汉唐,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本轮廓。元对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西藏在元代成

22、为正式行政区。元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分化政策,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元末政治黑暗,经济崩溃,灾荒连年,民不聊生。1368 年,红巾军起义。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5明、清(1840 年前)时期(1368 年到 1840 年)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后设殿阁大学士辅政。在地方设立三司分管民政、财政、刑法和军事。军事上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分典刑狱的机构合称三法司。颁布了大明律,设学校、行科举;兴文字狱,设立特务机

23、构厂卫。在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减9免赋役,实行军屯,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朱元璋死后,皇孙建文帝即位,皇族内部矛盾激化。1399 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改元永乐,迁都北京,把北京皇城建成东方古代城市建筑的瑰宝。全国经济文化经几十年的发展,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 20 余年,船队曾到达亚非 3O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中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为了防御北方瓦刺、鞑靼的南侵,明代重视长城的修筑,现存东起山海关,西达嘉峪关的长城,就是明长城的遗存物。在沿海地区,由于日

24、本倭寇的抢劫烧杀,明政府组织抗倭斗争,著名抗倭将领是戚继光和俞大猷。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东来。1553 年,澳门成为葡萄牙在中国占据的第一块土地。1626 年,西班牙侵略者侵占了我国台湾的鸡笼(基隆)和淡水。1641年,荷兰战胜西班牙,全部占领了我国台湾。16 世纪 80 年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广东传教,1601 年,进京朝见明神宗、献上自鸣钟、万国图等,取得在北京传教的特权。他和徐光启等合译西方科技书籍,对中西文化交流,开阔人们科技视野,有积极作用。明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剧烈,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连年灾荒,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 年,李自成军进北

25、京,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景山),明亡。1616 年,东北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金,史称金。1636 年,其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 年,清军击败李自成军进北京,由盛京迁都北京,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清康熙年间,禁止圈地令,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推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田亩中征收,结束了绵延数千年的人头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至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在巩固统一方面,1673 年至:1681 年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解决了台湾与大陆统一问题。原来,台湾于 1661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由厦门出兵赶走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康熙又进行了雅克萨之战,击退了沙俄对东北地

26、区的侵略。1689 年,中俄订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边界。康、雍、乾三代,平息了准噶尔部上层的叛乱,使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粉碎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设立驻藏大臣,创立了金奔巴制度,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继承,必须由清政府册封等,至此,清政府统一中国的任务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文化箝制。五、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 年至 1949 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 年-1919 年)1840 年 6 月,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 年 9 月,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 年至 1860 年,

27、英法等国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订立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此后,法国 1884 年发动了中法战争,1885 年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1894 年 7 月,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895 年 4 月订中日马关条约;1900 年 6 月,英、法、德、俄、日、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侵华,1901 年在北京订辛丑条约。侵略者在战争中打败中国以后,逼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巨额赔款,割占中国土地,享受侵略特权,乃至控制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使中国完全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国侵略者和腐败的清政府,先后有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28、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过“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10如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向外国引进了近代机器大生产的方式,近代化的军工和民用生产技术,派遣留学生和聘请洋技师,翻译和介绍西方的科技等,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意义。但是,他们最后失败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和光绪皇帝一起,搞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政治上主张建立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兴西学、废八股,设新式学堂。变法从 1898 年 6 月

29、 11 日开始,至同年 9 月 21 日经历了 103 天便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开始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他们组织了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组织武装起义。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牺牲,屡败屡战。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宣告了清统治的结束。不久,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妄图在中国重建中华帝国,改元洪宪,在全国上下一致的讨伐下,洪宪帝制被迫取消。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30、反对迷信。以后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胡适等人。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1919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结束。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年一 1949 年)1919 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1924 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1925 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

31、,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1926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兵分三路,一路由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进军两湖,占领武昌;另一路占领福州,另一路占领南京、上海。取得了初步胜利。1927 年,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大屠杀,宁汉合流,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1927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举行南昌起义,随后又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其他多处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先占领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32、路。1931 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1932 年, “一二八事变” ,已军突然袭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蒋介石对日本不抗抵,倾全力攻打红军革命根据地。1934 年,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1935 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正确领导。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1936 年 12月 12 日, “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 7 月 7 日, “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各族人民投入了争取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经过八年浴血抗

33、战,1945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是中华民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反侵略战争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1945 年 8 月,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等问题在重庆进行谈判,10 月 10 日,签订“双十协定”1946 年 6 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和谈协议,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三年战争,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转入反攻阶段,并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的胜利。111949 年 4 月 20 日晚,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占领南京,标志蒋家王朝覆灭。最终将国民党赶出中国大陆。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中

34、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4. 本节小结5. 作业布置12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 案 13(首页) 教师姓名 陈丽荣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讲授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周 授课时数 4授课章节名称 第二节 中国历史常识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常识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理解阴阳、五行、八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对于涉及到以后的相关章节,如道教文化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媒体选择 教材、备课笔记作业布置教学后记无 锡 工 艺 职 业 技 术学 院 教 案 纸教 学 步 骤 与 内 容 时间分配141.对本书的整体框架进

35、行解说2.导入新课3.课堂内容第二节 中国历史常识一、 朝代和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1几种主要由来形式(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如:商、周、秦。(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如:汉。刘邦从汉中起兵战胜项羽,建立西汉。(3)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如:“辽”即契丹语“镔铁”。(4)根据封爵定国名如:隋(杨坚曾封隋王)、唐(李渊袭爵唐国公)。(5)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如:陈(南朝陈霸先建立)。(6)以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定国名如:明(“弥勒降世,明王出世”)。(7)按同音通假定国名如:“清”即“后金”之“金”。2主要朝代和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举例夏:启迁都安邑,安邑古称大夏,故名。商:商族居住在黄河下游,以部族名。周

36、:周族兴起于陕西渭水以北的周原。秦:秦是平王东迁后发展起来的诸侯国。汉:项羽曾封沛公刘邦为汉王。魏:曹操称魏公、魏王,曹丕称帝,史称曹魏。蜀:刘备自称汉室后,并称帝,史称蜀汉。吴:孙权据江东,故吴之地,称吴。晋:司马炎曾封晋王。隋:杨坚父杨忠,爵封隋国公。唐:李渊袭爵唐国公。宋:赵匡胤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宋州。元: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句意。明:元末红巾军起义领袖称明王。清:努尔哈赤国号大金,皇太极更名大清。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与帝王的号1帝王、皇族、皇戚称谓(1)后、王、天子奴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可称后、王、天子。后、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夏、15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子”一称

37、在西周时出现,周王也称天子,诸侯国的君主也有称王的。战国时,大诸侯国君主均称王,汉代开始,诸候称王。(2)皇帝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统一六国后,把“皇”和“帝”连起来始称皇帝,为始皇帝,为后来历代君主所沿用。也有单称皇或帝的。(3)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太上皇:皇帝对其父亲的尊称。太皇太后:皇帝对祖母的尊称。皇太后:皇帝称母亲之谓。皇后:皇帝的正妻。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诸如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贵妃、贵嫔等均此。(4)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的嫡长子或另行指定的皇位法定继承人。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如明朝的建文帝。(5)公主、

38、驸马公主:皇帝之女,统称公主。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2帝王的号(1)谥号古代对死去的人(主要是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至秦废,西汉时恢复。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分为三类:褒扬类: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武、康等。如“经维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贬抑类: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杀戮无辜曰厉”。同情类: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哀”。谥号按理应该是死者生前业绩和品德之概括,但实际上选用谥号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往往与事实不符合,甚至完

39、全是虚伪的。(2)庙号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庙号。汉代以后,每一个朝代的第一位皇帝称“祖”、之后的嗣君称“宗”。但也不乏例外,如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至唐朝,几乎无帝不称宗。明清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帝”字从汉代起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3)尊号也称“徽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称尊号。如称刘邦为“高皇帝”、称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另外如“太上皇”、“皇太后”等。(4)全称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40、16当代史书在提及皇帝名时,有时简化为“庙号+谥号+皇帝”的形式,如称清乾隆皇帝为“高宗纯皇帝。”习惯上,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因为此间的谥号大都为一个字,最多两个字,使用方便;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由于此间谥号较长,年号较乱,而用庙号最便利;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以其年号来称呼当时在位的皇帝,如“永乐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另外有些古代书画作品纪年用帝号和年号,如“乾隆六年”“乾隆”是清高宗的帝号,六年指用此帝号的第六年,“高宗”是庙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帝

41、号可能有数个。(5)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 140 年),称“建元”元年,所以年号也称建元。新君继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名“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汉武帝在位 54 年用了 11 个年号。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 17 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四个字的。明清两代的皇帝,一帝只用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因被俘放回,两次即位,有两个年号,这是例外。(6)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叫陵号。始于西汉,如乾陵(位于西安以西 80 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茂陵、昭陵、孝陵、长陵、阳陵、杜陵、霸

42、陵。三、 天干、地支与历法、四时、节气、侯、时辰1天干、地支(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符号,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2)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符号,也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3)干支2历法、四时、节气、侯(1)历法中国历史悠久的农业与四时交替的自然节律息息相关,观测物候、天象,制定历法,排定节气,对先民生产生活尤为重要;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天象的长期观察和记录使我国能够产生世界一流的历法。夏代历法夏小正,又称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它按夏历 12 个月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天象、物候和农时节令。春秋末年,又出现了四分历,即以一

43、回归年为 365.25 日,这比罗马人采用的儒略历早了近 400 年。四分历规定 19 年中置 7 个闰月以调整阴阳历,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2)年、月、日、时辰及其记录方法1)纪年法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古人测出 365.25 日为一太阳年。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纪年法有王公在位年次和皇帝年号纪年,还有干支纪年。用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通行于西汉武帝之前,如“周平王元年”、“鲁孝公二17十七年”等;从汉武帝(前 140)开始用年号纪元,皇帝更迭要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有几个年号,如汉武帝就有“建元”、“元光”等 11 个年号,唐玄宗有“开元”、“天宝”等 3 个年号。明清时期,每一个皇帝都仅

44、有一个年号,如“永乐”、“道光”等。以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东汉元和二年(85)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如黄巾起义口号“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当时民间已普遍流行这种纪年方式。近代史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就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2)月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 29.3059 日,叫一个月。有 30 日的大月,也有 29 日的小月,一年一般 12 个月,闰年 13 个月。干支也曾用以纪月。由于 12 个月与 12 地支相等,所以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夏历”,正月为寅月,二月则为卯,三月为辰,其余依次下推,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

45、其前再配以天干。闰月不设独立的干支纪月。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东西相望)。“望”的第 2 天叫“既望”。每月初三叫“朏”(月牙出现)。每月还有“上弦”和“下弦”,即月亮如弓弦。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或二十三日。一个月又分为三部分,十天为一旬,共三旬,即上、中、下旬。3)日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用干支纪日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实行了。因为两个月加起来是 59 天,所以用干支纪日可依次下推,如正月初一是甲子,三月初一就是癸亥,五月初一则是壬戌,七月初一是辛酉。4)辰大约从西汉开始,古人将一日分为 12 个辰,也叫“时辰”。用十二

46、地支记,每日 24 小时,一个时辰 2 小时:(3)四时为了把握天象和自然季节变化,我国古人还区分了四季和 24 节气。四时又称“四季”。早在距今 3000 年前的西周,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名称。后来人们按夏历把 12 月分为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4)节气农历一年分 24 个节气。基本上半个月一个节气。春秋时期测定了冬至、夏至日期。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8 个节气

47、。至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就出现了全部的 24 节气: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名称与顺序已与今天完全一致。24 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5)候候,时也。谓适当其时,若有所候伺而来也,如气候、节候。18旧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一年 72 候。它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种物候历。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 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北魏起载入历书。以五日为一候,三

48、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一般变化情况。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有生物物候和非生物物候两类。在生物物候的52 项中,野生植物 8 项,栽培植物 5 项,野生动物 38 项,饲养动物 1 项;其中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物候,在非生物物候的 20 项中,自然现象 7 项,气象现象 13 项。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土润溽暑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

49、变化的一般情况。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为鸠、雀入大水为蛤等。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逸周书中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七十二候对古代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各候的物候现象大同小异,不同版本提出的七十二候亦略有差异。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应用。四、 阴阳、五行、八卦与生肖1阴阳日照向背之谓,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如:山阳、山阴,河阳、河阴。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或消长等现象、事物、联系等方面。如阳阴、日月、天地、君臣、男女、夫妻、父子、刚柔、雄雌、强弱、上下、动静、暖寒、前后、脏腑等。2五行古代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有五行相生、相克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古代又把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等相配,见表 2.4。3八卦八卦是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